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腺性膀胱炎中肿瘤相关指标的改变和临床分型的探讨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志强 位志峰 +1 位作者 叶章群 杨为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1842-1844,共3页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良恶性及癌变可能性,并探讨临床分型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膀胱镜下表现将腺性膀胱炎分为低危型及高危型。25例腺性膀胱炎新鲜组织,其中低危型12例,高危型13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38例腺性膀胱炎蜡块组织,其...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良恶性及癌变可能性,并探讨临床分型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膀胱镜下表现将腺性膀胱炎分为低危型及高危型。25例腺性膀胱炎新鲜组织,其中低危型12例,高危型13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38例腺性膀胱炎蜡块组织,其中低危型20例,高危型18例,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突变型p53、p21ras、bcl2及Rb等的表达。结果正常二倍体DNA指数为1.00±0.03,低危型腺性膀胱炎组为1.01±0.05,高危型组为1.05±0.07,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9,P=0.115);PCNA及p53在低危型组均表达阴性,在高危型组分别表达5例(27.8%)及4例(22.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41);p21ras、bcl2及Rb在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型腺性膀胱炎和低危型腺性膀胱炎同为良性病变。高危型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因此将腺性膀胱炎分为高危型及低危型具有合理性。p53基因可能在高危型腺性膀胱炎的恶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临床分型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关指标 P21RAS 流式细胞术检测 bcl-2 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突变型p53 高危型 DNA含量 DNA指数 p53基因 统计学 镜下表现 新鲜组织 蜡块组织 0.05 表达差异 良性病变 恶变过程
原文传递
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实验性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潘浩 胡庆丰 +2 位作者 李雄峰 边红光 章煜铭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5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以补肝益肾为治疗手段的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的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中药组、假模组、模型组、正常组,参照Hulth法造成早期骨关节炎模... 目的:探讨以补肝益肾为治疗手段的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的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中药组、假模组、模型组、正常组,参照Hulth法造成早期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4周开始,中药组、假模组口服补肾壮筋汤,模型组、正常组口服生理盐水。7周末取兔膝关节软骨,肉眼、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软骨细胞凋亡和PCNA的表达。结果:中药组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小于模型组(P<0.05);而中药组的PCNA表达要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补肾壮筋汤减少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软骨细胞的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对早期OA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凋亡 补肾壮筋汤 实验性膝骨关节炎 抗原表达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原位末端标记法 透射电镜观察 TUNEL法 细胞凋亡指数 pcna表达 关节炎模型 膝关节软骨 形态学变化 免疫组化法 中药组 治疗手段 补肝益肾 青紫蓝兔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慢性腹泻幼鼠肠黏膜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黄祖雄 叶礼燕 +3 位作者 郑智勇 陈新民 任榕娜 童国元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慢性腹泻幼鼠肠黏膜修复的作用。方法40只21日龄Wistar幼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用高乳糖饲料喂养模型组,制备慢性腹泻模型,基础饲料喂养对照组,14d后处死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确证模型的建立。余Wistar幼鼠在造...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慢性腹泻幼鼠肠黏膜修复的作用。方法40只21日龄Wistar幼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用高乳糖饲料喂养模型组,制备慢性腹泻模型,基础饲料喂养对照组,14d后处死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确证模型的建立。余Wistar幼鼠在造模成功后改基础饲料喂养,并分为自然恢复组、Gln干预组和正常组,继续观察7d后处死。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幼鼠血Gln浓度,光镜和电镜观察幼鼠小肠的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肠黏膜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模型组腹泻率达100%,平均每日腹泻指数为1.16±0.06,对照组幼鼠腹泻率与腹泻指数均为0(P均<0.01),说明模型制作成功。自然恢复组的体重、Gln浓度、绒毛高度、绒毛面积和PCNA数量均低于正常组(P<0.01);Gln干预组体重、绒毛高度、绒毛面积仍低于正常组,但Gln浓度和PCNA数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干预组除体重外,其余4项指标均高于自然恢复组(P<0.01)。结论慢性腹泻时,幼鼠出现营养不良,肠黏膜受损,肠黏膜增殖减慢,伴血Gln浓度下降;补充Gln可促进慢性腹泻后幼鼠的隐窝细胞增殖,使肠黏膜修复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修复 慢性腹泻 谷氨酰胺 幼鼠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Wistar 高效液相色谱法 自然恢复 腹泻指数 形态学变化 正常组 对照组 GLN 腹泻模型 电镜观察 技术检测 免疫组化 模型制作 营养不良 细胞增殖 浓度 绒毛 喂养
原文传递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4
作者 肖恩华 胡国栋 +1 位作者 李锦清 黄洁夫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78-482,共5页
目的研究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对HCC预后的影响。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139例,其中TACE组81例,单纯手术组58例。用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介导的dUTP毛地黄毒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用免... 目的研究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对HCC预后的影响。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139例,其中TACE组81例,单纯手术组58例。用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介导的dUTP毛地黄毒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检测各标本bcl2、bax、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蛋白表达,分析两组的肿瘤标志物改变、肿瘤坏死、包膜形成、体积、复发转移率及累计生存率。结果TACE可使肿瘤包膜形成、体积缩小,引起肿瘤坏死,诱导细胞凋亡,导致增殖转移潜能下降。TACE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03.3d,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0%、67.9%和40.7%;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42.5d,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4%、55.2%和24.1%(P<0.05)。结论TACE治疗HCC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肝肿瘤 HCC 预后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疗效观察 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TACE治疗
原文传递
Ki-67和PCNA表达与乳腺癌及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魏昕 杨举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49-1551,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组织中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变化与乳腺癌的关系及其对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为临床乳腺癌的有效化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对象取自于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经临床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组织中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变化与乳腺癌的关系及其对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为临床乳腺癌的有效化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对象取自于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经临床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者84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量其乳腺癌组织中的Ki-67及PCNA的含量,比较不同Ki-67及PCNA表达水平的患者接受化疗疗效的差异。结果:Ki-67阳性例数为52例,PCNA阳性例数为62例。Ki-67阳性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型分期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NA阳性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与肿瘤临床分型分期无关,P>0.05。Ki-67+总有效率为80.8%明显高于Ki-67-的56.2%,P<0.05。PCNA-有效率为72.7%明显高于PCNA+的45.2%,P<0.05。结论:Ki-67及PC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资料及其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化疗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增殖相关抗原(Ki-67)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化疗敏感性
下载PDF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孝平 裘法祖 +9 位作者 吴在德 何松青 张万广 刘安重 孟春城 江斌 乔森 潘华锋 史光军 曹斌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对HCC伴有和不伴有PVTT的组织标本252例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多种基因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标本分为:A组,未发现转移和PVT...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对HCC伴有和不伴有PVTT的组织标本252例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多种基因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标本分为:A组,未发现转移和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78例;B组,伴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50例;C组,PVTT,92例;D组,癌旁组织,32例。结果内皮钙黏附蛋白(ECD)的表达为癌旁组织(D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其受体(uPAR)的表达规律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结论PVTT组织中VEGF、PCNA、uPA/uPAR高表达,ECD低表达为共同参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门静脉 增殖细胞核抗原 分子生物学 门静脉癌栓形成 细胞癌组织 分子生物学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原文传递
鼻咽癌组织中P53和PCNA表达与临床分期、VCA/IgA、EA/IgA、放射敏感性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1
7
作者 莫浩元 张昌卿 +3 位作者 冯凯涛 张锋 洪明晃 孙折玉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51-1554,共4页
背景与目的: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关系。有关P53和PCNA与鼻咽癌临床分期、VCA/IgA、EA/IgA、放射敏感性和预后关系的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检测鼻咽癌组织中P53和... 背景与目的: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关系。有关P53和PCNA与鼻咽癌临床分期、VCA/IgA、EA/IgA、放射敏感性和预后关系的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检测鼻咽癌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强度,并探讨其与上述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单纯放疗的鼻咽癌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强度,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其与临床分期、VCA/IgA、EA/IgA、放疗剂量36Gy时鼻咽肿物和颈淋巴结的消退情况及随访5年生存率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80例单纯放疗鼻咽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92.5%,PCNA阳性表达率100%,PCNA表达强度与放疗中剂量达36Gy时鼻咽肿物和颈淋巴结的消退情况Mr和Pr有差异显著性(0.05>P>0.01),而P53则没有差异显著性(P>0.05);P53和PCNA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VCA/IgA、EA/IgA、以及三组生存期<3年、<5年、≥5年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P53和PCNA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PCNA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有关,而P53则与之无关;P53和PCNA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VCA/IgA、EA/IgA以及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鼻咽癌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魏玲 王兴武 +1 位作者 左文述 宋现让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乳腺癌MDA MB231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细胞毒性;膜联蛋白V(Annexin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双参数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乳腺癌MDA MB231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细胞毒性;膜联蛋白V(Annexin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双参数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相关蛋白Fas和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及细胞内钙离子(IECa2+)含量变化。结果As2O3可显著抑制MDA MB231细胞生长,且剂量效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9,P<0.01),其IC50为6.65μmol/L;MDA MB231细胞经As2O3处理后可观察到凋亡;As2O3能上调Fas蛋白表达和IECa2+含量(P<0.01),下调PCNA蛋白表达(P<0.01),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S+G2/M期,但对bcl2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As2O3在体外可显著抑制MDA MB231细胞生长并引起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as表达和IECa2+含量、降低PCNA表达及阻滞细胞周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作用机制 MDA-MB-231细胞 细胞生长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抑制 CA^2+含量 步研究 凋亡相关蛋白FAS As2O3 pcna蛋白表达 异硫氰酸荧光素 bcl-2表达 细胞内钙离子 剂量效应关系 细胞周期阻滞 生物学效应 流式细胞
原文传递
复方角菜酸酯对直肠黏膜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振军 赵博 +3 位作者 韩炜 汤秀英 杨新庆 黄莛庭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角菜酸酯对大鼠直肠黏膜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3%乙酸制作240只SD大鼠直肠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每只经肛门置入复方角菜酸酯栓20mg,2/d,对照组不用药;之后,每组分别在30min和24、72、120h各处... 目的研究复方角菜酸酯对大鼠直肠黏膜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3%乙酸制作240只SD大鼠直肠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每只经肛门置入复方角菜酸酯栓20mg,2/d,对照组不用药;之后,每组分别在30min和24、72、120h各处死30只大鼠。观察直肠黏膜损伤和病理变化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该药对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8(IL-8)、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用药后24、72、120h,实验组大鼠直肠黏膜损伤计分和充血、水肿、腺体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病理现象明显较对照组轻,修复速度较对照组快,且没有明显的瘢痕形成。损伤后24h,实验组MMP9、VEGF的表达显著降低,损伤后72、120h,6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新生血管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角菜酸酯栓可明显减轻3%乙酸造成的直肠黏膜损伤,促进损伤愈合,且能减轻瘢痕形成;其降低MMP9、VEGF、IL-8、PCNA、iNOS、HIF-1α基因的表达,是直肠黏膜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作用 急性损伤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机制研究 复方角菜酸酯栓 直肠黏膜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HIF-1Α基因 金属基质蛋白酶 缺氧诱导因子 炎症细胞浸润 新生血管形成
原文传递
鹿茸多肽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林建华 修忠标 +1 位作者 吴朝阳 王日雄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27-828,共2页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PAP)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CD29、CD90表达;将MSCs分为对照组、PAP不同浓度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培养48h后用四唑盐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流...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PAP)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CD29、CD90表达;将MSCs分为对照组、PAP不同浓度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培养48h后用四唑盐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增殖指数(PI)、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CD34、CD45、CD29、CD90分别为0.81%、0.09%、95.90%、67.00%;PAP不同浓度组与TGFβ1组吸光度值与PI较大,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棕褐色颗粒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P不同浓度组MSCs在体外连续培养中没有异倍体的产生。结论PAP对兔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能逆转MSCs体外连续培养中异行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多肽 细胞体外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 ENVISION 免疫组织化学 体外连续培养 流式细胞术检测 MSCs 不同浓度 四唑盐比色法 细胞增殖指数 CD34 CD29 PAP CD45 细胞活力
原文传递
塞来昔布与吉西他滨合用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徐刚 吴恺 +1 位作者 王兴鹏 赵崧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986-991,共6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和吉西他滨抑制胰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观察塞来昔布与吉西他滨联合作用对裸鼠SW1990胰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与两者单独应用作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增殖细胞...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和吉西他滨抑制胰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观察塞来昔布与吉西他滨联合作用对裸鼠SW1990胰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与两者单独应用作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变化;四唑蓝法、克隆形成试验观察塞来昔布和吉西他滨体外对SW1990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A和B1表达的变化。结果药物作用于裸鼠移植瘤32d后,对照组、吉西他滨组、塞来昔布组和联合组肿瘤体积分别为(2.31±0.41)cm3、(0.41±0.12)cm3、(1.56±0.17)cm3、(0.05±0.04)cm3,塞来昔布和吉西他滨联合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对照组PCNA、细胞周期蛋白D1呈强阳性表达,吉西他滨组PCNA、细胞周期蛋白D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塞来昔布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略有减少,细胞周期蛋白D1阳性细胞数则无明显减少,而联合组中PCNA、细胞周期蛋白D1阳性细胞数较前3组明显减少。塞来昔布和吉西他滨剂量依赖性抑制SW1990细胞增殖,两药联合应用,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有增强作用。药物作用24h或72h后,塞来昔布组和联合组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及吉西他滨组明显增加(P<0.05)。药物作用24h后,塞来昔布组和联合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G2/M期细胞明显减少,吉西他滨组G0/G1期细胞明显减少,而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增加,药物作用72h后,塞来昔布组和联合组G0/G1期细胞进一步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G2/M期细胞进一步减少,而联合组在作用24h和72h,G2/M期细胞比例均为0。细胞周期素的表达与细胞周期的分布相一致。结论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可增强吉西他滨对胰腺癌增殖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素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胰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吉西他滨 抑制作用 细胞周期蛋白D1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COX-2选择性抑制剂 WESTERN印迹 流式细胞术检测 剂量依赖性抑制 细胞周期素 药物作用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阻滞 72h后 移植瘤生长 胰腺癌细胞
原文传递
不同规格毫针针刺对大鼠穴区筋膜组织、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程 陈波 +1 位作者 胡铁汉 陈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1-80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规格毫针针刺对大鼠腧穴穴区筋膜结缔组织结构、细胞活性、胶原纤维排列形态及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细针组、中针组和粗针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分别采用不同规格毫针在大鼠"中脘&q... 目的:探讨不同规格毫针针刺对大鼠腧穴穴区筋膜结缔组织结构、细胞活性、胶原纤维排列形态及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细针组、中针组和粗针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分别采用不同规格毫针在大鼠"中脘"沿任脉循行方向平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刺激,每天1次,空白组予相同的麻醉、抓取、固定。干预3天后,切取各组穴区筋膜结缔组织,采用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染色和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腧穴筋膜结缔组织形态、细胞中PCNA表达、胶原纤维的排列形态和表达变化。结果:各组毫针针刺后,腧穴筋膜结缔组织形态及胶原纤维排布一致性发生改变;各组腧穴筋膜结缔组织细胞中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P<0.05);胶原纤维的面积分布发生改变,其中细针组较空白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针组与粗针组胶原纤维的面积分布均较空白组减小(均P<0.05)。结论:不同规格毫针针刺均能够改变受治腧穴穴区局部组织形态、增强细胞活性和调节胶原纤维蛋白表达变化,这可能是毫针针刺治疗"通经脉"作用的细胞生物力学原理之一,但规格不同,其所产生的刺激量不同,穴区组织细胞和胶原纤维变化的量-效差异存在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针针刺 筋膜结缔组织 形态结构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胶原蛋白
原文传递
大黄素对肾脏系膜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志红 胡伟新 +1 位作者 黎磊石 周虹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1期45-48,2,共5页
本文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免疫组化技术,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yclin)为标志抗原,观察了大黄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发现大黄素能明显抑制系膜细胞向S期的转化。我们以往的工作已证实大黄素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c-myc原癌基... 本文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免疫组化技术,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yclin)为标志抗原,观察了大黄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发现大黄素能明显抑制系膜细胞向S期的转化。我们以往的工作已证实大黄素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c-myc原癌基因mRN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阻抑系膜细胞由G_1期向S期转化,进而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本项研究通过观察大黄素对细胞周期S期标志抗原(PCNA/cyclin)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系膜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下载PDF
染锰鼠睾丸增殖细胞核抗原与热休克蛋白表达 被引量:14
14
作者 才秀莲 李兴升 +1 位作者 李季蓉 张先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31-1333,共3页
目的研究锰对小鼠精子数量与睾丸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3个不同剂量MnCl2(7.5,15,30 mg/kg)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染锰,3,7,14,28,56 d计数精子数量,用免疫组化S-P法结合图象分析技术测... 目的研究锰对小鼠精子数量与睾丸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3个不同剂量MnCl2(7.5,15,30 mg/kg)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染锰,3,7,14,28,56 d计数精子数量,用免疫组化S-P法结合图象分析技术测定睾丸PCNA和HSP70表达。结果随染锰剂量增加和时间延长精子数量减少、睾丸PCNA表达降低。3个不同剂量MnCl2组精子计数于染锰28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P<0.01),睾丸PCNA表达于染锰14,28,56 d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P<0.01),直线相关分析各染锰组小鼠精子数量与睾丸PCNA表达呈正相关(r=0.794,P<0.01)。睾丸HSP70表达,15,30 mg/kg组染锰56 d明显低于染锰28 d(P<0.01)。结论锰对小鼠生精功能的损伤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各染锰组小鼠精子数量与睾丸PCNA表达呈正相关(r=0.794,P<0.01)。锰可诱导小鼠睾丸HSP70表达,染锰28 d达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数量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热休克蛋白70(HSP70)
下载PDF
葡萄糖转运蛋白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书君 刘俊英 +1 位作者 任芬若 丰有吉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 )的表达及其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6例正常卵巢、20例卵巢良性肿瘤、7例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 )的表达及其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6例正常卵巢、20例卵巢良性肿瘤、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44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bFGF、PCNA的表达,并对GLUT1 与bFGF、PCNA表达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GLUT1 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不表达,而在卵巢交界性肿瘤及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 /7、91% (40 /44),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 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P<0 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 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正相关(P<0 01),而与病理类型无关(P=0 513)。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25例,其中3例GLUT1 染色强度为( ++)、22例( +++);阴性表达19例,其中4例GLUT1 染色强度为( -)、4例( +)、8例( ++)、3例( +++),bFGF阳性表达者GLUT1 染色强度高于bFGF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GLUT1 染色强度与PCNA标记指数相关,GLUT1 染色强度为( +)、( ++)、( +++)的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0 40、0 43、0 69,GLUT1 染色强度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 葡萄糖转运蛋白1 表达及 抗原表达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pcna标记指数 卵巢交界性肿瘤 GLUT1 阳性表达率 抗生物素蛋白 卵巢良性肿瘤 pcna表达 手术病理分期 肿瘤组织 阴性表达
原文传递
槐米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细胞周期和PC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金念祖 茅力 +5 位作者 朱燕萍 赵人 赵鸿雁 余静 陈景衡 方泰惠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研究槐米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细胞周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槐米提取物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Lewis肺癌的小鼠模型,以不同剂量的槐米提取物在移植前后连续灌胃,顺铂治疗采取腹腔注... 目的研究槐米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细胞周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槐米提取物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Lewis肺癌的小鼠模型,以不同剂量的槐米提取物在移植前后连续灌胃,顺铂治疗采取腹腔注射给药方式。给药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瘤重,计算抑瘤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C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槐米提取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能显著性抑制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槐米提取物中剂量+顺铂治疗组的作用更加显著。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CNA指数明显降低。结论槐米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槐米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周期和PCNA表达水平的调控有关。槐米提取物与顺铂联合使用,对肿瘤抑制作用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wis肺癌 槐米提取物 pcna表达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流式细胞仪分析 移植瘤生长 肺癌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分布 免疫组化方法 S期细胞比例 pcna指数 肿瘤细胞周期 肿瘤抑制作用 小鼠模型 方法建立 不同剂量 给药方式 腹腔注射
下载PDF
PCNA与BCL-2的表达在大肠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英文)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异凡 何剪太 +1 位作者 卢焕元 李年丰 《中国医学工程》 2003年第6期33-37,44,共6页
目的 研究PCNA与BCL - 2的表达在大肠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用sABC免疫组化法分析 3年随访期间大肠癌患者肠标本的PCNA与BCL - 2的表达。结果 PCNA在正常大肠黏膜中不表达而在大肠癌中呈阳性表达 ,PCNA与肿瘤的复发、患者的死亡... 目的 研究PCNA与BCL - 2的表达在大肠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用sABC免疫组化法分析 3年随访期间大肠癌患者肠标本的PCNA与BCL - 2的表达。结果 PCNA在正常大肠黏膜中不表达而在大肠癌中呈阳性表达 ,PCNA与肿瘤的复发、患者的死亡时间、肿瘤分期和淋巴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呈负相关。BCL - 2仅与肿瘤分期高度相关 (P <0 .0 5 ) ,与复发时间、死亡时间、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无关 (P >0 .0 5 )。结论 分析PCNA与BC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基因表达 BCL-2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预后评估
下载PDF
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锐 李晓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881-3883,共3页
目的探讨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内皮细胞特异分子(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甲状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癌组织81例、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 目的探讨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内皮细胞特异分子(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甲状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癌组织81例、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CD34、PCNA、ESM-1的蛋白含量、mRNA水平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通过检测CD34、PCNA、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析三种基因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与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比较,CD34、PCNA、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蛋白含量、mRNA水平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均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34、PCNA、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甲状腺癌临床分期逐级递增,随病理分级高、中、低分化依次递增,随无、有淋巴结转移依次递增。结论甲状腺癌组织中CD34、PCNA、ESM-1基因表达水平呈明显上调趋势,说明三者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CD34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内皮细胞特异分子(ESM)-1
下载PDF
豚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机制研究及与大鼠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润梅 李金莲 +3 位作者 高南南 陈慧敏 蔡大勇 屠宴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建立豚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模型形成机制,并与大鼠模型进行比较,为豚鼠模型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脂饲料诱导法,观察豚鼠和大鼠是否可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应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探讨模型形成机制... 目的建立豚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模型形成机制,并与大鼠模型进行比较,为豚鼠模型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脂饲料诱导法,观察豚鼠和大鼠是否可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应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探讨模型形成机制。结果豚鼠模型组摄入高脂饲料6周后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内膜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与聚集增多,同时比例为0.40的动物动脉内膜表层进一步发展形成脂纹脂斑病变。而大鼠模型组未见类似病变。机制研究表明,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肝脏脂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ACAT)活性和主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分化抗原簇-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36,CD36)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表达的变化是动脉病理改变的重要机制。结论豚鼠可能是一种模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适宜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酯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 脂蛋白(a)[LP(a)] 细胞分化抗原36(CD36)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下载PDF
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冯津萍 陈星 +2 位作者 陈敏荔 郭玉军 梁爽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建立颈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的大鼠模型,行光镜和电镜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I型胶原和IV型胶原;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源...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建立颈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的大鼠模型,行光镜和电镜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I型胶原和IV型胶原;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cl-2、Bax和c-myc的表达并行TUNEL染色。结果内皮损伤后血管管腔面积减少,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并呈激活状态细胞凋亡减少。PCNA、I型胶原、IV胶原、PDGF、FGF、Bcl-2和c-myc的表达增高,而Bax表达降低。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凋亡及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堆积,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基因调控的介导,参与了局部血管重建和再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损伤 平滑肌细胞 增殖 凋亡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血管内皮损伤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