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强化最大上升斜率评估及其与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会存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强化最大上升斜率评估及其与与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105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东莞市道滘医院接受3DCEMRA检查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作为病理组,测定强化...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强化最大上升斜率评估及其与与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105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东莞市道滘医院接受3DCEMRA检查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作为病理组,测定强化最大上升斜率;选择同期在广东省东莞市道滘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中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相关分子的含量。结果:病理组患者病变侧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的强化最大上升斜率均显著低于健康侧;病理组患者血清中CyPA、ERK1、ERK2、Akt、JAK、HO-1、CO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下肢动脉强化最大上升斜率呈负相关,Prdx6、SOD、CAT、GSH-Px、eNOS、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下肢动脉强化最大上升斜率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强化最大上升斜率显著降低且与氧化应激所致内皮损伤、eNOS/NO及HO-1/CO系统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管并发症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内皮损伤 氧化应激
下载PDF
CE-MRA联合HRMR-VWI技术对颅内“未破”动脉瘤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张年邱 胡海菁 +2 位作者 谭树生 廖志盛 冯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43-45,共3页
目的探究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技术对“未破”颅内动脉瘤(UIA)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0例UIA(共68个瘤灶)患者为研究对象,将PHASES评分>3分者纳入破裂高风险组(n=31),≤3分者纳... 目的探究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技术对“未破”颅内动脉瘤(UIA)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0例UIA(共68个瘤灶)患者为研究对象,将PHASES评分>3分者纳入破裂高风险组(n=31),≤3分者纳入破裂低风险组(n=3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影像特征,分析UIA破裂的相关因素及UIA患者影像学参数与PHASE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破裂高风险组年龄、高血压、高血脂、ELAPSS评分、瘤体直径≥5mm、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含有子囊、体颈比>1.6、瘤体体率>1.6、动脉瘤壁强化占比显著高于破裂低风险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子囊、体颈比、动脉瘤壁强化、ELAPSS评分是影响UIA破裂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子囊、体颈比、动脉瘤壁强化与PHASE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UIA患者CE-MRA和HRMR-VWI影像学特征性明显,其中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子囊、体颈比、动脉瘤壁强化与UIA破裂风险评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 破裂风险
下载PDF
MRI血管成像与增强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毛小明 刘其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年第11期1117-1119,共3页
目的探讨MRI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与增强MRI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RA,CE-MRA)诊断后循环缺血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MRA及CE-MRA检查结果,比较2种方法图像质量、狭窄及闭塞血管... 目的探讨MRI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与增强MRI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RA,CE-MRA)诊断后循环缺血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MRA及CE-MRA检查结果,比较2种方法图像质量、狭窄及闭塞血管数目差异。结果 CE-MRA的图像质量良好率(76%)高于MRA检查(46%)(P<0.05);CE-MRA检查椎-基底动脉多发性血管病变的阳性率48%(24/50)高于MRA检查28%(14/50)(P<0.05);CE-MRA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动脉后狭窄率分别为78%、30%、28%,MRA则显示狭窄率分别为62%、20%、18%,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及CE-MRA均可为后循环缺血提供诊断依据,但CEMRA诊断效能优于常规MR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磁共振血管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原文传递
3D TOF-MRA、CE-MR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崔凌 龙小武 庄伟雄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4期12-13,共2页
目的对比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后采用3D TOF-MRA、CE-... 目的对比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后采用3D TOF-MRA、CE-MRA观察所有患者颅内磁共振影像结果 ,对比三种检查方案的诊断结果及应用特点。结果 CE-MRA确诊颅内动脉瘤85例(98.84%),3D TOF-MRA确诊79例(91.86%),两种检查方案确诊结果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MRA与3D TOF-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微小动脉瘤患者3D TOF-MRA诊断能力较弱,存在一定的误诊漏诊现象,应选择CE-MRA进行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胡桃夹综合征的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诊断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勤学 彭志毅 《浙江预防医学》 2007年第10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对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价值。方法MRI测量6例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肠系膜上动脉从主动脉发出的夹角,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后转折下行前的长度,横断面过左肾静脉层面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距离...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对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价值。方法MRI测量6例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肠系膜上动脉从主动脉发出的夹角,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后转折下行前的长度,横断面过左肾静脉层面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距离,冠状位上主动脉左侧左肾静脉的上下径,以及左肾的最长径,使用t检验分析。结果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的夹角、距离、以及左肾静脉上下径病例组分别为,33.7±7.7°,4.2±1.2mm,15.7±2.4mm;而对照组为84.5±11.5°,15.5±7.5,11.4±3.0mm,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肾静脉上下径两组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而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后转折下行前的长度与左肾的最长径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有血尿蛋白尿的患者在排除其它肾脏疾病的基础上应怀疑胡桃夹综合征的可能,MRA可以清楚显示肾静脉及其与周围血管的立体关系。肠系膜上动脉从主动脉发出的夹角及两者之间的距离对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左肾静脉上下径对诊断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胡桃夹综合征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颈部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胡万朝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9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技术在颈部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MRA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技术在颈部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MRA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DSA检出106例动脉狭窄,118处狭窄段;CE-MRA检出101例动脉狭窄,112处狭窄段,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DSA检出轻度狭窄(〈50%)46处,中、重度狭窄(50%-95%)52处,完全闭塞(≥95%)20处;CE-MRA检出轻度狭窄44处,中、重度狭窄49处,完全闭塞19处,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E-MRA检查对颈部动脉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医源性创伤较低,可作为颈部动脉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疾病
下载PDF
增强MRA及依达拉奉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一攀 宋嘉华 邱荣仙 《海峡药学》 2010年第10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磁显葡胺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简称Gd-DTPA-MRA)表现及相关MRI改变对中、重度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诊断价值及依达拉奉的治疗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脑脊液常规,脑电图,颅脑CT等检查临床怀疑的中、重度HSE患者进行MRI及增... 目的探讨磁显葡胺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简称Gd-DTPA-MRA)表现及相关MRI改变对中、重度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诊断价值及依达拉奉的治疗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脑脊液常规,脑电图,颅脑CT等检查临床怀疑的中、重度HSE患者进行MRI及增强MRA检查,48例确诊,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依达拉奉配合传统抗病毒等治疗,对照组22例行传统抗病毒等治疗。结果 MRA显示全脑动脉及细小分支和静脉系统,48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表现正常。实验组临床治疗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临床可应用增强MRA技术对怀疑HSE的患者进行确诊,依达拉奉对治疗HSE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炎 病毒性 依达拉奉
下载PDF
增强MRA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燕琼 肖文波 +1 位作者 顾亚萍 彭志毅 《浙江医学》 CAS 2014年第16期1419-1421,共3页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少见的良性肿瘤。对于含大量脂肪成分的典型AML,CT或MR诊断较为明确。少脂肪成分或呈上皮样AML在CT平扫时难以明确脂肪成分,甚至双回波MR T1WI上亦难以检查出脂肪成分,而三期增强检查...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少见的良性肿瘤。对于含大量脂肪成分的典型AML,CT或MR诊断较为明确。少脂肪成分或呈上皮样AML在CT平扫时难以明确脂肪成分,甚至双回波MR T1WI上亦难以检查出脂肪成分,而三期增强检查又可表现为快进快出的肿块,因此与其它富血供病灶甚至肝细胞肝癌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笔者通过观察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表现,并结合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4例患者5处肝脏上皮型AML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以期能够对AML和其它肝脏富血供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增强MRA 诊断价值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CT动态增强扫描 血流动力学特征 良性肿瘤
下载PDF
CTA与CE-MR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亚娜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23期3330-3331,共2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1月间我院确诊的65例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行头颈部动脉CTA与CE-MRA检查,将影像结果与DSA金标准最终诊断进行对比,...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1月间我院确诊的65例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行头颈部动脉CTA与CE-MRA检查,将影像结果与DSA金标准最终诊断进行对比,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CT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符合率为92.3%,CE-MR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90.8%,无统计学差异(P>0.05)。CTA联合CE-MR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符合率为100.0%,均高于CE-MRA及CTA诊断符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A与CE-MR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准确度较高,两者联合检查可实现优劣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3种成像方法中Willis环的形态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云玲 罗琳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2660-2663,共4页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对颅底Willis环的显示情况。方法收集该院432例患者头颅血管检查(CTA、MRA和CE-MRA)的颅底Willis环图像,进行Willis环分型。分析3种成像方法各Willis环分型...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对颅底Willis环的显示情况。方法收集该院432例患者头颅血管检查(CTA、MRA和CE-MRA)的颅底Willis环图像,进行Willis环分型。分析3种成像方法各Willis环分型的构成比,比较3种成像方法对前、后交通动脉的检出率。测量并比较CTA及CE-MRA组后交通动脉管径。结果CTA、MRA和CE-MRA组均以前循环完整而后循环不完整病例最为常见,MRA组前交通动脉的检出率高于CTA组(P<0.05),与CE-MRA组无明显差异(P>0.05);CE-MRA组单支后交通动脉的检出率高于CTA组与MRA组(P<0.05);CE-MRA组与CTA组后交通动脉平均管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A、MRA和CE-MRA均能良好地显示颅底Willis环绝大部分血管,且CE-MRA较CTA和MRA对颅脑Willis环显影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WILLIS环
下载PDF
45例使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天缘 冷晓明 +1 位作者 刘斯润 黄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4 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 ,其中血管病变 2 8例 ,肿瘤 12例 ,正常 5例 ,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 5部分。经静脉注入Gd -...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4 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 ,其中血管病变 2 8例 ,肿瘤 12例 ,正常 5例 ,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 5部分。经静脉注入Gd -DTPA ,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 ,其中下肢血管 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 ,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 :靶血管显示优者 2 8例 ,良者 15例 ,差者 2例。优良率为 95 6 %。结论 :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 ,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 ,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 ,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 ,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 ,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下载PDF
二维血流成像对颈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刘学兵 尹立雪 +2 位作者 邓燕 张清凤 陆景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年第8期565-566,共2页
目的探讨二维血流成像(B-flow)对颈动脉硬化检测价值。方法 38例临床疑诊为颈动脉硬化患者,二维超声、B-flow、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简称增强MRA)观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斑块及狭窄度。结果双侧颈总动脉前壁内膜中层增厚的检出率B-flow(1... 目的探讨二维血流成像(B-flow)对颈动脉硬化检测价值。方法 38例临床疑诊为颈动脉硬化患者,二维超声、B-flow、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简称增强MRA)观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斑块及狭窄度。结果双侧颈总动脉前壁内膜中层增厚的检出率B-flow(17.11%)较二维超声(5.26%)更高(P<0.05)。与增强MRA比较,B-flow对总斑块血管检出率增高(P<0.05),尤其右侧锁骨下及双侧颈总内外动脉,而对双侧椎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下降(P<0.05)。结论 B-flow对提高颈动脉硬化检测的准确性有重要价值,但易漏诊椎动脉起始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血流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在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分析
13
作者 尚峰 李洪臣 徐海龙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21期4919-4920,共2页
选取收治的进行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颈部血管造影,观察造影结果。经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显示,150例颈部大血管均获清晰显示,包括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及... 选取收治的进行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颈部血管造影,观察造影结果。经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显示,150例颈部大血管均获清晰显示,包括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等血管。基本不会显示静脉血管结构,图像空间分辨率较高,且造影剂的剂量大小直接关系到血管信号的高低,剂量较大的血管其血管信号较高。同时该技术的扫描时间较短,提高了患者的接受率。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在颈部血管造影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K-空间 螺旋型填充 颈部血管造影
下载PDF
CE-MRA和CTA图像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4
作者 郭小强 梁春杰 王国华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究CE-MRA、CTA图像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7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完成CE-MRA、CT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手段在子宫动脉上、下行支上的显示效果。结果:... 目的:探究CE-MRA、CTA图像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7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完成CE-MRA、CT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手段在子宫动脉上、下行支上的显示效果。结果:CE-MRA、CTA在明确子宫动脉上行支起源、显示子宫动脉上行支血管分布及连续性上比较未见显著差异。CE-MRA、CTA在综合评估子宫动脉上行支上的平均评分及评分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二者评分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6)。CTA在清晰显示子宫动脉下行支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CE-MRA,显示不清晰以及无法显示的比例明显低于CE-MRA,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MRA、CTA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早期宫颈癌患者子宫动脉上行支的起源、血管分布及连续性,但CTA图像在显示子宫动脉下行支上较CE-MRA图像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CT血管造影 子宫动脉 宫颈癌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自动触发椭圆形中心编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中的初步应用
15
作者 肖云峰 王武 李明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17-519,F0002,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自动触发椭圆形中心编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SDAV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疑为胸腰段的SDAVF患者行椭圆形中心编码的增强MRA检查,均经选择性脊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结果自动触发椭圆形... 目的初步探讨自动触发椭圆形中心编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SDAV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疑为胸腰段的SDAVF患者行椭圆形中心编码的增强MRA检查,均经选择性脊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结果自动触发椭圆形中心编码的增强MRA显示,5例SDAVF患者的瘘口水平和引流静脉的方向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结果相符。MRA检查对于瘘口的定位和引流静脉引流方向的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在脊髓血管造影前,椭圆形中心编码的增强MRA检查可以帮助诊断SDAVF,并能初步明确其瘘口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脊髓硬膜动静脉瘘 脊椎动脉
下载PDF
肝部肿瘤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后处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16
作者 李超峰 李勇 《中国数字医学》 2008年第11期31-33,共3页
肝部肿瘤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后处理软件可通过对肝部肿瘤的局部增强,分别进行体绘制和表面绘制,并进行特殊效果显示,使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三维重建图中能清晰显示肿瘤和血管的位置关系。该方法在人工交互模式下可... 肝部肿瘤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后处理软件可通过对肝部肿瘤的局部增强,分别进行体绘制和表面绘制,并进行特殊效果显示,使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三维重建图中能清晰显示肿瘤和血管的位置关系。该方法在人工交互模式下可有效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三维动态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空间关系
下载PDF
CTA、CE-MRA、DUS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佳 王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3期513-516,520,共5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CT血管造影(CTA)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15例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CT血管造影(CTA)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15例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单侧或双侧的CTA、CE-MRA、DUS影像学检查。结果 115例患者149条下肢动脉中,按照血管分支分级,其中1级:轻度狭窄79条,中度狭窄41例,重度狭窄或闭塞29条;2级:轻度狭窄51条,中度狭窄48例,重度狭窄或闭塞50条;3级:轻度狭窄98条,中度狭窄37例,重度狭窄或闭塞14条。在98条行DUS检查的下肢动脉病变中,1、2、3级动脉中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1.18%、87.23%、78.57%,特异度分别为93.75%、96.08%、98.57%;1、2、3级动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75.00%、81.82%、55.56%,特异度分别为93.02%、90.91%、97.75%。结论三种不同影像学方法(DUS、CE-MRA、CTA)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CTA对评估患者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效能高于其它两种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CT血管造影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MR血管成像及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叶明 王凯 黄雪珍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6期1873-1875,共3页
目的:探讨MR血管成像及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7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以及下肢动脉CT... 目的:探讨MR血管成像及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7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以及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同时44例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各类检查方法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价值进行比较。结果:参照DSA检查结果为金指标,在对动脉完全闭塞进行检查时,MRA的敏感度为100. 0%,特异性为100. 0%,CTA的敏感度为97. 3%,特异性为99. 1%;当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达到中度以上时,MRA的敏感度为97. 9%,特异性为96. 4%,CTA的敏感度为99. 3%,特异性为97. 6%;当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达到中度以上时,MRA显示狭窄程度比CTA更为严重。结论:在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进行诊断时,MR血管成像及CTA均为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狭窄 CT血管成像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建威 高超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9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30例下肢ASO患者,均行3D-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CE-MRA示盆部、大腿和小腿部位的血管狭窄分...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30例下肢ASO患者,均行3D-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CE-MRA示盆部、大腿和小腿部位的血管狭窄分级情况,并观察原始图像质量。结果:130例患者中共选取动脉段780段,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3D-CE-MRA与DSA判断下肢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二者一致性极佳(Kappa=0.935,P<0.05);以DSA为金标准,3D-CE-MRA判断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符合率为94.8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8,P>0.05)。780段下肢动脉图像中优质图像690段,良好图像90段,优良率为100.00%,3D-CE-MRA与DSA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中下肢动脉病变中,以股动脉病变占37.05%,其次为腘动脉和胫前动脉分别占23.84%和20.89%。结论:3D-CE-MRA诊断下肢ASO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个性化方案的确定:iPass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照喜 陈宪 +3 位作者 徐宁 刘玉林 郑之青 蒋春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iPass技术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MR angiography,3D-CE-M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行3D-CE-MRA患者,男19例,女13例,其中颈部血管成像4例,肺血管成像7例,腹部血管成像18例,下肢血管成像... 目的探讨iPass技术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MR angiography,3D-CE-M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行3D-CE-MRA患者,男19例,女13例,其中颈部血管成像4例,肺血管成像7例,腹部血管成像18例,下肢血管成像3例。3D-CE-MRA前,注射2ml钆喷替酸葡甲胺行iPass团注测试,实时显示感兴趣区(ROI)内血流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系统将曲线上升段超出基线30%的时间确定为对比剂峰值到达时间(Tp),同时自动将Tp导入相关联的3D-CE-MRA序列计算扫描延迟时间(Td),并启动扫描。分离各组图像并减影,然后行最大信号强度(MIP)投影。评价MIP后血管图像质量。结果29例1次顺利完成iPass团注测试和3D-CE-MRA,3例未能测出峰值曲线,经调整ROI面积后,成功完成。32例MIP血管图像质量平均得(3.81±0.59)分。结论iPass技术可准确测试Tp,并能自动控制相关联的3D-CE-MRA序列Td,有利于提高3D-CE-MRA成像质量,为3D-CE-MRA个性化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注射 动脉内 研究技术 方案评价 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 个性化方案 临床应用 强度-时间曲线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扫描延迟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