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49
1
作者 秦红灵 高旺盛 +2 位作者 马月存 马丽 尹春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5,共8页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作物生育期0~100cm土壤贮水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在0~100cm的土层剖面上,50~100cm土壤水分含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少雨时,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降雨集中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深松减少了0~50cm的作物耗水量,促进根系对5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深松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68%。保墒增产效果受降水量的影响,分布均匀的降雨有利于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松降低了表层土层容重,增加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效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护性轮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深松 保墒 增产
下载PDF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 被引量:118
2
作者 阴小刚 余增钢 +1 位作者 吴晓芳 廖述胜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52-53,共2页
通过对二晚水稻的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和对照分别增收715.7、1222.7元/hm2。测土配方施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并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水稻 测土配方施肥 对比试验 增产
下载PDF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被引量:75
3
作者 朱希刚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19,共8页
198 0年以来 ,中国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 ,达到了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但随着农业政策的变化 ,粮食生产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波动 ,特别是 2 0 0 0— 2 0 0 3年间 ,粮食总产量连年快速下降 ,供需缺口加大。在粮食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和国... 198 0年以来 ,中国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 ,达到了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但随着农业政策的变化 ,粮食生产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波动 ,特别是 2 0 0 0— 2 0 0 3年间 ,粮食总产量连年快速下降 ,供需缺口加大。在粮食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 ,2 0 0 4年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粮食总产量增长时期。中国未来粮食的总需求量是刚性的 ,到 2 0 2 0年大概需要近 6亿吨原粮 ,而国内生产量则是变量。在有利于粮食持续增产的政策引导下 ,国内粮食产量的增长可以做到供需基本平衡。但从总体上看 ,中国今后基本上是粮食净进口格局 ,而且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如果适当增加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 ,逐步使粮食自给率达到 90 %左右的水平 ,可以减少中国增产粮食的边际成本 ,同时又不会影响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 粮食总产量 粮食生产 供需缺口 上涨 粮食自给率 总需求量 增产 小麦 玉米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PAM)的改土及增产效应 被引量:68
4
作者 员学锋 吴普特 冯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55-58,共4页
通过夏玉米施加聚丙烯酰胺 (PAM)的大田实验 ,确定了 PAM的改土、增产效应。研究表明 ,PAM施用量为 0 .75~ 1.2 5 g/ m2 时可使土壤容重平均下降 0 .0 6 8g/ cm3 ,团聚体总量 (>0 .2 5 mm )平均增加 30 .2 % ,同时 ,PAM增产效果显... 通过夏玉米施加聚丙烯酰胺 (PAM)的大田实验 ,确定了 PAM的改土、增产效应。研究表明 ,PAM施用量为 0 .75~ 1.2 5 g/ m2 时可使土壤容重平均下降 0 .0 6 8g/ cm3 ,团聚体总量 (>0 .2 5 mm )平均增加 30 .2 % ,同时 ,PAM增产效果显著 ,增产幅度为 11.7%~ 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PAM) 玉米 土壤改良 增产
下载PDF
生产清洁汽油组分并增产丙烯的催化裂化工艺 被引量:79
5
作者 许友好 张久顺 +1 位作者 马建国 龙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4,共4页
生产汽油组分满足欧Ⅲ排放标准,又能增产丙烯的流化催化裂化工艺--MIP-CGP,在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基础上被提出。依据生产方案要求,研究了工艺条件和开发专用催化剂CGP-1,并在中型试验装置上进行该工艺探索试验。中型试验结果表... 生产汽油组分满足欧Ⅲ排放标准,又能增产丙烯的流化催化裂化工艺--MIP-CGP,在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基础上被提出。依据生产方案要求,研究了工艺条件和开发专用催化剂CGP-1,并在中型试验装置上进行该工艺探索试验。中型试验结果表明,在该反应系统中,用大庆重质原料油,可以生产出烯烃体积分数低于18%的汽油,同时还能生产丙烯,产率达9.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组分 催化裂化工艺 中型试验 增产 重质原料油 产率 清洁汽油 异构烷烃 流化催化裂化
下载PDF
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的增产节肥效应与机制 被引量:85
6
作者 高嵩涓 周国朋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15-2126,共12页
本文对我国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以及紫云英与稻草共同利用的增产和节肥效应及其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等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2008—2019年间开展的11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n=930)表明,冬种紫云英在不减肥或者减肥20%条件下增产... 本文对我国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以及紫云英与稻草共同利用的增产和节肥效应及其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等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2008—2019年间开展的11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n=930)表明,冬种紫云英在不减肥或者减肥20%条件下增产效果显著,水稻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6.53%和4.15%;在减施40%化肥时可保障水稻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减产。紫云英的增产和节肥效应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5个联合定位试验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冬种紫云英减施40%化肥条件下,紫云英种植第一年相对常规施肥增产0.87%,至种植第7年增幅为3.98%。紫云英与稻草联合利用是近些年稻区推行的重要技术模式,2016—2019年间开展的7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n=342)表明,紫云英-稻草联合还田相对于单独稻草还田,水稻产量增加了11.71%。本文分别从优化水稻产量构成、促进水稻养分吸收、提升土壤肥力3方面阐释了紫云英作冬绿肥的增产、节肥机制。稻田冬种紫云英可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优化了产量构成。与常规施肥相比,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水稻吸氮量增加了6.4%~6.9%,氮肥利用率提高了6.6%~31.1%。稻田种植紫云英使土壤碳、氮库得到培育,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以有机质和全氮为例,相比常规施肥处理,种植翻压紫云英后减施20%和40%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95%和4.15%,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74%。在紫云英调控土壤微生物及氮转化机制方面,冬种绿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强与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并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微生物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可提高土壤固氮菌丰度,通过合理的调控措施可优化紫云英的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对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紫云英 增产 节肥 土壤碳氮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 被引量:81
7
作者 宇万太 赵鑫 +1 位作者 张璐 马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40-2044,共5页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16年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8种施肥制度的增产效应与稳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作物平均产量NPK>NP>NK>N>PK>P>K>CK,不施N肥时(即P、K、PK等处理)作物产量...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16年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8种施肥制度的增产效应与稳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作物平均产量NPK>NP>NK>N>PK>P>K>CK,不施N肥时(即P、K、PK等处理)作物产量低;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年际贡献率在N、NP、NK、NPK处理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P、K、PK处理中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从化肥N、P、K的增产效果上看,总趋势是N>P>K;作物年际间产量的变异系数随化肥的均衡施用呈下降的趋势;玉米在NPK处理时的稳产性能最好,大豆在PK处理的稳产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棕壤 长期定位试验 肥料贡献率 增产 稳产
下载PDF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 被引量:73
8
作者 刘忠 黄峰 李保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8,共8页
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 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采用贡献因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区贡献,以及面积、单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增产主力省区和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定了增产主导类型。结果显示:研究期粮食增产全部来自3大粮食作物,其中玉米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增产量;杂粮、豆类和薯类总产均出现下降,其播种面积则分别下降了25.7%、17.4%和8.2%。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超过1/3;累积贡献率超过90%的13个省区,除新疆外其余都是粮食主产省区。作为传统农区的四川,其粮食增产贡献率仅为1.6%,与山西、陕西和甘肃等非主产区基本相当;全国粮食增产的面积贡献率最大,达到46.3%,其次是单产贡献率(44.2%),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将近10%,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豆类向稻谷和玉米的调整;稻谷、玉米和春小麦的增产为面积主导型,而冬小麦的增产为单产和面积共同作用型;除河南和安徽为单产主导型,吉林和河北为面积单产共同作用型,其他增产主力省区的增产类型均为面积主导型。综合来看,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是以面积增加主导的外延式增产方式。由于粮食消费结构和国际粮食贸易容量的限制,今后结构调整的潜力已经很小。因此,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是今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作物 生产 增产 贡献因素 单产 面积 结构调整
下载PDF
茄子嫁接栽培效果和抗病增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1
9
作者 周宝利 姜荷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54,共3页
综述了国内外茄子嫁接栽培效果与抗病增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砧木的筛选与利用、嫁接技术研究、嫁接栽培效果、抗病增产机制以及茄子嫁接栽培与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茄子 嫁接 抗病 栽培效果 增产
下载PDF
几种蔬菜的养分需求与钾素增产效果 被引量:49
10
作者 李家康 陈培森 +1 位作者 沈桂琴 王晓琪 《土壤肥料》 CSCD 1997年第3期3-6,共4页
通过对9种蔬菜研究表明,蔬菜各器官养分含量高而转移率低,属营养非完全转移型作物;蔬菜需肥量大,比谷类作物约高出1/3;蔬菜的钾氮吸收比高(大于1~1.5),而磷氮吸收比低(小于0.3);每公顷产45~75t蔬菜,约需... 通过对9种蔬菜研究表明,蔬菜各器官养分含量高而转移率低,属营养非完全转移型作物;蔬菜需肥量大,比谷类作物约高出1/3;蔬菜的钾氮吸收比高(大于1~1.5),而磷氮吸收比低(小于0.3);每公顷产45~75t蔬菜,约需N300~450kg,P2O5105~225kg,K2O105~210kg,1kgK2O可增产番茄26.1~141.3kg,甘蓝11.2~53.1kg,黄瓜5.8~86.9kg,甜菜10kg,尖辣椒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养分吸收量 钾肥 增产
下载PDF
增产丙烯技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50
11
作者 钱伯章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9-23,共5页
介绍了世界丙烯产需发展趋势及增产丙烯的技术 ,如 :蒸汽裂解工艺、流化催化裂化工艺、丙烷脱氢工艺、易位反应工艺、烯烃相互转化工艺、固定床催化裂化工艺、甲醇制烯烃工艺等 ,并对国内丙烯的产需发展作了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 丙烯 增产 收率 技术进展 生产能力
下载PDF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1
12
作者 钱宏兵 韩春贵 +1 位作者 钱存进 严桂珠 《土壤肥料》 CSCD 1998年第2期26-28,共3页
通过4年多的研究,表明稻麦秸秆还田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和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留高桩还田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墒沟埋草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麦田覆草能提高表层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几种秸秆还田方式中,以留高... 通过4年多的研究,表明稻麦秸秆还田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和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留高桩还田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墒沟埋草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麦田覆草能提高表层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几种秸秆还田方式中,以留高桩还田方法简便、效果最好;秸秆还田量以2250kg/hm2最为适宜,配合施用标准氮肥9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增产 培肥 秸秆还田
下载PDF
煤层气低产井低产原因及增产改造技术 被引量:62
13
作者 张义 鲜保安 +2 位作者 孙粉锦 王一兵 鲍清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59,共5页
沁水煤层气田的煤层气开发已初具规模,但部分煤层气开发井由于地质、工程或排采因素的影响而产量低,亟需查明原因。为此,从地质因素(构造位置、陷落柱、断层等)、工程因素(钻完井及水力压裂过程中储层污染等)和排采因素(套压控制、排液... 沁水煤层气田的煤层气开发已初具规模,但部分煤层气开发井由于地质、工程或排采因素的影响而产量低,亟需查明原因。为此,从地质因素(构造位置、陷落柱、断层等)、工程因素(钻完井及水力压裂过程中储层污染等)和排采因素(套压控制、排液速度、停电停抽等)3个方面对煤层气单井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嵌套钻井、短半径水力喷射钻井、小井眼侧钻、二次(重复)水力压裂等增产改造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并结合对煤层气低产井原因的分析,给出了不同增产改造技术的适用特性。对煤层气规模开发过程中老井、低产井的后期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生产能力 增产 水力喷射 小井眼 侧钻 压裂(岩石)
下载PDF
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机理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51
14
作者 鲜保安 高德利 +2 位作者 李安启 赵庆波 曹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4-116,共3页
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适合于开采低渗透储层的煤层气,集钻井、完井与增产措施于一体。定向羽状 水平井的主要机理在于多分支井眼在煤层中形成网状通道,促进微裂隙的扩展,又能连通微裂隙和裂缝系统,提高 单位面积内的气液两相流的导流... 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适合于开采低渗透储层的煤层气,集钻井、完井与增产措施于一体。定向羽状 水平井的主要机理在于多分支井眼在煤层中形成网状通道,促进微裂隙的扩展,又能连通微裂隙和裂缝系统,提高 单位面积内的气液两相流的导流能力,大幅度提高了井眼波及面积,降低煤层气和游离水的渗流阻力,提高气液两 相流的流动速度,进而提高煤层气产量和采出程度。沁水煤层气田是中国典型的低渗透煤层气藏,具有煤层厚度 和深度适中、渗透率低、煤岩机械强度高、含气量和饱和度高的特点,适合于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条件。在煤层气 藏地质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可利用分支井产量模型研究分支数和分支段长对产能的影响关系,分支数和分支段长 是影响产能的敏感性人为因素,也是可以通过工程设计优化加以改变的工程参数,从而尽可能发挥定向羽状水平 井的产能潜力。通过经济评价,利用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开发沁水煤层气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定向羽状水平井 开采机理 增产 微裂隙 气液两相流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的保土保水保肥及改土增产作用 被引量:36
15
作者 肇普兴 夏海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7年第4期98-104,共7页
在辽宁省内不同地区、不同降雨和不同土壤条件下,采用3区组3因素2水平正交设计的聚丙烯酸胺施用试验,结果表明:在6°、10°、15°坡上施用聚丙烯酸肤的保上率分别为77%、67%、57%;平均每hm^2保水量为153m^3;3种坡... 在辽宁省内不同地区、不同降雨和不同土壤条件下,采用3区组3因素2水平正交设计的聚丙烯酸胺施用试验,结果表明:在6°、10°、15°坡上施用聚丙烯酸肤的保上率分别为77%、67%、57%;平均每hm^2保水量为153m^3;3种坡度的保肥率分别为80%、65%、55%;坡耕地平均粮食的增产幅度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改土 增产
下载PDF
煤层气井开发效率及排采制度的研究 被引量:53
16
作者 康永尚 赵群 +2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林 杨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9-82,共4页
分析我国煤层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井筒附近应力的变化,认为由于井筒液面下降太快,导致井筒附近渗透率降低,煤层气井无法获得长期持续的较高产量,从而使得开发效率低下。为此,从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方面探讨了我国低渗煤层气藏的增产问题... 分析我国煤层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井筒附近应力的变化,认为由于井筒液面下降太快,导致井筒附近渗透率降低,煤层气井无法获得长期持续的较高产量,从而使得开发效率低下。为此,从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方面探讨了我国低渗煤层气藏的增产问题,针对煤层低渗和压缩性大的特点,运用地下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煤层气井排水采气数学模型,给出了同时间条件下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的定量解,以数值模拟的方法优化了煤层气井排采的工作制度,得出逐级降压的工作制度能扩大气井压降漏斗的体积,使煤层气解析范围增大,从而增加了煤层气井的累积采气量。该数学模型及其定解为我国煤层气井在开发过程中井底压力如何降低以及降低幅度、速度控制在何种程度,给出了量的参数,为低渗煤层气井合理开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开采 孔隙度 渗透率 耦合 增产
下载PDF
30%矮壮素·烯效唑微乳剂对水稻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17
作者 张倩 张海燕 +1 位作者 谭伟明 段留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为了研究30%矮壮素.烯效唑微乳剂对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和增产的效果,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和全国多点药效试验。在拔节初期进行药液喷雾处理的结果表明:该30%矮壮素.烯效唑微乳剂能够显著降低水稻节间的赤霉素(GAs)含量,显著缩短水稻基... 为了研究30%矮壮素.烯效唑微乳剂对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和增产的效果,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和全国多点药效试验。在拔节初期进行药液喷雾处理的结果表明:该30%矮壮素.烯效唑微乳剂能够显著降低水稻节间的赤霉素(GAs)含量,显著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度;提高节间单位长度干物质重,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穗粒数增加8.3%~10.5%,空秕率降低3.8%~12.4%,水稻产量增加2.0%~5.3%。全国药效试验结果统计也表现出相似结果。表明30%矮壮素.烯效唑微乳剂具有防止水稻茎秆倒伏、增加产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壮素 烯效唑 水稻 抗倒伏 增产
下载PDF
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51
18
作者 袁永 屠世浩 +3 位作者 陈忠顺 张村 王沉 王文苗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共17页
薄煤层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20%,受狭小采掘空间等特殊条件制约,薄煤层开采效益差、智能化水平低,产量仅占煤炭总产量的10%。基于薄煤层多样性赋存条件和提高工作面单产、卸压效果与采出率的不同开采需求,将薄煤层开采的技术需求分为3... 薄煤层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20%,受狭小采掘空间等特殊条件制约,薄煤层开采效益差、智能化水平低,产量仅占煤炭总产量的10%。基于薄煤层多样性赋存条件和提高工作面单产、卸压效果与采出率的不同开采需求,将薄煤层开采的技术需求分为3类:薄煤层长壁智能化综采、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和薄煤层高采出率开采技术。系统分析了我国薄煤层矿井开采设计、长壁综采装备、智能化开采技术、半煤岩巷道掘进和极薄煤层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3类薄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①在长壁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方面,提出了放大采区(面)尺寸、降低采掘高度的立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薄煤层开采方法、设备配套等辅助决策专家系统,研制了大功率、矮机身半煤岩快速掘进机及其支护机具和矮型化超长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研发了“基于煤层条件精准探测预设割煤轨迹+三机协同控制+视频监控”的智能化开采技术;②在高瓦斯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方面,揭示了卸压开采的应力-损伤-渗流耦合作用机制,提出了长壁面极限卸压采厚与钻采面卸压增透合理参数确定方法,研发了基于瓦斯浓度调控的智能割煤技术;③在提高薄煤层采出率方面,研发极薄煤层的长壁综采自动化技术和五钻头自动换钻螺旋钻采煤机,开发了不同种类的薄煤层沿空留巷技术。提高薄煤层采掘装备的适应性和控制精度,构建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将是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智能开采 增产 卸压增透 采出率
下载PDF
硅肥对水稻氮磷钾营养的影响及增产原因分析 被引量:47
19
作者 柯玉诗 黄小红 +5 位作者 张壮塔 肖参明 武伦福 李允中 简华强 吴远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5期25-27,共3页
对我省3种硅无素缺乏的砂壤土稻田施用两种硅肥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硅增产达显著水平以上的占83.33%,以施硅量为N∶SiO2=1∶0.84的增产效果最佳,其中水溶性硅肥的增产作用又明显优于枸溶性硅肥。施硅可提高土壤的供... 对我省3种硅无素缺乏的砂壤土稻田施用两种硅肥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硅增产达显著水平以上的占83.33%,以施硅量为N∶SiO2=1∶0.84的增产效果最佳,其中水溶性硅肥的增产作用又明显优于枸溶性硅肥。施硅可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增加水稻对氮磷的吸收;施硅可使水稻株型挺拔,同时可抑制水稻的蒸腾作用,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施硅还加强了水稻茎秆表皮硅质化,增强了水稻的抗病虫害、抗倒伏等抗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硅肥 营养 增产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技术与进展 被引量:42
20
作者 冯志强 王玉华 +1 位作者 雷茂盛 冯子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12,共4页
松辽盆地深层早白垩纪断陷内充填了大量火山岩和碎屑岩地层,在其火山岩地层中已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此,结合近年来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实践,总结了该区火山岩气藏勘探中形成的5项新技术:气藏的地球物理识别方法、储层岩性识别... 松辽盆地深层早白垩纪断陷内充填了大量火山岩和碎屑岩地层,在其火山岩地层中已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此,结合近年来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实践,总结了该区火山岩气藏勘探中形成的5项新技术:气藏的地球物理识别方法、储层岩性识别方法、气层的识别方法、深层气藏钻井技术和深层天然气试气压裂技术。同时介绍了截至目前该区火山岩气藏勘探的最新进展:徐家围子断陷东部获得新突破、徐家围子断陷南部肇州地区钻探获得好效果、徐家围子断陷安达地区含气面积进一步扩大。从目前的勘探技术应用和勘探成果看,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火山岩 储集层 气藏 岩性 气层 识别 钻井 增产 技术 勘探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