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7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365
1
作者 殷跃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433-444,共12页
汶川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滑坡坝... 汶川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对地震形成的33处坝高大于10m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划分出极高、高、中和低4种溃决危险。汶川地震滑坡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尖点撞击”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可以分为勺型滑床、凸型滑床和阶型滑床等类型。据实地调查,滑坡附近震毁建筑物垂向震动非常明显,具有“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三阶段特征。在高速滑流中,发生3种效应:(1)高速气垫效应,滑坡体由较大块石和土构成,具有一定厚度,飞行行程可达1~3km;(2)碎屑流效应,撞击粉碎的土石呈流动状态,特别是含水丰富时,形成长程流滑;(3)铲刮效应,巨大撞击力导致下部岩体崩裂,形成新滑坡、崩塌,但是,其厚度不大,滑床起伏不平。本文以北川城西滑坡和青川东河口滑坡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及成灾机理。北川县城城西滑坡导致1600人被埋死亡,数百间房屋被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严重的滑坡灾难,举世罕见。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速远程复合型滑坡,滑程约2400m,高速碎屑流冲抵清江河左岸,形成滑坡坝,致使7个村庄被埋,约400人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 堰塞湖 高速远程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被引量:221
2
作者 崔鹏 韦方强 +5 位作者 何思明 游勇 陈晓清 李战鲁 党超 杨成林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0-282,共3页
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 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震区泥石流进入活跃期,在后期降水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震区次生山地灾害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堰塞湖 减灾措施
下载PDF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被引量:150
3
作者 崔鹏 韦方强 +4 位作者 陈晓清 何思明 游勇 党超 李占鲁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年第4期317-323,共7页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堰塞湖 灾害链 减灾
下载PDF
西藏波密易贡高速巨型滑坡特征及减灾研究 被引量:113
4
作者 殷跃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8-11,共4页
20 0 0年 4月 9日晚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河发生巨型高速滑坡。滑坡经历了高位滑动—碎屑流—土石水气浪—泥石流—次级滑坡等过程 ,具复合性。滑坡由 5 5 2 0 m高程的雪山向下高速滑动 ,历时约 10 min,滑程 8km,堆积于约2 190 ... 20 0 0年 4月 9日晚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河发生巨型高速滑坡。滑坡经历了高位滑动—碎屑流—土石水气浪—泥石流—次级滑坡等过程 ,具复合性。滑坡由 5 5 2 0 m高程的雪山向下高速滑动 ,历时约 10 min,滑程 8km,堆积于约2 190 m高程的易贡藏布江 ,形成坝高 5 4m,长约 2 5 0 0 m,库容可达 2 88× 10 8m3,体积约 2 .8× 10 8~ 3.0× 10 8m3的滑坡堰塞湖。为了减轻水位上涨对湖区 40 0 0多人员的淹没危害和防止滑坡“溃坝”对下游 318国道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危害 ,采用了在坝体开渠引流降低溃坝高程和湖水库容的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滑坡 堰塞湖 大峡谷
下载PDF
汶川地震堰塞湖分布规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91
5
作者 崔鹏 韩用顺 陈晓清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42,共8页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对四川和甘肃的13个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强烈的主震和余震在地震区造成了大量的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大规模滑坡崩塌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利用5月15日~28日...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对四川和甘肃的13个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强烈的主震和余震在地震区造成了大量的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大规模滑坡崩塌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利用5月15日~28日期间基本覆盖重灾区的124幅ADS40航空影像,解译出地震滑坡和崩塌堵塞河道形成的存留时间14天以上的堰塞湖256处。遥感调查发现,堰塞湖集中沿地震破裂带呈带分布,沿河流成串珠状分布的特征;堰塞湖数量分布与地震破裂带距离的关系符合对数衰减规律,负相关系数达到0.9699。结合部分野外实际考察资料,选择物质组成、坝体结构、坝高和最大库容等作为堰塞湖危险性评估指标,制定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四个危险等级,对查明有危害的32个堰塞湖进行了溃决危险性分级和排序,除已经溢流的11处堰塞湖以外,共分出极高危险的1处、高危险的7处、中危险的5处和低危险的8处。评价结果全部被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采纳,用于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布设,在堰塞湖应急排险中发挥了作用。并且,对堰塞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震后5至10年内,由于斜坡失稳,物源丰富,仍有可能产生新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但随着其后滑坡和泥石流活动趋于减弱,堰塞湖的形成概率将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堰塞湖 滑坡 泥石流 风险分析
下载PDF
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 被引量:88
6
作者 张永双 雷伟志 +2 位作者 石菊松 吴树仁 王献礼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滑坡 堰塞湖
下载PDF
地震诱发的堰塞湖初步研究 被引量:79
7
作者 聂高众 高建国 邓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3-301,共9页
由于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并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称为地震堰塞湖。据统计 ,我国自 185 6年以来 ,共计产生14 1个地震堰塞湖 ,按照其形成和造成的灾害来看 ,堰塞湖可以分为 3类 :高危型堰塞湖、稳态型堰塞湖和即生即消型堰塞湖。高危型堰塞湖... 由于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并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称为地震堰塞湖。据统计 ,我国自 185 6年以来 ,共计产生14 1个地震堰塞湖 ,按照其形成和造成的灾害来看 ,堰塞湖可以分为 3类 :高危型堰塞湖、稳态型堰塞湖和即生即消型堰塞湖。高危型堰塞湖由于蓄水量大、落差大 ,往往在形成后几天至几年后会被冲垮 ,形成严重的地震滞后次生水灾。稳态型堰塞湖 (亦称“死湖”) ,可以存在很长时间且湖积水量很大。即生即消型堰塞湖为震时形成的短时堰塞湖 ,很快会被后来累积的水体冲毁 ,一般危害不大。如果简单的用时间来区分堰塞湖的类型 ,那么在一天或者几天内溃决的是即生即消型堰塞湖 ;几天至 10 0年溃决的是高危型堰塞湖 ;溃决时间超过 10 0年者 ,是稳态型堰塞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堰塞湖 高危型堰塞湖 稳态型堰塞湖 即生即消型堰塞湖
下载PDF
堰塞金沙江上游的白格滑坡形成机制与过程分析 被引量:80
8
作者 邓建辉 高云建 +1 位作者 余志球 谢和平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6,共8页
2018年10月10日和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村金沙江右岸先后2次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堰塞湖与溃坝洪水给金沙江上游沿岸居民及其生产和生活设施带来巨大灾害。滑坡发生后,作者先后2次赶赴现场,参与灾害调查与救灾工作。基于现场调查,... 2018年10月10日和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村金沙江右岸先后2次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堰塞湖与溃坝洪水给金沙江上游沿岸居民及其生产和生活设施带来巨大灾害。滑坡发生后,作者先后2次赶赴现场,参与灾害调查与救灾工作。基于现场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对滑坡的形成机制与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白格"10·10"滑坡是一个高位、高剪出口、高速非完全楔形体基岩滑坡,方量约107 m^3。2)滑坡地处金沙江缝合带,岩性为元古界熊松群片麻岩组,具有多期、多次变形与变质特点,糜棱岩化和蚀变很严重。3)滑坡按高程划分为3区,即前缘的阻滑区、中部的主滑区和后缘的牵引区,分割高程大致为3 500和3 000 m。主滑区为楔形体,系2组发育良好的结构面切割形成;阻滑区为四面体,由2组发育较差的结构面切割形成;牵引区为完全风化的岩土体夹团块状碎裂岩体。4)滑坡存在2个滑动方向,即主滑区的S80°E方向和阻滑区的N70°E方向,剪出口高程约2 950 m。5)主滑区楔形体重力是滑坡的主要动力来源,滑坡的孕育过程是相对完整的阻滑区岩体在主滑区重力驱动下的渐进破坏过程。6)滑坡过程如下:首先,主滑区和阻滑区启动;其次,失去支撑的牵引区再启动;随后,先启动的滑体高速撞击四川岸,逆坡爬高约95 m,并在两侧形成碎屑冲刷区;然后,先启动的滑体折返,并与后启动的滑体在河面上方相撞,冲击河水形成高速水砂射流,在两岸形成水砂射流冲刷区;而后,堰塞坝下游坡滑动,形成次级滑移区;最后,冲击产生的雨雾降落,完成滑坡坝表面冲刷。7)白格"11·3"滑坡是牵引区的部分岩土体在起阻滑作用的碎裂岩体渐进解体后下滑的结果,方量约3×106 m^3。8)牵引区目前严重变形的方量约5.50×106 m^3,存在再次滑坡与堵江的风险,需要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消除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白格滑坡 高速滑坡 形成机制 形成过程 滑坡坝 堰塞湖
下载PDF
黄河上游积石峡古地震堰塞溃决事件与喇家遗址异常古洪水灾害 被引量:61
9
作者 吴庆龙 张培震 +2 位作者 张会平 叶茂林 张竹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48-1159,共12页
黄河上游积石峡史前时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堰塞事件,形成了水体达11.71×108m3的古堰塞湖;山体崩塌是黄河发生堰塞的直接原因,而地震则很可能是触发山体崩塌的关键因素.堰塞湖在形成后不久即发生了部分溃决,造成了洪峰近35000m3·... 黄河上游积石峡史前时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堰塞事件,形成了水体达11.71×108m3的古堰塞湖;山体崩塌是黄河发生堰塞的直接原因,而地震则很可能是触发山体崩塌的关键因素.堰塞湖在形成后不久即发生了部分溃决,造成了洪峰近35000m3·s-1的异常洪水,相当于该河段万年一遇洪水流量的3倍多;残余堰塞湖则因泥沙的逐渐淤积而消亡.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一堰塞及溃决事件发生在大约1730B.C.,与其下游25km处黄河岸边喇家遗址毁灭的年代一致.根据该遗址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毁灭于地震和洪水,可以推测积石峡黄河古堰塞溃决事件与喇家遗址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流量-水位关系的计算则表明,黄河上游万年一遇的洪水不能淹没喇家遗址,而积石峡古堰塞湖的溃决洪水则完全可以将喇家遗址毁灭.因此,毁灭喇家遗址的异常洪水并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洪水,而是由强烈地震所诱发的堰塞湖溃决洪水;也就是说,地震及其次生堰塞湖溃决洪水共同毁灭了喇家这一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对认识史前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积石峡 古地震 堰塞湖 溃坝 古洪水 喇家遗址
原文传递
5.12汶川地震堰塞湖危险性应急评估 被引量:57
10
作者 陈晓清 崔鹏 +4 位作者 程尊兰 游勇 张小刚 何思明 党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4-249,共6页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33处堰塞湖,威胁下游居民安全。根据收集数据情况,选择堰塞湖的坝高、最大库容和坝体结构作为分级指标,建立了单个堰塞湖溃决危险性评估方法,对21个重点堰塞湖进行应急危险性评估,初步评估为1个处于极高危险、7个处...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33处堰塞湖,威胁下游居民安全。根据收集数据情况,选择堰塞湖的坝高、最大库容和坝体结构作为分级指标,建立了单个堰塞湖溃决危险性评估方法,对21个重点堰塞湖进行应急危险性评估,初步评估为1个处于极高危险、7个处于高危险、5个处于中危险、8个处于低危险。考虑同一流域堰塞湖群的联动效应,建立了流域堰塞湖危险性评估方法,相应提高部分堰塞湖的危险等级。为了方便排险安排,给出了高危险堰塞湖的危险性次序,从高到低依次有唐家山、老鹰岩、南坝、小岗剑上、肖家桥、唐家湾、罐子铺和岩羊滩。由于评估时间紧迫,最后提出了此次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堰塞湖 危险性应急评估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崩滑-碎屑流堵江灾害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11
作者 刘传正 吕杰堂 +4 位作者 童立强 陈红旗 刘秋强 肖锐铧 涂杰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34,共16页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温降水数据分析、多时相卫星遥感解译冰川退缩、直升机抵近观察堰塞坝、Scheidegger公式计算崩滑-碎屑流运动速度、Gutenberg-Richter公式计算地震活动序列b值和多因素赋值统计研判未来冰崩地点规模,得到堰塞坝体积约为3100×10~4m^3(含以往多次崩滑堵江残留堆积),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超过8 km,平均运动速度约20 m/s,整个运动过程历时6.7 min,具有高速远程性质。色东普沟域崩滑-碎屑流是在地貌高陡、岩体破碎、气候变暖、局地降水、冰川退缩、断裂活动和地震效应(b值在0.7左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多次发生。初步预测,当局地平均气温超过13℃、1 h降雨量超过5 mm或24 h降雨量超过10 mm,或地震PGA大于0.18 g,可能引发新的崩滑-碎屑流事件,造成雅鲁藏布江再次壅堵。针对该区域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实际,提出了适应自然、全面避让和适当疏导的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堰塞湖 气候变化 冰川作用 地震活动 累积效应
下载PDF
四川绵竹清平乡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 被引量:49
12
作者 游勇 陈兴长 柳金峰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4期68-72,共5页
2010年8月13日四川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暴发特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简称"8.13"特大泥石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次泥石流灾害的特征,并从其形成条件入手,探讨了此次灾害的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文家沟流域在2010年8月12... 2010年8月13日四川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暴发特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简称"8.13"特大泥石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次泥石流灾害的特征,并从其形成条件入手,探讨了此次灾害的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文家沟流域在2010年8月12日16时至13日04时的降雨量达227 mm,暴雨形成强大洪水冲刷流域内在地震期间形成的滑坡-碎屑流堆积体,并形成高容重粘性泥石流。泥石流依次冲毁沟内19座谷坊和1座拦挡坝,冲出总量达429.3×104 m3,完全堵断绵远河,形成长约1 650 m、宽约420 m、高约12 m的堰塞坝,堰塞湖回水长1.5 km。泥石流共造成6人死亡或失踪,379间房屋被冲毁掩埋,汉(旺)清(平)公路中断,2座桥梁被毁。研究表明,松散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堵溃是导致"8.13"特大泥石流规模巨大的主要原因;文家沟在短期内泥石流仍会频发,但规模要比"8.13"泥石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堰塞湖 危害 文家沟 四川绵竹清平乡
下载PDF
机载激光雷达在汶川地震应急响应中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量:40
13
作者 马洪超 姚春静 张生德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25-932,共8页
就机载激光雷达在"5.12"四川地震灾区快速获取数据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机载激光雷达的一般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对影响数据获取和最后成果精度的几个普遍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这次四川灾区的实际情况,比较... 就机载激光雷达在"5.12"四川地震灾区快速获取数据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机载激光雷达的一般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对影响数据获取和最后成果精度的几个普遍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这次四川灾区的实际情况,比较详细介绍了数据获取和处理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机载激光雷达在中国广大西南地区的推广应用以及激光雷达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 堰塞湖 滑坡
下载PDF
“4·20”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活动特征与趋势 被引量:43
14
作者 崔鹏 陈晓清 +6 位作者 张建强 杨宗佶 游勇 范建容 苏凤环 孔应德 朱兴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7-265,共9页
2013-04-20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km。截至4月29日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 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作者定义了地震次生山地灾... 2013-04-20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km。截至4月29日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 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作者定义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活动特征、形成机制与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初步查明芦山地震诱发了1 460余处崩塌和滑坡,大量落石和4处堰塞湖。次生山地灾害具有规模小、群发性和高位破坏的特征。崩塌和落石成群发育于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坡上,主要发育区段有:芦山县的宝盛乡金鸡峡、双石镇大岩峡以及省道S210线K317路段和灵关镇以北小关子段,对沿河公路及救援生命通道影响严重。滑坡数量较少,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发生于砂岩、页岩和松散堆积层中,仅发现一处大型滑坡并转化为碎屑流。堰塞湖主要由崩塌、滑坡形成,均为低危险性小型堰塞湖。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岩性、结构面和地形,崩塌破坏主要表现为顺层滑动破坏型、切层倾倒破坏型和结构面控制破坏型3种模式。芦山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数量、分布范围和规模比汶川地震小得多,其数量仅为汶川地震的5.53%,造成的地表破坏面积(3.06 km2)仅为0.57%。芦山地震区两次地震扰动的叠加效应,大大降低坡体的稳定性,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性增加,增幅有限,活跃期也相对较短,但震区山地灾害的隐伏性和隐蔽性强,给隐患排查带来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崩塌 滑坡 落石 泥石流 堰塞湖 减灾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重灾区水土流失初步估算 被引量:43
15
作者 陈晓清 李智广 +1 位作者 崔鹏 刘宪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27,共6页
5·12汶川地震诱发大量的崩塌、滑坡、堰塞湖,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数据,在重灾区共解译出崩塌、滑坡点总面积2264.53km2。通过对重灾区内距离地震破裂带分别做5km、10km、30km、50km、100km的缓冲区,分别... 5·12汶川地震诱发大量的崩塌、滑坡、堰塞湖,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数据,在重灾区共解译出崩塌、滑坡点总面积2264.53km2。通过对重灾区内距离地震破裂带分别做5km、10km、30km、50km、100km的缓冲区,分别统计不同区段的崩塌、滑坡体的面积,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和简易测量数据来确定不同区段的松散土体厚度,初步计算出重灾区的崩塌、滑坡水土流失量为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水土流失量。通过对重灾区34处重点堰塞湖的堰塞坝堆积方量进行计算,估算所有堰塞湖的堰塞坝水土流失量为1.87×108t。重灾区山地灾害的水土流失总量为55.86×108t。讨论估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精度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水土流失 崩塌 滑坡 堰塞湖 估算
下载PDF
堰塞湖冲刷及溃决试验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牛志攀 许唯临 +2 位作者 张建民 李进 岳超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0-95,共6页
地震引发地震堰塞湖,对下游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通过建立一套以高速摄影为主,辅以桩群定位的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堰塞湖从沿程冲刷到溯源冲刷的全过程,观测了溃决的水流和形态变化。观测发现溃口的变化是一个逐步渐变,底部为... 地震引发地震堰塞湖,对下游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通过建立一套以高速摄影为主,辅以桩群定位的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堰塞湖从沿程冲刷到溯源冲刷的全过程,观测了溃决的水流和形态变化。观测发现溃口的变化是一个逐步渐变,底部为溯源冲刷,两边逐渐溃塌的过程。漫顶冲刷条件下,堰塞体呈现出全断面的溯源冲刷。随时间的推移,冲刷系数存在由大变小的规律,从空间上存在从上游往下游变小的规律。堰塞体模型的溃口不断扩大,冲积扇形状逐渐变大,向两边和上游延伸,最终形成一个上游窄下游宽、不规则的梯形冲刷沟,此结果可为堰塞湖排险、溃坝洪水研究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桩群定位法 溃口变化 冲刷系数 溯源冲刷
下载PDF
四川岷江叠溪较场地震滑坡及环境保护 被引量:38
17
作者 王兰生 杨立铮 +1 位作者 李天斌 卫宏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根据对岷江叠溪较场滑坡最新的调研勘测资料 ,阐明了 193 3年 8月震惊世界的叠溪 7.5级地震引发的地震堵江滑坡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其形成演化机制的论述 ,评价了滑坡及堰塞坝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防范对策。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演化机制 堰塞湖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堰塞坝漫顶溃口流量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18
作者 黄金池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35-1240,共6页
根据一般滑坡堰塞坝特点和实际观测到的堰塞坝溃口发展规律建立了一个溃口扩展模式,并将溃口扩展过程归纳为溃口垂直下切、横向扩展和坝坡溯源冲刷3种主要表现形式,采用通过试验资料建立的高强度泥沙冲刷计算公式将这3种表现方式联系在... 根据一般滑坡堰塞坝特点和实际观测到的堰塞坝溃口发展规律建立了一个溃口扩展模式,并将溃口扩展过程归纳为溃口垂直下切、横向扩展和坝坡溯源冲刷3种主要表现形式,采用通过试验资料建立的高强度泥沙冲刷计算公式将这3种表现方式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堰塞坝逐渐溃决数学模型,并利用实测溃坝资料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考虑到溃坝洪水计算的极大不确定性,本文对计算模型中的关键参数给定一定变幅范围进行计算,研究了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堰塞坝残留坝体高度和坝体物质抗冲性是影响溃坝流量的最重要因素,库容特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溃决 数学模型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大型崩滑堵江事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30
19
作者 柴贺军 刘汉超 张倬元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7-90,共4页
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外对滑坡堵江自然灾害在各方面的研究现状 ,包括了滑坡堵江事件的识别研究、滑坡堵江天然堆石坝和堰塞湖的研究、滑坡堵江事件的灾害研究和天然堆石坝的合理利用和治理以及中国地质人员近几年在这类灾害研究中所做的工... 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外对滑坡堵江自然灾害在各方面的研究现状 ,包括了滑坡堵江事件的识别研究、滑坡堵江天然堆石坝和堰塞湖的研究、滑坡堵江事件的灾害研究和天然堆石坝的合理利用和治理以及中国地质人员近几年在这类灾害研究中所做的工作 ,提出了堵江灾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堵江 自然灾害 天然堆石坝 堰塞湖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堰塞湖溃坝风险及其影响分析评估 被引量:32
20
作者 匡尚富 汪小刚 +1 位作者 黄金池 魏迎奇 《中国水利》 2008年第16期17-21,共5页
堰塞湖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由来已久,但是由于堰塞湖问题十分复杂,现有国内外堰塞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经验判断层面,尚缺少堰塞湖溃坝风险预测方面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成功应用的分析报道,定量评价研究方面的系统性研... 堰塞湖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由来已久,但是由于堰塞湖问题十分复杂,现有国内外堰塞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经验判断层面,尚缺少堰塞湖溃坝风险预测方面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成功应用的分析报道,定量评价研究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也不多见。本文在总结介绍唐家山堰塞湖溃坝风险及其影响的分析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未来堰塞湖问题研究重点领域建议,期望能为今后国内外开展堰塞湖溃坝风险分析预测和问题研究等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溃坝风险 影响 分析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