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基础地力土壤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98
1
作者 曾祥明 韩宝吉 +3 位作者 徐芳森 黄见良 蔡红梅 石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86-2894,共9页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地区不同基础地力土壤和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江汉平原水稻主推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分析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优化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地区不同基础地力土壤和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江汉平原水稻主推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分析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优化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差异。【结果】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均是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高地力和低地力稻田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平均提高6.9%和5.0%;与不施肥处理比较,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7.3%和30.3%。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大幅度提高。高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高、氮肥贡献率小、施肥增产的潜力小;低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低、氮肥贡献率大、施肥增产的潜力大。【结论】优化施肥可以降低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地力的依赖,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地力 氮肥 优化施肥 中稻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 被引量:42
2
作者 潘根兴 赵其国 蔡祖聪 《中国基础科学》 2005年第2期12-18,共7页
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演变及其对日益升高的大气CO2 的收集与固定能力以及未来趋势。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同时又是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演变及其对日益升高的大气CO2 的收集与固定能力以及未来趋势。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同时又是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影响着耕地生产力及其稳定性。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农业土壤碳循环及固碳潜力的研究将越来越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主流趋势,国际科学界十分关注人为利用管理下土壤固碳潜力的变化。配合土壤固碳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与预测未来通过改变管理政策与农业技术途径而可能达到的固碳能力成为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面临着稳定耕地生产能力和补偿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和挑战,但我国耕地地力不稳、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现状又为实行固碳农业带来了机遇。我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耕地农业利用与土壤碳循环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对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及其过程的影响是国际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没有解决而又只能由我国自己来解决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当前,我国急迫需要启动对耕地土壤碳循环与固碳潜力及其调控途径的重大基础研究,摸清国家尺度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土壤碳循环 若干问题 生效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 固碳潜力 社会经济背景 耕地土壤 技术途径 土壤有机碳 耕地生产力 地球系统 未来趋势 固定能力 物质基础 基础地力 土壤肥力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黑土土壤有机碳对农田基础地力提升的影响 被引量:48
3
作者 查燕 武雪萍 +3 位作者 张会民 蔡典雄 朱平 高洪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649-4659,共11页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提升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和农田基础地力的差异。【方法】以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1989—2011年)资料为基础,采用DSSAT ver.4.0作物生长模型模拟:(1)CK(对照,不施肥);(2)NPK(施氮磷钾肥);(3...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提升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和农田基础地力的差异。【方法】以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1989—2011年)资料为基础,采用DSSAT ver.4.0作物生长模型模拟:(1)CK(对照,不施肥);(2)NPK(施氮磷钾肥);(3)NPKM(有机肥+NPK化肥,M指有机肥);(4)l.5NPKM(NPKM处理的1.5倍);(5)NPKS(秸秆+NPK化肥,S指玉米秸秆)5种施肥方式下东北黑土区春玉米20年的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在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基础地力与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数量化关系。【结果】经过20年施肥管理,NPK、NPKM、1.5NPKM和NPKS施肥处理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分别增长了53.4%、78.0%、101.2%和69.4%,而CK处理的基础地力产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到2008年,1.5NPKM、NPKM、NPKS、NPK 4个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65.6%、65.1%、26.0%和21.7%,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提升了69.9%、44.2%、25.2%和16.7%。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春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每增加1 g·kg-1,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大约提高220 kg·hm-2。【结论】土壤有机碳是黑土区基础地力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机肥或秸秆与化肥配施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因而能有效提高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增加有机物料投入是黑土区农田基础地力培育的最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长期施肥 基础地力 土壤有机碳 DSSAT模型 黑土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稻产量对基础地力与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42
4
作者 梁涛 陈轩敬 +4 位作者 赵亚南 黄兴成 李鸿 石孝均 张跃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759-4768,共10页
【目的】四川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单季稻种植区之一。研究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评价土壤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四川盆地稻田地力的保育培肥和区域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2005年以来在四... 【目的】四川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单季稻种植区之一。研究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评价土壤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四川盆地稻田地力的保育培肥和区域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2005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布置的474个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点,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钾(PK)、氮钾(NK)、氮磷(NP)和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分析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现状、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及其之间的关系,基于水稻产量评价不同基础地力稻田的施肥效果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调研四川盆地水稻研究结果,分析30多年来稻田基础地力的变化趋势。【结果】文献调研表明,四川盆地田基础地力稳定提升,2000年以来稻田基础地力产量在5.6—6.4 t·hm-2,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高了1.5 t·hm-2,地力贡献率也上升6.7%。田间试验表明,基础地力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7.4%—75.9%和24.1%—32.6%。四川盆地稻田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分别为103—120、23.2—27.5和139—185 kg·hm-2,土壤养分对产量的平均贡献率达到78.2%、88.8%、90.8%,而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低于30%,且氮肥的增产效果高于磷肥和钾肥。四川盆地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地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均表现为成都平原>盆地中部浅丘区>盆地周边丘陵区>盆地东部丘陵区;土壤基础地力越高越容易实现水稻高产,土壤基础地力与土壤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肥料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基础地力越高,产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越高。【结论】提高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可促进水稻高产稳产,降低高产对肥料的依赖性,有利于水稻的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基础地力 产量 施肥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覆膜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水肥热的影响 被引量:41
5
作者 戚迎龙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瑞平 赵举 李彬 李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10,共12页
为系统地从玉米生长和土壤水肥热的变化来揭示覆膜的调控效应,于2014、2015年两种基础地力水平上设置覆膜滴灌与无膜滴灌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裸地滴灌比较,覆膜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缩短了群体冠层发育时... 为系统地从玉米生长和土壤水肥热的变化来揭示覆膜的调控效应,于2014、2015年两种基础地力水平上设置覆膜滴灌与无膜滴灌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裸地滴灌比较,覆膜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缩短了群体冠层发育时间。覆膜能提高出苗率4.9%~5.2%、有效株占比率5.7%~6.3%、增加籽粒与茎叶氮磷钾积累量3.9%~19.8%。覆膜能提高产量10.8%~14.2%、增加水分利用效率17%~18.4%,并且提高穗位叶光合能力与肥料偏生产力,良好基础地力可增幅覆膜效果。在播种后75 d内,覆膜提高了1 m土层贮水量达3.9%~15.7%,冠层发育完全后土壤贮水量表现为接近或小于裸地。覆膜能降低表土在相等时间间隔内水分消耗的差异,可降低表土水分消耗量在0~60 cm深耗水总量的占比率、并且削弱了湿润土体水分消耗的垂向差异。覆膜降低了灌后1~7d滴灌带处土壤水分消耗量7.59 mm、降低了膜侧处耗水量9.44 mm。覆膜可提高生长进程中0-20 cm土壤有效氮2.13~12.0 mg/kg,增加籽粒与茎叶氮积累量的同时也增大了玉米对20~60 cm土层的氮素吸收量。对收获后20~100 cm残留有效氮及速效磷以不明显影响或降低为主。土壤热增减随水分供应与消耗呈现出交替循环的波动性,覆膜明显增加了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土壤温度,5 cm土层75 d多得到44.92℃的日均地积温,显著表现在土壤得水失热(井灌水和降雨后)至地温回升期,能稳定地温振幅且在土壤冷凉时获得更多的地积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膜 滴灌 水肥热 养分 基础地力
下载PDF
江苏三地机插稻育秧床土的基础肥力及其培肥与秧苗素质 被引量:41
6
作者 沈建辉 于林惠 +5 位作者 邵文娟 张祖建 郎有忠 杨建昌 陈文林 朱庆森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60,共5页
选择江苏中部地区3个县10个机插稻育秧点为试验点,研究床土培肥前后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秧苗质量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机插稻各育秧试点间床土培肥前后三要素速效养分含量差异大,养分过剩和不足的情况共存,表明床土培肥有其... 选择江苏中部地区3个县10个机插稻育秧点为试验点,研究床土培肥前后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秧苗质量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机插稻各育秧试点间床土培肥前后三要素速效养分含量差异大,养分过剩和不足的情况共存,表明床土培肥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机插稻中苗壮秧的苗高、发根力和糖氮比等指标,推定床土培肥的碱解氮指标为250-300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育秧床土 基础地力 培肥 秧苗素质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玉米产量对基础地力和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40
7
作者 徐春丽 谢军 +5 位作者 王珂 李丹萍 陈轩敬 张跃强 陈新平 石孝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目的】明确西南地区土壤基础地力与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玉米种植区土壤培肥以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6年以来在西南地区布置的508个玉米田间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氮磷(NP)、氮钾(NK)、磷钾... 【目的】明确西南地区土壤基础地力与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玉米种植区土壤培肥以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6年以来在西南地区布置的508个玉米田间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分析了西南地区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特征、玉米施肥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玉米种植区土壤基础地力与玉米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关系;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状况对施肥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西南地区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在3.9-4.7 t·hm^(-2)(平均为4.4 t·hm^(-2));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肥(NPK)区平均产量为7.7 t·hm^(-2),比基础地力产量平均增产3.3 t·hm^(-2),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四川、贵州的施肥高产潜力分别为11.5、12.7、12.6 t·hm^(-2)(平均为11.7 t·hm^(-2))。玉米产量的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平均分别为57.1%和42.9%;玉米地力贡献率随着基础地力产量的提升而增加。西南地区肥料对玉米的增产效果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重庆、四川、贵州及整个西南地区玉米现实生产力与基础地力拟合直线决定系数分别达0.356、0.393、0.448和0.434(P<0.0001);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玉米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在西南地区,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可以提升玉米的施肥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产量差,减少玉米对肥料的依赖性,促进西南地区玉米的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础地力 产量 施肥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黄兴成 石孝均 +4 位作者 李渝 张雅蓉 刘彦伶 张文安 蒋太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76-1485,共10页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 基础地力 边界线分析 产量差 稳定性指数 可持续性指数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潮土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演变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贡付飞 查燕 +7 位作者 武雪萍 黄绍敏 徐明岗 张会民 刘海龙 姜志伟 王小彬 蔡典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0-129,共10页
农田基础地力提升对于减施肥料和作物稳产高产有着重大现实意义,该文依托潮土长期定位试验,采用DSSAT(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模型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农田基础地力提升对于减施肥料和作物稳产高产有着重大现实意义,该文依托潮土长期定位试验,采用DSSAT(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模型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冬小麦的农田基础地力产量,18a连续施用氮磷钾化肥(NPK)、NPK配施有机肥(NPKM)、高量NPK配施有机肥(1.5NPKM)和NPK配施秸秆还田(NPKS)的农田基础地力均得到提升,其基础地力产量分别增加了721、1033、2108和1306kg/hm2,增长率分别为29.6%、42.4%、86.6%和53.7%,平均每年提高1.6%、2.4%、4.8%和3.0%,其中以1.5NPKM处理更能有效提高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产量。1991-2008年冬小麦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在36.5%~70.9%,各处理18a年均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42.5%、59.9%、58.9%和52.5%,大小顺序为NPKM>1.5NPKM>NPKS>NPK,说明有机肥或秸秆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更能有效提高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及地力贡献率。基础地力贡献率与土壤全钾、全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其中有机碳和全氮与基础地力贡献率相关度最高,说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是潮土区基础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潮土区基础地力的主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土壤 模型 基础地力 潮土 DSSAT模型 冬小麦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我国水稻土基础地力变化趋势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忠芳 张水清 +4 位作者 李慧 孙楠 逄焕成 娄翼来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4-1402,共9页
【目的】水田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且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大,所以水稻土基础地力高低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不同区域水稻土基础地力的变化态势及其特征不仅为水稻土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水田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且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大,所以水稻土基础地力高低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不同区域水稻土基础地力的变化态势及其特征不仅为水稻土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还为评价和建立长期合理的施肥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不施肥处理(CK)的水稻产量表征其基础地力,以不施肥产量与常规施肥(施氮、磷、钾肥,NPK)产量的比值作为基础地力贡献率,分析了我国7个水稻连作或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下长期施肥稻田的基础地力和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比较了不同地点及不同轮作方式的差异探讨了基础地力贡献率与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长期不施肥水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总体上较稳定,平均变化速率仅为-0.3 kg/(hm^2·a)。不同水稻土类型间差异大红壤水稻土基础地力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较稳定。不同轮作方式上,晚稻和单季稻的不施肥产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6和29.2 kg/(hm^2·a),而早稻不施肥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0.0kg/(hm^2·a)。同一区域的试验点,白沙(BS)和望城(WangC)不施肥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速率最大,下降值达47~82kg/(hm^2·a);而南昌(NC)的早晚稻、武昌(WuC)和遂宁(SN)的单季稻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达44~81 kg/(hm^2·a)。水稻多年(>20年)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较高(各地变化幅度42%~68%,平均值为59.7%)其中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别为55.1%、67.1%和54.9%。基础地力贡献率与不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5,n=13)。7个试验点的多年施肥处理水稻平均产量为5100 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产量(2911 kg/hm^2),多年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40.3%。【结论】长期不施肥晚稻和单季稻产量稳定或有上升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基础地力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下载PDF
土壤基础地力、施肥水平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23
11
作者 夏圣益 《上海农业科技》 1998年第1期6-8,共3页
本文拟通过对土壤肥力监测点有关资料的分析,了解不同土壤的基础地力、不同施肥水平及其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1方法 在南通市范围内选9个有代表性的土壤肥力监测点(见表1)。各点夏、秋两熟分设三个小区:不施肥... 本文拟通过对土壤肥力监测点有关资料的分析,了解不同土壤的基础地力、不同施肥水平及其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1方法 在南通市范围内选9个有代表性的土壤肥力监测点(见表1)。各点夏、秋两熟分设三个小区:不施肥区、常规施肥区、配方施肥区。不设重复,各小区不施有机肥,分收实产。并在监测点所在地附近,选有代表性10个农户,调查作物产量及相应施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基础地力 作物 产量
下载PDF
福建省耕地基础地力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被引量:20
12
作者 徐志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34-138,共5页
利用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及实地补充调查资料,以土种的粮食产量水平为引导,采用数理统计结合经验归纳方法,将福建省耕地分为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和南方旱耕地类型区进行全省耕地基础地力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总体质量不高.高产耕地面... 利用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及实地补充调查资料,以土种的粮食产量水平为引导,采用数理统计结合经验归纳方法,将福建省耕地分为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和南方旱耕地类型区进行全省耕地基础地力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总体质量不高.高产耕地面积422 737 hm2,主要分布于漳州、龙岩和三明市,中低产耕地面积958 803hm2,主要分布于南平、宁德、泉州和福州市,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0.6%和69.4%,全省耕地主要存在冷、酸、瘦、旱、粘等障碍因子。论文还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耕地 基础地力 评价 可持续利用 质量 面积 水田 旱地 承包经营权 改造 保护
下载PDF
重庆稻田基础地力水平对水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梁涛 廖敦秀 +4 位作者 陈新平 王帅 付登伟 陈轩敬 石孝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106-3116,共11页
【目的】土壤基础地力水平与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影响作物对土壤和肥料养分的吸收。研究基础地力与水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关系,评价不同地力水平下水稻对土壤和肥料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在不同地力下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供... 【目的】土壤基础地力水平与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影响作物对土壤和肥料养分的吸收。研究基础地力与水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关系,评价不同地力水平下水稻对土壤和肥料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在不同地力下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6—2012年重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水稻"3414"试验,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区(N0P0K0)、无氮区(N0P2K2)、无磷区(N2P0K2)、无钾区(N2P2K0)和全肥区(N2P2K2)处理的产量及秸秆和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重庆不同区域水稻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利用效率和依存率以及肥料回收率、农学效率,采用指数及线性拟合、基础地力产量分级方法评价基础地力对水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重庆不同区域稻田基础地力产量5.40—6.45 t·hm^(-2),基础地力等级处于低和中低等级的(<4 t·hm^(-2)和4—5 t·hm^(-2))样本数为63,占总样本量的25.6%。随着稻田基础地力等级的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也随之不断增加,高基础地力等级稻田其有机质和碱解氮也相对较高,p H过低可能是低基础地力等级稻田(<4 t·hm^(-2))的限制因素。重庆水稻施氮磷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8.5%、5.2%和3.9%,在相同的施肥水平下,随着基础地力等级的提高,水稻氮磷钾肥料回收率分别下降6.9%、4.5%和3.1%。基础地力产量与土壤有效氮利用效率、土壤养分依存率存在正相关,说明较高的基础地力会促进水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而基础地力与氮肥回收率、肥料农学效率呈负相关,说明高基础地力会降低肥料的利用效率。基础地力与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养分利用效率和磷钾回收率相关性不强,但与相应氮指标能够达到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说明基础地力对氮的反映能力高于磷钾。【结论】高基础地力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对土壤养分的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地力 养分吸收效率 “3414”试验 水稻 重庆
下载PDF
我国农业肥料施用发展趋势与展望 被引量:17
14
作者 马常宝 《中国农技推广》 2016年第6期6-10,共5页
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和供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5%的谷物、49%的蔬菜瓜果、19%的水果,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肥料为解决人民温饱、消除贫困、满足日益增长的... 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和供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5%的谷物、49%的蔬菜瓜果、19%的水果,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肥料为解决人民温饱、消除贫困、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施用 蔬菜瓜果 化肥用量 农业现代化 化肥施用 基础地力 配方施肥 粮食产量 科学施肥技术 氮肥施用量
原文传递
河南省玉米施肥效应对基础地力的响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霞 赵亚南 +3 位作者 黄玉芳 汪洋 孙笑梅 叶优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1001,共11页
[目的]整理2005 2013年在河南省布置的885个玉米“3414”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地力水平下玉米施肥后的增产效果、经济效益及氮、磷、钾肥利用效率,明确不同地力水平下河南省玉米施肥效应,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其中5个处理CK(... [目的]整理2005 2013年在河南省布置的885个玉米“3414”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地力水平下玉米施肥后的增产效果、经济效益及氮、磷、钾肥利用效率,明确不同地力水平下河南省玉米施肥效应,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其中5个处理CK(N0P0K0)、N(N0P2K2)、P(N2P0K2)、K(N2P2K0)和NPK(N2P2K2)的试验结果。按CK处理产量将供试885个试验地土壤基础地力划分为<4 t/hm^2、4~6 t/hm^2、6~8t/hm^2、>8 t/hm^2四个水平,收集了玉米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量、增产率、产值、施肥成本、施肥利润和产投比,计算了各施肥处理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肥料贡献率、地力贡献率。[结果]四个地力水平的试验地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的15.35%、49.42%、29.42%、5.81%。NPK处理的增产量在四个地力水平下依次为3.04、2.49、1.88和1.12 t/hm^2,且各地力水平间差异显著。增产率表现出和增产量一样的变化趋势,且下降趋势更明显。基础地力产量<4 t/hm^2时,NPK处理的增产率平均达93.23%,而基础地力产量>8 t/hm^2仅为14.44%。在施肥经济效益方面,各施肥处理的产值、施肥利润及产投比均随地力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各地力水平间差异显著。其中NPK处理的产值、施肥利润及产投比在地力产量<4 t/hm^2时分别为10238元/hm^2、8862元/hm^2和5.75,在基础地力产量>8 t/hm^2时分别为15407元/hm^2、13736元/hm^2和8.05。河南省土壤地力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平均为69.99%,各地力水平下的地力贡献率随地力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四个地力水平的地力贡献率平均依次为53.24%、67.68%、78.80%和86.63%。土壤氮素、磷素、钾素地力贡献率平均分别为78.32%(40.72%~100%)、88.47%(70.40%~100%)、90.02%(78.27%~99.31%),总体以钾地力贡献率最大,磷地力贡献率次之,氮地力贡献率最小。从地力水平变化的角度来看,氮素、磷素、钾素地力贡献率均随地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础地力 增产效果 经济效益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边界线法解析冀中南麦区基础地力产量的土壤养分影响因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少辉 贾良良 +1 位作者 杨云马 刘克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148,共8页
基础地力产量是表征土壤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基础地力产量及土壤养分影响因子的研究可为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产区地力提升及增产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该文利用河北省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布置的876个示范试验数据,研究了河北... 基础地力产量是表征土壤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基础地力产量及土壤养分影响因子的研究可为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产区地力提升及增产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该文利用河北省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布置的876个示范试验数据,研究了河北中南部冬小麦基础地力产量、产量差及基础地力贡献率,利用边界线分析方法,将农田土壤养分因子对基础地力产量差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化,解析了土壤养分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北冬小麦基础地力产量在1 080~7 404 kg/hm^2之间;以最高产量为参照,各试验点的基础地力产量差为69~6 324 kg/hm^2(平均值为2 831 kg/hm^2)。基础地力对农户产量的贡献率均值为71.1%,基础地力贡献率随基础地力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基础地力小麦产量每提高1 000 kg/hm^2,基础地力贡献率提高8%。应用边界线分析方法对土壤养分因子与基础地力产量进行分析,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5种土壤养分因子与边界点均有较好的拟合关系(R2分别为0.837、0.881、0.750、0.682和0.951),土壤基础养分对基础地力产量差的贡献率以有机质、pH值和碱解氮最高,分别为16.6%、10.9%和10.5%,速效钾和有效磷的贡献率分别为4.1%和2.9%,河北省农田土壤培肥时应优先提升有机质与碱解氮,并优先调节土壤pH。河北省冬小麦田土壤在pH值8.1、有机质24.6 g/kg、碱解氮120.6 mg/kg、有效磷12.4 mg/kg、速效钾89 mg/kg时养分效率最高,是农田土壤最优养分目标。边界线方法能够对区域尺度基础地力产量土壤养分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可为农田土壤培肥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肥力 边界线分析 基础地力 产量 影响因子
下载PDF
耕地基础地力分等定级的方法与程序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有国 《中国农技推广》 1998年第6期36-37,共2页
1996年初开始,农业部在湖北、陕西等9省开展了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工作,以建立全国统一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为有效地保护耕地、耕地合理开发与利用、耕地的流转补偿,以及占用耕地、毁坏耕地的补偿与处罚等提供依据。通过几年创造... 1996年初开始,农业部在湖北、陕西等9省开展了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工作,以建立全国统一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为有效地保护耕地、耕地合理开发与利用、耕地的流转补偿,以及占用耕地、毁坏耕地的补偿与处罚等提供依据。通过几年创造性地工作,摸索出了一整套耕地地力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地力等级 分等定级 基础地力 指标体系 参评因素 类型区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 等级划分 补充调查
原文传递
推广秸秆还田 加强地力建设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强康 饶汉宗 朱建胜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年第B12期176-177,共2页
作物的秸秆来源广、数量大、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耕地基... 作物的秸秆来源广、数量大、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农业“沃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2000~2002年我们在北山镇坑底片叶段、格坑、陈村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基础地力 节本增效 有机肥源 土壤养分 作物 推广 耕地 建设 农业
下载PDF
扬州市农业化肥施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文西 毛伟 +2 位作者 姜义 陈欣 张月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5期101-105,共5页
为掌握扬州市耕地质量现状,调查统计了扬州市60年粮食产量、化肥施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粮食产量呈增加趋势,粮食单产由2227.5 kg/hm2上升至10732.5 kg/hm2,而化肥用量先增后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早... 为掌握扬州市耕地质量现状,调查统计了扬州市60年粮食产量、化肥施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粮食产量呈增加趋势,粮食单产由2227.5 kg/hm2上升至10732.5 kg/hm2,而化肥用量先增后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早期(1952—1982年)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2=0.8110)。同时,笔者阐述了扬州市当前耕地质量、肥料利用率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了耕地质量提升对策,不断提高基础地力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确保耕地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化肥 耕地 基础地力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番茄上的试验效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珏 汤海军 李一帆 《上海蔬菜》 2016年第2期59-60,共2页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喷滴灌设施及吸肥器等专用设备,将配比好的可溶性肥料母液吸入灌溉管网,通过喷(滴)头,在灌水时同时施入肥料。为了更好地评估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水、节肥、省工、增效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在奉贤区选取具有...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喷滴灌设施及吸肥器等专用设备,将配比好的可溶性肥料母液吸入灌溉管网,通过喷(滴)头,在灌水时同时施入肥料。为了更好地评估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水、节肥、省工、增效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在奉贤区选取具有代表性、设施装备较为先进和完善的两个园艺场作为示范基地,在番茄上进行田间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试验效应 常规灌溉 设施装备 田间试验 滴灌设施 专用设备 基础地力 目标产量 节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