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的关系 被引量:42
1
作者 孙璐 韦立新 +3 位作者 石怀银 郭爱桃 侯宁 游联璧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7-431,共5页
目的 比较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态学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 ,探讨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的关系。方法 从死亡前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 5 2例尸检冠状动脉标本中选取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组织块共 92 2块 ,以脂质核心面积是... 目的 比较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态学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 ,探讨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的关系。方法 从死亡前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 5 2例尸检冠状动脉标本中选取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组织块共 92 2块 ,以脂质核心面积是否大于斑块面积的 4 0 %为标准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 (15 3块 )和稳定斑块组 (76 9块 ) ,比较两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由两组随机选取各 4 0个组织块进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阳性物质在斑块内的分布特点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新生血管检出率 (80 4 % )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 (6 6 6 % ,P <0 0 1)。新生血管主要分布在斑块的肩部和基底部 ,纤维帽相对较少 ;不稳定斑块组各部位的新生血管最大密度 [肩部 :(2 2 16± 19 96 )个 /mm2 ,基底部 :(2 1 6 8± 2 0 4 4 )个 /mm2 ,纤维帽 :(3 80± 5 32 )个 /mm2 ]均显著大于稳定斑块组的相应部位 [肩部 :(10 0 4± 11 5 2 )个 /mm2 ;基底部 :(9 6 8± 11 5 2 )个 /mm2 ;纤维帽 :(1 4 8± 2 2 8)个 /mm2 ,P <0 0 5 ]。结论 不稳定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新生血管检出率和密度均显著增高 ,提示新生血管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 不稳定斑块 基底 纤维帽 检出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组织块 学分 结论
原文传递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正常成年人心室壁运动的同步性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龙 朱天刚 +2 位作者 权欣 阎小娣 郭继鸿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心室壁机械运动同步性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技术,观察31例正常成年人左右心室与室间隔之间及其内部速度、加速度及达峰时间同步性。结果①在收缩期左心室与室间隔的速度峰值相近,而右心室的收缩速... 目的探讨正常人心室壁机械运动同步性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技术,观察31例正常成年人左右心室与室间隔之间及其内部速度、加速度及达峰时间同步性。结果①在收缩期左心室与室间隔的速度峰值相近,而右心室的收缩速度高于左心室及室间隔,在舒张晚期室间隔与右心室的速度相近,但高于左心室;②左心室和室间隔在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的加速度峰值相近,大于右心室,右心室和室间隔的加速度峰值在舒张晚期相近,高于左心室;③心室壁和室间隔内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④收缩达峰时间和快速充盈达峰时间左心室和室间隔一致,右心室延迟;⑤基底部和中部在收缩期和舒张期速度达峰时间差小于20ms。结论心室壁的运动是同步的,但左右心室壁及心室内各个部位的运动不是同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右心室 左心室 正常成年人 收缩期 室壁运动 基底 峰值 快速 同步
原文传递
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明龙 曹克将 +4 位作者 陈椿 单其俊 邹建刚 杨兵 李闻奇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5期261-265,共5页
目的研究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心内电生理证实为慢快型AVNRT病人,均经常规中位或下位法改良慢径消融放电10次以上,但心动过速仍能诱发者;或为消融术后复... 目的研究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心内电生理证实为慢快型AVNRT病人,均经常规中位或下位法改良慢径消融放电10次以上,但心动过速仍能诱发者;或为消融术后复发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9~76(466±185)岁。先于冠状静脉窦口上方进行线性消融(L1线),消融起点的心内电图为小A大V波,终点为大A大V波。如果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按同样方法在Koch三角的中位水平进行线性消融(L2线)。结果所有病人线性消融均获成功,30例病人在L1线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另8例病人经L2线性消融后获成功。线性消融的平均点数(47±11)次。5例病人在整个消融放电过程中无交界性心律出现,6例病人的交界性心律在大A波时出现。线性消融前,共有36例患者具有房室传导的跳跃现象;线性消融成功后,16例病人仍有房室传导的跳跃现象,其中10例伴有单个心房回波,其余22例(58%)病人无跳跃和回波。手术过程中无1例病人发生房室阻滞。平均随访(104±42)个月,所有病人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对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AVNRT,Koch三角底部和/或中位水平的线性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性心律并非消融成功之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消融 病人 KOCH三角 治疗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交界性 AVNRT 基底 心律 诱发
原文传递
应用不同切口与蒂进行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穆大力 栾杰 +1 位作者 穆兰花 刘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对应用不同切口与蒂进行乳房缩小整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效果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3至2004年,我们采用不同切口与蒂行乳房缩小整形术31例,术后对患者就外形满意度、乳头乳晕感觉及切口瘢痕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 目的对应用不同切口与蒂进行乳房缩小整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效果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3至2004年,我们采用不同切口与蒂行乳房缩小整形术31例,术后对患者就外形满意度、乳头乳晕感觉及切口瘢痕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外形满意率乳腺蒂组100%,内侧蒂组75%,外下蒂组100%,下蒂组84.6%;应用环乳晕切口83.3%,倒T形切口89.9%,短L形切口80.6%,垂直切口100%,短横倒T形切口100%。结论倒T形切口仅适用于肥大程度较重的乳房,环乳晕切口较适合于轻度的乳房肥大,短L形切口、垂直切口和短横倒T形切口吸收了两者的优点,既缩小乳房基底部,使形成的乳房比较挺拔又不会形成较大的瘢痕。轻度乳房肥大,乳腺蒂是最佳的选择;对于中度乳房肥大,应根据切口的设计选择下蒂或外下蒂;而对于较重度乳房肥大,则以下蒂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缩小整形术 不同切口 乳房肥大 乳晕切口 L形切口 2004年 对比分析 手术效果 问卷调查 切口瘢痕 乳头乳晕 满意度 直切口 T形 适应证 优缺点 满意率 基底 外形 乳腺 轻度
原文传递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矫正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范飞 张致媛 +4 位作者 尤建军 王盛 高银光 栾杰 穆兰花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索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矫正技术。方法将扁大的裂侧鼻翼较健侧“多余”的部分组织形成鼻翼瓣,用于重建鼻孔基底部鼻槛、抬高鼻翼外侧脚。充分游离裂侧鼻翼软骨的内侧脚上部、穹隆部及外侧脚,调整鼻孔大小及形状,使双侧对称后,在... 目的探索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矫正技术。方法将扁大的裂侧鼻翼较健侧“多余”的部分组织形成鼻翼瓣,用于重建鼻孔基底部鼻槛、抬高鼻翼外侧脚。充分游离裂侧鼻翼软骨的内侧脚上部、穹隆部及外侧脚,调整鼻孔大小及形状,使双侧对称后,在适当位置予以固定。再用自体肋软骨按所需形态雕刻后,分别植入鼻背、裂侧鼻翼脚及鼻孔底部以抬高鼻梁、裂侧鼻翼外侧脚及鼻孔基底。结果矫治18例,术后两侧鼻翼、鼻孔、鼻孔基底、鼻翼外侧脚、鼻小柱基本对称,效果满意。结论改进的裂侧鼻翼瓣加鼻翼软骨悬吊法是矫正唇裂鼻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继发鼻畸形 矫正技术 鼻翼软骨 鼻孔基底 自体肋软骨 裂侧鼻翼瓣 唇裂鼻畸形 组织形成 效果满意 方法 悬吊法 孔大小 基底 柱基 重建 植入 游离 形状 形态 位置
原文传递
脑桥基底部梗死9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庄晓荣 林晓芳 +2 位作者 陈星宇 郑维红 王显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0-442,i001,共4页
目的 研究脑桥基底部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改变。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 95例脑桥基底部梗死的原始资料。结果 脑桥基底部梗死是后循环常见的梗死 ,据其是否涉及基底部表面分为基底动脉分支病 (BABD)及小动脉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变... 目的 研究脑桥基底部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改变。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 95例脑桥基底部梗死的原始资料。结果 脑桥基底部梗死是后循环常见的梗死 ,据其是否涉及基底部表面分为基底动脉分支病 (BABD)及小动脉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中枢性面瘫及肢体瘫痪 ,常伴构音障碍、头晕、共济失调、偏身感觉障碍等。根据临床表现往往不易与内囊梗死区别。结论 脑桥基底部梗死比我们所认识到的更为常见 ,临床表现与内囊梗死相似 ,罕见有经典的脑桥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基底 脑桥 常见 内囊 临床表现 构音障碍 病变 表面
下载PDF
亚甲蓝注射联合靶点射频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史剑倩 章勇 +3 位作者 张达颖 张学学 王志剑 占胜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91-793,共3页
慢性腰痛是一个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人群中有80%均曾发生过腰痛。De Palma等[1]研究发现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在慢性腰痛患者中占26%~42%,并有年轻化的趋势。DLBP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椎间盘退变后纤维环撕裂... 慢性腰痛是一个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人群中有80%均曾发生过腰痛。De Palma等[1]研究发现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在慢性腰痛患者中占26%~42%,并有年轻化的趋势。DLBP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椎间盘退变后纤维环撕裂、椎间盘炎性介质释放及伴随的微血管与异常末梢神经长入等有关系。DLBP的治疗方法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临床疗效研究 椎间盘炎 介质释放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突出 治疗盘 Palma 基底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方向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志超 冯凡超 +4 位作者 顾诚 彭文潘 徐泳 韩迪 周贤梅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0-527,共8页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最常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和致死性肺部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其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和基底部的纤维化与蜂窝样改变,以及...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最常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和致死性肺部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其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和基底部的纤维化与蜂窝样改变,以及肺纤维化灶周围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最终导致肺组织结构改变,肺通气和弥散功能丧失而危及生命。虽然IPF发病率极低,在欧洲和北美洲每10万人中仅有2.8~18例IPF患者,在亚洲和南美洲每10万人中仅有0.5~4.2例IPF患者[1],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PF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中老年男性 弥散功能 发病年龄 基底 肺通气 内质网应激
原文传递
枢椎齿状突的动脉供应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正兴 俞寿民 《解剖学报》 CAS 1984年第4期337-342,共6页
本文用解剖、透明和X线动脉造影等方法,研究了48具尸体中不同年龄枢椎齿状突的动脉供应,其结果如下:一、齿状突除直接接受椎动脉的上行分支——前升动脉和后升动脉外,还间接接受咽升动脉水平分支的供应。这些动脉在齿状突周围构成独特... 本文用解剖、透明和X线动脉造影等方法,研究了48具尸体中不同年龄枢椎齿状突的动脉供应,其结果如下:一、齿状突除直接接受椎动脉的上行分支——前升动脉和后升动脉外,还间接接受咽升动脉水平分支的供应。这些动脉在齿状突周围构成独特的吻合形式,其上方呈弓状(即为顶弓)。二、齿状突的营养动脉分二组:基底部营养动脉和尖部营养动脉。前者从基底部前外侧面和背侧面的中央区进入,每侧多为1支(81.94+3.21%);后者从尖部上方进入,多见2支(69.44±7.68%)。在新生儿、儿童和成人,基底部营养动脉的外径(mm)分别为0.09~0.15、0.16~0.19、0.24~0.29,尖部营养动脉的外径(mm)则各为0.03~0.06、0.06~0.10,0.10~0.14。三、齿状突骨内动脉的配布,因年龄而不同。小于12岁的标本中,齿状突尖部骨化尚未完成,基底部和尖部的营养动脉不存在吻合。成人的齿状突已全部骨化,突内各动脉之间吻合成网状,其中以基底部处最为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 营养动脉 基底 升动脉 肠系膜间动脉 动脉供应 枢椎 颈椎
下载PDF
Herbert螺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 被引量:8
10
作者 冒海军 许光跃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目的探讨Herbert螺钉在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应用Herbert螺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8~60岁,平均45岁。按照Dameron分区均为Ⅰ区骨折。均行切开复位Herb... 目的探讨Herbert螺钉在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应用Herbert螺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8~60岁,平均45岁。按照Dameron分区均为Ⅰ区骨折。均行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法。同时统计从切开皮肤至缝合皮肤的手术时间。结果手术时间8~12 min,平均10 min。所有患者均Ⅰ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5周。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价:优18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结论Herbert螺钉是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利于足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5跖骨 基底 撕脱性骨折 HERBERT螺钉 固定
下载PDF
基底动脉供血异常的TCD检查和监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朝东 李淑贤 +2 位作者 陈谅 金友贺 李莹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2-94,共3页
基底动脉是由两侧椎动脉合成的,供血于脑干、小脑和大脑后下部,其病变常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RIND或脑梗塞。但临床上很难区别这些是由基底动脉痉挛、狭窄、闭塞还是血流缓慢供血不足所致。而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ranscranial Dopp... 基底动脉是由两侧椎动脉合成的,供血于脑干、小脑和大脑后下部,其病变常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RIND或脑梗塞。但临床上很难区别这些是由基底动脉痉挛、狭窄、闭塞还是血流缓慢供血不足所致。而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则是早期可利用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供血 TCD检查 基底动脉系统 颅多普勒超声 动脉痉挛 脑梗 检查和 侧支循环代偿 基底 血管痉挛
下载PDF
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郜玲 卢喜烈 《心电与循环》 2012年第5期373-374,共2页
右束支是希氏束的延续,是一直径约1mm、长约50mm的细长束支.单独一支沿室间隔带及中间带前行至三尖瓣前乳头肌基底部,向前、外、后分支分布于室间隔低位右前壁、右心室游离壁及后乳头肌、室间隔右后下部。右束支的这种多向性分布特... 右束支是希氏束的延续,是一直径约1mm、长约50mm的细长束支.单独一支沿室间隔带及中间带前行至三尖瓣前乳头肌基底部,向前、外、后分支分布于室间隔低位右前壁、右心室游离壁及后乳头肌、室间隔右后下部。右束支的这种多向性分布特征是保证来自室上性的冲动能够迅速激动右心室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意义 室间隔 分支分布 乳头肌 右心室 希氏束 基底
下载PDF
烟雾病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后神经功能恶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靳腾龙 王睿 +1 位作者 孙红卫 王泽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75-1376,共2页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大脑前动脉近端慢性进行性狭窄,进而导致脑基底部出现由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的酷似"喷出的烟雾"样的异常血管网[1]。MMD在临床上主要表现...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大脑前动脉近端慢性进行性狭窄,进而导致脑基底部出现由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的酷似"喷出的烟雾"样的异常血管网[1]。MMD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型或出血型。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药物治疗能够防止缺血和出血再次发作,更无法延缓或者阻止疾病的进程。外科手术进行脑血管重建是目前治疗MMD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肌肉血管融合术 大脑前动脉 硬脑膜外 异常血管网 颈内动脉 出血型 侧支循环 基底 间接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可埋头加压螺钉治疗中节指骨基底部掌侧撕脱骨折一例
14
作者 陈伟健 刘彬 +2 位作者 鹿亮 曾建学 马庆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4,共2页
患者男,41岁,在同时搬运多个圆柱体管样器材时,其中一根管材滑落,右手紧急抓握,在对抗管材重量时小指猛然过伸,当即感觉小指撕裂般疼痛,随后出现小指肿胀不适,患者自认为是软组织拉伤未予以特殊处理,2周后发现小指仍肿胀疼痛不能缓解,... 患者男,41岁,在同时搬运多个圆柱体管样器材时,其中一根管材滑落,右手紧急抓握,在对抗管材重量时小指猛然过伸,当即感觉小指撕裂般疼痛,随后出现小指肿胀不适,患者自认为是软组织拉伤未予以特殊处理,2周后发现小指仍肿胀疼痛不能缓解,并伴有明显屈伸受限,遂来我院就诊。X线摄片提示右手小指中节指骨基底部掌侧撕脱骨折(图1、2)。入院检查:右手小指软组织肿胀,近指间关节处压痛明显,小指主动屈伸活动受限,末梢血运及感觉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撕脱骨折 软组织肿胀 基底 中节指骨 屈伸活动 末梢血运 X线摄片 屈伸受限
原文传递
继发于末节指骨基底骨折的化脓性肉芽肿一例
15
作者 成贝贝 熊革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89,共2页
患者男,28岁,以左中指挤伤3个月伴甲根部肿物增生、触痛1个月为主诉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挤伤左中指末节,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中指末节指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伴甲床损伤,予拔甲、清创、甲床修复和支具外固定。术后6周复查左中指末节... 患者男,28岁,以左中指挤伤3个月伴甲根部肿物增生、触痛1个月为主诉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挤伤左中指末节,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中指末节指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伴甲床损伤,予拔甲、清创、甲床修复和支具外固定。术后6周复查左中指末节指骨骨折愈合,去除支具,开始功能锻炼。随后甲板逐渐生长,但甲根处逐渐长出一肿物,当地医院予局部消毒换药处理,最近1个月肿物逐渐增大,且在触碰时容易出血并感觉疼痛,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肉芽肿 末节指骨 消毒 功能锻炼 基底 换药处理 甲根 粉碎性骨折
原文传递
脑桥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犇 刘静 +1 位作者 张栩 董礼全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6期759-763,共5页
脑桥梗死是脑干梗死中最常见类型[1],发病率也能占到全部脑梗死的7%[2]。脑桥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因而脑桥梗死症状及体征复杂,临床上早期诊断存在困难。临床上,脑桥梗死除表现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外,也可有如基底节或放射冠梗死类似的特征... 脑桥梗死是脑干梗死中最常见类型[1],发病率也能占到全部脑梗死的7%[2]。脑桥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因而脑桥梗死症状及体征复杂,临床上早期诊断存在困难。临床上,脑桥梗死除表现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外,也可有如基底节或放射冠梗死类似的特征[3]。本研究对其国内外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脑桥的解剖结构及血供脑桥解剖结构复杂,包括基底部及被盖部,其中有复杂的神经核团及神经纤维,例如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和颅神经核(如面神经核、外展神经核等)、内侧纵束和网状结构[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梗死 展神经核 放射冠 基底 颅神经 脊髓丘脑束 内侧纵束 皮质脊髓束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庆升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22-24,共3页
第1掌腕关节主要是第1掌骨和角骨组成,均是鞍状关节,拇指内收、屈曲、旋转等功能运动都依赖拇指内收肌、对掌肌、短外展肌等作用,而这些肌肉都附着在第1掌骨[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发生后,会对前述肌群造成牵拉,骨折远端因拇长展肌牵拉... 第1掌腕关节主要是第1掌骨和角骨组成,均是鞍状关节,拇指内收、屈曲、旋转等功能运动都依赖拇指内收肌、对掌肌、短外展肌等作用,而这些肌肉都附着在第1掌骨[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发生后,会对前述肌群造成牵拉,骨折远端因拇长展肌牵拉而向背侧与桡侧移位,因多数是不稳定骨折,对位对线难度较大,保守疗法并不理想[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骨折 微型钢板 基底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参与创面修复的干细胞及其在创面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静 刘宏伟 程飚 《感染.炎症.修复》 2012年第3期182-186,共5页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抵御外界病菌入侵、调节体温、感觉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皮肤的表皮处于动态的更新状态,新生的表皮细胞取代老化脱落的角质细胞,这个过程与定位于表皮基底部的表皮干细胞密切相关,基底表皮干细胞的增...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抵御外界病菌入侵、调节体温、感觉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皮肤的表皮处于动态的更新状态,新生的表皮细胞取代老化脱落的角质细胞,这个过程与定位于表皮基底部的表皮干细胞密切相关,基底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同表皮脱落的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维持着皮肤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创面修复 表皮细胞 细胞内环境 调节体温 角质细胞 组织结构 基底
下载PDF
瘘管相关性肛门腺癌1例
19
作者 魏静静 董青军 +3 位作者 赵秋枫 王延文 刘岸斐 张晓云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9-761,共3页
瘘管相关性肛门腺癌是一种罕见的肛门肿瘤,本文报道1例。该患者为37岁男性,肛瘘伴反复肛旁结块、肿痛溃脓20余年,磁共振成像检查示左侧高位肛周脓肿伴复杂性括约肌间瘘。镜下观察:纤维及炎性肉芽组织中见大量细胞外黏液,黏液被纤维间隔... 瘘管相关性肛门腺癌是一种罕见的肛门肿瘤,本文报道1例。该患者为37岁男性,肛瘘伴反复肛旁结块、肿痛溃脓20余年,磁共振成像检查示左侧高位肛周脓肿伴复杂性括约肌间瘘。镜下观察:纤维及炎性肉芽组织中见大量细胞外黏液,黏液被纤维间隔分成大小不一的黏液湖,部分纤维间隔表面衬覆梁索状异型腺上皮,局部乳头状增生,细胞多呈柱状,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基底部,散在少量杯状细胞,局部细胞异型明显,极性紊乱,核仁清晰,小灶区域黏液湖内可见簇状或印戒样细胞,局灶区域伴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异型上皮细胞细胞角蛋白(CK)7、CK20、MUC2、CDX2、SATB2、Villin、MSH2、MSH6、PMS2、MLH1阳性,MUC5AC部分阳性,突触素局灶区域阳性,MUC6、GCDFP15、嗜铬粒素A阴性。分子检测: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第12位密码子突变,NRAS、BRAF V600E及PIK3CA基因未见突变。本文回顾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间隔 乳头状增生 基底 MUC5AC CK20 MUC2 免疫组织化学 肛瘘
原文传递
MEBO治愈32例慢性体表性溃疡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福勤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1年第4期40-41,43,共3页
本文应用MEBO对治愈的32例慢性体表性溃疡进行了随访分析,最大溃疡面积18.60×19.70cm,独立性溃疡7例,占21.88%,散在性溃疡25例,占78.12%。病程最长的13年,最短的78天,平均404.2天。创面愈合时间最长为58天,最短为12天,平均为25.2... 本文应用MEBO对治愈的32例慢性体表性溃疡进行了随访分析,最大溃疡面积18.60×19.70cm,独立性溃疡7例,占21.88%,散在性溃疡25例,占78.12%。病程最长的13年,最短的78天,平均404.2天。创面愈合时间最长为58天,最短为12天,平均为25.22天。完全性表皮化愈合的3例,占9.38%;表皮化和上皮化混合性愈合的24例,占75%,完全性上皮化愈合的5例,占15.62%。提出了溃疡创面肉芽组织都具有苍老、水肿、基底纤维板形成、坚硬挛缩缺乏弹性。影响表层肉芽组织的血液供应,患者痛苦大,治疗困难等共性。对其病因与发病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对影响溃疡创面修复的创周纤维组织环(简称纤维环)作了详细的临床观察,提出了较理想的处理方法和清创时机。对过盛生长的肉芽组织的处理提出了勿用器械去除,避免损伤附件上皮组织的现点,并对肉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凹陷回缩现象作了分析,是否为组织细胞的自抑再生现象,待进一步观察研究。较大面积的溃疡创面在应用MEBO的同时,待肉芽组织平皮后及时简单湿敷,立即植皮消灭创面,疗程明显缩短,效果十分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体表性溃疡 MEBO 溃疡创面 肉芽组织 随访分析 完全性 上皮化 溃疡面积 再生现象 基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