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
被引量:
103
1
作者
叶敬忠
张明皓
豆书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4,共10页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形成综合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思路。主流政策派以供职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或研究人员为主,其焦点在于如何完善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主流政策派立足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阐释,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历史必然...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形成综合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思路。主流政策派以供职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或研究人员为主,其焦点在于如何完善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主流政策派立足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阐释,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机制以及规避误区作出论证。学界理论派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立论基础和基本模式,乡村振兴具有多种立论基础,而乡村振兴的基本模式则具有保底式发展、内生式发展和依附式发展三种向度。基层实践派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为主,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为发力焦点,其中县级干部扮演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和"施工队长"的角色,乡镇干部则是加速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践行者,而村干部则构成乡村振兴最基础和最坚实的力量。然而,在几乎所有的讨论中,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却集体失语,并再次被政府和学者普遍"代言"。未来乡村振兴的探讨方向应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上下结合",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的社会动力以及乡村振兴多元实践等方面的理论概括,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讨论、规划和行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主流政策
派
学界理论
派
基层
实践
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谁在谈?谈什么?
被引量:
4
2
作者
豆书龙
朱晴和
丁大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0,共13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学术理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围绕宜居宜...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学术理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意蕴,形成整体与内部二维视角解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论、百年乡建承继论、城乡融合发展论、外部风险应对论与“和”文化继承论等立论基础,并瞄准农民村庄复合向度探讨其内生动能。基层实践派主要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保障,认为应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实践主体,根据其各自定位承担不同职责,实现优势互补。然而,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体的农民却被排除在话语体系外,导致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断裂。此种断裂与理论阐发、现实关涉、国际对话缺位等共同构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深化与实践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农民、理论、现实、对外和整体视角,提升研究实效性、学理性、针对性、包容性及系统性,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理论—政策”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主流政策
派
学术理论
派
基层
实践
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
被引量:
103
1
作者
叶敬忠
张明皓
豆书龙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出处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4,共10页
基金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编号18VSJ01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形成综合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思路。主流政策派以供职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或研究人员为主,其焦点在于如何完善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主流政策派立足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阐释,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机制以及规避误区作出论证。学界理论派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立论基础和基本模式,乡村振兴具有多种立论基础,而乡村振兴的基本模式则具有保底式发展、内生式发展和依附式发展三种向度。基层实践派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为主,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为发力焦点,其中县级干部扮演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和"施工队长"的角色,乡镇干部则是加速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践行者,而村干部则构成乡村振兴最基础和最坚实的力量。然而,在几乎所有的讨论中,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却集体失语,并再次被政府和学者普遍"代言"。未来乡村振兴的探讨方向应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上下结合",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的社会动力以及乡村振兴多元实践等方面的理论概括,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讨论、规划和行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大循环"。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主流政策
派
学界理论
派
基层
实践
派
Keywords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Mainstream policy-makers
Aeadenfie theorists
Grass-root practitioners
分类号
F320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谁在谈?谈什么?
被引量:
4
2
作者
豆书龙
朱晴和
丁大增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0,共13页
基金
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项目“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嵌合性发展模式研究”(22XJC710001)
2024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新时代农民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2024QN025)
202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资助课题“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2452023315)。
文摘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学术理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意蕴,形成整体与内部二维视角解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论、百年乡建承继论、城乡融合发展论、外部风险应对论与“和”文化继承论等立论基础,并瞄准农民村庄复合向度探讨其内生动能。基层实践派主要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保障,认为应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实践主体,根据其各自定位承担不同职责,实现优势互补。然而,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体的农民却被排除在话语体系外,导致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断裂。此种断裂与理论阐发、现实关涉、国际对话缺位等共同构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深化与实践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农民、理论、现实、对外和整体视角,提升研究实效性、学理性、针对性、包容性及系统性,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理论—政策”大循环。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主流政策
派
学术理论
派
基层
实践
派
Keywords
Village with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Social Harmony
Mainstream Policy-interpreters
Academic Theorists
Grass-root Practitioners
分类号
F014.4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
叶敬忠
张明皓
豆书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0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谁在谈?谈什么?
豆书龙
朱晴和
丁大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