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人类淋巴母细胞TK、HPRT基因突变实验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勇 张立实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6-39,共4页
背景与目的:比较2种人类淋巴细胞在4种受试物作用下TK、HPRT2个位点突变情况,为其在遗传毒性实验中的应用积累资料。材料与方法:甲磺酸乙酯(ethylmethanesulfonate,EMS),甲磺酸甲酯(methylmethanesulfonate,MMS),乙二醛(glyoxal,GLY),... 背景与目的:比较2种人类淋巴细胞在4种受试物作用下TK、HPRT2个位点突变情况,为其在遗传毒性实验中的应用积累资料。材料与方法:甲磺酸乙酯(ethylmethanesulfonate,EMS),甲磺酸甲酯(methylmethanesulfonate,MMS),乙二醛(glyoxal,GLY),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OPD)4种不同化学结构和致突变方式的致突变物作为受试物,采用微孔培养板法比较TK6和TK6-E6细胞在TK和HPRT2个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TK6-E6细胞比TK6细胞对4种受试物毒性更为耐受;4种受试物在2种细胞,2个位点突变实验结果均为阳性,以TK6-E6细胞的TK实验最为敏感;TK6的慢生长集落比例(RSC)较TK6-E6低,各受试物间无差别(P>0.05)。结论:TK6-E6和TK6细胞在TK、HPRT2个位点的基因突变实验中均能检出致突变物;TK6-E6相对于TK6对细胞毒性耐受,可以用于检测更高浓度的受试物,同时有较高的突变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淋巴母细胞 基因突变实验 甲磺酸乙酯 甲磺酸甲酯 乙二醛 邻苯二胺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及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体外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海美 黄鹏程 +6 位作者 赵田田 周长慧 李若婉 于春荣 陈志勇 顾林峰 常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92-1200,共9页
纳米物质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广泛用于化妆品、医药和食品工业,但它们的安全性和遗传毒性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采用基于人成淋巴TK6细胞的体外彗星实验整合体外PIG-A基因突变实验对纳米银颗粒(AgNPs)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TiO2NPs)的致DN... 纳米物质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广泛用于化妆品、医药和食品工业,但它们的安全性和遗传毒性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采用基于人成淋巴TK6细胞的体外彗星实验整合体外PIG-A基因突变实验对纳米银颗粒(AgNPs)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TiO2NPs)的致DNA断裂作用和致突变性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探究了最高至200μmol/L浓度时,TK6细胞暴露于两种纳米物质4 h时的彗星实验和经过暴露24 h以及10 d基因突变表达期后的PIG-A基因突变结果。同时,本研究还检测了TK6细胞暴露于纳米颗粒4 h及24 h对纳米物质的摄取能力。在纳米物质摄取实验中,随着纳米物质浓度的升高,TK6细胞在流式细胞仪检测图中的侧向散射角(side scatter,SSC)呈现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升高,表明TK6细胞可摄取两种纳米颗粒。在4 h彗星实验中,AgNPs可导致彗星尾DNA荧光%强度呈现浓度依赖性显著升高,为阳性结果。而TiO2NPs则不能诱导彗星尾DNA荧光%强度呈现浓度依赖性显著升高,但最高浓度组尾DNA荧光%超过本实验室阴性历史对照数据,为可疑结果。而在体外PIG-A基因突变实验结果中,AgNPs和TiO2NPs均不能诱导TK6细胞的PIG-A基因突变率出现阳性升高。AgNPs可导致TK6细胞出现DNA损伤,但不能诱导PIG-A基因突变率升高。TiO2NPs既不能诱导TK6细胞出现DNA损伤,也不能诱导PIG-A基因突变率升高,TiO2NPs的遗传毒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 彗星实验 PIG-A基因突变实验 遗传毒性
下载PDF
农药哌虫啶的遗传毒性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夏莹 付少华 +1 位作者 张寅静 王薇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采用体外CHO-K1细胞HGPRT基因突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分析农药哌虫啶是否具有遗传毒性。方法:在培养的CHO-K1细胞中,分别加入含阳性物和不同浓度(625.0、312.5、156.3、78.1μg/m L)哌虫啶的培养液进行染毒(+S9/-... 目的:采用体外CHO-K1细胞HGPRT基因突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分析农药哌虫啶是否具有遗传毒性。方法:在培养的CHO-K1细胞中,分别加入含阳性物和不同浓度(625.0、312.5、156.3、78.1μg/m L)哌虫啶的培养液进行染毒(+S9/-S9),并设阴性对照组。染毒后将细胞按低密度分种,进行突变体的选择及集落形成率的测定,同时计算细胞存活率。按每5皿2×10个细胞接种,加入6-TG,同时另按每皿200个细胞接种,7 d后计算集落数、存活率和突变频率。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分别设置高(2 500 mg/kg)、中(1 500 mg/kg)、低(625 mg/kg)3个哌虫啶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取股骨做骨髓涂片,观察1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中出现微核的细胞数,计数200个嗜多染红细胞数(PCE),同时计数成熟红细胞数(NCE),并计算PCE占红细胞总数(PCE+NCE)的百分比。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哌虫啶625.0μg/m L可明显降低CHO-K1细胞相对存活率,哌虫啶各剂量组细胞基因突变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细胞基因突变频率明显增加(P<0.01);哌虫啶各组未成熟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比例均不少于阴性对照组的2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雌雄小鼠微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哌虫啶各剂量组雌雄小鼠微核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哌虫啶的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虫啶 遗传毒性 HGPRT基因突变实验 微核试验
下载PDF
用TK基因突变试验评价土荆芥精油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亚男 李辛欣 +3 位作者 王煜 张杜宇 杨军 马丹炜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4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采用TK基因突变试验评价土荆芥精油的遗传毒性,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资料。方法:土荆芥精油浓度设置分别为体积分数0.002%、0.004%、0.006%和0.008%,对L5178Y细胞进行3 h染毒处理;同时分别设二甲基亚砜(DMSO)和环磷酰胺(CP)为溶剂对... 目的:采用TK基因突变试验评价土荆芥精油的遗传毒性,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资料。方法:土荆芥精油浓度设置分别为体积分数0.002%、0.004%、0.006%和0.008%,对L5178Y细胞进行3 h染毒处理;同时分别设二甲基亚砜(DMSO)和环磷酰胺(CP)为溶剂对照和阳性对照,微孔板法进行TK基因突变试验。检测土荆芥精油对L5178Y细胞的细胞毒性及TK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结果:随土荆芥精油浓度的增大,L5178Y细胞相对存活率(RS)、相对悬浮生长率(RSG)和相对总生长率(RTG)较溶剂对照组有下降趋势;0.008%剂量组时,RS、RSG和RTG分别为溶剂对照组的29.38%、38.13%和5.75%,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突变频率(TMF)随土荆芥精油浓度增加则呈上升趋势(F=410.5,P=0.00)。TMF在土荆芥精油各浓度组间以及和阳性、溶剂对照组间的多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集落百分比(SC)均超过95%。结论:土荆芥精油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诱导L5178Y细胞TK基因位点突变频率增高,有一定的致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荆芥 精油 TK基因突变实验 遗传毒性
下载PDF
体内Pig-a基因突变实验评估纳米氧化锌致突变性
5
作者 成雪晴 杨隽 +2 位作者 刘玺 邵乃敏 洪新宇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563-567,共5页
【目的】利用体内Pig⁃a基因突变实验方法,检测纳米氧化锌(ZnO NPs)颗粒对大鼠遗传毒性的作用。【方法】结合28 d经口毒性试验,设14、70、350 mg‧kg^(−1) ZnO NPs(纳米尺度分散状态最大浓度)3个剂量组、常规ZnO组(350 mg‧kg^(−1) ZnO)、... 【目的】利用体内Pig⁃a基因突变实验方法,检测纳米氧化锌(ZnO NPs)颗粒对大鼠遗传毒性的作用。【方法】结合28 d经口毒性试验,设14、70、350 mg‧kg^(−1) ZnO NPs(纳米尺度分散状态最大浓度)3个剂量组、常规ZnO组(350 mg‧kg^(−1) ZnO)、阳性对照组(40 mg‧kg^(−1) N⁃亚硝基⁃N⁃乙基脲)和溶剂对照组(0 mg‧kg^(−1) ZnO NPs),每组各10只大鼠经口灌胃28 d,记录并观察体重变化。在给药0、15、28 d和恢复观察期28 d取各组大鼠尾静脉血200µL,用APC mouse anti⁃rat erythroid cells及FITC mouse anti⁃rat CD59抗体进行标记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收集各样本1×10^(6)个红细胞信息,计算其中外周血红细胞CD59缺失突变发生率。【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在灌胃15 d后,350 mg‧kg^(−1) ZnO NPs组、阳性对照组大鼠外周血红细胞CD59缺失突变发生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灌胃28 d后,70 mg‧kg^(−1) ZnO NPs组、350 mg‧kg^(−1) ZnO NPs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红细胞CD59缺失突变发生率均升高,且呈时⁃效和量⁃效关系;在停止灌胃28 d后,除阳性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外周血红细胞CD59缺失发生率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70、350 mg‧kg^(−1) ZnO NPs会提高大鼠外周血Pig⁃a基因突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Pig⁃a基因突变实验 突变 时效关系 量效关系
原文传递
运用胸苷激酶基因突变实验评价动物源性材料的遗传毒性
6
作者 张华 王召旭 王春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4期6359-6364,共6页
背景:目前大量动物来源的医疗器械产品,尤其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应明确其力学性能、生物降解行为和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免疫原性等是否符合临床要求。目的:评价动物源性材料的体外遗传毒性,比较非活化和活化、短期和... 背景:目前大量动物来源的医疗器械产品,尤其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应明确其力学性能、生物降解行为和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免疫原性等是否符合临床要求。目的:评价动物源性材料的体外遗传毒性,比较非活化和活化、短期和长期胸苷激酶基因突变实验的异同。方法:按照GBT16886-12(1)制备可吸收性硬脑膜补片(马胶原)和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牛心包片)浸提液,以两种浸提液处理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3,24h后,采用微孔板法行胸苷激酶基因突变实验,计算接种效率、相对悬浮生长、相对存活率、相对总生长及突变频率等指标,并比较短期和长期,非活化和活化处理的结果。结果与结论:两种生物材料浸提液处理小鼠淋巴瘤细胞3h或24h,在活化及非活化条件下,胸苷激酶基因突变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在体外遗传毒性实验中未发现可吸收性硬脑膜补片和人工生物心脏瓣膜致L5178Y细胞基因突变的作用,无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苷激酶基因突变实验 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 动物源性 马胶原 牛心包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