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岳文泽 徐建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由城市热岛现象而导致的热环境问题不断凸现。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变化,是下垫面改变、人为热释放和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由于城市热环境影响因子的复杂性,传统观测手段和统计方法在获取数据...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由城市热岛现象而导致的热环境问题不断凸现。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变化,是下垫面改变、人为热释放和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由于城市热环境影响因子的复杂性,传统观测手段和统计方法在获取数据和分析人类活动对热环境响应机制方面存在着局限性。而卫星遥感和GIS技术为人类活动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选用LandsatETM+影像,以上海市外环内区域为研究靶区,在探讨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替代传统的多准则判断(MCE)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特征。结果发现,对于上海主城区而言,城市建筑与人口密度、工业区布局、下垫面类型以及城市景观多样性四个因子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四个因子的线性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热环境的空间变化,定量揭示了上海城市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影响因子 主成分分析 上海
下载PDF
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被引量:35
2
作者 任超 吴恩融 +1 位作者 Katzschner Lutz 冯志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3-603,共11页
城市环境气候图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气候研究者开发制作,通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20个国家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应用项目,从而为改善城市气候环境与提高人居生活条件提供决策依据。该文首先对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发展及其... 城市环境气候图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气候研究者开发制作,通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20个国家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应用项目,从而为改善城市气候环境与提高人居生活条件提供决策依据。该文首先对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发展及其制作方法进行了一个总体性的回顾,然后选取德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研究案例用以考察目前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进一步详细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指出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为应对诸多气候环境问题所迫切需要开展的相关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应用 城市环境气候图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
下载PDF
城市空间热环境的遥感研究——热场结构及其演变的分形测量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云浩 史培军 +1 位作者 李晓兵 何春阳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2-326,共5页
如何定量分析城市热环境 (热场 )结构及其演变特征是当前热环境遥感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将分形几何引入到对热场结构信息的定量研究中 ,针对城市热环境的结构特点设计出 3种不同的分形计算模型 :灰度曲面分形 ,剖面线分形和像元... 如何定量分析城市热环境 (热场 )结构及其演变特征是当前热环境遥感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将分形几何引入到对热场结构信息的定量研究中 ,针对城市热环境的结构特点设计出 3种不同的分形计算模型 :灰度曲面分形 ,剖面线分形和像元点分形。其中灰度曲面分形计算侧重揭示热场整体的分形特征 ,剖面线分形可用于对典型区域的热场结构信息变化的对比分析 ,像元点分形计算则给出了像元热场变化梯度的定量描述。应用上述模型对 1 990年、1 995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遥感 分形几何 上海 分形计算模型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北京市热环境及其与不透水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徐永明 刘勇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9-643,共5页
城市化进程将自然景观转换为以不透水面为主体的人工景观,改变了地表与大气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等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已经成为城市气候与环境... 城市化进程将自然景观转换为以不透水面为主体的人工景观,改变了地表与大气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等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已经成为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11年7月26日的Landsat/TM卫星影像运用单通道算法反演了北京市的地表温度来表征城市热环境,运用线性光谱分解及VIS模型提取了北京市不透水面盖度来,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不透水面盖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北京主城区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其空间分布呈现单核特征,且南部城区的热岛效应要强于北部城区。北京市高温热岛区域和不透水面盖度较高的区域基本重合,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地表温度随着不透水面盖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且其变化速率依赖于不透水面盖度。当不透水面盖度低于40%时,地表温度随着不透水面盖度增加呈指数关系迅速上升,而当不透水面盖度高于40%时,地表温度呈线性缓慢上升。研究结果揭示了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表明不透水面盖度可以作为城市热环境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为城市规划建设及环境评价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北京 地表温度 不透水面
下载PDF
城市公园降温效应分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被引量:30
5
作者 肖捷颖 季娜 +2 位作者 李星 于柳溪 姬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5-79,共5页
基于Landsat TM影像,利用地表温度反演、缓冲区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定量研究石家庄市区主要公园对周边热环境的降温效应。首次提出降温效应包括降温范围、幅度、速率三方面。结果表明:公园降温效应明显,但存在差异;降温幅度拟合曲线为二... 基于Landsat TM影像,利用地表温度反演、缓冲区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定量研究石家庄市区主要公园对周边热环境的降温效应。首次提出降温效应包括降温范围、幅度、速率三方面。结果表明:公园降温效应明显,但存在差异;降温幅度拟合曲线为二次多项式且拟合度较高;与降温范围、幅度、速率呈显著相关的特征要素为公园面积、水体比例和不透水面比例。从降温效应角度规划设计公园时,面积在32hm2最适宜,水体比例应不低于19%,不透水面比例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温效应 公园 城市环境 遥感
原文传递
高密度建成区湖泊水体的热缓释效应及其季相差异——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棋斐 文雅 +1 位作者 吴志峰 陈颖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23-1334,共12页
城市内部湖泊水体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广州市中心区内部湖泊水体并反演夏、秋、冬三期不同季相的地表温度,分别从降温强度(ICE)和影响范围(SCE)两个角度,定量刻画... 城市内部湖泊水体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广州市中心区内部湖泊水体并反演夏、秋、冬三期不同季相的地表温度,分别从降温强度(ICE)和影响范围(SCE)两个角度,定量刻画城市核心区内部湖泊的热缓释效应,分析湖泊水体的自身景观特征及其周边景观配置对湖泊热缓释效应的影响及其季相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地表温度的高温区主要与城市建成区相对应,夏、秋、冬三季湖泊水体分别比中心城区平均温度低4.97、2.78、0.71℃,形成城市中的"冷岛"。(2)夏、秋、冬三季,湖泊水体内部温度主要受水体面积(S)及边界形状(LSI)的影响,湖泊的面积越大或边界形状越复杂,一定程度上湖泊内部的冷岛效应越强,但随着水体面积、形状指数的增大,湖泊内部温度的下降趋势逐渐趋于平缓。(3)从夏季到冬季,湖泊的降温强度及降温范围共同受自身景观特性及湖泊周围景观配置的影响,但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特征;增加湖泊的面积、体积及湖泊周围植被面积,将有效提高湖泊的热缓释强度,且林地对湖泊热缓释作用的增强效果强于草地;从降温收益角度出发,湖泊水体的面积、体积分别控制在15 hm2及2 000 000 m3内较为合理,植被面积最好达到湖泊面积的50%,以发挥最大的降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水体 城市环境 缓释效应 地表温度 季相变异
下载PDF
基于地表辐射亮温标准化的城市热环境遥感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云浩 宫阿都 李京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2-467,共6页
基于消除多时相遥感影像图像差异的重要性,在地表实测数据的支持下,分析了多时相热红外遥感影像地表辐射亮温标准化的方法,采用了辐射一致化和初温一致化2个步骤对图像进行处理,并以上海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热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基于消除多时相遥感影像图像差异的重要性,在地表实测数据的支持下,分析了多时相热红外遥感影像地表辐射亮温标准化的方法,采用了辐射一致化和初温一致化2个步骤对图像进行处理,并以上海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热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明显消除不同成像条件对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影响,为城市空间热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和剖面分析表明,上海城市的扩展对城市热场的年变化幅度有放大作用;上海城市热中心并不在市中心,而位于能耗大、热源强度高的工业区.城市能耗和下垫面性质差异是影响城市热场差异的主导因素;通过剖面分析城区热场的细部结构,反映出城中心区亮温差异有正在缩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红外 遥感 亮温 辐射标准化
下载PDF
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叶经济谱对城市热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22
8
作者 朱济友 于强 +4 位作者 刘亚培 覃国铭 李金航 徐程扬 何韦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2-81,共10页
【目的】了解植物功能性状及叶经济谱对城市热环境的响应,有助于从功能生态学角度理解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以北京热环境高温点和低温点常见绿化树种国槐、栾树和洋白蜡为研究对象,测定地表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叶功能性状... 【目的】了解植物功能性状及叶经济谱对城市热环境的响应,有助于从功能生态学角度理解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以北京热环境高温点和低温点常见绿化树种国槐、栾树和洋白蜡为研究对象,测定地表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叶功能性状指标。【结果】(1)城市热环境地表温度表现为高温点(HTR)显著高于低温点(CTR)(P<0.05);土壤含水量则表现为CTR相对大于HTR,但未达到显著水平。(2)城市热环境对不同树种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对国槐、栾树的影响主要源于高温胁迫,对洋白蜡的影响主要源于干旱胁迫。(3)在城市热环境中,叶性状关系与全球尺度基本一致,比叶面积(SLA)与叶绿素含量(CHL)、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组织密度(LTD)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CHL与LDMC、LTD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LDMC与LTD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气孔密度(SD)与气孔面积(SS)、气孔开度(SA)、SLA之间分别呈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4)RDA结果显示,植物功能性状指标中SLA主要受地表温度的正向影响(R2=0.97,P<0.05),但土壤水分含量对它们具有负向影响(R2=0.75,P<0.05);地表温度对LDMC、LTD、CHL有正向作用,但土壤含水量对它们有负向作用。【结论】全球叶经济谱在城市热环境中也同样存在,总体上向"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偏移,在HTR植物具有低的SLA,小的SS和SA,高的CHL、LDMC、LTD和SD,以适应高温、干旱的特殊生境。因此,在城市绿化植物配置时,在热环境高值区应选择耐高温、耐旱的树种,同时采取降温、灌溉等措施来降低高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植物功能性状 叶经济谱
下载PDF
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及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以福州市建成区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美雅 徐涵秋 +4 位作者 李霞 林中立 张博博 付伟 唐菲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6-1326,共11页
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使得大量的不透水面取代了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地表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福州市经过近30年的城市扩展,城市建成区中的不透水面大幅增加,植被急剧减少,城市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严重... 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使得大量的不透水面取代了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地表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福州市经过近30年的城市扩展,城市建成区中的不透水面大幅增加,植被急剧减少,城市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为此,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获得福州1989和2014年2个时相影像的不透水面、水体、植被和地表温度信息,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1989~2014年间福州城市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对城市热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01989~2014年间,研究区不透水面净增了87.16km^2,增加了161%;②不透水面和地表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高不透水面比例地区升温明显快于低不透水面比例地区;③1989~2014年间增加的87.16km^2不透水面及相应减少的70.09km^2和14.92km^2的植被和水体对研究区地表温度上升的综合贡献达16.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不透水面 城市环境 遥感:福州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差异与变化对区域热环境贡献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孙宗耀 孙希华 +3 位作者 徐新良 黄宁钰 吴晨 乔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3-1322,共10页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季节、昼夜条件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CI),归纳不同城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的角色特征,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和地级市热环境贡献度强度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在白天和夜晚作为城市群热环境源汇角色不同,根据贡献度指数的昼夜差异可分为昼夜热源型城市(CI>0)、昼汇夜源型城市(白天CI>0,夜间CI<0)和昼夜热汇型城市(CI<0);(2)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绝对值增大,对城市群热环境的源汇作用强度增加;(3)耕地和林地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最主要的源汇景观。在春、秋、冬季夜间,耕地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由源转为汇。(4)城市受内部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贡献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在春、夏、秋季夜间对不同城市热环境分别表现为源汇景观。区别源汇景观的依据在于判定其是否能够降低区域热环境,因此源汇景观在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上可能会发生角色转变。研究结果对于基于植被分区的城市设计所进行的热环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环境 贡献度指数 源汇景观 京津冀城市
下载PDF
景观格局对杭州城市热环境年内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卢惠敏 李飞 +2 位作者 张美亮 杨刚 孙伟伟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8-407,共10页
基于杭州2015年4景Landsat ETM+/OLI_TIRS影像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探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环境年内变化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来识别城市热岛与冷岛,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来剖析热环境年内变化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四季更... 基于杭州2015年4景Landsat ETM+/OLI_TIRS影像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探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环境年内变化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来识别城市热岛与冷岛,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来剖析热环境年内变化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四季更替,杭州城市热岛与冷岛面积占比先增加后减小;热岛效应在夏季最显著,冷岛效应则在秋季最强;(2)1a之中,各类景观在夏季时均温最高,在冬季时最低;各类景观中建设用地均温相对最高,水体、林地均温相对较低;(3)在景观水平上,各景观格局指数与四季地表均温显著相关,相关性强弱会随着分析窗口增大以及季节变化发生波动;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水体、林地的景观格局指数与四季地表均温呈现出显著且较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能够帮助合理布局城镇建设用地,引导城市绿地和水域等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以缓解杭州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LANDSAT 景观格局 杭州
原文传递
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新旧城区热环境特征对比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何炳伟 赵伟 +4 位作者 李爱农 冯文兰 谭剑波 雷光斌 南希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1150,共10页
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大量城市涌现出新型城市区,城市热环境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重点分析城市化过程中新旧城区热环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四川省成都市为典型研究区,基于该区域2014年8月13日夏季Landsat 8卫星数据,分别获取... 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大量城市涌现出新型城市区,城市热环境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重点分析城市化过程中新旧城区热环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四川省成都市为典型研究区,基于该区域2014年8月13日夏季Landsat 8卫星数据,分别获取地表温度、城市建筑用地和植被覆盖等关键地表参数信息,进而开展成都市新城区与旧城区的热环境差异及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旧城区地表温度高于新城区,旧城区的地表温度呈现中部区域及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的分布趋势,新城区中部偏西、北地区少部分区域存在高温区域,南部偏东区域地表温度略低,其余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相对均匀,并呈现出形状比较规则的低温度斑块;(2)旧城区比新城区的城市热岛比例指数更大,通过新旧城区的热场剖面分析得出旧城区到新城区的地表温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这都表明旧城区的城市热环境效应强于新城区;(3)建筑用地密度高,城市植被覆盖少的地区易于形成"热岛效应",而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布局则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上述新旧城区热环境效应对比研究表明,成都市新城区的城市规划布局表明其对改善新城区热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能为今后新城区的城市规划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8 城市环境 URI 多样性指数 新城区 旧城区
原文传递
通过建筑外壁绿化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宏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9-80,共2页
运用CFD的方法,对进行绿化后建筑外墙壁面的温度以及室外空间的风向、风速、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MRT)的空间分布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对建筑物外壁绿化所产生的城市热环境改善效果进行定量的分析。
关键词 建筑外壁 绿化 城市环境 室外空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下福州市的热环境变迁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琳 徐涵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6-1344,共9页
福建省是国务院提出建设实施的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福州在发展过程中由非"火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新三大"火炉"之首的现象,利用遥感技... 福建省是国务院提出建设实施的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福州在发展过程中由非"火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新三大"火炉"之首的现象,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和提取地表温度及其他城市生态参数,分析它们在1989—2013年间的变化以及"火炉"形成的原因和驱动力.研究发现,在24年间福州的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加剧,反映此变化的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从0.29上升到0.53.热场剖面和时空变化分析显示,城市热场的空间结构很大程度上被土地覆盖类型的空间格局所左右.总的看来,城市不透水面面积增大,斑块集聚,植被和水体面积减少且斑块趋于破碎,加上城市通风廊道受阻,导致了福州逐渐演化成为"火炉"城市.该研究为现代城市缓解热岛效应,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城市环境 不透水面 遥感 福州
下载PDF
绿地空间分布格局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以太原市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艳红 郭晋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03-1408,共6页
为探寻绿地分布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方式,结合遥感技术,运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城市中五类常见的绿地布局形式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将CFD技术引入城市热环境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对其进行参数修正,这一思路是... 为探寻绿地分布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方式,结合遥感技术,运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城市中五类常见的绿地布局形式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将CFD技术引入城市热环境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对其进行参数修正,这一思路是可行的;根据典型绿地分布格局的热环境模拟分析,楔状格局具有较好的热环境效应,即该格局在城市中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放射状和条带状的次之;点状格局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果相对较弱,但其速度场内局部漩涡最为明显,在小范围内的降温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可以作为改善局部小气候的手段;环状格局降温效果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分布格局 城市环境 CFD数值模拟 遥感技术
下载PDF
1954—2005年锦州气温变化及其受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桂娟 鄢志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1期40-43,共4页
根据1954—2005年锦州累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估计和滑动平均方法分析了近半个世纪锦州季和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采用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气温突变。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锦州气温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温... 根据1954—2005年锦州累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估计和滑动平均方法分析了近半个世纪锦州季和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采用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气温突变。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锦州气温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温发生突变,其后气温持续偏高;同时根据锦州城郊农业试验站的资料,初步分析了城市热环境对气温的影响。分析表明,人为的城市热环境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锦州气温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线性趋势估计 滑动t检验法 城市环境
下载PDF
太湖对周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4
17
作者 任侠 王咏薇 +3 位作者 张圳 杨亦辰 胡诚 康汉青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5-660,共16页
太湖微气候条件及局地热环境的研究对于太湖周边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大气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准确模拟太湖湖-气交换,将CLM4-LISSS浅水湖泊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耦合进入WRF中的Noah陆面过程模型。采用太湖湖上平台及岸边陆... 太湖微气候条件及局地热环境的研究对于太湖周边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大气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准确模拟太湖湖-气交换,将CLM4-LISSS浅水湖泊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耦合进入WRF中的Noah陆面过程模型。采用太湖湖上平台及岸边陆上测站观测的数据,评估了CLM4-LISSS浅水湖泊过程方案对太湖区域近地层气象条件的模拟性能。并基于耦合模型模拟研究了太湖对周边城市区域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CLM4-LISSS湖泊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湖表面温度能反映真实温度的变化趋势。两种陆面过程方案在2 m气温的模拟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LM4-LISSS与Noah方案计算所得湖上2 m气温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77和2.22℃,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84;模拟10 m风速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3和2.78 m/s,平均相关系数为0.72和0.68。太湖对周边城市热环境存在明显的影响。8月太湖对周边地区15时(北京时)近地层平均降温0.5—0.7℃,影响范围达60 km。06时太湖导致周边近地层平均升温达0.7—1℃,影响范围达50 km。湖风带来的冷空气抑制了城市热岛的垂直运动,在高温天气下使得苏州、无锡和常州城市地区昼间边界层下降高度可达300、400和100 m。无锡地区边界层内气温最高降幅可达0.5—0.7℃。通过选取无锡地区2015年8月28日高温小风天气作为背景条件,分析该地区湖风对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湖风能够破坏无锡地区的热岛环流结构,改变近地面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抑制城市热岛的垂直发展,并影响至整个无锡地区。局地热力环流的变化对于局地气候以及污染物质的输送与扩散有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准确的湖泊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于天气预报、空气污染模拟,以及气候模拟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浅水湖泊陆面过程 城市环境 参数化方案耦合
下载PDF
京沪穗三地近十年夜间热力景观格局演变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孟丹 王明玉 +1 位作者 李小娟 宫辉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45-1558,共14页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它与城市气候、城市生态、城市灾害有着重要的联系。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为研究区,选取近10年MODIS的夜晚地表温度(LST)产品MOD11A2,分别采用质心迁移、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京沪穗...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它与城市气候、城市生态、城市灾害有着重要的联系。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为研究区,选取近10年MODIS的夜晚地表温度(LST)产品MOD11A2,分别采用质心迁移、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京沪穗三地近10年的不同等级热力景观质心迁移演变、格局变迁和空间集聚特征。主要结论为:三地热力景观随郊区向市中心趋近,体现了由低温区、次中温区向中温区、次高温区、高温区过渡的趋势;三地的中温区所占比例最大,城市热力景观破碎度三地中上海市最高,5种热力景观比较,次中温区和高温区的破碎度最高;城市热力景观离散度三地中北京市最高,低温区和高温区的离散度较高。热环境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三地均以高温-高温区,低温-低温区集聚为主,北京、广州高温-高温区分布于南部,且集中成片分布,而上海市高温-高温区分布比较离散,相对较为复杂。从分布面积来说,10a中北京、上海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而广州则持续减少。总体而言北京热环境恶化,而广州、上海热环境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力景观格局 空间质心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将城市热岛效应分析融入GIS中应用于城市规划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淑丽 卢军 陈静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3年第4期48-50,共3页
介绍了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热岛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并探讨能否将GIS与城市热环境相结合运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根据某城镇的地表、气候、降雨量、风场等自然因素与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人为因素相联系 ,综合分析设计出最优... 介绍了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热岛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并探讨能否将GIS与城市热环境相结合运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根据某城镇的地表、气候、降雨量、风场等自然因素与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人为因素相联系 ,综合分析设计出最优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 ,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 ,以及整个城市乃至全球的生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城市规划 岛效应 城市环境 生态城市规划方案 生态发展
下载PDF
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地表热环境及水体温度调控作用研究——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琳 祝亚鹏 +1 位作者 卫宝立 李永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目的]调查研究山东省滨州市城区的地表热环境和水体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及影响因素,为城市水体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9,2014年的Landsat影像,使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进行归一化以分析不同用地类型地表温度分布特征,通... [目的]调查研究山东省滨州市城区的地表热环境和水体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及影响因素,为城市水体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9,2014年的Landsat影像,使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进行归一化以分析不同用地类型地表温度分布特征,通过在温度测线上布设温度点的方法和水体特征统计,分析水体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及影响因素。[结果](1)夏季地表温度表现为:建筑用地>耕地>林地>水体,冬季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水体,夏冬季平均热等级表现为:建筑用地>耕地>林地>水体。(2)水体温度调节作用与距离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关系。(3)大面积水体有更好的降温效果;在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多个小面积水体将比单一大面积水体有更大的温度调节面积。(4)水体周边非建筑用地比例增加会提高水体降温影响范围。(5)水体面积较小时,周长面积比越小,则水体降温影响范围越大。[结论]滨州市城区水体的温度调节作用与距离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关系,并受到水体面积、边界复杂性和周围用地构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温度调控 水体 滨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