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城市规划中环境因素的考量
被引量:
10
1
作者
贺明溪
刘德澳
刘伶书
《南方农机》
2017年第6期153-153,共1页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时间以来,由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引发相关环境问题。城市规划中必须要多维综合分析建设与环保同步进行。
关键词
城市
规划
环境保护
城市
投入产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产业链空间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协同分析
被引量:
10
2
作者
石敏俊
孙艺文
+1 位作者
王琛
张卓颖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43-3163,共2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缓解区域差异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本文基于城市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城市间功能协同存在的问题,据此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设计对改善城市间功能协...
京津冀协同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缓解区域差异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本文基于城市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城市间功能协同存在的问题,据此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设计对改善城市间功能协同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有分工、缺协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产业链中游部门相对薄弱;(2)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强度和辐射范围不足;(3)产业链空间网络不均衡,空间融合程度低。产业链空间网络分析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京津冀城市间功能协同的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向与对策,但在补强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环节、增强首都圈增长极作用和强化石家庄南部支点作用等方面,应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空间网络
功能协同
城市
网络
京津冀
城市
群
城市
间
投入产出
表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4
3
作者
冯晓华
邱思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19-2040,共22页
城市作为区域间投入产出的关键节点,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参与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城市间投入产出表,基于WWZ增加值分解框架构建了城市—行业、城市、行业层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参与...
城市作为区域间投入产出的关键节点,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参与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城市间投入产出表,基于WWZ增加值分解框架构建了城市—行业、城市、行业层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参与度指标,并重点对城市国内循环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整体国内循环参与度分别为71.62%、72.42%和74.08%,国际循环参与度分别为28.38%、27.58%和25.92%,中国国内循环主体地位正逐渐加强。(2)在行业层面,制造业国际循环参与度较高,这与其深度嵌入以中间品贸易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密切相关;服务业国内循环参与度较高,符合服务业可贸易性较差的特点。(3)在城市层面,东部城市国际循环参与度较高,平均为30.74%;中西部城市国内循环参与度较高,平均已接近90%;中国正逐渐形成中西部城市以国内循环为主,东部沿海城市以国际循环为主的空间态势。(4)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城市国内循环参与度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则会助力城市国内循环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同时,四大板块的国内循环参与度呈现不同影响因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城市
间
投入产出
模型
国内循环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都市圈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分析
4
作者
石敏俊
孙艺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95-2510,共16页
都市圈正在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国际上一般认为都市圈是1 h通勤圈,当前中国都市圈规划同时提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的目标,希冀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协调的...
都市圈正在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国际上一般认为都市圈是1 h通勤圈,当前中国都市圈规划同时提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的目标,希冀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协调的现代化都市圈。本文基于城市间投入产出分析,对中国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可以将中国都市圈分为单中心离散结构、核心—边缘结构、边缘拓展结构和多中心网络结构4种类型,多中心网络结构是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高级阶段;②中国都市圈的产业链空间网络多数由加工制造品生产环节网络流主导,首都、天津都市圈加工制造品生产环节网络流与同类型都市圈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成都、长株潭和广州都市圈生产性服务环节网络流存在明显提升空间;③若要将中国都市圈建设成为功能互补的产业协作圈,关键在于优化产业链空间网络,强化城市间功能协同,促进都市圈内部的空间融合;④长株潭、石家庄、成都和武汉等单中心离散结构都市圈应先向核心—边缘结构都市圈演化,南京、杭州等边缘拓展结构都市圈以及天津、深圳、广州和首都等核心—边缘结构都市圈应向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
市
圈
空间融合
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
产业链空间网络
城市
间
投入产出
表
原文传递
题名
城市规划中环境因素的考量
被引量:
10
1
作者
贺明溪
刘德澳
刘伶书
机构
沈阳理工大学
出处
《南方农机》
2017年第6期153-153,共1页
文摘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时间以来,由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引发相关环境问题。城市规划中必须要多维综合分析建设与环保同步进行。
关键词
城市
规划
环境保护
城市
投入产出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产业链空间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协同分析
被引量:
10
2
作者
石敏俊
孙艺文
王琛
张卓颖
机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出处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43-3163,共2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06、71874183)。
文摘
京津冀协同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缓解区域差异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本文基于城市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城市间功能协同存在的问题,据此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设计对改善城市间功能协同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有分工、缺协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产业链中游部门相对薄弱;(2)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强度和辐射范围不足;(3)产业链空间网络不均衡,空间融合程度低。产业链空间网络分析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京津冀城市间功能协同的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向与对策,但在补强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环节、增强首都圈增长极作用和强化石家庄南部支点作用等方面,应加以完善。
关键词
产业链空间网络
功能协同
城市
网络
京津冀
城市
群
城市
间
投入产出
表
Keywords
spatial network of industrial chain
functional coordination
urban network
Beijing-Tianjin-Hebei(BTH)urban agglomeration
intercity input-output table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4
3
作者
冯晓华
邱思远
机构
湖北大学商学院
湖北省开放经济研究中心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19-2040,共2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JL140)。
文摘
城市作为区域间投入产出的关键节点,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参与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城市间投入产出表,基于WWZ增加值分解框架构建了城市—行业、城市、行业层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参与度指标,并重点对城市国内循环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整体国内循环参与度分别为71.62%、72.42%和74.08%,国际循环参与度分别为28.38%、27.58%和25.92%,中国国内循环主体地位正逐渐加强。(2)在行业层面,制造业国际循环参与度较高,这与其深度嵌入以中间品贸易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密切相关;服务业国内循环参与度较高,符合服务业可贸易性较差的特点。(3)在城市层面,东部城市国际循环参与度较高,平均为30.74%;中西部城市国内循环参与度较高,平均已接近90%;中国正逐渐形成中西部城市以国内循环为主,东部沿海城市以国际循环为主的空间态势。(4)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城市国内循环参与度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则会助力城市国内循环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同时,四大板块的国内循环参与度呈现不同影响因素特征。
关键词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城市
间
投入产出
模型
国内循环影响因素
中国
Keywords
dual circulations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inter-city input-output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mestic circulation
China
分类号
F12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都市圈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分析
4
作者
石敏俊
孙艺文
机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95-2510,共1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A071)。
文摘
都市圈正在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国际上一般认为都市圈是1 h通勤圈,当前中国都市圈规划同时提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的目标,希冀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协调的现代化都市圈。本文基于城市间投入产出分析,对中国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可以将中国都市圈分为单中心离散结构、核心—边缘结构、边缘拓展结构和多中心网络结构4种类型,多中心网络结构是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高级阶段;②中国都市圈的产业链空间网络多数由加工制造品生产环节网络流主导,首都、天津都市圈加工制造品生产环节网络流与同类型都市圈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成都、长株潭和广州都市圈生产性服务环节网络流存在明显提升空间;③若要将中国都市圈建设成为功能互补的产业协作圈,关键在于优化产业链空间网络,强化城市间功能协同,促进都市圈内部的空间融合;④长株潭、石家庄、成都和武汉等单中心离散结构都市圈应先向核心—边缘结构都市圈演化,南京、杭州等边缘拓展结构都市圈以及天津、深圳、广州和首都等核心—边缘结构都市圈应向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化。
关键词
都
市
圈
空间融合
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
产业链空间网络
城市
间
投入产出
表
Keywords
metropolitan areas
spatial integration
industrial divisions and functional synergy
spatial network of industrial chains
intercity input-output table
分类号
F299.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城市规划中环境因素的考量
贺明溪
刘德澳
刘伶书
《南方农机》
2017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产业链空间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协同分析
石敏俊
孙艺文
王琛
张卓颖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0
原文传递
3
中国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及影响因素
冯晓华
邱思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原文传递
4
中国都市圈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分析
石敏俊
孙艺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