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城址作为早期城市演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与气候、地貌以及水文等区域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的研究在考虑史前城址相关的区域环境因素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地区典型遗址走马岭古城的上津湖钻孔沉积记录和完整的年代框...史前城址作为早期城市演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与气候、地貌以及水文等区域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的研究在考虑史前城址相关的区域环境因素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地区典型遗址走马岭古城的上津湖钻孔沉积记录和完整的年代框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等气候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中晚全新世走马岭古城遗址的区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并探讨了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发现:(1)6.4—5.3 ka BP期间,CIA、Rb/Sr、Mn/Ti值总体较高,Be、Saf值呈相反趋势,指示气候较温暖湿润。此时屈家岭下层文化时期的先民在走马岭修建城址。(2)5.3—4.7 ka BP期间,CIA、Rb/Sr、Mn/Ti值上升至峰值,气候暖湿。稻作农业得到发展,屈家岭文化在走马岭古城达到鼎盛。其中4.7—4.6 ka BP期间,粒度参数异常上升,指示古城发生强降水导致的洪水事件。(3)4.7—4.2 ka BP期间,气候转向凉干,古城的石家河文化逐渐衰落。(4)4.2—2.4 ka BP期间,CIA、Rb/Sr、Mn/Ti值降至最低,气候变凉干,古城在3.9 ka BP被废弃。(5)2.4—0.3 ka BP期间,CIA和Rb/Sr值回升,Saf和Be值下降,气候回暖。0.8 ka BP左右,上津湖形成。0.3—0.1 ka BP期间,CIA、Rb/Sr值大幅降低,Be和C/N值异常升高,指示在明清小冰期的鼎盛期,走马岭气候寒冷干旱。但是当时围垦等人类活动频繁,初级生产力高。走马岭古城的城内水源主要依赖东南侧的蛇子岭水体,雨季时打开西水门,洪水通过壕沟排入上津湖。旱季时关闭西水门,靠城外蛇子岭水体引水供城内用水。后期气候转向凉干时,水体枯竭导致走马岭古城的壕沟系统失去作用,古城被废弃。展开更多
文摘史前城址作为早期城市演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与气候、地貌以及水文等区域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的研究在考虑史前城址相关的区域环境因素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地区典型遗址走马岭古城的上津湖钻孔沉积记录和完整的年代框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等气候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中晚全新世走马岭古城遗址的区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并探讨了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发现:(1)6.4—5.3 ka BP期间,CIA、Rb/Sr、Mn/Ti值总体较高,Be、Saf值呈相反趋势,指示气候较温暖湿润。此时屈家岭下层文化时期的先民在走马岭修建城址。(2)5.3—4.7 ka BP期间,CIA、Rb/Sr、Mn/Ti值上升至峰值,气候暖湿。稻作农业得到发展,屈家岭文化在走马岭古城达到鼎盛。其中4.7—4.6 ka BP期间,粒度参数异常上升,指示古城发生强降水导致的洪水事件。(3)4.7—4.2 ka BP期间,气候转向凉干,古城的石家河文化逐渐衰落。(4)4.2—2.4 ka BP期间,CIA、Rb/Sr、Mn/Ti值降至最低,气候变凉干,古城在3.9 ka BP被废弃。(5)2.4—0.3 ka BP期间,CIA和Rb/Sr值回升,Saf和Be值下降,气候回暖。0.8 ka BP左右,上津湖形成。0.3—0.1 ka BP期间,CIA、Rb/Sr值大幅降低,Be和C/N值异常升高,指示在明清小冰期的鼎盛期,走马岭气候寒冷干旱。但是当时围垦等人类活动频繁,初级生产力高。走马岭古城的城内水源主要依赖东南侧的蛇子岭水体,雨季时打开西水门,洪水通过壕沟排入上津湖。旱季时关闭西水门,靠城外蛇子岭水体引水供城内用水。后期气候转向凉干时,水体枯竭导致走马岭古城的壕沟系统失去作用,古城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