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0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乡方言里的量词“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兴良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68-69,共2页
"坨"在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里用作量词的情况极少,而在宁乡方言中则是比较常见的量词。本文描述了宁乡方言量词"坨"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同时对"坨"字进行全面的句法分析。
关键词 宁乡方言 量词
下载PDF
实践中的社会关系体研究——基于对“棒棒”群分类概念“坨”的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7,共6页
重庆"棒棒"内部存在人群分类的意识,并采用"坨"这一术语加以区分。"坨"在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发形成,具有认知成分和主观感受、态度的情绪成分。"坨"是一个以关系为纽... 重庆"棒棒"内部存在人群分类的意识,并采用"坨"这一术语加以区分。"坨"在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发形成,具有认知成分和主观感受、态度的情绪成分。"坨"是一个以关系为纽带、兼具人伦和理性色彩的社会关系体。重庆"棒棒"以"坨"的形式存在和运行,这是一个人与人关系的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棒棒” 实践 社会关系体 群分类
下载PDF
量词“坨”的历时发展及其动因
3
作者 何荷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1期93-96,共4页
"坨"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除了名词、动词用法之外,还存在一种非典型的量词用法。其量词用法的由来是由于认知、方言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由于量词"坨"自身独特的形象色彩和情感色彩,其在言语交际中也... "坨"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除了名词、动词用法之外,还存在一种非典型的量词用法。其量词用法的由来是由于认知、方言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由于量词"坨"自身独特的形象色彩和情感色彩,其在言语交际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它比普通量词的形象色彩意义更加丰富,还可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可褒可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发展 语用价值 动因
原文传递
量词“坨”的历时发展及其动因
4
作者 何荷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5-89,共5页
"坨"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除了名词、动词用法之外,还存在一种非典型的量词用法。其量词用法的由来是由于认知、方言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由于量词"坨"自身独特的形象色彩和情感色彩,其在言语交际中也... "坨"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除了名词、动词用法之外,还存在一种非典型的量词用法。其量词用法的由来是由于认知、方言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由于量词"坨"自身独特的形象色彩和情感色彩,其在言语交际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它比普通量词的形象色彩意义更加丰富,还可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可褒可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发展 语用价值 动因
下载PDF
河口坝砂体构型精细解剖 被引量:90
5
作者 何文祥 吴胜和 +3 位作者 唐义疆 方辉 王志欣 徐怀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6,共5页
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集层构型分析法,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为例,对河口坝构型进行研究。通过层次分析,将河口坝分为3种级次:河口坝复合体,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增生体。中期基准面旋回、短期基... 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集层构型分析法,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为例,对河口坝构型进行研究。通过层次分析,将河口坝分为3种级次:河口坝复合体,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增生体。中期基准面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及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分别控制这3种级次砂体构型的发育。沙二段8砂层组的3个中期基准面半旋回水体由深变浅的过程回控制了3套反韵律河口坝复合砂体的形成;每个中期旋回内部又发育若干由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的单一河口坝砂体,这些砂体垂向相互叠置,形成向湖盆方向斜列的一系列砂体;单一河口坝砂体内部发育河口坝增生体。河口坝复合砂体间发育水平泥质隔夹层,单一河口坝砂体之间发育斜交隔夹层,增生体之间局部发育水平夹层或斜交夹层,对剩余油分布有较大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口坝储集层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坝 油田 构型 层次界面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以胜坨油田二区为例 被引量:59
6
作者 宋万超 孙焕泉 +1 位作者 孙国 吴素英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55,共4页
研究了注水开发 36年、含水已高达 95 %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的胜坨油田二区 ,提出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储层宏观、微观和渗流三大类参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理及剩余油形成分布的主因 ,建立了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 ... 研究了注水开发 36年、含水已高达 95 %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的胜坨油田二区 ,提出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储层宏观、微观和渗流三大类参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理及剩余油形成分布的主因 ,建立了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 ,论述了产生的地质环境、动力来源及动力作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流体动力学 地质作用 储层参数变化 剩余油 油田 注水开发
下载PDF
长期注水开发油藏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 被引量:62
7
作者 李存贵 徐守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应用水驱油实验和岩心分析资料 ,研究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层三角洲前缘相储集层的孔隙结构随注水开发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孔隙特征明显变好 ,表现为孔隙形状因子变大 ,形状变得比较规整、平滑 ,颗粒磨圆度变好 ,平均比表面变... 应用水驱油实验和岩心分析资料 ,研究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层三角洲前缘相储集层的孔隙结构随注水开发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孔隙特征明显变好 ,表现为孔隙形状因子变大 ,形状变得比较规整、平滑 ,颗粒磨圆度变好 ,平均比表面变小 ,孔隙连通性变好 ,均质程度增高。喉道特征变化复杂 ,总体上喉道半径有增大的趋势 ,分选性变好 ,喉道连通性和控流性变化复杂 ,孔渗性较低的储集层喉道非均质程度增强。图 2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注水开发 油藏开发 孔隙结构 变化规律 微观剩余油 油田 水驱油 实验
下载PDF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超大型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2
8
作者 朱祥坤 彭乾云 +7 位作者 张仁彪 安正泽 张飞飞 闫斌 李津 高兆富 覃英 潘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35-1348,共14页
本文报导了贵州省松桃县新发现的一个全隐伏的超大型锰矿床——道坨锰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矿床赋存在新元古代成冰系(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的含锰碳质页岩中,主要由条带状、块状、气泡状菱锰矿矿... 本文报导了贵州省松桃县新发现的一个全隐伏的超大型锰矿床——道坨锰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矿床赋存在新元古代成冰系(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的含锰碳质页岩中,主要由条带状、块状、气泡状菱锰矿矿石组成。主量元素特征为Al_2O_3、TiO_2、Fe_2O_3含量较低,中等程度的P_2O_5富集,MnO、MgO含量相对较高,Fe/Mn比值低。微量元素特征为Rb、Nb和Pb亏损,Co、Zn、Sr、Mo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稀土含量高、中稀土轻微富集、Ce的正异常明显为特征。道坨锰矿含锰层位中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异常高,并且变化范围小,所测试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介于56.2‰~63.3‰,平均60.8‰。新发现的道坨超大型锰矿床属于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床,其发现不仅为研究新元古代大规模成锰作用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为研究成冰系环境演化及其资源、生物效应提供了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式锰矿 锰矿 新元古代 硫同位素 贵州松桃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被引量:54
9
作者 温立峰 吴胜和 +2 位作者 王延忠 岳大力 李艳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2-1078,共7页
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8砂组为例,应用岩芯、测井,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进行识别划分,形成一套针对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归纳3种单一河口坝识别标志:区域性曲线形态及地层... 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8砂组为例,应用岩芯、测井,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进行识别划分,形成一套针对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归纳3种单一河口坝识别标志:区域性曲线形态及地层厚度差异;坝缘微相的出现;夹层个数的差异。在密井网区利用丰富的动态资料,运用"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得出该区单一河口坝内部3级界面倾角为2°~4°,为全区的河口坝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的地质模式,最终建立研究区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为寻找剩余油及挖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三角洲 油田 储层构型 河口坝 隔层 夹层
下载PDF
HS-SPME-GC-MS-O结合电子鼻对坨坨猪肉主体风味评价分析 被引量:49
10
作者 周慧敏 张顺亮 +7 位作者 郝艳芳 陈松 潘晓倩 吴倩蓉 李素 朱宁 乔晓玲 赵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HS-SPME-GC-MS-O)联用技术对不同厂家市售的坨坨猪肉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并进一步... 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HS-SPME-GC-MS-O)联用技术对不同厂家市售的坨坨猪肉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并进一步对主体风味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电子鼻对挥发性成分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发现线性判别分析是辨别坨坨猪肉中挥发性成分差异的有效方法。利用HS-SPME-GC-MS-O从坨坨猪肉样品中共测定出45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由醛、醇、酮、烯烃类及杂环类化合物构成。基于气味活度值和嗅闻分析得到27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8种成分在4组中均检出,分别为己醛、庚醛、辛醛、反-2-庚烯醛、壬醛、反-2-辛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对样品的总贡献度达到71.16%~93.12%,是坨坨肉的主体风味物质。源自调味料的左旋香芹酮、蒎烯、β-蒎烯、右旋柠檬烯、反-β-罗勒烯、柠檬醛、丙硫醇、桉树醇、芳樟醇的贡献度达到12.71%~28.58%,构成坨坨肉的整体风味。基于27种主体风味成分,PCA显示各样品间分离良好,C组和D组在PC1上得分较高,A组和D组在PC2上得分较高。反,反-2,4-癸二烯醛在PC1上贡献较大,芳樟醇在PC2上贡献最大,其次是柠檬烯、1-辛烯-3醇。因此,反,反-2,4-癸二烯醛、芳樟醇、柠檬烯、1-辛烯-3醇可作为区分坨坨肉的重要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味活性值 电子鼻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 被引量:48
11
作者 卫奇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4期289-300,401-402,共14页
东谷坨的旧石器,小型而加工精细,如果单从石制品来看,简直使人不敢相信它是直立人的作品。但是,遗物确实发现在时代为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里,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化很早就已经有了高度发展。
关键词 旧石器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东谷
下载PDF
济阳坳陷胜坨油田原油物性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44
12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3 位作者 周建林 王铜山 李剑 张林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3,共5页
依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可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的原油分为稠油和正常稀油 ,稠油分布于浅层 ,是由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提供的低熟油遭受次生改造而形成 ;正常稀油分布于深层的岩性和构造 -岩性油气藏中 ,成熟度较高。按照硫含量 ,又可分为 3类 ... 依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可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的原油分为稠油和正常稀油 ,稠油分布于浅层 ,是由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提供的低熟油遭受次生改造而形成 ;正常稀油分布于深层的岩性和构造 -岩性油气藏中 ,成熟度较高。按照硫含量 ,又可分为 3类 :高含硫原油分布于浅层 ,油 -源对比表明该原油来自于盐湖 -咸水湖的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 ;低硫原油分布在深层的沙河街组三段储集层中 ,原油来自于淡水 -半咸水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 ;中等含硫原油则多为混源油。因此硫含量可以作为油源对比的一个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物性 生物降解 成因 稠油 油田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河口坝构型分析 被引量:48
13
作者 辛治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7-531,I0005,共6页
充分利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胜坨油田二区取芯资料全、井网密的优势,按照叠置河口坝、单一河口坝以及前积体的顺序进行层次分析,对河口坝沉积规模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一套河口坝构型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认为:本区河口坝构型可以分... 充分利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胜坨油田二区取芯资料全、井网密的优势,按照叠置河口坝、单一河口坝以及前积体的顺序进行层次分析,对河口坝沉积规模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一套河口坝构型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认为:本区河口坝构型可以分为5个级次,其中第3和第4级次是构型研究的重点;河口坝的长度与厚度及长度与宽度均呈双对数线性关系;前积体的产状,延伸范围及组合存在多解性,在进行分析时需参照河口坝构型模式以及岩芯分析、测井曲线对比和动态开发特征进行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三角洲 河口坝 构型 油田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层次表征 被引量:45
14
作者 李云海 吴胜和 +4 位作者 李艳平 程会明 辛志国 赵红兵 崔文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9-52,共4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砂体构型界面进行了层次表征。根据高频湖泛面将8砂组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建立了河口坝储层5级...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砂体构型界面进行了层次表征。根据高频湖泛面将8砂组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建立了河口坝储层5级构型界面层次:5级界面常发育稳定的前三角洲泥岩,构成油田开发中的隔层;4级界面由厚度变化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形成流体渗流屏障;3级界面为低渗透的薄层泥质粉砂岩构成,对地下流体的流动起一定的阻碍和缓冲作用。利用密井网区的动态监测资料,建立了储层构型界面分布模型。构型界面的层次表征揭示了储层内部复杂的构型界面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为剩余油的挖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三角洲 河口坝 构型界面 层次分析 渗流屏障 油田
下载PDF
胜坨油田二区高含水期三角洲储层非均质特征 被引量:38
15
作者 杨少春 周建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41,共5页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7,8砂组三角洲砂岩油藏高含水期 (综合含水率大于 90 % )的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有所减弱 ,但是其平面非均质性增强 ,且不同微相不同部位的储层非均质性有较大差异。但是 ,大都具较小的非均质综合指数 ,呈现出较...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7,8砂组三角洲砂岩油藏高含水期 (综合含水率大于 90 % )的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有所减弱 ,但是其平面非均质性增强 ,且不同微相不同部位的储层非均质性有较大差异。但是 ,大都具较小的非均质综合指数 ,呈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按照非均质性的强弱 ,这些微相依次为分流间湾、天然堤、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其中在河口砂坝内 ,侧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最强 ,坝主体次之 ,坝顶部则呈中等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影响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三角洲储层 高含水期 非均质性 砂岩油藏
下载PDF
贵州松桃道坨锰矿含锰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41
16
作者 何志威 杨瑞东 +3 位作者 高军波 程伟 刘帅 张峰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075,共15页
道坨锰矿床是贵州锰矿整装勘查过程中新发现的全隐伏超大型锰矿床,其含锰岩系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底部黑色页岩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对含锰岩系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V/(V+Ni)、V/(V+Cr)、V/Cr、Ce/La值,... 道坨锰矿床是贵州锰矿整装勘查过程中新发现的全隐伏超大型锰矿床,其含锰岩系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底部黑色页岩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对含锰岩系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V/(V+Ni)、V/(V+Cr)、V/Cr、Ce/La值,及U、V、Ni、Mo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程度显示其形成于缺氧环境。含锰岩系富集As、Mo、Ag、Sb,及Al/(Al+Fe+Mn)、(Fe+Mn)/Ti、Co/Zn值均显示热水沉积物特征,且在(Cu+Ni+Co)×10—Fe—Mn、Co/Zn—(Cu+Ni+Co)关系图解中,岩矿样品投影点均落在热水沉积区内,反映了热水作用对锰的富集和成矿影响甚重。此外,Al2O3/(Al2O3+Fe2O3)、Al/(Al+Fe)、Al/(A1+Fe+Mn)、(La/Ce)N值及(K2O+NaO2)—SiO2、La/Ce—Al2O3/(Al2O3+Fe2O3)图解指示含锰岩系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热水沉积 贵州
下载PDF
三角洲储层渗流参数动态模型研究—以胜坨油田二区下第三系沙二段8^3小层为例 被引量:26
17
作者 邓玉珍 徐守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64,共4页
以注水开发 3 6年的胜坨油田二区下第三系沙二段 83 小层的三角洲储层为例 ,应用岩心分析和渗流物理模拟数据 ,研究了渗流参数随注水开发的变化规律和机理 ,建立了渗流参数的润湿性模型、孔隙结构模型和相对渗透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 以注水开发 3 6年的胜坨油田二区下第三系沙二段 83 小层的三角洲储层为例 ,应用岩心分析和渗流物理模拟数据 ,研究了渗流参数随注水开发的变化规律和机理 ,建立了渗流参数的润湿性模型、孔隙结构模型和相对渗透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注水开发程度的加深和综合含水率的提高 ,该储层岩石的亲水性逐步增强 ;岩石平均比表面积降低 ,孔隙和喉道半径增大 ,孔隙连通性和孔喉分布变好。平均残余油的水相相对渗透率有降低的趋势 ,标准化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交点的水饱和度向右偏移 ,即交点水饱和度增大。在相同水饱和度下 ,油相渗透率增大 ,水相渗透率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三角洲储层 渗流参数 动态模型 动力地质作用
下载PDF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被引量:30
18
作者 孙焕泉 孙国 +1 位作者 程会明 吴素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6-68,共3页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 36年 ,处于综合含水率达 95 %的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零散 ,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 ,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 5种模式 ,采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 36年 ,处于综合含水率达 95 %的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零散 ,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 ,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 5种模式 ,采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形及图像处理最新技术 ,建立了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彩图 11表 1参 31(孙焕泉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仿真模型 模式
下载PDF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41
19
作者 安正泽 张仁彪 +8 位作者 陈甲才 覃英 潘文 吴桂武 彭乾云 郑超 张飞飞 朱祥坤 王海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0-884,共15页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锰矿床是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全隐伏锰碳酸盐矿床。文章阐述了该矿床的发现概况及基本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应用锰矿石和含锰黑色页岩的元素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菱锰矿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制约。道坨超大型锰矿床...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锰矿床是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全隐伏锰碳酸盐矿床。文章阐述了该矿床的发现概况及基本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应用锰矿石和含锰黑色页岩的元素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菱锰矿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制约。道坨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是填图及对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该矿床具有品位高、厚度大、呈层性好及展布广等特点。其锰矿石的主量元素特征为Al2O3、TiO2、Fe2O3含量较低,P2O5中等程度富集,MnO、MgO含量相对较高,Fe/Mn比值低。在微量元素方面,锰矿石显示出较为明显的Co富集,含锰黑色页岩则显示出较为明显的Co、Mo富集;在稀土元素方面,锰矿石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轻微的"帽式"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配分模式及明显的Ce正异常,含锰黑色页岩的稀土元素总量与PAAS接近,其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配分模式较为平坦,无Ce异常。碳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出菱锰矿富集碳的轻同位素,表明在菱锰矿形成过程中存在有机碳的参与。文章表明,道坨锰矿床内的锰是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菱锰矿是在缺氧且富含有机物质的成岩环境中转化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南华纪 大塘坡式锰矿床 地质特征 稀土元素 碳同位素 形成机制 贵州道
下载PDF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孙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0,共3页
胜坨油田是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的多层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应用常规层系井网调整技术难以有效挖掘多层砂岩的剩余油潜力,井网重组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深度开发技术。以胜坨油田坨28块沙二段1-3单元为例,建立概念模型,... 胜坨油田是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的多层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应用常规层系井网调整技术难以有效挖掘多层砂岩的剩余油潜力,井网重组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深度开发技术。以胜坨油田坨28块沙二段1-3单元为例,建立概念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得出了井网重组时的技术政策界限,包括井网重组后的井网调整方式、不同组合层系的压力保持水平等。以此研究结果为指导开展了坨7 井网重组先导试验。方案实施后,10口新钻油井投产非主力层初期平均单井产油量8.6t/d,比调整前平均单井产油量高2倍;含水率70.6%,比单元综合含水率低25.6%,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油田 优化研究 重组技术 井网 数值模拟技术 储层非均质 剩余油潜力 含油层系 砂岩油藏 调整技术 开发技术 概念模型 技术政策 调整方式 压力保持 先导试验 研究结果 产油量 含水率 采收率 沙二段 多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