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坡折体系聚砂控藏机制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周立宏 蒲秀刚 +6 位作者 周建生 肖敦清 陈长伟 王书香 侯志 林常梅 夏彦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7,共7页
通过构造背景入手,充分考虑沉积因素,提出了斜坡区坡折体系的概念,指出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发育了构造坡折带(陡坡、缓坡)、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5种类型,其分布受古构造背景、断裂活动与沉积成岩因素的交互... 通过构造背景入手,充分考虑沉积因素,提出了斜坡区坡折体系的概念,指出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发育了构造坡折带(陡坡、缓坡)、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5种类型,其分布受古构造背景、断裂活动与沉积成岩因素的交互影响。类似于沉积体系,歧口凹陷坡折体系中各种类型坡折带平面上匹配,垂向上共生,其分布达歧口凹陷平面面积的70%以上。坡折带既是物源水下供给通道又是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造就了斜坡及洼陷区的砂体十分富集,砂体分布具有"物源供砂,沟槽输砂,坡折控砂,源型聚砂"的内在机制。广泛发育的储集体使得歧口凹陷古近系油气分布具有满凹含油,叠合连片,优势富集,匹配控藏的典型特征,由此指出了歧北斜坡、滨海斜坡、板桥次凹等的坡折带与洼陷区是目前歧口凹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岩性地层油气藏 歧口凹陷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歧北斜坡沙三段挠曲坡折体系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18
2
作者 蒲秀刚 陈长伟 +6 位作者 柳飒 周立宏 肖敦清 韩文中 林常梅 侯志 肖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1-618,共8页
从斜坡带沉积背景和古地貌特征入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单元,采用3D地震、测录井、取心、砂体分布与油气藏特征等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斜坡沙三段坡折体系特征与砂体分布以及油气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从斜坡带沉积背景和古地貌特征入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单元,采用3D地震、测录井、取心、砂体分布与油气藏特征等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斜坡沙三段坡折体系特征与砂体分布以及油气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歧北斜坡沙三段受差异沉降、断块翘倾与基底构造影响,总体发育三级坡坪带,在斜坡高部位一级坡坪带的凸起近缘发育侵蚀坡折带,斜坡中低部位发育挠曲坡折带,构成了沙三段低位期侵蚀-挠曲坡折体系。在斜坡区沙三期,盆内物源供砂,沟槽输砂,坡坪控砂,源型聚砂,纵向上可识别出低位、湖扩、高位3个三级旋回与7个四级高分辨率旋回,各层顺斜向上超覆分布,在各级坡坪带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远岸水下扇与滨浅湖砂质滩坝等砂体,地层岩性圈闭发育。这些地层岩性圈闭与烃源区近邻,优势输导,富集成藏,叠合连片,是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对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坪带 体系 沙河街组 地层岩性油气藏 陆相断陷盆地
下载PDF
复杂断陷盆地源-汇时空耦合控砂机制分析——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蒙启安 李跃 +1 位作者 李军辉 邹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4-352,共9页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录井等资料,以"源-汇"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源区—搬运—堆积"过程分析,以三大古地貌要素为研究对象,根据各自发育程度提出"源"(物源体系)+"沟"(沟谷体系)+"...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录井等资料,以"源-汇"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源区—搬运—堆积"过程分析,以三大古地貌要素为研究对象,根据各自发育程度提出"源"(物源体系)+"沟"(沟谷体系)+"坡"(坡折体系)的8种耦合方式及时空耦合控制沉积砂体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源"的存在最为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物源供给,无论沟谷和坡折如何发育,都不会有大量的砂体沉积;而当有足够的物源供给时,沟谷发育则砂体延伸远,坡折发育则砂体分布广.贝尔凹陷在南屯组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嵯岗隆起和布勒洪布斯隆起,由凹陷四周向中心汇聚,主要物源方向为北西向和南东向,根据重矿物组合平面展布特征可进一步细分为9个主要的物源体系.随着基准面旋回升降,物源区大小及供源强度都是动态变化的——基准面上升,物源区范围缩小、供源强度减弱;基准面下降,物源区范围扩大、供源强度增强.古地貌控制着主要沟谷的展布,而沟谷则进一步控制着砂体的展布形态和沉积厚度,贝尔凹陷内主要识别出了3种类型的沟谷,分别为U型沟谷、W型沟谷和沟槽;根据构造坡折带在发育位置、构造样式等方面的差异,将贝尔凹陷内识别出的坡折带划分为陡坡断坡型、陡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反向断阶型和箕状洼槽型等5种类型,不同构造部位、不同类型的坡折带控制着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南屯组 “源-汇”系统 物源体系 沟谷体系 体系 时空耦合 控砂
原文传递
断陷湖盆坡折体系与剥蚀沉积响应——以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豪 田立新 +1 位作者 周心怀 牛成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38,共11页
通过井震联合层序及构造解释,在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古近系识别出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以及沟谷和凹陷中央的局部低隆区等多种地貌单元。把在特定的、具有相似构造成因机制条件下的多个坡折带的组合称为坡折体系,据此将黄... 通过井震联合层序及构造解释,在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古近系识别出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以及沟谷和凹陷中央的局部低隆区等多种地貌单元。把在特定的、具有相似构造成因机制条件下的多个坡折带的组合称为坡折体系,据此将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划分为北部陡坡断裂坡折体系、南部缓坡断裂-挠曲坡折体系、渤中33构造转换坡折体系和走滑构造坡折体系。断陷湖盆坡折体系与剥蚀沉积响应关系非常密切,坡折体系控制了剥蚀和物源边界、沟谷等物源通道、沉积物卸载场所以及沉积类型。黄河口凹陷北部断裂坡折体系控制了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沉积,南部缓坡坡折体系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湖底扇沉积,中部渤中33构造坡折体系控制了浅湖滩坝砂沉积。断陷湖盆坡折体系的存在是研究砂体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坡折处形成有效的储集砂体必须具备有效的物源、必备的坡折带组合样式、足够的卸载场所和一定的可容空间等条件的有机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体系 剥蚀 沉积 响应关系 古近系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
5
作者 牛成民 惠冠洲 +4 位作者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中凹陷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砂体表现为“物源-坡折带-湖平面”控制的富砂模式;物源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其次为辽西凸起,大规模的物源供给和变质岩的母岩区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碎屑物质和优质的储集砂体;沉积坡折带控制湖底扇重力流卸载位置,断裂坡折带形成的微古地貌变化控制局部砂体搬运方向和差异富集程度;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体系变化耦合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在空间上反复叠置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2)旅大10-6油田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颗粒粒度较小,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见少量粒内溶孔,孔隙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湖底扇发育具有垂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连片的特征,位于斜坡中部的中扇亚相具有明显的滑塌变形构造,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3)旅大10-6油田湖底扇油藏是辽中凹陷西斜坡从构造圈闭勘探转为岩性圈闭勘探的重大发现,实现了渤海油田斜坡带古近系湖底扇型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共发育11个油藏和9个气藏,油气藏相互独立、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探明油当量为3000×10^(4)t,原油物性好、探井测试产能高,为“汇聚脊-通源断层-顺向砂体”三元耦合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古地貌 体系 沉积模式 油气成藏模式 东营组三段 古近系 辽中凹陷
下载PDF
低物源供给模式下沟谷—坡折体系控砂机制——以车排子凸起东翼白垩系呼图壁组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新见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8,I0007,共11页
为明确车排子凸起东翼白垩系呼图壁组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在古地貌恢复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低物源供给模式下沟谷—坡折体系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低物源供给模式... 为明确车排子凸起东翼白垩系呼图壁组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在古地貌恢复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低物源供给模式下沟谷—坡折体系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低物源供给模式下,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及滨浅湖滩坝两种成因砂体。扇三角洲砂体规模局限,主要充填于低位域时期形成的古沟谷;滨浅湖厚层坝砂在平面上的展布与坡折带的走向趋于一致,在垂向上主要发育于湖侵域及高位域早期。该成果对物源供给不足地区坡折带的储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物源供给模式 沟谷-体系 基准面旋回 控砂机制 呼图壁组 车排子凸起东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