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被引量:29
1
作者 金振民 姚玉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4-650,共7页
对近十年来全球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 .30年前建立的全球构造理论改变了人们对地球及其演化的认识 .作为固体地球统一理论的板块构造主要涉及刚性板块边界之间的变形、地震活动和火山作用 .至今还没有完整理论阐... 对近十年来全球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 .30年前建立的全球构造理论改变了人们对地球及其演化的认识 .作为固体地球统一理论的板块构造主要涉及刚性板块边界之间的变形、地震活动和火山作用 .至今还没有完整理论阐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地幔对流机制 .板块边界和板内变形等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回答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在成分、厚度和力学强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因此现有板块构造不完全适合于大陆构造 .大陆地壳和地幔流变学的综合研究是认识大陆构造和超越板块构造的最佳途径 .流变学是大陆造山带几何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大陆岩石圈对构造作用、重力作用和热作用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流变强度 .岩石圈流变性质是岩石圈分层和塑性流动的主导因素 .大量透入性变形和巨型大陆造山带内部构造显示非刚性特征 .大陆构造和力学行为主要由地壳强度而不是地幔强度所控制 .从大陆岩石圈多层性和力学强度不均匀性表征看 ,现在是抛弃传统“三明治”构造模式的时候了 .面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动力学新思维发展趋势 ,多学科综合研究大陆构造 (造山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超越板构造 大陆构造 流变学 构造地质学 人才建设
下载PDF
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 被引量:438
2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7 位作者 王岳军 李三忠 董云鹏 刘少峰 何登发 程顺有 鲁如魁 姚安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53-1582,共30页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机制及构造特征,经历了四个不同属性特点的演化阶段,包括:(1)新元古代古板块构造的拼合与裂解,尤其陆内伸展裂谷构造;(2)显生宙以来在板块构造围限下的早古生代与中生代初两期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两期复合的陆内造山构造区;(3)统一华南大陆内扬子克拉通与陆内造山的长期并行演化和克拉通的多期逐次迁移活化;(4)中新生代现代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板块构造与陆内构造的复合差异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本文旨在综合多学科研究,对比中国大陆与全球地质,总结华南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属性以及所反映的具有普适性的大陆特性和构造规律并梳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科学问题,从而系统地探讨大陆构造与成因及动力学机制,探索回答板块构造尚不能解决的大陆问题,深化发展板块构造,为构建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系统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构造 陆内造山作用 中小板构造 大陆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被引量:63
3
作者 葛肖虹 马文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12-228,共17页
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 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小型陆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根据近年来SHRIMP测年信息、生物古地理和相邻构造带的延伸,认为朝鲜半岛、日本飞驒—隐歧地块古生代应该归属于中朝板块;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归属于北美板块;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本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发展同西太平洋壳向东北亚大陆的俯冲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相当多学者从东亚大陆本身的陆-陆碰撞-挤出-扩张来寻求晚中生代以来地壳-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原因。本区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古亚洲洋消亡和晚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北大陆的陆-陆碰撞汇聚两个时期,使中亚造山带扩展到中朝板块北缘的阴山—燕山地区,使地壳增厚,形成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高原地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减薄,出现大规模伸展型盆-山结构,郯—庐断裂北延,出现左行走滑错移,东部陆缘俯冲增生、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引起的挤压变形,以及古近纪晚期大面积准平原化,黑龙江、吉林古近纪隆起边缘断陷盆地中的许多重、贵金属砂矿矿床也多半形成在此期;新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进一步减薄,大陆裂谷扩展为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带,形成NNE向伸展型盆-山结构,日本海打开,西太平洋岛弧形成,早更新世末初步形成地形阶梯,晚更新世以后才形成了控制着地热与水系分布的现今地貌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归属 南北大陆汇聚 地壳-岩石圈减薄 盆-山结构 现今地貌格架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折是岩石圈尺度的行为 被引量:32
4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牟保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73-979,共7页
试将华北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中生代岩石圈结构的深部调整和底侵作用;中晚侏罗世的断块差异隆升和火山喷发;早白垩世的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据此说明构造体制转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动力来源应与岩石圈地幔乃至软... 试将华北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中生代岩石圈结构的深部调整和底侵作用;中晚侏罗世的断块差异隆升和火山喷发;早白垩世的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据此说明构造体制转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动力来源应与岩石圈地幔乃至软流圈的运动相联系。因此,转折的过程应从深部开始,不同深度的响应必然有一个滞后效应。构造体制转折的标志也应是多方面的,其构造格局的转化是首位的,而且应从全球角度探讨它们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折 华北 中生代 构造
下载PDF
贵州中西部的构造格局与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34
5
作者 乐光禹 张时俊 杨武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18,共9页
贵州中西部的基底交叉断裂控制盖层中方向各异的褶皱断裂带,组合为弧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各种构造型式,构成统一的区域构造格局.根据构造组合反演块体在多向侧压力联合作用下的构造应力场,并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此外,还结合对... 贵州中西部的基底交叉断裂控制盖层中方向各异的褶皱断裂带,组合为弧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各种构造型式,构成统一的区域构造格局.根据构造组合反演块体在多向侧压力联合作用下的构造应力场,并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此外,还结合对沉积古构造的历史分析,阐明区域动力作用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组合 构造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6,共8页
采用大陆构造时空动态相关分析法,对大陆构造进行系统的分层、分块、分阶段区域构造解析,认为包括隆块、陷块和旋块等基本类型的断块构造和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变形强度、流变状态的层状构造是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在构造活动期间,... 采用大陆构造时空动态相关分析法,对大陆构造进行系统的分层、分块、分阶段区域构造解析,认为包括隆块、陷块和旋块等基本类型的断块构造和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变形强度、流变状态的层状构造是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在构造活动期间,层流隆陷构造系统发生大规模的物质迁移,构成动态的循环体系,大陆地壳下部层圈以热动力作用为主,造成粘塑性热流物质和韧性固流物质沿着壳内流层从幔隆区流向幔拗区;上部层圈以应力作用为主,与下地壳层流相关的伸展、挤压和剪切等多重构造体制控制了断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 构造 物质循环 构造演化 动力学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虎林盆地断块构造特征及其运动学规律 被引量:30
7
作者 曹成润 刘正宏 王东坡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0-344,共5页
虎林盆地是由北东向分布的三个断隆和三个断陷所组成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空间上 ,该盆地呈断隆与断坳相间的垒堑式构造样式。盖层中的主干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扭性断裂及其组合。虎林盆地的伸展史与沉降史表明 ,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两... 虎林盆地是由北东向分布的三个断隆和三个断陷所组成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空间上 ,该盆地呈断隆与断坳相间的垒堑式构造样式。盖层中的主干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扭性断裂及其组合。虎林盆地的伸展史与沉降史表明 ,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沉降成盆与两次构造反转的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前者是该盆地生储盖组合的形成期 ,后者为盆地盖层主要圈闭构造的形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伸展史 沉降史 构造演化 虎林盆地 构造
下载PDF
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模式及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方向清 傅耀军 +1 位作者 华解明 吴铁卫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6-291,共6页
目前,有关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模式划分主要着眼于水资源或岩溶水系统本身,不能满足煤矿防治水和水资源利用的多重需求,且其系统性和实用性不足。文章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以结构... 目前,有关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模式划分主要着眼于水资源或岩溶水系统本身,不能满足煤矿防治水和水资源利用的多重需求,且其系统性和实用性不足。文章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以结构特征、补给特征、强径流带与主构造(或地层)走向关系和排泄特征等为依据的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模式分类方案,将已知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为11种模式,对其中与华北型煤田有关的7种模式的煤矿床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单斜构造 向斜构造 强径流带 平行径流 横向径流 分散径流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启林 卫平生 杨占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1-315,共5页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生储组合。油气勘探方向为单断凹陷多级断阶带的断鼻、断块构造油气藏和缓坡带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双断凹陷的滚动背斜构造油气藏。提出了小湖盆围绕“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岩性圈闭 多级断阶带 缓坡带 近源勘探 银根-额济纳盆地
下载PDF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被引量:23
10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袁学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1-451,共11页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四川黑水—台湾花莲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四川黑水—台湾花莲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该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模型,划分出岩石圈四种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藕节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四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在系统论述断面及邻区岩石圈结构类型特征基础上,探讨了该断面软流圈结构特征、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基本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软流圈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构造 结构样式 四川黑水 台湾花莲
下载PDF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 被引量:21
11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2 位作者 曹家敏 刘顺 郑圻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从地球层块结构研究思路出发,对华南及邻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地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研究显示高速块... 从地球层块结构研究思路出发,对华南及邻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地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华南地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种三维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和碎块状结构,以及岩石圈三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和减薄型岩石圈(弱减薄型岩石圈及强减薄型岩石圈)。本文在论述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构造类型基本特征基础上,首次探讨了华南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以及该区岩石圈演化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三维结构样式 高速 构造 演化动力学 华南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冲断带古隆起油藏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24
12
作者 付锁堂 马达德 +5 位作者 汪立群 冯乔 薛建勤 陈琰 张小莉 寇福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5-682,共8页
基于露头、钻录井、测井、地震、测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昆北冲断带是在古地貌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受昆仑山前和昆北Ⅰ、Ⅱ号断层控制的新生代古构造带,发育古地貌隆起、地层-岩性和背斜构造等多种类型圈闭,形成了多类型... 基于露头、钻录井、测井、地震、测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昆北冲断带是在古地貌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受昆仑山前和昆北Ⅰ、Ⅱ号断层控制的新生代古构造带,发育古地貌隆起、地层-岩性和背斜构造等多种类型圈闭,形成了多类型的油气藏。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包括早期的古地貌隆起、良好的断层-不整合疏导体系、稳定的细粒区域盖层、充足的远源供给和断层持续活动导致的长期油气充注,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油气藏。昆北油田的发现拓展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领域,深化了油气成藏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构造 油藏特征 成藏条件 昆北地区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 被引量:18
13
作者 沈军 汪一鹏 +5 位作者 宋方敏 曹忠权 申旭辉 俞维贤 侯学英 李志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3-210,共8页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间存在的NE向断裂是在第三纪NE向断裂的基础上,于第四纪中晚期开始新的活动,并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征,有些在全新世仍有活动。它们的活动从属于小江断裂带的整体左旋走滑运动,其运动幅度和速率比近S...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间存在的NE向断裂是在第三纪NE向断裂的基础上,于第四纪中晚期开始新的活动,并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征,有些在全新世仍有活动。它们的活动从属于小江断裂带的整体左旋走滑运动,其运动幅度和速率比近SN向小江东西支断裂小得多,但是由于它们的运动,使主断裂产生弯曲或阶区,形成有利于应力和应变集中的障碍。夹于东西支断裂之间的断块被NE向断裂切割为多个次级菱形和梭形断块,这些断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断裂分段和地震孕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 构造 断层活动 地震地质
下载PDF
断块构造、活动断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20
14
作者 邓起东 高翔 杨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83-1093,共11页
张文佑院士是我国最杰出的构造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他提出和倡导的地质构造力学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及断块构造理论符合当代构造地质和构造运动研究的新方向。断块构造是地球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型式,板块构造是全球范围内的岩石圈构... 张文佑院士是我国最杰出的构造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他提出和倡导的地质构造力学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及断块构造理论符合当代构造地质和构造运动研究的新方向。断块构造是地球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型式,板块构造是全球范围内的岩石圈构造,是最高一级的岩石圈断块构造。活动断块是现今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型式,它既控制主要活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也控制不同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差异。断块边界构造带是在构造变形和运动场中的不连续变形带,应力在此释放,应变在此局部化,位移在此发生,其差异活动最为强烈,因此,断块边界构造带是强震发生带,其活动性质会控制震源断层的特性。大地震孕育和发生在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某些特殊部位,对其成核的构造和物理过程尚需深入进行研究。要特别注意断块整体性活动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断块的这种整体性活动与一定时期内地震活动主体地区分布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活动构造研究中,要把断块的整体性活动与活动构造带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 构造 活动断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被引量:16
15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38,共18页
从地球层块结构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的综合... 从地球层块结构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的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控制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在系统研究该区岩石圈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三维几何结构基础上,建立起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八种三维几何结构型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高原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香肠状结构、哑铃状结构、藕节状结构和板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形成与构造演化四种构造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文章在详细论述岩石圈各结构构造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具有增厚型岩石圈特性,存在大陆根,并且大陆根正在增厚过程中;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研究区存在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具有减薄型岩石圈特性,新生代晚期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被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叠加与改造。根据岩石圈三维结构型式,探讨了岩石圈形成机制与演化模式,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拆沉减薄作用以及软流圈和地幔物质上涌加热作用与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俯冲碰撞?入增厚作用是东亚大陆及边缘海晚中生代以来地幔动力学最基本的表现型式,从而形成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和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三维结构 高速 构造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地幔动力学 东亚大陆 西太平洋
下载PDF
焦作矿区山西组二_1煤层含气量的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宋志敏 孟召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1,共3页
分析了焦作矿区煤层气含量的分布规律 ;探讨了断块构造、煤层埋深、上覆岩层厚度等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焦作矿区山西组二1煤煤层气含量较高 ,最高达 3 2 .7m3 /t(daf) ,平均为 1 6 .7m3 /t(daf) ;由于煤变质及其演化、煤层... 分析了焦作矿区煤层气含量的分布规律 ;探讨了断块构造、煤层埋深、上覆岩层厚度等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焦作矿区山西组二1煤煤层气含量较高 ,最高达 3 2 .7m3 /t(daf) ,平均为 1 6 .7m3 /t(daf) ;由于煤变质及其演化、煤层的有效埋藏深度、抬升剥蚀作用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对煤储层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使本区煤层气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西部断块至东部断块煤层气含量由高到低变化 ,且各断块内由浅部向深部逐渐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作矿区 山西组 煤层 含气量 控制因素 构造 有效埋藏深度 煤层气
下载PDF
南沙微板块的层块构造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海龄 阎贫 +3 位作者 孙岩 郭令智 张伯友 张毅祥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4-381,共8页
综合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近5万千米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和相关的地质资料。从宏观上,在南沙微板块内初次划分出了南沙超壳层块、曾母壳体层块、南薇-安渡壳体层块、礼乐-北巴拉望壳体层块、安渡-毕生基底层块、礼乐-半月基底层块等不... 综合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近5万千米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和相关的地质资料。从宏观上,在南沙微板块内初次划分出了南沙超壳层块、曾母壳体层块、南薇-安渡壳体层块、礼乐-北巴拉望壳体层块、安渡-毕生基底层块、礼乐-半月基底层块等不同级别的层块构造。讨论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层块构造的“立交传输运动”概念。根据多元动力成因观,探讨了各级层块构造的形成机制和主导动力,指出了俯冲板片拆沉-幔隆力、地幔流牵引力、地球转速变化惯性力、区域板块边界力等是驱动超壳层块的主要动力,重力失稳-壳内流塑层隆升-牵引力是驱动壳体层块和基底层块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微板 构造 南海 形成机制 基底 岩石圈
下载PDF
“徐淮”地区控煤构造的三种表现形式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东平 《中国煤田地质》 1993年第4期1-7,共7页
断块构造、褶皱构造及滑脱构造是决定徐淮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赋存的三种主要控煤构造。断块构造切割盖层及结晶基底,方位有东西与近南北向两组;褶皱构造具有同断块构造相同的展布方位,不同地区,两种方向上的褶皱强弱差异明显;滑脱构... 断块构造、褶皱构造及滑脱构造是决定徐淮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赋存的三种主要控煤构造。断块构造切割盖层及结晶基底,方位有东西与近南北向两组;褶皱构造具有同断块构造相同的展布方位,不同地区,两种方向上的褶皱强弱差异明显;滑脱构造发育在徐谁煤田的南部和东部边缘,且分别与近东西及近南北向两组主构造线平行,形成现今华北煤田东南缘南部和东部的改造边界。三者相互交织便形成了徐淮地区煤田构造全貌。其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两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控矿构造 演化特征 构造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钟建强 詹文欢 +1 位作者 古森昌 刘海龄 《华南地震》 1996年第2期57-63,共7页
对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断块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的地壳稳定性主要属中等,其中东江断块、番禹断隆、五桂山断隆、珠海断隆和新会断陷的地壳稳定性较好,灯笼沙断陷和万顷沙断陷是地壳稳定性较差的地区。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构造 珠江三角洲 地壳 稳定性
下载PDF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构造特征及其与铀矿化时空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傅成铭 邱林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在分析了十红滩矿床地质构造背景、主要断裂和褶皱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吐哈盆地十红滩矿床具有断块构造活动的特点,并将该区划分为4个不同特点的断块区,论述了各断块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对地下水及铀矿化的控制作用;将盆地演化与铀矿... 在分析了十红滩矿床地质构造背景、主要断裂和褶皱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吐哈盆地十红滩矿床具有断块构造活动的特点,并将该区划分为4个不同特点的断块区,论述了各断块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对地下水及铀矿化的控制作用;将盆地演化与铀矿化划分为盆地基底形成、沉积建造形成、盆地改造及铀矿化3个大的阶段和若干次级阶段,指出了盆后构造对铀矿化的分布和矿体的产出状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红滩铀矿床 构造 构造演化与铀矿化 盆后构造控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