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年沙尘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对春季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 被引量:63
1
作者 李栋梁 钟海玲 +1 位作者 魏丽 吕兰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5,共9页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从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从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空间上有5个自然尘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比较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总体趋势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与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关系密切,当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呈EOF1模态时,当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较常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 年沙尘暴日数 气候特征 地面感热 高原
下载PDF
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60
2
作者 李国平 赵邦杰 杨锦青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9-525,共7页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的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地面感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结...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的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地面感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结构特征,讨论了低涡发展与其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所处纬度以及热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加热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对低涡的生成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否有利于低涡的发展与低涡中心和感热加热中心的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结构 地面感热 青藏高原 低涡 热带气旋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的地面热源强度及地面热量平衡 被引量:41
3
作者 李国平 段廷扬 吴贵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以 1997年 11月至 1998年 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地区自动气象站 (AWS)连续观测的近地层梯度资料 ,采用廓线通量法计算出观测期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 ,进而用总体公式得出两站逐日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 :在此观测期内青... 以 1997年 11月至 1998年 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地区自动气象站 (AWS)连续观测的近地层梯度资料 ,采用廓线通量法计算出观测期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 ,进而用总体公式得出两站逐日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 :在此观测期内青藏高原西部不论冬夏地面皆为热源 ,地面热源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两站地面热源强度的年平均值分别为 82 .5W m2 和 6 8.2W m2 。结合辐射和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揭示了两站的地面热量平衡状况 ,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对以上结果进行了闭合误差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热源强度 青藏高原 AWS资料 地面热通量 热量平衡 地面感热 潜热通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戴逸飞 王慧 李栋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9-1021,共13页
本文选取1981年7月至2012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制作的归一化的动态植被指数(NDVI)资料、根据NDVI值计算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的参数化关系式(CH–INDV)和青藏高原70个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全区的逐月地表热力输... 本文选取1981年7月至2012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制作的归一化的动态植被指数(NDVI)资料、根据NDVI值计算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的参数化关系式(CH–INDV)和青藏高原70个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全区的逐月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讨论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高原70个常规台站的感热通量(SSHF)序列,并与已有感热资料进行了对比。随后,探讨了地面感热通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的CH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表现为东高西低、夏季大、冬季小的特点。感热的年际变化在冬季主要响应于地气温差的变化,夏季则受地面风速影响较大;由于风速减小趋缓,地气温差增大,变化趋势在2003年前后由减弱趋势转变为增强趋势,这种趋势的转变最早发生在2001年秋季,且在高原全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 归一化的动态植被指数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估算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慧 李栋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6-1034,共9页
本文利用黑河野外试验(HEIFE)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结合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遥感观测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 本文利用黑河野外试验(HEIFE)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结合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遥感观测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NDVI参数化关系式,并对此关系式进行了合理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区域尺度而言,在缺乏用其他方法获得较准确的区域CH值的情况下,利用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其估算是较为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热力输送系数 NDVI 地面感热 黑河野外试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感热指数的建立及与华南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戴逸飞 李栋梁 王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利用1982—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地面感热资料、华南地区92个气象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SEOF(season reliant EOF)方法选取了4个高原代表站,建立了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强度距平指数(I_(SH)),... 利用1982—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地面感热资料、华南地区92个气象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SEOF(season reliant EOF)方法选取了4个高原代表站,建立了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强度距平指数(I_(SH)),并讨论了春季I_(SH)与华南盛夏(7月和8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I_(SH)可以较好地表征青藏高原中东部地面感热的年际变化特征,且具有更好的持续性。春季I_(SH)与华南盛夏降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I_(SH)偏大时,后期对流层中上层高度场异常偏高,且高度场异常偏高的响应随时间从低层向高层传递,使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南亚高压异常偏强,华南地区盛夏降水偏少;反之亦然。此外,去除Nino3.4区海温对华南盛夏降水影响后,两者的负相关关系变得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 降水 环流异常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感热通量与高原低涡生成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恬月 李国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分析了1981—2010年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感热通量线性倾向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点讨论了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与同期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可能联系尤其...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分析了1981—2010年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感热通量线性倾向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点讨论了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与同期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可能联系尤其是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近30 a夏季感热通量的线性倾向分布具有区域性差异,感热减少趋势在高原分布较广且负值中心明显,感热增加主要分布在高原西北部和东部。夏季地面感热通量与同期高原低涡生成频数呈高度正相关;感热通量强年,高原主体东部地区低层呈气旋式环流,高层为辐散气流,高原上空上升气流偏强,感热通量弱年的情形与之相反。地面感热加热强度与高原低涡的生成频数在空间上有明显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 高原低涡 空间相关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慧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2-321,共10页
选取1981年7月-2006年12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84个测站历年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西北干旱... 选取1981年7月-2006年12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84个测站历年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数值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输送呈单峰型年变化特征,春、夏季非常强,秋、冬季较弱;大部分区域全年均为正值,地表为感热源。(3)以97.5°E为界,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年际变化趋势,东部的地面感热四季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西部秋、冬季逐年略有增加,春、夏季逐年减弱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15 W.m-2.(10a)-1和-2.08W.m-2.(10a)-1。(4)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输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总体偏强,1990年代总体偏弱,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中部的感热输送偏弱,东、西部除个别测站外均偏强。(5)西北干旱区的感热变化并不只由地气温差的变化来决定,它与地面风速和地表状况的变化也有较强的依赖关系。在冬季,主要响应地气温差的变化,春季地面风速和地气温差的影响作用同等重要,夏季以地面风速的影响为主,地气温差的影响次之,秋季与夏季相反。另外,夏季地表状况对感热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卫星遥感 地面感热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对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白玛央宗 奚凤 扎西央宗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6年第2期17-22,共6页
本文利用1961-2012年夏季西北地区东部(32-40°N,100-110°E)156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82-2012年青藏高原70个站点的地面感热观测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青藏高原冬末春初(2-4月)地... 本文利用1961-2012年夏季西北地区东部(32-40°N,100-110°E)156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82-2012年青藏高原70个站点的地面感热观测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青藏高原冬末春初(2-4月)地面感热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对于青藏高原冬末春初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通过环流场分析高原感热异常对西北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成因。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冬末春初地面感热偏强时,西北东部地区北部降水偏少,东南部和西南部降水偏多;反之,西北东部北部降水偏多,东南部和西南部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栋梁 钟海玲 +1 位作者 魏丽 吕兰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S1期45-51,共7页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属于一次中尺度天气过程,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属于一次中尺度天气过程,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空间上有五个自然尘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比较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总体趋势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与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关系密切,当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呈EOF1模态时,当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较常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尘暴日数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估算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慧 李栋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22-1030,共9页
利用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研究(HEIFE)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结合由NOAA系列卫星遥感得到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 利用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研究(HEIFE)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结合由NOAA系列卫星遥感得到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不同下垫面的区域CH-NDVI参数化关系式,并对此关系式进行了合理性检验,最后,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干旱区1982—2001年地面感热序列。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量级、地面感热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等方面均较一致。目前对于区域尺度来说,在缺乏用其他方法获得较准确的区域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情况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区域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是较为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热力输送系数 NDVI 地面感热 HEIFE
原文传递
新疆地面感热的时空变率特征分析
12
作者 艾冠男 潘新民 +1 位作者 安大维 张新军 《四川环境》 2022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探究新疆不同下垫面感热变化特征,选用2007~2016年新疆105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结合MODIS Terra卫星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估算新疆地面感热。通过EOF正交分解,对新疆不同区域感热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对感热与各要... 为探究新疆不同下垫面感热变化特征,选用2007~2016年新疆105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结合MODIS Terra卫星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估算新疆地面感热。通过EOF正交分解,对新疆不同区域感热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对感热与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EOF第一模态反映全区一致的空间变化,第二模态呈现南北反向的空间变化。(2)南、北区感热输送呈单峰型月变化特征,感热1月最小,6月最大,4至10月南区感热高于北区。(3)南、北区感热夏季最高、冬季最小,春季北区感热增幅明显,夏季南区感热高于北区。(4)南、北区感热变化与地气温差、地表热力输送系数和地面风速相关,但存在季节差异。研究为认识干旱区的干旱机理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感热 EOF 变化特征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夏季降水变化及对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
13
作者 荀学义 崔桂凤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3年第4期180-185,共6页
基于 1967~2000 年 ECMWF 逐月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及鄂尔多斯八个气象观测站夏季降水资料,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该地区夏季降水对高原春季地面感热的响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夏季降水由西南向东北依次增加, 年代... 基于 1967~2000 年 ECMWF 逐月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及鄂尔多斯八个气象观测站夏季降水资料,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该地区夏季降水对高原春季地面感热的响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夏季降水由西南向东北依次增加, 年代际降水呈波动减少趋势, 年际变化具有 2~3 年和准 10 年的周期演变特征;高原春季地面感热通量存在 2~4 年和准 10 年振荡周期,总体呈减小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高原春季地面感热通量与鄂尔多斯夏季降水关系密切,当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呈增加趋势时,鄂尔多斯夏季降水趋于增加,当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呈减小趋势时,鄂尔多斯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地面感热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我国东部旱(涝)年亚洲地区地面感热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
14
作者 王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3年第8期25-28,36,共5页
用EOF方法分析2001及2003年地面感热低频分量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然后对2003年"关键"区平均的地面感热低频分量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地区地面感热季节内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导致我国... 用EOF方法分析2001及2003年地面感热低频分量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然后对2003年"关键"区平均的地面感热低频分量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地区地面感热季节内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异常的洪涝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地面感热 EOF
下载PDF
1998年地面加热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世玉 钱永甫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40,共10页
文中对 1 998年 1月 1日到 8月 31日共 2 4 3d的南海季风试验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场和潜热场进行 EOF分析 ,由感热的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 ,中南半岛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感热通量大值区 ,而海洋上是小值区 ,海陆... 文中对 1 998年 1月 1日到 8月 31日共 2 4 3d的南海季风试验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场和潜热场进行 EOF分析 ,由感热的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 ,中南半岛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感热通量大值区 ,而海洋上是小值区 ,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海陆感热对比是促使季风爆发的大背景。由感热的时间经度演变图可以看出 ,中南半岛所在经度范围内南北连续的感热分布对南海季风的早爆发具有重要作用。由温度平流项的分布可发现 ,中南半岛的加热作用明显早于青藏高原地区 ,使得中南半岛对南海季风的早期爆发有重要作用 ,而青藏高原对于南海季风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海陆分布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1998年 地面加热场 地面感热 潜热场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慧 李栋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选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1982-2006年历年夏季每半月合成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和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110°E以西/35°N以北区域内84个气象站历... 选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1982-2006年历年夏季每半月合成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和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110°E以西/35°N以北区域内84个气象站历年夏季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并将其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通过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异常变化的演变规律及其东、西部地面感热年际变化的差异。主要结论为:(1)我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值的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但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对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全场一致的空间变化,第二和第三模态在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区具有不同的南北反向或东西反向的空间变化。第一和第二主分量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或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第三主分量的年际变化较明显。(3)西北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夏季地面感热输送具有相反的年际变化趋势,干旱区东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西部表现出显著的逐年减弱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4和-2.08 W.m-2.(10 a)-1。(4)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输送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地面风速比气候平均值偏大使得地面感热输送整体偏强;90年代,地面风速和地气温差比气候平均值均偏小使这一时期的地面感热输送整体偏弱;21世纪初几年,西北地区中部的感热输送偏弱,东、西两边除个别站外均偏强,这主要由新疆西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地气温差迅速拉大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面感热输送 EOF分析 NDVI
下载PDF
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异常及其对冬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
17
作者 钟海玲 李栋梁 魏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S1期38-44,共7页
本文选用中国178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存在东西反位相差... 本文选用中国178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存在东西反位相差异,近50年来,春季沙尘暴日数总体趋势在减少,但20世纪末又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这不仅与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路径有关,还与青藏高原冬季地面感热的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春季沙尘暴 沙尘暴发展趋势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