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震信息融合指导钻井技术 被引量:11
1
作者 路保平 袁多 +1 位作者 吴超 侯绪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7-1234,共8页
针对地震速度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多解性影响钻井地质与力学模型预测精度问题,构建了由已钻井段地震速度更新、待钻地层地震速度预测、待钻地层地质特征预测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3项技术组成的井震信息融合指导钻井技术,利用获取的已... 针对地震速度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多解性影响钻井地质与力学模型预测精度问题,构建了由已钻井段地震速度更新、待钻地层地震速度预测、待钻地层地质特征预测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3项技术组成的井震信息融合指导钻井技术,利用获取的已钻地层的真实信息(速度、层位与对应深度)与井周一定范围内的叠前地震资料,快速完成速度模型修正及偏移成像,对钻头前待钻地层的地质特征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进行实时修正描述与预测。现场应用证实,该技术实现了钻头前未钻开层段地层特征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的实时描述、预测,及时预报钻头前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同时缩短资料的处理周期,大幅提高了时效性与预测精度,可为钻井方案的优化、施工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并能有效指导现场钻井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待钻地层 地震速度模型 地质特征 钻井地质环境因素 实时预测 钻井方案优化 施工措施调整
下载PDF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焦油砂岩加热区带的地震速度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Larry R. Lines 李向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01-104,共4页
最新的研究表明 ,由于蒸汽的注入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焦油砂岩中的声波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本次工作中 ,时变速度的模型是从反射层和井孔数据的地震旅行时中获取的。模型层的深度是根据使用蒸汽注入前旅行时的反射射线模型... 最新的研究表明 ,由于蒸汽的注入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焦油砂岩中的声波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本次工作中 ,时变速度的模型是从反射层和井孔数据的地震旅行时中获取的。模型层的深度是根据使用蒸汽注入前旅行时的反射射线模型来建立的。由于速度在蒸汽注入后产生了变化 ,可在蒸汽注入后通过监视器勘测的旅行时数据来模型化 ,这些速度模型基本是由反射旅行时来决定的。地面到井孔之间的旅行时数据表示了蒸汽注入后的期望延迟 ,但没有有效地改变反射旅行时产生的速度映象。低速带与注汽井位期望的温度增高带相互间有较好的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从地震旅行时获得的速度模型探测焦油砂岩中蒸汽的前沿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 阿萨巴斯卡 焦油砂岩 加热区带 地震速度模型
下载PDF
1998年南加州地震中心的研究项目
3
作者 麦克拉尼 《国际地震动态》 1999年第5期28-29,共2页
南加州地震中心的科研任务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的研究目标是研究和发展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科学基础,其研究重点是:①地震潜势或作为地点、震级和时间函数的地震发生的概率;②破裂动力学;③地面运动或是用于任何场地的任意地震... 南加州地震中心的科研任务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的研究目标是研究和发展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科学基础,其研究重点是:①地震潜势或作为地点、震级和时间函数的地震发生的概率;②破裂动力学;③地面运动或是用于任何场地的任意地震的完整的理论地震图。地震潜势研究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中心 研究项目 地震危险性 地震速度模型
下载PDF
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分布规律及其对深部钻探的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秦绪文 张宝金 +10 位作者 赵斌 路允乾 陈玺 王利杰 许振强 张如伟 耿明会 杨振 李建平 吕文超 尉建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35-2646,共12页
钻遇莫霍面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深海海底是地球上离莫霍面最近的地方,目前有研究推测南海是世界上莫霍面深度最浅的海域之一,但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深反射地震探测可以直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形态,是莫霍面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长... 钻遇莫霍面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深海海底是地球上离莫霍面最近的地方,目前有研究推测南海是世界上莫霍面深度最浅的海域之一,但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深反射地震探测可以直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形态,是莫霍面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长达15000 km的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处理、制图和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形成了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反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初步认识。①南海东部次海盆南部早期经历了较快速扩张,岩浆供应充足,受扩张停止后岩浆活动影响较小,基底平坦,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同时洋壳地震速度结构不存在异常,且有较强的广角莫霍面反射波和可识别的地幔顶部折射波,具备莫霍面钻探的基本条件。②南海海盆不同区域的莫霍面反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次海盆莫霍面反射最为强烈且清晰,西北次海盆次之,西南次海盆仅有零星出现的清晰莫霍面反射且可信度不高。③识别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长度超过3500 km,首次形成了海盆区深度域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间分布图。与重力反演的莫霍面深度相比,利用深反射多道地震计算的莫霍面深度细节更为丰富,并且可以在垂向上清晰刻画莫霍面的结构。整体上,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强烈和可信度高的区域中,深度较浅的区域之一是东部次海盆南部,最浅处仅约9.5 km,其中水深4.01 km,洋壳厚度仅5.54 km。综合判断,东部次海盆南部是南海重要的莫霍面钻探备选区,这对南海莫霍面钻探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反射多道地震 莫霍面 洋壳地震速度模型 钻探选址
下载PDF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新刊标和地幔速度模型的说明
5
作者 (Compiled by Editorial Office of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Beijing 100081 )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2年第1期48-51,共4页
在《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1994-2001年本杂志“刊标”的基础上,在其上方增加象征三维体视学成像的三角形四面体的透视图:该刊标的右下侧为医学断面成像扫描仪(包括各种X-CT机与核磁共振MRI扫描仪等):其左下侧为三维地幔速度模... 在《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1994-2001年本杂志“刊标”的基础上,在其上方增加象征三维体视学成像的三角形四面体的透视图:该刊标的右下侧为医学断面成像扫描仪(包括各种X-CT机与核磁共振MRI扫描仪等):其左下侧为三维地幔速度模型和地球核的示意图,切出有两个地幔剖面,表示纵波速度二维变化的剖面。该速度剖面系根据赵大鹏教授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按照地球上的两个大圆弧做计算和绘制的彩色图,排在本期封4:第一大圆弧,从北极经西巴基斯坦(28°N,64°E)到马尔代夫群岛(3°N,73°E);第二大圆弧,从马尔代夫群岛点(3°N,73°E)连接巴布新几内亚之南点(12°S,150°E),来计算两速度分布并作图的结果,其具体分布参见封4的两条彩色剖面和相应的地理位置图。由于赵教授这篇论文^[1]在中国国内只有很少数图书馆收藏,在Elsevier Science的EPSL网站上一般人只能查到摘要,本刊对于该地幔速度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所用数据资料,该模型的优越性和特征进行了叙述,他所用的地震事件数目,多达7128个;用于层析反演成像的震相到时数多到近一百万条。该速度模型具有如下的特点:在所采用的速度结构中,包含用几个复杂形状的地质速度界面,如莫霍面,以及下沉板块的分界面,并给有三维的速度变化;提出一组三维网格,用以表示地下速度的三维结构。其中任何一点的速度变动,系由它周围8个节点上的速度变动经过线性内插来计算的。提出精确而快速地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的方法,即高效率的三维射线追踪技术,在射线追踪当中,计入了地震台的海拔高度,等等。这种层析成像方法,已在许多国家和各种大地构造环境中被引用。在网站上,他这篇文章在2001年被下载得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理论 地幔速度模型 刊标 体视学成像 医学成像扫描仪 地幔地震速度模型 震波速度变动分布图
下载PDF
微地震地面监测层状起伏速度模型校正算法
6
作者 江海宇 刘玉海 +3 位作者 孙海林 徐克彬 白田增 陈祖斌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69-1975,共7页
在监测工区范围内建立一个可用速度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微地震定位的可信度,本文针对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进行研究。目前已有的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方法仅对各层速度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没有考虑到各层界面位置不确定性... 在监测工区范围内建立一个可用速度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微地震定位的可信度,本文针对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进行研究。目前已有的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方法仅对各层速度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没有考虑到各层界面位置不确定性,导致最终射孔定位结果仍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在振幅叠加微地震速度模型构建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扩大解空间的方法提高射孔重定位精度,即在极快速模拟退火方法过程中同时考虑各层速度不确定性和层界面位置不确定性。二维层状起伏地层模型实验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准确将射孔事件重定位至其真实值处,并能有效提高射孔点附近微地震事件定位可信度。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野外数据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 速度不确定性 层界面位置不确定性 射孔重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