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速度与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下双滑块系统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昌荣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53-59,共7页
研究了具有速度和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条件下双滑块系统的活动规律。在不同耦合刚度条件下考虑了强和弱两种非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的演化规律主要受耦合刚度控制,在强耦合条件下(例如k_c/k_(imax)>~1),滑动的模式简单,... 研究了具有速度和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条件下双滑块系统的活动规律。在不同耦合刚度条件下考虑了强和弱两种非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的演化规律主要受耦合刚度控制,在强耦合条件下(例如k_c/k_(imax)>~1),滑动的模式简单,且表现为周期性粘滑,即两个滑块一起滑动。在具有强非均匀性的系统中,滑块问的中度耦合(k_c/k_(imax)=0.4)条件会导致双周期运动,更复杂的运动发生在弱耦合条件下(k_c/k_(imax)=0.2)具有强非均匀性的系统中,在强非均匀条件下,很弱的耦合会引起混沌式滑动的出现。在强非均匀性和耦合刚度k_c=5k_(imax)的情况下,没有发现混沌式的滑动模式,与Huang和Turcotte采用简单动/静摩擦定律得出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系统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更贴近摩擦物理的速度及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框架下,只有很弱的耦合才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复杂活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滑块系统 摩擦本构关系 相互作用 耦合刚度 滑动模式 断层滑动 地震滑动
原文传递
地震滑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摩擦作用
2
作者 Hiroki Sone Toshihiko Shimamoto +1 位作者 姚琪 汲云涛(校) 《国际地震动态》 2013年第8期12-18,共7页
在地震滑动过程中,断层动态摩擦是地壳内控制地震破裂的决定性因素。天然地震的脆性裂纹理论[1-3]使得以下观点被普遍接受:在地震断层快速滑动的过程中,断层摩擦力减弱,即所谓的滑动弱化[1]。高速断层泥实验[4-5],以及最近关于热增压[6... 在地震滑动过程中,断层动态摩擦是地壳内控制地震破裂的决定性因素。天然地震的脆性裂纹理论[1-3]使得以下观点被普遍接受:在地震断层快速滑动的过程中,断层摩擦力减弱,即所谓的滑动弱化[1]。高速断层泥实验[4-5],以及最近关于热增压[6-7]和摩擦熔化[8]的试验都支持该理论。但是,这些研究均仅针对固定的断层滑动速率。在本文中,我们的实验展示了不同滑动速率下断层物质的摩擦行为——这一模型的设置更接近天然地震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断层滑动加速和减速的过程中,断层摩擦经历了增长、弱化和再增长。这种摩擦变化可能可以由低滑动速率下和更现实的滑动速率之下的速率-状态摩擦行为[9-10]来解释,但包含了不同的物理机制和不同的规模。最初的摩擦增强可能会阻碍小破裂向大地震的发展。断层滑动减速过程中的摩擦增强可能导致地震破裂呈脉冲状[11-14],并使得静态应力下降到与动态应力变化相比较低的水平[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作用 地震滑动 减速过程 断层滑动速率 地震破裂 地震断层 天然地震 摩擦行为
下载PDF
沿着横断板块边界地震滑动和无震滑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地震序列的一种模型
3
作者 M.Dragoni A.Tallarico 刘瑞文 《世界地震译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37,共6页
本文提出了或许能解释在同一孕震区经常观测到的地震多次发生的模型。这种地震序列或震群可能包含在空间上相距几十公里、在时间上相隔几天至数月的一些事件。本模型考虑了一条埋在弹性半空间内的长垂直走滑断层。断层的强度和滑动类型... 本文提出了或许能解释在同一孕震区经常观测到的地震多次发生的模型。这种地震序列或震群可能包含在空间上相距几十公里、在时间上相隔几天至数月的一些事件。本模型考虑了一条埋在弹性半空间内的长垂直走滑断层。断层的强度和滑动类型(地震或无震)是非均匀的,并受到缓慢增加的周围剪切应力的作用。我们假设,断层面的一部分存在有稳定无震滑动的条件,并伴有非稳定的凹凸体。假设产生该序列中的一次地震的凹凸体破裂,引起了远离断层、靠近另一凹凸体区域的地震滑动的开始和加速。后一凹凸体可能破裂而产生震级相似的另一次地震的条件,是作为周围应力速率、凹凸体强度、无震滑动的总量以及无震滑动面积的函数研究的。发现无震滑动对第二次地震的提前发生可能起了很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动 无震滑动 相互作用 地震
下载PDF
尝试从断层带结构解读断层滑动方式
4
作者 Chris Marone Eliza Richardson +1 位作者 王艳华(翻译) 张井飞(校对)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010年第2期39-40,共2页
地震和断层物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断层带结构与地震滑动方式之间的联系。地震是滑动行为的一种端员模式,在断层动态破裂过程中,摩擦融化和假玄武玻璃为高度局部滑动提供了野外的证据。无震滑动是另一种端员,该过程发生的蠕变与断裂... 地震和断层物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断层带结构与地震滑动方式之间的联系。地震是滑动行为的一种端员模式,在断层动态破裂过程中,摩擦融化和假玄武玻璃为高度局部滑动提供了野外的证据。无震滑动是另一种端员,该过程发生的蠕变与断裂带内部常见的剪切滑动有关。然而,最近的工作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实际上,构造地震不是连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 带结构 解读 地震滑动 动态破裂过程 假玄武玻璃 无震滑动 连续模式
下载PDF
地震滑动时空分布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远震和强震数据的联合反演:在1999年伊兹米特主震中的应用(二)
5
作者 B.Delonis D.Giardini +3 位作者 P.Lundgren J.Salichon 刘素英 孙彦雪 《世界地震译丛》 2004年第2期54-64,共11页
图11和图12分别给出了对地表位移未作约束和有约束时由实际数据分别反演和联合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它们有共同的特征:(1)在模型西部的深处缺少滑动;(2)在模型的中部,从格尔居克以西约10km到萨潘贾湖的东邻区,存在高滑动值(4~8m);... 图11和图12分别给出了对地表位移未作约束和有约束时由实际数据分别反演和联合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它们有共同的特征:(1)在模型西部的深处缺少滑动;(2)在模型的中部,从格尔居克以西约10km到萨潘贾湖的东邻区,存在高滑动值(4~8m);(3)在最东段滑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动 时空分布 合成孔径雷达 全球定位系统 远震 强震 1999年 伊兹米特地震 地表位移值
下载PDF
科林斯海湾低角度正断层的地震滑动高分辨率的微震震群分析
6
作者 Rietb.,A 候治华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1998年第1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地震 正断层 地震滑动 高分辨率 微震 震群
下载PDF
1946年南海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及该地震引起的无震滑动
7
作者 Y.Tanioka K.Satake +3 位作者 李学勤 杜桂香 吕春来 范国华 《世界地震译丛》 2002年第3期28-34,共7页
由海啸波形的反演估算了1946年南海地震(Mw8.3)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比以前的研究(Satake,1993)有以下3个方面的进展:(1)使用了大量的较小次级断层;(2)次级断层更拟合板块的几何形状;(3)应用了更详尽的探测数据。反演的结果表明,实... 由海啸波形的反演估算了1946年南海地震(Mw8.3)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比以前的研究(Satake,1993)有以下3个方面的进展:(1)使用了大量的较小次级断层;(2)次级断层更拟合板块的几何形状;(3)应用了更详尽的探测数据。反演的结果表明,实测波形和合成波形间的一致性比以前的研究有极大改善。在四国近海震源区西半部,在闭锁区下倾端附近发生了约6m的大滑动。上倾或浅部的滑动很小,说明该地区为弱的地震耦合。在纪伊半岛近海震源区东半部的约3m的大滑动延伸到整个闭锁区。由大地测量数据(Sagiya and Thatcher,1999)估计了上板块八字形断层上的大滑动,对于解释海啸波形并不需要这样大的滑动,表明这些大的滑动是无震滑动。板块界面下倾端上的两个滑动分布,一个是由大地测量数据得到的,而另一个是由海啸波形得到的,除了在四国室户角下的滑动外,两个滑动分布都相当一致。据此来看,无震滑动也发生在室户角下部的板块交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动 断层 海啸波形 无震滑动
下载PDF
断层蠕变动力学(一)
8
作者 Wess.,RL 李钦祖 《世界地震译丛》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4-21,共8页
关键词 断层 蠕变动力学 地震滑动
下载PDF
由地下水卸载控制的2011年洛尔卡地震滑动分布
9
作者 Pablo J.González Kristy F.Tiampo +4 位作者 Mimmo Palano Flavio Cannavó José Fernández 张杰(翻译) 黄禄渊(校对)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017年第1期18-22,共5页
地震的产生、传播和停止,都受到断层摩擦特性[1,2]和震前应力[3,4]的影响。地震触发和诱发研究[3,4]可以为这样的作用提供独特的见解。然而,这些研究的必要条件——近场测量、地表变形[8,9]和震前应力都是少见的。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大... 地震的产生、传播和停止,都受到断层摩擦特性[1,2]和震前应力[3,4]的影响。地震触发和诱发研究[3,4]可以为这样的作用提供独特的见解。然而,这些研究的必要条件——近场测量、地表变形[8,9]和震前应力都是少见的。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大地测量数据来确定2011年5月11日西班牙东南部洛尔卡矩震级5.1级地震的地表变形。我们使用弹性位错模型来表明地震成核,主要断层滑移发生在沿着西班牙穆尔西亚阿拉马断层断裂平面2~4km浅层区域内。滑移穿过断裂段扩展到表层,伴随着摩擦性质由不稳定趋于稳定。断裂滑动区域和库仑正压力模式有很好的相关性,从而改变了我们从附近盆地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计算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洛尔卡地震的浅层滑动分布是由上部摩擦转换生震层的应力卸载造成,而地壳卸载压力是由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会影响地震如何发生以及何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开采 地震滑动 卸载 控制 大地测量数据 弹性位错模型 摩擦特性 地表变形
下载PDF
菲律宾海板块运动欧拉参数的确定及其推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臧绍先 陈起永 +2 位作者 宁杰远 沈正康 刘永刚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1-448,共8页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宾海板块相对周围其他板 块的运动矢量.这一结果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并能满足开罗林板块(CR)附近的CR-PH, PA-CR边界上的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约束.最后利用板块运动参数讨论了菲律宾海板 块的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地震滑动矢量 板内形变 板块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参数 欧拉参数
原文传递
1937年花石峡地震滑动亏损和后续地震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平 田勤俭 +2 位作者 傅征祥 陈正位 任治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0期33-39,共7页
在1937年花石峡7 1/2级大地震后,沿该地震断裂带上,于1963、1971年又先后发生了7级和6.3级2次地震。这2次地震不仅震中位于1937年地震断裂沿线上,而且所形成的地表破裂也与1937年地震地表断裂重合,断错方式也完全一致。文中计算了... 在1937年花石峡7 1/2级大地震后,沿该地震断裂带上,于1963、1971年又先后发生了7级和6.3级2次地震。这2次地震不仅震中位于1937年地震断裂沿线上,而且所形成的地表破裂也与1937年地震地表断裂重合,断错方式也完全一致。文中计算了沿1937年花石峡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延长线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发现2次后续地震都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断层单元上,而且其震级和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断层单元长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1937年花石峡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触发了同一断裂带上的2次后续地震。在1937年花石峡地震地表破裂带东端,有一段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长度大于34km断层单元,这可能是未来中长期6.5级以上地震易发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动亏损 地震应力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 花石峡地震
下载PDF
蛇纹岩断层泥地震与非地震滑动的标志
12
作者 L.A.Reinen 张秉良 《世界地震译丛》 2001年第6期49-53,共5页
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变形蛇纹岩结构提供了可用于识别自然界断层带地震行为的信息。室内摩擦实验的蛇纹岩显示了两种变形模式:一种导致稳态断层蠕动,另一种为有导致发生地震可能性的稳态滑动。这些实验形成的显微结构显示了蛇纹岩变形的类... 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变形蛇纹岩结构提供了可用于识别自然界断层带地震行为的信息。室内摩擦实验的蛇纹岩显示了两种变形模式:一种导致稳态断层蠕动,另一种为有导致发生地震可能性的稳态滑动。这些实验形成的显微结构显示了蛇纹岩变形的类型:非地震断层蠕动产生的均匀变形和地震滑动产生的局部变形。均匀变形引起蛇纹石产生结晶学上的优选方位(S叶理),局部变形形成雷德尔剪切。加利福尼亚蒙特雷县蛇纹岩剪切带具有类似的结构,这暗示该处曾经历了带有周期性地震事件的稳态断层蠕动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岩 断层 地震活动性 地震滑动 地震事件 显微结构
下载PDF
Kokhav Hayarden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坝坡抗震稳定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红军 徐辉 赵剑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32,共6页
参考国际水电工程的相关要求对以色列Kokhav Hayarden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坝坡进行抗震稳定分析。采用以色列英文版抗震设计规范SI 413—2013确定深厚覆盖层上坝体建基面加速度反应的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和时程输入加速度,进而采用... 参考国际水电工程的相关要求对以色列Kokhav Hayarden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坝坡进行抗震稳定分析。采用以色列英文版抗震设计规范SI 413—2013确定深厚覆盖层上坝体建基面加速度反应的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和时程输入加速度,进而采用美国规范ASCE 7-05和ICOLD等建议的三种常用拟静力法和拟动力法(Newmark滑块位移法)对建立在深厚覆盖层上的上、下库坝坡进行运行地震和最大设计地震下的抗震安全性复核。由不同允许滑动位移下的拟静力安全系数和坝坡地震滑动位移量计算结果可知,Kokhav Hayarden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坝坡均能满足OBE地震下坝坡位移小于5 cm的工程技术安全控制要求,坝坡抗震设计满足规范要求,上、下库坝坡在OBE和MDE地震下具备良好的抗震稳定性。研究成果对国际工程中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坡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拟静力法 拟动力法 安全系数 地震滑动位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Euler parameters of Philippine Sea plate and the inferences
14
作者 臧绍先 沈正康 +2 位作者 陈起永 刘永刚 宁杰远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Euler vectors of 12 plates, including Philippine Sea plate (PH), relative to a randomly fixed Pacific plate(PA) were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the 1122 data from NUVEL-1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 earthquake slip vector... Euler vectors of 12 plates, including Philippine Sea plate (PH), relative to a randomly fixed Pacific plate(PA) were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the 1122 data from NUVEL-1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 earthquake slip vectors along 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 and GPS observed velocities. Euler vectors of Philippine Sea plate relative to adjacent plates are also gained. Our results are well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data and can satisfy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constraints along the Caroline(CR)-PH and PA-CR boundaries. Deformation of Philippine Sea plate is also discussed by using the plate motion Euler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ippine Sea plate earthquake slip vectors intraplate deformation relative plate motion plate motion parameters
原文传递
InSAR数据约束下2016年和2022年青海门源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滑动分布 被引量:67
15
作者 李振洪 韩炳权 +9 位作者 刘振江 张苗苗 余琛 陈博 刘海辉 杜静 张双成 朱武 张勤 彭建兵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87-897,共11页
中国青海省门源县于2016年和2022年分别发生了Mw 5.9和Mw 6.7地震,相距不足40 km。利用欧洲空间局Sentinel-1A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分别获取两次地震的同震地... 中国青海省门源县于2016年和2022年分别发生了Mw 5.9和Mw 6.7地震,相距不足40 km。利用欧洲空间局Sentinel-1A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分别获取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场,进而利用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型确定上述事件的震源参数,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确定两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并探讨2016年门源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发震影响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2016年门源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并未破裂到地表,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的最大形变量分别为6.7 cm和7.0 cm,断层的最大滑动量为0.53 m,主要集中在地下4~12 km区域滑动。2022年门源地震同震形变场沿NWW-SEE向破裂,降轨影像最大视线向地表形变量为78 cm,断层的最大滑动值达到3.5 m,处于地下4 km左右,断层滑动分布模型揭示此次地震为左旋走滑型地震;结合冷龙岭断裂的运动性质和几何特征,可初步判定发震断层主要为冷龙岭断裂的西段、且极有可能破裂到了其西北端西侧的托莱山断裂。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显示,2016年门源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门源地震 2022年门源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地表形变 地震断层滑动 地震触发关系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北川断裂带内的斜切逆冲断裂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海兵 许志琴 +9 位作者 王焕 司家亮 李天福 宋圣荣 裴军令 郭力维 孙知明 黄尧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39,共19页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毁灭性的汶川地震(Ms 8.0),并沿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产生约270 km和80 km长、并具不同运动性质的地表破裂带。大地震后的断裂带科学钻探是研究地震机制的有效方法,为更好地...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毁灭性的汶川地震(Ms 8.0),并沿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产生约270 km和80 km长、并具不同运动性质的地表破裂带。大地震后的断裂带科学钻探是研究地震机制的有效方法,为更好地了解汶川地震过程中的断裂机制、岩石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特征,2008年11月4日(汶川地震后的178 d)快速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该项目在这两条断裂带的上盘布置深浅不一的五口群钻(500~3000 m深)。笔者以汶川科钻一号孔(WFSD-1)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心的岩石学研究和构造分析,识别出映秀—北川断裂带中的不同断裂岩分布和组合,以及确定了汶川地震主滑移带位置,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断裂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 汶川地震滑动带(PSZ) 岩心 映秀-北川断裂带 龙门山
下载PDF
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反演平滑因子的确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乐洋 赵雄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71-1580,共10页
针对大地测量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反演中平滑因子(又称正则化参数)的确定问题,一般采用模型粗糙度与数据拟合残差之间的折中曲线来确定(为便于区分,本文将该方法称为"L曲线")。本文在L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确定平滑因子的新方法... 针对大地测量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反演中平滑因子(又称正则化参数)的确定问题,一般采用模型粗糙度与数据拟合残差之间的折中曲线来确定(为便于区分,本文将该方法称为"L曲线")。本文在L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确定平滑因子的新方法——折中相交曲线法。模拟试验反演结果表明,利用折中相交曲线法确定的平滑因子反演地震滑动分布各参数精度要优于L曲线法。利用折中相交曲线法确定平滑因子反演拉奎拉与台湾美浓实际地震,并与L曲线法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折中相交曲线法确定的平滑因子反演拉奎拉与台湾美浓实际同震滑动分布各参数结果均在国内外其他学者研究的范围内,并且利用折中相交曲线法确定平滑因子较L曲线法具有计算效率高、无需依赖数据拟合度、确定平滑因子大小更为合适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平滑因子 折中相交曲线法 L曲线法 拉奎拉地震 美浓地震
下载PDF
岷江较场台地地震裂缝形成机制及其边坡稳定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卫宏 王兰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17-19,24,共4页
岷江上游的大、小海子是两个相连的地震滑坡、崩塌堰塞湖。几十年来对湖泊东岸较场镇台地的认识不一,其岸坡稳定问题是利用该天然湖泊建设水电站的关键。通过现场调查与钻探、测试,发现岷江上游的较场台地是一个向岷江凸出的、1万a前形... 岷江上游的大、小海子是两个相连的地震滑坡、崩塌堰塞湖。几十年来对湖泊东岸较场镇台地的认识不一,其岸坡稳定问题是利用该天然湖泊建设水电站的关键。通过现场调查与钻探、测试,发现岷江上游的较场台地是一个向岷江凸出的、1万a前形成的湖相沉积台地。1933年,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较场台地发生了强烈裂陷,未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在台地上形成了两组近于垂直的地裂缝。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两组地裂缝虽然是在同一诱发因素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形成的,但它们的形成机制却不同。一组走向近SN,是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追踪岩体中原有的两组构造节理进一步裂开的产物,可称为地震构造追踪型地裂缝;另一组走向近EW,是顺向边坡中的层状岩体,在地震作用下沿软弱层发生层间滑动,地面被拉开、沉陷而形成的,可称为地震层间滑动型地裂缝。两种类型的地裂缝与层面的空间组合,控制着台地的稳定与演化。特别是当遇到类似1933年那样的地震,甚至由于两种地震地裂缝与层间错动面的存在,不需要那么高强度的地震,就可能诱发大规模的边坡稳定问题。这应该引起天龙湖水电站与213国道等管理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较场镇台地 地裂缝 地震 岷江 地震构造追踪型地裂缝 地震层间滑动型地裂缝
下载PDF
杂多Mw 5.9级地震断层滑动的InSAR反演及边界元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洋 许才军 +1 位作者 温扬茂 李志才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78-1686,共9页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和哨兵1号卫星升轨、降轨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获取了2016-10-17中国青海杂多Mw 5.9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反演确定了杂多地震断层滑...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和哨兵1号卫星升轨、降轨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获取了2016-10-17中国青海杂多Mw 5.9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反演确定了杂多地震断层滑动模型,采用边界元法计算得到了区域应变场作用下震中范围内典型断层的平均滑动角,进而结合区域断裂带特征、杂多地震断层滑动模型和边界元计算结果对地震断层滑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多地震形变沿升轨、降轨视线向的最大沉降量分别为-3.6 cm、-3.8 cm;地震断层滑动未延伸至地表,主要集中在-3.80^-16.17 km深度范围内,最大值约0.27 m,平均滑动角为-36.04°;地震矩为7.70×1017N·m,矩震级为Mw 5.9级;杂多Mw 5.9级地震断层滑动可能与区域应变场作用下北东东(north east east,NEE)向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正断分量的破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多Mw 5.9级地震 INSAR 反演 地震断层滑动 边界元分析
原文传递
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方法及其走滑量的计算——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穆星 赵海华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走滑断层对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关注大型走滑断层,忽视了小型或者隐性走滑断层。近年来在济阳坳陷陆续发现了一系列NNE向和NNW向的小型或隐性走滑断层,研究形成了此类断层的识别方法。利用走滑断层近等间... 走滑断层对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关注大型走滑断层,忽视了小型或者隐性走滑断层。近年来在济阳坳陷陆续发现了一系列NNE向和NNW向的小型或隐性走滑断层,研究形成了此类断层的识别方法。利用走滑断层近等间距分布、多发生在构造性质转换处以及多条近平行断层收敛处的特点,首先识别出可能存在隐性断层的区域,再采用相干分析等方法进行走滑断层的精细解释,然后采用垂直断层两侧地震剖面处滑动扫描拼接方法、紧邻断层两侧平行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对比方法、平面地震属性切片、早期构造的切割、断层两侧伸展量差异估算等方法,定量地计算走滑量,进一步确定隐性走滑断层。将上述方法分别应用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57地区、大王庄次洼PX722井区以及临南洼陷兴隆寺地区,识别出了相应的隐性走滑断层,而后依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误差较小的走滑量,最后结合油气勘探实践,确定了隐性走滑断层,并证实隐性走滑断层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上述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方法及其走滑量的计算方法对类似地区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走滑断层 识别方法 走滑量计算 地震剖面滑动扫描与对比 地震属性切片 伸展量估算 济阳坳陷 油气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