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7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被引量:434
1
作者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9-403,共15页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关键词 龙门山 岷山 构造活动 动力学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33
2
作者 王椿镛 W.D.Mooney +3 位作者 王溪莉 吴建平 楼海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共16页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 莫霍界面 三维速度结构 网格方法 板块碰撞 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被引量:125
3
作者 闻学泽 杜方 +6 位作者 易桂喜 龙锋 范军 杨攀新 熊仁伟 刘晓霞 刘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61-3372,共12页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带 地震空区 GPS形变场 地震活动性 地震危险背景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的发生──I.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6
4
作者 孙若昧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99-607,T001,共10页
用1984-1991年发生在京津唐地区(37°-41°N,112.5°-120°E)的2505个地震的22234条P波到时进行的层析成像,揭示了地震活动性与速度图像间的联系:1.公元1000年以来该区... 用1984-1991年发生在京津唐地区(37°-41°N,112.5°-120°E)的2505个地震的22234条P波到时进行的层析成像,揭示了地震活动性与速度图像间的联系:1.公元1000年以来该区强震震中在上地壳的投影大多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相交地带,偏高速体的一侧.2.唐山地震和三河-平谷地震所处的构造背景相似,均未依傍大断层,处在介质速度变化剧烈部位.3.宁河与唐山、滦县分别位于规模大小、位置深浅不同的两个不同的高速块体处,可以解释唐山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分布东北浅西南深的总体特征.4.唐山地震可能是由一条北西向的地下隐伏断层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地区 CT 地震活动性 地壳结构 强震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4
5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地区 华北遥测台网 数字地震台网 P波速度结构 上地壳 震级 震源参数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被引量:79
6
作者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2-428,共7页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逆断裂带 构造地貌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67
7
作者 孙若昧 赵燕来 梅世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4-54,共11页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山地区大于180km.渤海湾内上地幔盖层速度是研究区内最高的,最大值为8.45km/s,其岩石成分是高密度物质.这是该区呈现高重力异常的缘由.4.渤海内庙岛西部中地壳有一近似圆状的低速体,渤海内强震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沿其周边展布,那里是高、低速块体的交界部位.研究区内其它地区的强震一般也发生在地壳中高速块体的边侧,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的交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地区 CT层析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轮回活动的计算机模型研究 被引量:68
8
作者 张国民 耿鲁明 石耀霖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0-32,共13页
通过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研究发现,地震活动呈现为时间上轮回和空间上迁移的动态图像。为探索这种图像的物理本质,本文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模拟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含有多个活动地震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文中用若干... 通过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研究发现,地震活动呈现为时间上轮回和空间上迁移的动态图像。为探索这种图像的物理本质,本文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模拟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含有多个活动地震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文中用若干列并联排列的基本元件(由Maxwell体和刚性滑块组成)来模拟地震活动带,并用耦合元件来模拟地震活动带之间和带内各段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强震的轮回活动以及高潮中成组强震间的相互影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强震 力学模型 计算机
下载PDF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地震活动 被引量:64
9
作者 陈杰 曲国胜 +1 位作者 胡军 冯先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带 推覆体 地震活动性 推覆构造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的b值变化 被引量:48
10
作者 史海霞 孟令媛 +5 位作者 张雪梅 常莹 杨振涛 谢蔚云 服部克巳 韩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74-1882,共9页
Gutenberg-Richter定理给出了地震频度随震级的分布特征.大量研究表明频度-震级关系的斜率(b值)在大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减小.为了考察b值在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时间演化特征,本文尝试基于破裂断层选取研究区域,考察了2000年1月至2... Gutenberg-Richter定理给出了地震频度随震级的分布特征.大量研究表明频度-震级关系的斜率(b值)在大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减小.为了考察b值在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时间演化特征,本文尝试基于破裂断层选取研究区域,考察了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间,汶川地震(MS8.0)破裂区的地震活动性,并对该区域b值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2005年中至2006年底,地震月频度及季度频度有一个较明显的下降.b值从2002年始至地震前呈现出一个长期趋势性减小;在地震前约半年,出现快速、显著的下降.b值的这一时间变化特征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日本东北MW9.0级地震前的b值变化特征具有很高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大地震准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以上结果有益于认识和理解大地震孕育演化过程,同时也表明b值在中长期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B值 地震活动性 孕震区
下载PDF
汶川M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45
11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5 位作者 宋小刚 张桂芳 刘云华 郭利民 张国宏 李卫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6-504,共9页
利用InSAR技术,采用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7个条带的地表同震形变场.每个形变条带南北向500 km,东西向70 km,7个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都江堰、茂县、北川、平武和青川.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地表破... 利用InSAR技术,采用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7个条带的地表同震形变场.每个形变条带南北向500 km,东西向70 km,7个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都江堰、茂县、北川、平武和青川.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 km.发震断层西北盘为抬升盘,南东盘断层附近,仍然表现为隆起区,显示出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卫星视线向形变量达260 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 m.从北川至平通一带,卫星视线向形变范围在120-180 cm的隆起带.其中,擂鼓镇隆起形变范围170-180 cm,换算成垂直形变约在2.2-2.3 m之间.在青川苏河北附近,有70-80 cm范围的隆起形变.在雅安、峨眉山一带,以及射洪至重庆北侧一带有大范围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有幅度在20-30 cm小范围隆起.由青川向东至广元、宁强一带,有形变幅度在60-70 cm的隆起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活动性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同震形变场特征
下载PDF
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 被引量:44
12
作者 刘耀炜 范世宏 曹玲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25,共7页
从地下流体前兆产生的机理出发,系统研究了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点在空间上与地震空区、弱震条带、b值异常区有明显关系;在时间上与小震活动频度和b值、η... 从地下流体前兆产生的机理出发,系统研究了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点在空间上与地震空区、弱震条带、b值异常区有明显关系;在时间上与小震活动频度和b值、η值等也有密切的联系,其结果对判定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地震活动性 前兆分类 中短期异常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礼县-罗家堡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44
13
作者 韩竹军 向宏发 冉勇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48,共6页
礼县 -罗家堡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明显活动。在礼县—罗家堡段和天水镇—街子口段直接错断全新世地层。断裂沿线地表陡坎发育 ,水系被左旋位错。结合沿该断裂带广泛分布的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认为礼县 -罗家堡断裂带是 1654年天水... 礼县 -罗家堡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明显活动。在礼县—罗家堡段和天水镇—街子口段直接错断全新世地层。断裂沿线地表陡坎发育 ,水系被左旋位错。结合沿该断裂带广泛分布的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认为礼县 -罗家堡断裂带是 1654年天水南 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位错速率为 0 95mm/a ,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 0 35mm/a ,垂直位移速率约为水平位移速率的 1/ 3。这个比值与一次断裂突发性垂直位错量 ( 1 9m)与水平位错量 ( 5 2m)的比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礼县-罗家堡断裂带 晚更新世 断裂活动性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17-1828,共12页
本文利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京津唐地区... 本文利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京津唐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图像在浅层上很好地反映了地表地质、地形的特征.在平原和凹陷的盆地处呈现P波低速速度异常,而在隆起的山区或基岩出露区显示为P波高速速度异常.在研究区域内震级M≥6.0历史地震和经过重新定位后的震级M_L≥3.0的地震的震源位置在10 km深度和15 km深度处的P波相对速度扰动图上的投影都显示出相似的特点,即:绝大部分的地震的震源位置在P波相对速度扰动图上的投影分布在低、高速异常的交界地带,且偏高速体一侧,只有极少数的地震分布在P波速度异常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横向不均匀
下载PDF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被引量:42
15
作者 万永革 吴忠良 +2 位作者 周公威 黄静 秦立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16,共15页
运用 1 976~ 2 0 0 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 ,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从全球角度来看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 ,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 .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 运用 1 976~ 2 0 0 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 ,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从全球角度来看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 ,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 .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发现非走滑断层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效应 ,而走滑断层地震触发效应则不明显 .按“地震对”中后续事件的延迟时间分为延迟时间 t≥ 1天、t<1天、t≥ 1 0天、t<1 0天和 1天≤t≤ 1 0天 5个时间段的“地震对”,分别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研究 ,发现静态应力触发效应在地震之后的短时间内不随延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的研究表明 ,消减带“地震对”的触发效应较为明显 .为了研究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 ,对中国及邻区的地震进行了检验 ,发现就中国及邻区的地震类型而言 (以走滑断层为主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哈佛矩心矩张量目录 地震活动性 地震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及其强震活动 被引量:37
16
作者 刘光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世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世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构造演化,尤其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还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条主要的强震活动构造带,根据现代强震活动记录和在全带新发现的多期全新世古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分析了大震在断裂带上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最后,对1937年花石峡7(1/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和所造成的地表破裂带展布、规模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活动断裂 地震构造 地震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被引量:42
17
作者 张国民 李献智 耿鲁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什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什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下所出现的强震轮回活动及其主体活动地区转移等特点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 印度板块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被引量:38
18
作者 时振梁 王健 张晓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0-24,共5页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vM≥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vM≥=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v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v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强震 地震活动性 分区特征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动态地震活动周期分析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杜兴信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3a周期,中...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3a周期,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在1910~1980年普遍存在30a左右周期,但在1980年后变为20a左右周期。小波分析揭示的地震活动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在依据周期规律外推时要应用近期周期分析结果和使用比较稳定的周期;另一方面也告诉周期突变的不可预知性将对趋势预测带来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地震活动性 周期分析
下载PDF
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研究(二)──强震孕育时应力、应变场的演化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 被引量:39
20
作者 梅世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0,共10页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物理模型 孕震 地震前兆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