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9篇文章
< 1 2 2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95
1
作者 周荣军 蒲晓虹 +2 位作者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 ,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 ,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 ,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 ,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 ,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 ,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其中尕米寺 -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 ,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37~ 0 53mm/a ,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 ;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 1 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 ,该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 ,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 ,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活动断块 断错地貌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90
2
作者 张先康 赵金仁 +5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聂文英 成双喜 潘素珍 唐周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5-671,共7页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 ,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 ,地壳平均速度较高 (6 .5km s) .向南进...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 ,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 ,地壳平均速度较高 (6 .5km s) .向南进入西昆仑 ,地壳明显增厚 ,厚度可达 70km左右 ,且地壳平均速度偏低 (6 .0— 6.2km s) ,偏低的地壳平均速度主要来源于相对低速度的下地壳结构 ,反映了西昆仑褶皱系下地壳介质的特征 .向北进入天山后 ,地壳同样明显增厚 ,但增厚的程度低于西昆仑下 ,约为 50— 55km .天山地壳同样具有明显低的平均速度 (6.2km s) ,显示了天山地壳相对“软”的特征 ,但天山地壳偏低的平均速度来源于广泛分布于中地壳的低速度层和速度偏低的下地壳 .在印度块体向北强烈推挤的作用下 ,该区地壳遭受强烈的不均匀变形 ,塔里木块体向南插入西昆仑下 ,向北插入天山下 ,形成了该区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伽师地区 宽角反射/折射 地壳结构 不均匀变形 天山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全球定位系统测定的2011年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远场同震位移 被引量:90
3
作者 王敏 李强 +5 位作者 王凡 张锐 王阎昭 师宏波 张培震 沈正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593-1596,共4页
据覆盖日本全境的GEONET网络GPS观测资料显示,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造成日本半岛向东移动,最大达到了5.3m.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对中国大陆构造... 据覆盖日本全境的GEONET网络GPS观测资料显示,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造成日本半岛向东移动,最大达到了5.3m.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对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的同震影响,结果显示,地震造成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产生毫米至厘米级的同震水平位移,最大值为35mm.通过应变分析发现,地震导致东北和华北地区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断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张性应变.虽然在东北地区张性应变相对比较明显,最大处约为40nano-strain,但对断裂带的静态库仑应力加载有限,不会对区域地震活动产生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宫城地震 远场同震位移 郯庐断裂带 应力应变 地震活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8
4
作者 孙洁 晋光文 +1 位作者 白登海 王立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73-180,共8页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简称MT)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进行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研究,得到了该区具有特殊的电性结构特征,探测结果清晰揭示出:(i)鲜水河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岩石圈断裂,它是川滇菱形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ii)测区为...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简称MT)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进行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研究,得到了该区具有特殊的电性结构特征,探测结果清晰揭示出:(i)鲜水河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岩石圈断裂,它是川滇菱形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ii)测区为强震多发区,断裂两侧块体介质的差异是强震活动带重要的深部背景;(iii)川滇菱形块体北部地区十几公里下,发现存在大规模低阻体,电阻率仅为几~几十欧姆·米,该层约以45°角向北东下延,与青藏高原侧向挤出,物质向东流变,受刚性块体阻挡有关。从深部介质电性特征,推断现今川滇菱形块体北部处在热状态,是近代很活动的块体之一;(iV)测区内岩石圈厚度由西段(川滇北部块体)逐渐向东(扬子块体)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地壳 上地幔 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测深 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
原文传递
三河-平谷8.0级大震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被引量:80
5
作者 张先康 赵金仁 +7 位作者 刘国华 宋文荣 刘保金 赵成斌 成双喜 刘建达 顾梦林 孙振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6-336,共11页
在 1679年三河 -平谷 8 0级大震的震源区布置了两条总长 140km ,2 4次覆盖的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 ,剖面穿过夏垫断裂及二十里长山断裂。结果表明 ,该区以双程走时 7 0s(2 1km)左右和 11 0~ 12 5s(33~ 37km)左右的两个强反射叠层把... 在 1679年三河 -平谷 8 0级大震的震源区布置了两条总长 140km ,2 4次覆盖的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 ,剖面穿过夏垫断裂及二十里长山断裂。结果表明 ,该区以双程走时 7 0s(2 1km)左右和 11 0~ 12 5s(33~ 37km)左右的两个强反射叠层把地壳分为上地壳、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 ;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差异较大 ,浅部成层性较好 ,层组较多 ,结构复杂 ;上地壳总体呈反射“透明”性质 ,下部地壳表现为明显的反射性质 ;在横向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深部断裂主要有夏垫断裂下方的地壳深断裂 ,断层面较陡 ,近于直立 ,该断裂可能为三河 -平谷 8 0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 ;分别在两条剖面下地壳和上地壳下部存在局部强反射能量团 ,应为上地幔物质上涌冷却形成的岩墙或岩体 ;由于该处的岩浆活动造成了局部应力分布的差异 ,导致了地壳深断裂的形成 ,这可能是三河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平谷大震区 深反射探测 震源 地质构造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物质东流的讨论 被引量:73
6
作者 曾融生 孙为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534-564,共31页
由于喜马拉雅的大陆碰撞,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相当高.正如地震学在全球板块学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对研究大陆构造的演化亦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的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对高原的地震... 由于喜马拉雅的大陆碰撞,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相当高.正如地震学在全球板块学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对研究大陆构造的演化亦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的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对高原的地震带进行重新划分.亚东—安多是一条活动地震带.高原中,震源深度 h>70km 的地震多数分布在这个带上.此带以西的活动构造以及应力状态与在它以东的有很大差异.与阿拉干不同,这里 h>70km 地震的震级较小.其震源机制为正断层.亚东—安多活动带是高原西部地壳张裂区的东缘.h>70km 地震的出现,表明该带地幔顶部为脆性而且积累应变能.文中特别提到近于北西-南东走向的雁石坪—丁青—昌都这一断层带,它的地震活动性大,其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断层.它属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一组左旋走滑断层,是最南边的一条,可能也是最新的一条左旋走滑断层.在班公—怒江以南的崩错—嘉黎断层是一条不连续的右旋走滑断层,这条断层的地震活动性也很大.它与雁石坪—丁青—昌都左旋走滑断层带相距仅百余 km.它们的成对出现,极可能表明现今青藏高原的物质从此两条断层带之间的羌塘地体向东流动.阿尔金、昆仑、鲜水河可能是较早时期高原物质东流的北缘边界.由于物质的冷却自北方开始,物质东流的路径随地质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物质东流
下载PDF
20世纪云南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68
7
作者 皇甫岗 石绍先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共9页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以极高的频度、强度和成灾率而位居我国大陆之前列。本文通过对过去百年地震活动所做的研究作一总结 ,归纳出一系列关于云南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控制地震孕育发展的地球动力过程的基本认识 ,以期对将要进入的 2 ...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以极高的频度、强度和成灾率而位居我国大陆之前列。本文通过对过去百年地震活动所做的研究作一总结 ,归纳出一系列关于云南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控制地震孕育发展的地球动力过程的基本认识 ,以期对将要进入的 2 1世纪的地震监测布局、成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云南地区 地震活动 地震监测
下载PDF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和静应力场变化 被引量:57
8
作者 刘桂萍 傅征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26,共10页
研究了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7.8 级地震(39°28′N, 118°11′E)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的变化. 结果表明, 在震源区以外的3 个区域中观测到地震活动增强, 该变化通过信度0.99 的Z-统计检验, 认... 研究了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7.8 级地震(39°28′N, 118°11′E)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的变化. 结果表明, 在震源区以外的3 个区域中观测到地震活动增强, 该变化通过信度0.99 的Z-统计检验, 认为可能是由唐山大地震触发的. 最大触发地震震级为5.5. 这些区域地震的震中距为几十至300 km . 采用半空间弹性位错模型, 计算了唐山地震诱发的区域库仑破裂静应力场的变化ΔScfs. 在上述3 个区域中的地震优势破裂面上, ΔScfs>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地震活动 地震 静应力场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南天山山前的晚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60
9
作者 陈杰 丁国瑜 +11 位作者 Burbank D.W. Scharer K. Rubin C. Sobel E. 曲国胜 沈军 尹金辉 赵瑞斌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5,共2页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 -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 ,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 4个运动...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 -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 ,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 4个运动学单元组成 :(1)新生代复活的喀拉铁热克山 -天山南脉古生代造山带 ,其快速变形和抬升可能起始于 2 3~ 2 6Ma前 ,持续至 13~ 16Ma前。 (2 )向南逆冲的西南天山前陆薄皮主冲断带 ,包括木兹杜克弧形薄皮推覆体和依柯冲断带 ,前者代表了向南薄皮逆掩的天山型岩系 ,地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飞来峰群 ,在 14Ma前曾有过大规模活动 ,最小缩短量约为 2 0~ 35km ,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1.4~ 2 .7mm a ;后者代表了向南叠瓦状薄皮逆冲推覆的前陆古生代基底 (塔里木地台型沉积岩系 )卷入构造 ,其西段在距今 14Ma时曾有过强烈活动。两者共同组成了一复杂的双重构造 ;新生代地层也卷入变形。 (3)喀什 -阿图什弧形反冲褶皱 -逆断裂带 ,由 3排向北 (天山 )反冲的左阶雁列展布的第四纪地表滑脱褶皱组成 ,仅在大山口以西发育。该构造带形成于距今约 1.4Ma以后。依什拉克喀拉乌尔断裂以南 ,博古孜河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5 .8mm a ,翁库尔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8.6mm a。 (4 )塔里木克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晚新生代构造 变形时间 缩短量 地震活动 中国
下载PDF
地表水体对断层应力与地震时空分布影响的综合分析——以紫坪铺水库为例 被引量:61
10
作者 雷兴林 马胜利 +2 位作者 闻学泽 苏金蓉 杜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46-1064,共19页
为系统研究水库对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地震活动性与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的方法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软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对水库引起的应力变化与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定... 为系统研究水库对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地震活动性与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的方法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软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对水库引起的应力变化与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定量地分析了水库蓄水过程在附近断层附加的库仑应力变化;另一方面,用紫坪铺水库地震观测台网的地震目录,对包括地震发生频度、能量释放速率、b值、空间相关距离等统计参数的时间演化进行了详细解析。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无论是荷重还是孔隙压的扩散都在被认为是汶川大地震发震断层的映秀-北川断层和灌县-江油断层的库区下伏段引起了明显的库仑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统计特性的时间演化与主要断层的应力变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且符合岩石力学破坏准则的相关性。据此,初步认为紫坪铺水库在其蓄水过程中对其地下的龙门山中央断层和山前断层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 水库 汶川MS8.0地震 地震活动 统计模型
下载PDF
200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54
11
作者 吴建平 明跃红 +2 位作者 张恒荣 苏伟 刘一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1-628,共8页
20 0 2年6月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加.本文利用2 0 0 2年夏季布设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地震观测结果表明,2 0 0 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日平均地震发... 20 0 2年6月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加.本文利用2 0 0 2年夏季布设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地震观测结果表明,2 0 0 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日平均地震发生频次超过30次.地震主要位于长白山天池西南部和东北部两个区域,震源深度较浅,离地表的深度一般小于5km .天池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地震,b值存在较大的差异.火山区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主要为火山构造型地震.HSZ和DZD等台站地震记录中丰富的低频成分,可能与台站附近的局部介质或断层带有关.我们认为2 0 0 2年夏季频繁发生的地震和小震震群活动是由火山深部活动诱发的局部断裂活动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地震活动 火山地震分类 地震定位
下载PDF
由现今地震活动分析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地段 被引量:53
12
作者 易桂喜 范军 闻学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最近25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基于沿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b值分布以及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值的不同组合,结合震源深度分布、历史强震背景等,分析了不同断裂段落的现今活动习性,进而初步判别该断裂带潜在的强震危险地段。结果表明,鲜... 利用最近25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基于沿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b值分布以及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值的不同组合,结合震源深度分布、历史强震背景等,分析了不同断裂段落的现今活动习性,进而初步判别该断裂带潜在的强震危险地段。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目前存在6个不同活动习性的段落。其中,道孚段自1981年强震后已再次趋于闭锁,原因可能与断层面存在"凹凸体"有关,但应变可能还会进一步积累;八美段目前处于中偏高应力下的相对静止状态,推测其断面正处于新的应力积累阶段;塔公段已有255-300年的无强震期,目前正处于高应力下的相对闭锁状态,震源深度剖面上的小震空白区显示出闭锁断层面的轮廓,应属于未来最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段;康定、磨西二个段落表现出中偏低应力下的稀疏小震滑动及较频繁小震滑动的状态,意味着最晚的一次大地震破裂后断层面尚未重新耦合;石棉段表现出偏高应力下的频繁中-小地震活动与该段的多条断裂交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地震活动 断层面 强震 震源深度 地震 台网 高应力 闭锁 断面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性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1
13
作者 熊探宇 姚鑫 张永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76-188,共13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山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地震断裂。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综述了鲜水河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质及强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山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地震断裂。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综述了鲜水河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质及强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以惠远寺为界可分为两段,进一步可细分为八段;断裂带全新世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整条断裂现今走滑活动速率约为10mm/a左右,垂向变形在2mm/a以内;其中断裂带北西段活动速率为10~20mm/a,南东段则小于10mm/a,一般为5mm/a左右;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性北西段明显高于南东段,强震迁移呈明显的跳跃式特征并具有原地复发性质;断裂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与玉树地震所报道的地表破裂特征一致;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具很多不确定因素,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活动速率 地震活动 地震危险性 地表破裂
下载PDF
从断层中心论向块体中心论转变--论活动块体在地震活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49
14
作者 马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63-370,共8页
讨论活动块体在地震活动中的作用。板缘地震在空间上呈线性分布,而中国大陆地震在空间上呈片状分布。大陆强震往往涉及两个以上方向断层的活动,且强震往往沿块体边界迁移或在其两侧断层上对迁。一些强震前后由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映... 讨论活动块体在地震活动中的作用。板缘地震在空间上呈线性分布,而中国大陆地震在空间上呈片状分布。大陆强震往往涉及两个以上方向断层的活动,且强震往往沿块体边界迁移或在其两侧断层上对迁。一些强震前后由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映的P轴方向往往发生近90°的转向,这种现象难以用区域应力方向变化来解释,但可从块体活动角度出发,用块体两个边界断层的先后错动来解释。地震前异常的远程效应、震后烈度异常分布图像以及地震序列特点等也显示了活动块体的作用。不同地区由地震活动性推测的块体活动方式有所差别,其原因可能和区域主压应力轴与块体两个边界断层走向的夹角不同有关。据此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活动块体 地震 震源机制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八宝山断裂带逸出氡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映震效能 被引量:48
15
作者 杜建国 宇文欣 +4 位作者 李圣强 简春林 朱自强 陈华静 康春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5-162,共8页
给出了 1 992年 5月至 1 996年 1 2月八宝山断裂带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实测值 ,并讨论了氡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二个测点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大 ,且 a测点的氡浓度值离散度较大 ,其平均值为 6.5Bq/L,均方差为 2 .3,b测... 给出了 1 992年 5月至 1 996年 1 2月八宝山断裂带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实测值 ,并讨论了氡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二个测点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大 ,且 a测点的氡浓度值离散度较大 ,其平均值为 6.5Bq/L,均方差为 2 .3,b测点均值为 4.4Bq/L,均方差为1 .6。氡的原始测值具有年变旋回 ,测点气温、气压和 3.2 m地温也具有明显的年变规律。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控制氡浓度年变的主要因素。氡的浓度在无震时变化幅度较小 ,在震前则大幅度增高或降低。 1 992年 1月 1日至 1 996年 1 2月 31日北京及邻近地区发生 4.0级以上 (含 4.0级 )地震共 1 3次 ,而 1 992年 1 1月至 1 996年 1 2月共发生 1 0次地震 ,其中 7次地震震前出现了氡异常。氡有异常而未对应地震仅有 2次 ,有地震而无异常有 3次。八宝山断裂带断层逸出氡异常映震距离具方向性 ,在 NE- SW方向映震距离较大 ,这与测量点位于大陆裂谷西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断裂带 地球化学 断层气 映震效能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崩滑-碎屑流堵江灾害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16
作者 刘传正 吕杰堂 +4 位作者 童立强 陈红旗 刘秋强 肖锐铧 涂杰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34,共16页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温降水数据分析、多时相卫星遥感解译冰川退缩、直升机抵近观察堰塞坝、Scheidegger公式计算崩滑-碎屑流运动速度、Gutenberg-Richter公式计算地震活动序列b值和多因素赋值统计研判未来冰崩地点规模,得到堰塞坝体积约为3100×10~4m^3(含以往多次崩滑堵江残留堆积),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超过8 km,平均运动速度约20 m/s,整个运动过程历时6.7 min,具有高速远程性质。色东普沟域崩滑-碎屑流是在地貌高陡、岩体破碎、气候变暖、局地降水、冰川退缩、断裂活动和地震效应(b值在0.7左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多次发生。初步预测,当局地平均气温超过13℃、1 h降雨量超过5 mm或24 h降雨量超过10 mm,或地震PGA大于0.18 g,可能引发新的崩滑-碎屑流事件,造成雅鲁藏布江再次壅堵。针对该区域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实际,提出了适应自然、全面避让和适当疏导的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堰塞湖 气候变化 冰川作用 地震活动 累积效应
下载PDF
渭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43
17
作者 彭建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3-120,共8页
渭河断裂带在前新生代为一条分割基底的古超壳断裂,新生代转为铲式伸展断裂,其伸展拉伸掀斜作用形成了渭河盆地的雏形,现代以引张倾滑兼枢纽运动为特征。该断裂带为渭河盆地一条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带,自公元前280年以来有20次5级以上地震... 渭河断裂带在前新生代为一条分割基底的古超壳断裂,新生代转为铲式伸展断裂,其伸展拉伸掀斜作用形成了渭河盆地的雏形,现代以引张倾滑兼枢纽运动为特征。该断裂带为渭河盆地一条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带,自公元前280年以来有20次5级以上地震与该断裂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断裂带 构造演化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 被引量:45
18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5 位作者 袁道阳 吴传勇 李志刚 葛伟鹏 王伟涛 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99-721,共23页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几何图像 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 活动地块 地球动力过程
下载PDF
大陆地表温度场的时空变化与现今构造活动 被引量:43
19
作者 马瑾 陈顺云 +2 位作者 扈小燕 刘培洵 刘力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共14页
试图利用地表温度场数据获取中国西部的构造活动信息。在建立热与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MODIS/Terra地表温度产品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发现:(1)地表温度在一些地区发生偏离年变现象,这种年变偏离与一些活动构造带的活动有关;(2)在... 试图利用地表温度场数据获取中国西部的构造活动信息。在建立热与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MODIS/Terra地表温度产品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发现:(1)地表温度在一些地区发生偏离年变现象,这种年变偏离与一些活动构造带的活动有关;(2)在扣除年变基准场等主要气候因素后,年变残差(ΔT)中长周期成分(LSTLOW)更接近构造活动所引起的热信息,能为构造活动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研究发现,一个地震的发生对周围不同构造区的影响不同,有的地区升温,有的地区降温。2004年印尼地震最大的影响是引起青藏高原中部巴颜喀拉—松潘地块的降温;(3)与前者相对应,发生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不同地震引起的温度变化格局不同,对同一地区的影响也不同,例如2001年东昆仑8.1级地震引起龙门山断裂带升温,而2003年斋桑泊7.9级地震和2004年印尼9级地震却引起该带的降温;(4)不同地区地温变化的时间过程不同。这些现象均对构造变形过程有一定的启示。在上述现象的基础上,笔者结合GPS观测结果,不同深度的地温信息以及地震活动等资料,对地表温度场中包含构造活动信息进行了初步检验,并对地表温度场反映的区域构造变形模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表温度场 南北地震构造带 巴颜喀拉—松潘地块 现今构造活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地震活动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38
20
作者 许忠淮 汪素云 高阿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72-481,共10页
用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证据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活动块体之间是以复杂的变形带接触的 .甘 -青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有一个宽阔的挤压变形带 ,该挤压带东南端转变为以网络状水平剪切变形... 用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证据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活动块体之间是以复杂的变形带接触的 .甘 -青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有一个宽阔的挤压变形带 ,该挤压带东南端转变为以网络状水平剪切变形为主 .甘 -青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接触的六盘山地区处于 NE- SW向的挤压变形之中 .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有一个具有拐折结构的剪切变形带 ,鄂尔多斯地块的西北角和东南缘处于 NNW- SSE方向的受拉伸状态 .该区现代构造变形特征可能与青藏高原向东北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 现代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