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埋深隧道的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高峰 孙常新 +2 位作者 谭绪凯 朱艺 李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17-2522,2531,共7页
针对不同埋深下隧道表现出不同震害的特点,对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研究。首先进行了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模型的相似比设计,然后对不同地震波类型、地震强度及不同埋深下的隧道依次进行了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 针对不同埋深下隧道表现出不同震害的特点,对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研究。首先进行了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模型的相似比设计,然后对不同地震波类型、地震强度及不同埋深下的隧道依次进行了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隧道衬砌应力在隧道埋深较浅时最大,达到一定埋深(约40 m)时,隧道衬砌应力明显减小,之后,隧道衬砌应力随埋深的变化不明显;隧道衬砌应力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地震波类型、不同的地震加速度峰值下相似;不同深度土层的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埋深的减小逐渐增大。通过对试验后隧道周边土体观测可知,浅埋隧道周边土体的裂缝多于深埋隧道。试验验证了地震灾害调查结果,为隧道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地震波类型 隧道埋深 加速度放大系数 地震加速度峰值
下载PDF
振动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下隧道围岩响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春瑶 路平 +1 位作者 吴春晓 彭希扬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为探究地震灾害下水下公路隧道渗漏演变过程,开展了隧道拱顶渗漏振动台模型试验,对不同地震波类型、峰值加速度和隧道埋深比下砂质围岩漏水漏砂现象及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相同、输入地震波不同时土拱形成所需时间不同,漏... 为探究地震灾害下水下公路隧道渗漏演变过程,开展了隧道拱顶渗漏振动台模型试验,对不同地震波类型、峰值加速度和隧道埋深比下砂质围岩漏水漏砂现象及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相同、输入地震波不同时土拱形成所需时间不同,漏砂程度不同,但孔隙水压力变化趋势类似;峰值加速度越大,土拱形成所需时间越长,孔隙水压力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越久;随着拱顶漏砂减弱,围岩内部出现空洞;地震波类型对空洞中心的深度和空洞大小影响显著,地震波峰值加速度越大,空洞越小,但空洞中心的深度几乎没变;地震波类型及峰值加速度对空洞的数量和空洞中心的水平位置基本无影响;隧道埋深比对孔隙水压力影响显著,隧道埋深比越大,漏砂开始减弱的时间越早,越容易在隧道拱顶上方形成多个空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空洞 模型试验 振动场 渗流场 地震波类型 峰值加速度 埋深比 土拱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塔顶重载对吸收塔动力响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波 张尊科 +1 位作者 朱宏博 秦晓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96-102,共7页
吸收塔结构属于高耸大开口薄壁圆柱壳结构,塔顶布置湿式除尘装置后,体现出显著"头重脚轻"特性,地震作用下极易出现"点头现象",发生失稳破坏。通过对比分析塔顶是否布置湿式除尘装置两类吸收塔结构在不同类型、不同... 吸收塔结构属于高耸大开口薄壁圆柱壳结构,塔顶布置湿式除尘装置后,体现出显著"头重脚轻"特性,地震作用下极易出现"点头现象",发生失稳破坏。通过对比分析塔顶是否布置湿式除尘装置两类吸收塔结构在不同类型、不同输入角度地震波以及塔内不同浆液高度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以及应力响应,并对湿式除尘吸收塔结构缩尺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无湿式除尘装置吸收塔结构远场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最大,塔顶布置湿式除尘装置后振幅增大,自振频率减小,近场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最大,且在开口处产生应力跳跃,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基于开口对刚度的削弱作用,最不利地震波输入方向均是沿开口方向;两类吸收塔结构均在无浆液时动力响应最大,且随着浆液高度的升高,塔体动力响应总体呈减小趋势,浆液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震作用,塔顶布置重载后对浆液减震效果有一定削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除尘装置 地震波类型 地震波角度 浆液高度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