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5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 被引量:264
1
作者 乔秀夫 宋天锐 +5 位作者 高林志 彭阳 李海兵 高劢 宋彪 张巧大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6-34,T002,共20页
新建立的振动液化地震序列系碳酸盐软沉积物中的强地震事件记录,包括地震液化阶段产生的泄水脉、液化变形;液化停止后的地面下沉构造;地震引起的津浪丘状层与浊积岩等序列单元。这个序列来自大区域的野外实践总结,反映了一次强地震事件... 新建立的振动液化地震序列系碳酸盐软沉积物中的强地震事件记录,包括地震液化阶段产生的泄水脉、液化变形;液化停止后的地面下沉构造;地震引起的津浪丘状层与浊积岩等序列单元。这个序列来自大区域的野外实践总结,反映了一次强地震事件的全过程,并在理论上得到统一的解释。序列将为野外地质学家在碳酸盐层中识别事件提供对比的标准。根据振动液化地震记录,本文首次提出古郯庐带概念,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振动液化 地震序列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 被引量:127
2
作者 王未来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来贵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42-3051,共10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后16天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于27.11°N,103.35°E,震源深度约15 km;地震序列主要呈"L"形优势分布,分为SSE向和近EW向两支,并均呈现近垂直的...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后16天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于27.11°N,103.35°E,震源深度约15 km;地震序列主要呈"L"形优势分布,分为SSE向和近EW向两支,并均呈现近垂直的震源分布特征,显示此次地震为走滑型,并存在两个不同方向的破裂面.虽然此次地震发生于NE向昭通断裂及其反冲断裂(龙树断裂、大岩洞断裂)附近,但这些断裂均为逆冲型断裂,被排除了作为发震断裂的可能性;鲁甸地震发生在呈放射性分布的多条断裂的交汇部位,SSE向破裂分支与包谷垴断裂的方向一致,近EW向破裂分支与小河断裂南端的走向一致.鲁甸地震可能已将包谷垴断裂和小河断裂在深部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下载PDF
引潮力与潮汐应力对强震触发的研究 被引量:55
3
作者 张晶 郗钦文 +2 位作者 杨林章 陈荣华 王武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8-454,共7页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前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发震时刻的引潮力存在优势方向,多数地震发震时刻与选取时段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相位比平均值仅为35%;对于构造复杂地区,结果显示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不仅存在一个优势方向,还明显存在其他优势方向,可能与发震构造有关.根据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潮汐正应力和滑动方向的剪应力及其变化率,结果显示多数地震发震时刻潮汐剪应力接近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潮汐应力 触发 地震序列
下载PDF
岫岩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及其预测意义 被引量:47
4
作者 王琼 陈学忠 王林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7,共7页
选取辽宁省地震局沈阳数字化地震台网中的岫岩、营口、本溪、北镇、新民5个台的波形记录, 计算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4地震序列视应力值。5 个台资料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即岫岩序列的视应力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 震... 选取辽宁省地震局沈阳数字化地震台网中的岫岩、营口、本溪、北镇、新民5个台的波形记录, 计算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4地震序列视应力值。5 个台资料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即岫岩序列的视应力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 震前低视应力阶段、震时高视应力阶段和震后逐渐降低的调整至稳定阶段, MS5.4 主震和5.1 级最大强余震前视应力升高, 表明视应力可作为中强震及震后地震趋势预测的判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视应力 地震趋势 岫岩地震 地震序列
下载PDF
鲁中寒武系馒头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田洪水 万中杰 王华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31,T001,T002,共11页
近几年在鲁中不同地区发现馒头组石店段中均有震积岩产出。震积岩形成于干燥的潮坪澙湖环境,发育在下寒武统的上部。它们具有记录强地震事件的泄水构造(地震成因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阶梯状小断裂、层内错断和液化网状裂纹等层内构... 近几年在鲁中不同地区发现馒头组石店段中均有震积岩产出。震积岩形成于干燥的潮坪澙湖环境,发育在下寒武统的上部。它们具有记录强地震事件的泄水构造(地震成因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阶梯状小断裂、层内错断和液化网状裂纹等层内构造的特征。本文通过地层综合对比,论证了不同地区震积岩的等时性。认为:鲁中早寒武世末有一个地震活跃期;地震序列属乔秀夫(1994,2001a)提出的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的原地系统;震积岩分布范围是约在510Ma前,以古郯庐带为震中的强地震之7~11度烈度区。为区别于张增奇(1996)提出的鲁中新元古代石旺庄期地震事件层,将此地震成因地层名之为馒头期地震事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馒头组 震积岩 地震事件层 山东 地震序列
下载PDF
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尾波Q_c的变化过程 被引量:39
6
作者 王伟君 刘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4,共8页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近场台站岫岩台和营口台波形资料,计算了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S尾波品质因子Qc,得到了3个分量10个频率点上Qc随时间进程的变化。将序列分为3个时段:前震时段、强余震活动时段、序列结束时段,分别计算出每个时段...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近场台站岫岩台和营口台波形资料,计算了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S尾波品质因子Qc,得到了3个分量10个频率点上Qc随时间进程的变化。将序列分为3个时段:前震时段、强余震活动时段、序列结束时段,分别计算出每个时段内Qc与频率的关系Qc(f),最后计算了整个序列的Qc(f)。结果表明,Qc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c增高,震后降低。另外,在不同的台站和不同的分量上Qc变化有不同的反映灵敏度。比较该方法与Aki单次散射模型方法在计算结果上的差别,认为Sato方法在本文的数据处理上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尾波品质因子Qc Sato单次散射模型 Aki单次散射模型
下载PDF
以震源精确定位结果分析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 被引量:31
7
作者 高景春 刁桂苓 +8 位作者 张四昌 蔡华昌 张宏志 赖晓玲 李钦祖 王勤彩 李松林 张彦清 朱振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 ,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 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 ,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 4 4°、长 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 ,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 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 ,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 4 4°、长 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的主破裂面 ,2条NNE走向、高倾角、右旋走滑的次要破裂面组合而成。NWW和NNE走向的破裂面共轭展布 ,2条NNE向的破裂面呈右阶斜列 ,3条破裂面先后依次出现。破裂面埋深 1.4~ 7.6km ,在地壳的浅部。研究表明 ,在没有发现活动断裂的“构造稳定区” ,利用精确可靠的强震序列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从三维空间分析研究强震序列的震源断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张北地震 破裂特征 震源定位 震源机制 宏观烈度 震源断层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序列的波速比(V_P/V_S)异常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黎明晓 刘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4,共9页
针对2000年姚安6.5级、2001年施甸5级、2001年永胜6.0级和2003年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分别采用多台法和固定台站方法计算了这些地震序列的波速比。由于采用的均是数字波形资料,到时读取精度达到0.02s。考虑台站因素,计算波速比的置... 针对2000年姚安6.5级、2001年施甸5级、2001年永胜6.0级和2003年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分别采用多台法和固定台站方法计算了这些地震序列的波速比。由于采用的均是数字波形资料,到时读取精度达到0.02s。考虑台站因素,计算波速比的置信度最低达到95%。文中讨论强余震之前波速比的变化特征,发现强余震前出现波速比趋势性下降的特征,这对强余震的短临预测有实用价值;主震发生时和发生以后波速比的波动范围的对比,对震区的震情趋势判定有一定的指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多台法 固定台站法 波速比异常 云南地区
下载PDF
丽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发震应力场和破裂特征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绍晋 龙晓帆 罗淑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6-34,共9页
丽江70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的复杂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南南东。震区位于可能受到多种构造动力源作用的特定构造运动环境中。获得了主震和22个M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P波初动... 丽江70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的复杂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南南东。震区位于可能受到多种构造动力源作用的特定构造运动环境中。获得了主震和22个M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分析表明,主震发震应力场为北3°东,与震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有一个小角度的偏差。主震的发震应力不仅有水平应力的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垂直应力的作用。在余震序列发展中震区呈现出应力场分布的复杂图象。地质资料表明,震区处在北西、北东和北北西———北北东向三条较大规模构造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形断块内。推测主震发生在北西向边界断裂与断块内近南北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并且自交汇点分别向此两断裂两侧破裂,形成震源的两次破裂过程。主震的破裂错动以正倾滑动为主,兼具左旋剪切错动分量。余震主要发生在三角形断块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发震 应力场 破裂特征
下载PDF
地震序列研究综述 被引量:27
10
作者 周仕勇 许忠淮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8-277,共10页
有关地震序列的研究大体可分三类:序列类型判别研究、序列生成机理研究、通过研究序列的时空图象及震源机制变化推断地下构造特征的研究等。关于序列类型判别研究,h值判别法应用最广。序列生成机理的研究已有许多模型,一般认为介质结构... 有关地震序列的研究大体可分三类:序列类型判别研究、序列生成机理研究、通过研究序列的时空图象及震源机制变化推断地下构造特征的研究等。关于序列类型判别研究,h值判别法应用最广。序列生成机理的研究已有许多模型,一般认为介质结构或应力分布的非均匀性是形成序列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研究所能解释的地震序列特征还是有限的,尚无一个能较全面地解释各典型序列特征(时间-空间分布图象及强度特征等)的合理生成机理模型。精确测定地震序列的地震位置和震源机制,成为研究地下构造和地震破裂过程的重要手段,这方面研究近年发展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生成机理 类型判别 震源机制 震群
下载PDF
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变化过程 被引量:28
11
作者 朱航 刘杰 陈天长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共11页
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两个地震,当地震之间的距离远小于地震到台站之间的距离时,同一个台站的直达P波、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而辐射图型因子取决于震源机制解的几何特性。利用同一震源区两次事件的相同台站... 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两个地震,当地震之间的距离远小于地震到台站之间的距离时,同一个台站的直达P波、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而辐射图型因子取决于震源机制解的几何特性。利用同一震源区两次事件的相同台站的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该系数可认为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的数值描述;据此对地震序列事件进行聚类分组以及计算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对2001年雅江和2003年大姚强震序列,以及2002年漾濞和2003年洱源小震序列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强震序列与小震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形态存在明显差异;②某些强震序列的初期震源机制有从散乱到一致的过程。分析认为,孕震应力场的应力强度对孕震区内地震的破裂方向有明显的约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地震序列 体波谱振幅 相关系数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浅谈芦山地震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运泰 杨智娴 +1 位作者 张勇 刘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5-295,共11页
地震序列是对地震现象的回顾性描述,只有在地震序列结束后它才有可能被确切无疑地判定.鉴于龙门山断裂带或地震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不可否认在其西南段发生的芦山地震是与汶川地震一样的同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事件.鉴于芦山地震... 地震序列是对地震现象的回顾性描述,只有在地震序列结束后它才有可能被确切无疑地判定.鉴于龙门山断裂带或地震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不可否认在其西南段发生的芦山地震是与汶川地震一样的同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事件.鉴于芦山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破裂区覆盖的范围,目前可认为它是汶川地震迄今最大的余震.鉴于地震序列的判定是对地震现象的唯象的描述,有相当的任意性,对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的"讨论"实质上是在根据经验判定地震的类型,即使目前看"主震说"提出的4条"论据"明显缺乏说服力,"余震说"比较有说服力,但最后都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定论".作者认为,相对于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能"定论"、甚而在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未必能"定论"的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问题,应当更为关注芦山地震的发生引出的一些重要的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防震减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地震破裂过程 地震成丛 地震序列
下载PDF
岫岩-海城M_S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萍 蒋秀琴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年第2期76-82,共7页
关键词 岫岩-海城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地震序列
下载PDF
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震后早期参数特征及其地震学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蒋海昆 郑建常 +2 位作者 吴琼 曲延军 李永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78-1786,共9页
研究中国大陆地区中强地震序列震后早期阶段(震后15天)ETAS模型参数的平均统计特征,据此讨论不同统计条件下的序列衰减及余震激发问题.宏观而言,模型参数b、p、α数值分布较为离散,不同统计条件下模型参数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不十分突出... 研究中国大陆地区中强地震序列震后早期阶段(震后15天)ETAS模型参数的平均统计特征,据此讨论不同统计条件下的序列衰减及余震激发问题.宏观而言,模型参数b、p、α数值分布较为离散,不同统计条件下模型参数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不十分突出.详细对比不同统计条件下模型参数平均值的微小差异,b值随主震震级增大而增大,但b值随不同区域、不同主震断层类型或不同序列类型的变化不明显.p、α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西南、西北p值略低于新疆及华北,表明西南、西北序列衰减相对较慢而新疆、华北序列衰减相对较快,华北α较低而西北α相对最高,意味着尽管华北序列衰减相对较快,但其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却相对强,西北尽管序列衰减较慢,但序列结构单一,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弱.p与主震断层类型关系不明显,即主震破裂性质不是决定序列衰减快慢的主要因素;α与主震断层类型有一定关系,走滑-近走滑型破裂所导致序列的α值最小、斜滑型次之、倾滑-近倾滑型最大,表明走滑-近走滑型序列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最强、逆冲型最弱、斜滑型居中.p、α随主震震级增大而减小,意味着主震震级越高则序列衰减越慢、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越强.不同类型序列p、α有一定差异,主余型序列p最小、孤立型p最大,表明相对而言主余型序列衰减最慢、孤立型序列衰减最快、多震型序列衰减速率居中.孤立型序列与主余型序列α大体一致、大于多震型序列的α值,即多震型序列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相对最强,孤立型及主余型序列则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S模型 中国大陆 地震序列 序列衰减 余震激发
下载PDF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被引量:27
15
作者 LUO Yan ZHAO Li +1 位作者 ZENG XiangFang GAO Y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148-1158,共11页
Using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from regional networks, we determined the focal mechanisms and depths of 37 earthquakes in the 2013 M7.0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3.4≤Mw≤5.1) by fitting the three-component waveform... Using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from regional networks, we determined the focal mechanisms and depths of 37 earthquakes in the 2013 M7.0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3.4≤Mw≤5.1) by fitting the three-component waveform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s are predominantly thrust events, with occasional strike-slip mechanisms. Most earthquakes occurred at depths of 10–20 km. We derive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average stress field in this area using the damped linear inversion metho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The invers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ushan region and the adjacent area are mostly under compression.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axes trend NW-SE, with some local differences i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depths.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LFZ) 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predominantly thrust faulting with a few strike-slip events and the maximum compression axe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LF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stress field aftershock sequence
原文传递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26
16
作者 郭祥云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60,共11页
采用区域和远台Pn或Pg初至波初动符号,利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求解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截止到2008年12月10日发生的部分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的走向为5°,倾角为48°,滑动... 采用区域和远台Pn或Pg初至波初动符号,利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求解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截止到2008年12月10日发生的部分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的走向为5°,倾角为48°,滑动角为39°;节面Ⅱ的走向为247°,倾角为62°,滑动角为131°。P轴方位角为309°,仰角为8°,T轴方位角为208°,仰角为54°,B轴方位角为44°,仰角为35°。结合地质构造和余震空间分布,可以确定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根据震源机制解,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逆冲,主破裂面为S67°W与该地震所在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断裂总体走向N45°E)[1];主压应力轴P轴为N51°W,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根据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的余震与北段发生的余震的震源机制都具有优势分布,且两者差异明显。早期发生在南段的余震的破裂是以逆倾滑动为主,兼有走向滑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向北段迁移,在龙门山构造的北段地震震源的破裂方式以走向滑动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倾滑动;龙门构造带南段震源应力场受主震应力场的控制,而龙门构造带北段震源应力场不仅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还受主震应力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动符号 汶川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下载PDF
Tectonic dynamics and correlation of major earthquake sequences of the Xiaojiang and Qujiang-Shiping fault systems, Yunnan, China 被引量:25
17
作者 WEN XueZe DU Fang +2 位作者 LONG Feng FAN Jun ZHU 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0期1563-1575,共13页
The N-S trending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NW-SE trending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are adjacent active fault systems and seismogenic zones associated with strong and major earthquakes in Yunnan, China. To underst... The N-S trending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NW-SE trending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are adjacent active fault systems and seismogenic zones associated with strong and major earthquakes in Yunnan,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fault systems, and its probable influence on earthquake occurrences, this paper conducts a synthetic study based on data of active tectonics, historical earthquakes, relocated small earthquakes, GPS station velocities and focal mechanism resolutions. The study makes several conclusions. (1) The active southward motion of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e. the side of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has a persistent and intensive effect on the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The later fault zone has absorbed and transformed the southward motion of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former fault zone through dextral strike-slip/sheafing as well as transverse shortening/thrusting. (2) Along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the present sinistral strike-slip/sheafing rate decreases from 10 and 8 mm/a on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central-southern segments to 4 mm/a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The decreased rate has been adjusted in the area along and surrounding the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through reverse-dextral faulting and distributed sheafing and shortening. (3) The tectonic-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is also manifested by a close correlation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s on the two fault zones. From 1500 to 1850 a sequence of strong and major earthquakes occurred along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its northern neighbor, the Zemuhe fault zone,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ly ac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gradually shortening intervals between M≥7 events, and major releases occurring in the mid to later stages of the sequence. As a response to this sequence, after an 88-year delay, another sequence of 383 years (from 1588 to 1970) of strong and major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he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ault systems fault interaction fault motion transformation tectonic dynamics correlation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原文传递
2001年施甸M_S5.9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秦嘉政 钱晓东 叶建庆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0-259,共10页
以昆明数字地震台网对2001年4月12日施甸MS5.9地震序列观测的近300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资料为基础,用横波波谱资料估算了该次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震级在1.5~5.3的范围内,地震矩范围为1010~1016N·m,拐角频率的范围为0.2... 以昆明数字地震台网对2001年4月12日施甸MS5.9地震序列观测的近300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资料为基础,用横波波谱资料估算了该次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震级在1.5~5.3的范围内,地震矩范围为1010~1016N·m,拐角频率的范围为0.2~8.0Hz,震源破裂半径a的范围为200~2500m,地震应力降的范围为0.1×105~20×105Pa.通过对地震震源拐角频率fc及地震应力降Δσ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发现,施甸5.9级主震前的前震序列地震的平均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平均拐角频率.与之相反,地震平均应力降Δσ则是前震序列明显高于余震序列.分析认为,主震前后平均拐角频率和应力降的这种随时间变化特征,具有强震前的前兆信息指示意义.主震的前震序列具有高应力降显示出主震区储存了较高的剪应力;主震后,由于释放了绝大部分应力,余震序列则表现为低应力破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观测 震源参数 地震序列 云南地区
下载PDF
地震序列早期参数估计和余震概率预测中截止震级M_c的影响:以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25
19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1 位作者 韩立波 郭路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48-4057,共10页
针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英文简称ETAS)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重点考察了不同截止震级Mc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的震后1.677天内的早期阶段为例,考察了... 针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英文简称ETAS)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重点考察了不同截止震级Mc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的震后1.677天内的早期阶段为例,考察了ETAS模型和修正的Omori-Utsu公式的适用性问题,发现ETAS模型AIC值在各截止震级Mc下均小于修正的Omori-Utsu公式的结果,表明其适用效果更好.设定Mc=ML1.0,1.1,…,2.5,分别考察了ETAS模型中α值和p值的稳定性,并与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Mc对α值的影响相对较小,p值影响较大.此外,对基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的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结果进行了N-test检验,结果表明Mc的设定对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影响较大,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仅当Mc=ML1.0或ML1.1时可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由此,在真正的"向前"的预测实践中,需要首先考察不同的Mc下的余震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
下载PDF
唐山地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场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培善 肖磊 +1 位作者 白彤霞 王溪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利用唐山地震系列的加速度观测资料,计算了唐山主震及其重要大余震共38次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并利用中-美合作的加速度台阵资料,计算了1982年7月至1984年7月共52次小余震的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环境剪应力τ0对... 利用唐山地震系列的加速度观测资料,计算了唐山主震及其重要大余震共38次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并利用中-美合作的加速度台阵资料,计算了1982年7月至1984年7月共52次小余震的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环境剪应力τ0对矩震级有较弱的依赖关系.较小τ0值的地区,只能发生小震或中等地震.只有τ0值较大的地区,才能发生大地震.在τ0值大的地区发生的地震,产生的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值均较高.所以,测定重要地区的τ0值,对地震预报和工程抗震有重要意义.主断层两端发生的大余震,τ0值往往比主震还高,这可能是断层两端部应力集中的反映.这个现象给预测大余震发生的地点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 地震序列 地震预报 峰值加速度 环境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