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733年东川Ms7.8地震山地灾害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运生 张欣 +3 位作者 张金达 杨栓成 韩立明 严松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4,共7页
1733年云南东川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害被崔乃镛几乎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对山地区走滑发震断裂触发的震害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基于史料及现场调研,对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复核,并获得如下基本认识:(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尤其是滑坡沿发... 1733年云南东川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害被崔乃镛几乎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对山地区走滑发震断裂触发的震害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基于史料及现场调研,对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复核,并获得如下基本认识:(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尤其是滑坡沿发震断裂呈窄条带状分布;(2)弱支护采铜矿洞坍塌严重;(3)滑坡失稳既有抛射现象也有慢速滑动现象,取决滑坡边界条件或失稳时间;(4)斜坡岩土体地震过程中震裂、松动是该区泥石流高频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33东川大地震 震害特征 地震山地灾害 建筑物损毁
下载PDF
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2 位作者 崔云 阿发友 吴文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9-215,共7页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距中央断裂的距离是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灾害在距中央断裂0~8 km范围内响应明显,上盘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下盘灾害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前山断裂破裂的影响;2)山地灾害在硬质岩层中最为发育,灾害发育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地形和河流共同制约着坡体卸荷和地震能量的释放,山地灾害对海拔较高、坡度陡峭、切割强烈和河网密度大的区域响应更为明显;4)当区域地势变化方向和坡向与地震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响应机制 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对线路工程抗震技术提出的新课题 被引量:24
3
作者 姚令侃 陈强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50,共8页
"5·12"汶川地震对地震学、地震工程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线路工程而言,核心科学问题是发生在山区的地震波传播的三维特性与地形巨大高差所导致的斜坡重力效应的耦合,对线路工程的破坏作用和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 "5·12"汶川地震对地震学、地震工程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线路工程而言,核心科学问题是发生在山区的地震波传播的三维特性与地形巨大高差所导致的斜坡重力效应的耦合,对线路工程的破坏作用和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首先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害现象的分析,归纳出线路工程抗震技术面临的3个新的课题:即基于艰险山区地震波传播特性的公路铁路选线设计技术,地震诱发线路工程山地灾害机理及防治技术,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的生命线工程抗震对策;同时对这3个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然后从填补现行规范空白以及对现有规范技术框架进行延展和更新两个层面,论述了汶川地震对线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汶川地震 选线设计 地震诱发山地灾害 抗震规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