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197
1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2 位作者 马宏生 汪素云 张晓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63-668,T001,T002,共8页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级并给出深度的31282次1和2类精度的浅源地震为基础,研究了深度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方法,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平均深度为(16±7)km,东部地区为(13±6)km,西部为(18±8)km,东部比西部平均偏浅5km.我国大陆地震深度最大的地区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塔里木地块的西端和西南缘.震源深度与构造分区的关系密切,青藏活动地块震源深度平均为(33±12)km.新疆活动地块为(21±10)km,华北为(14±7)km;东北为(11±5)km;华南为(10±4)km.完整地块边界上的地震较深,其中最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北缘;准噶尔盆地的南边缘,阿拉善地块的南边缘;鄂尔多斯地块的东、西两侧以及四川盆地的西边缘.在新生性的破裂带上地震偏浅,如滇西南地震带及张渤地震带.另外,还根据我国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壳幔(主要是地壳)力学行为、变形属性和破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 震源浓度 构造含义 地震孕育 地震发生 构造变形 力学属性
原文传递
三江地区地壳结构及动力学意义:云南遮放-宾川地震反射/折射剖面的启示 被引量:68
2
作者 张中杰 白志明 +5 位作者 王椿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滕吉文 吕庆田 李继亮 刘一峰 刘振宽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4-319,共6页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地区的断裂主要包括金沙江-红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三江断裂带). 通过解释跨过滇西构造域中腾冲与保山地块的遮放-宾川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 文中以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地区的断裂主要包括金沙江-红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三江断裂带). 通过解释跨过滇西构造域中腾冲与保山地块的遮放-宾川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 文中以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以地震散射成像方法获得地壳反射结构, 从而重建了研究地区的地壳、上地幔反射结构. 给出的研究区地震P波速度和反射结构图像表明:该剖面的地壳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块体, 各块体间地壳速度与反射图像具有明显差异, 保山段地壳速度较东西两段为低, 莫霍界面反射强. 该地区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 并具有从西向东增厚的趋势. 腾冲南, 即剖面上80~115 km地段, 在8~10 km深处存在一组亮点形式的强反射带, 莫霍界面反射波场在横向变化明显. 对三江断裂地带地壳增厚的方式, 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及腾冲、保山地块、潞西海槽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三江地区 动力学意义 地震反射 宽角反射/折射 地震波旅行时 保山地块 成像方法 地壳速度 界面反射 红河断裂 地震剖面 速度结构 P波速度 地壳厚度 横向变化 地壳增厚 构造环境 地震孕育 接触关系 金沙江 云南省
原文传递
冈瓦纳型和扬子型地块地壳结构:以滇西孟连-马龙宽角反射剖面为例 被引量:53
3
作者 张中杰 白志明 +5 位作者 王椿镛 吕庆田 滕吉文 李继亮 孙善学 王新征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7-392,共6页
滇西孟连-马龙宽角反射地震剖面切过保山地块(冈瓦纳型),思茅地块和扬子地块(扬子型)西南部.通过解释宽角反射地震资料,获得了这3个地块与昌宁-孟连和墨江缝合带的壳/幔纵波速度结构及相应的地壳和上地幔反射结构图像.结果表明:思茅地... 滇西孟连-马龙宽角反射地震剖面切过保山地块(冈瓦纳型),思茅地块和扬子地块(扬子型)西南部.通过解释宽角反射地震资料,获得了这3个地块与昌宁-孟连和墨江缝合带的壳/幔纵波速度结构及相应的地壳和上地幔反射结构图像.结果表明:思茅地块的地壳P波速度较之保山和扬子地块西南部低,地壳厚度由保山地块、思茅和扬子地块西南部逐渐增厚.这三个地块的地壳反射图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冈瓦纳型地块内上地壳反射发育,而中下地壳反射很弱.扬子型地块内地壳反射发育.思茅与扬子地块西南部反射图案有明显的特殊性.研究区地壳厚度为40km左右.最后对滇西三个地块的地壳增厚的方式、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冈瓦纳型和扬子型地块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 反射剖面 宽角 滇西 地壳结构 扬子地块 反射地震剖面 保山地块 地壳厚度 昌宁-孟连 西南部 地震资料 P波速度 速度结构 地壳增厚 中下地壳 相互作用 构造环境 地震孕育 思茅 上地幔 缝合带 上地壳 研究区 特殊性
原文传递
民乐6.1级、岷县5.2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44
4
作者 祝意青 胡斌 +1 位作者 朱桂芝 徐云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9,共6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 6.1及5.8级地震和11月13日甘肃岷县5.2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从统一 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 6.1及5.8级地震和11月13日甘肃岷县5.2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从统一 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较完整地反映了2003年10月25日发生的民乐6.1级、5.8级地 震和11月13日发生的岷县5.2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②小波分解的重力场图像能较 清晰地反映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区域性重力趋势变化和震中地区深部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孕育 重力场变化 8级地震 趋势变化 震中 演化特征 青藏高原 小波分解 图像 清晰
下载PDF
地震预报的新途径——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被引量:27
5
作者 尹祥础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共7页
从力学角度看,地震的孕育过程实质上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力学过程.但解决与地震预测有关的力学问题与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通常力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知道其本构关系、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某些力... 从力学角度看,地震的孕育过程实质上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力学过程.但解决与地震预测有关的力学问题与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通常力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知道其本构关系、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某些力学量的变化历史(如流变).但是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它们却是未知的或者不完全知道的.人们知道的只是地壳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由此提出了加卸载响应比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新途径,并简述了加卸载响应比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及一些最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预报 地震孕育 孕震区 地震预测 地壳 孕育过程 力学问题 新途径 实际
下载PDF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焦明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396-410,共15页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前兆观测 地震序列 地震孕育 孕震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2 位作者 张四新 张晓亮 薛富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9-216,共8页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构造变动 地震活动特征 20世纪70年代 高精度GPS 应力场变化 观测结果 监测资料 地质构造 强震活动 非平稳性 时间演化 不均一性 空间分布 快速隆升 活动异常 地震孕育 应变积累 动力环境 印度板块 区域构造
下载PDF
GPS时间序列及其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响应 被引量:19
8
作者 敬少群 吴云 +2 位作者 乔学军 周硕愚 施顺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4-401,466,共8页
采用GIPSY软件解算的站点坐标时间序列,对我国25个GPS基准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经向坐标与纬向坐标的趋势变化反映了各站点在全球板块中的运动;垂直方向的趋势变化揭示的可能是大尺度的构造信... 采用GIPSY软件解算的站点坐标时间序列,对我国25个GPS基准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经向坐标与纬向坐标的趋势变化反映了各站点在全球板块中的运动;垂直方向的趋势变化揭示的可能是大尺度的构造信息,也可能是站点周围局部运动的反映.分析还表明,该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近乎1年的年变周期,但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后,就该时间序列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PS时间序列对该地震的孕育过程反映明显,并根据时间进程及异常特点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块体受力状态的变化、应力积累和能量的快速积累与缓慢释放.在8.1级地震孕育的初始阶段和临震、同震及震后恢复阶段,垂直方向的异常占据主导地位,初始阶段垂直方向的异常运动导致断层间闭锁;而在地震孕育的中期,各块体间水平方向的差异运动则占主导地位,它是引起能量在断层闭锁段积累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时间序列 趋势变化 周期变化 地震孕育 断层间闭锁 能量积累
下载PDF
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妙月 底青云 +2 位作者 张美根 刘飒 朱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8-227,共10页
为探讨用数值方法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途径,从线性流变体介质内制约质点运动的运动方程出发,导出了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方程及程序。还给出了模拟进程中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的约束条件... 为探讨用数值方法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途径,从线性流变体介质内制约质点运动的运动方程出发,导出了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方程及程序。还给出了模拟进程中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的约束条件,使得可以用同一个程序完整地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地震过程本质的认识以及物理预报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数值模拟 地震预报 地震孕育
下载PDF
华北地区断裂带的现代形变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郭良迁 薄万举 杨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29-36,共8页
断层形变观测揭示华北地区西部的速率大于东部。华北地区 (特别是西部 )的断层活动主要具有正断性质 ,但华北东部的逆断活动比例高于西部。断层应变累积率在包头 6 .4级和张北 6 .2级地震前明显增大 ,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呼和浩特 -大... 断层形变观测揭示华北地区西部的速率大于东部。华北地区 (特别是西部 )的断层活动主要具有正断性质 ,但华北东部的逆断活动比例高于西部。断层应变累积率在包头 6 .4级和张北 6 .2级地震前明显增大 ,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呼和浩特 -大同地带、渤海湾地区、莱州湾 -沂水地段和太原盆地是现今压应变速率相对较大的地区 ,有一定的应力积累。水平应变反映出郯庐断裂带、河套 -张家口 -蓬莱隐伏断裂带等有明显的分段性 ,各段的活动及应变特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形变 地壳运动 地壳内应变能 速率 地震孕育
下载PDF
怀4井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凤秋 任佳 +2 位作者 李海孝 张彦清 王长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3-130,共8页
 怀 4井为国家重点观测井,在多次地震前都有明显的异常出现,对监视北京西北地区的地震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分析了 5次中强地震前怀 4井地下流体测项的异常情况。统计了自 1998年以来周围 300km范围内 4级以上地震前怀 4井流体测项的...  怀 4井为国家重点观测井,在多次地震前都有明显的异常出现,对监视北京西北地区的地震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分析了 5次中强地震前怀 4井地下流体测项的异常情况。统计了自 1998年以来周围 300km范围内 4级以上地震前怀 4井流体测项的映震情况。认为怀 4井对其周围 260km范围内≥4 0级的地震反应比较灵敏。并归纳出怀 4井流体测项前兆异常的如下特征: 1)水汞前兆异常形态为突跳型,异常结束后发震; 2)断层气二氧化碳前兆异常形态为多点高值起伏型,异常转折下降中发震; 3)水氡前兆异常形态为阶变型,异常中发震; 4)氢气前兆异常形态为突跳型,异常结束后发震。通过本研究,有助于今后对怀 4井流体异常的识别,根据怀 4井各测项对地震孕育各阶段反映的差异,更容易判定未来地震的发震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异常 地震孕育 地下流体异常 断层气 发震时刻 水汞 震情 地震反应 观测井 异常情况
下载PDF
地震活动中地壳深部流体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杜建国 刘连柱 康春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16-421,共6页
综述了地壳深部流体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在地震领域应该深入研究的方面。已有大量资料表明岩石圈是一含流体的系统,也是地震发育的主要场所。深部流体赋存相态、运移方式及其与岩石的反应,对震源介质和构造活动有重要影响。深部流体不... 综述了地壳深部流体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在地震领域应该深入研究的方面。已有大量资料表明岩石圈是一含流体的系统,也是地震发育的主要场所。深部流体赋存相态、运移方式及其与岩石的反应,对震源介质和构造活动有重要影响。深部流体不仅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化学组成,而且影响地电、地磁等地球物理性质。因此加强深部流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地震孕育及其征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流体 地震孕育 水岩反应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大姚、民乐-山丹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希 薛富平 王双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57-63,共7页
利用川滇及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上世纪 80年代至 2 0 0 3年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资料 ,借助应变强度比时序曲线 ,通过丽江Ms7.0、景泰Ms5 .9等震例研究 ,获取与 2 0 0 3年 7月大姚Ms6 .2、Ms6 .1地震和 10月民乐 山丹Ms6 .1地震孕育有关... 利用川滇及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上世纪 80年代至 2 0 0 3年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资料 ,借助应变强度比时序曲线 ,通过丽江Ms7.0、景泰Ms5 .9等震例研究 ,获取与 2 0 0 3年 7月大姚Ms6 .2、Ms6 .1地震和 10月民乐 山丹Ms6 .1地震孕育有关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 :①大姚、民乐 山丹地震前 1年内异常场地数远超过场地总数的 1/ 3,相对近源区异常在发震地区占一半 ;②大姚Ms6 .2地震前半年内 ,盐源 丽江地块及其邻近区域以及北东向延伸的川滇交界地区异常明显增多 ,相对集中。 2 0 0 3年 7~ 9月大幅减弱 ;而鲜水河断裂、楚雄 通海断裂南段有所增强 ;③民乐 山丹震前十余天至数月内相对近源区及其邻近构造区域呈现异常相对分散 相对集中且局部增强 临震前减弱的时空演变特征。震后一个月内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仍有近 1/ 3的场地呈现异常 (海原 六盘山断裂带尤为突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山丹地震 青藏块体 异常 源区 前兆 地震孕育 震例 短期 时序 曲线
下载PDF
关中地区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与地震活动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高好林 邵辉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7,共7页
系统分析了陕西关中测区1983~200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 果表明:①地震孕育阶段,伴随异常点段增多,重力场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区域性的重力负异常,地震往往发生在异 常区的边缘或重力异常梯度带上... 系统分析了陕西关中测区1983~200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 果表明:①地震孕育阶段,伴随异常点段增多,重力场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区域性的重力负异常,地震往往发生在异 常区的边缘或重力异常梯度带上,震后逐渐回升;②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在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作 用下断层活动引起的重力效应;③关中重力场的转折变化受制于大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变化 区域应力场 地震活动 动态演化 地震孕育 断层活动 流动重力观测 图像 异常点 边缘
下载PDF
滦县M_L5.0地震前重力异常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善华 张鹤 李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分析研究了2004年1月20日河北省滦县ML5.0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 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 下降 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 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 非... 分析研究了2004年1月20日河北省滦县ML5.0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 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 下降 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 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 非均匀态 发震的演化过程;滦县地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形态支持了孕震体震前膨胀 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重力场 地震孕育 孕震体 中短期异常 首都圈 动态演化 异常变化 动态图像 清晰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及邻区重力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辉 滕吉文 +1 位作者 王谦身 皮娇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龙门山造山带重力场研究表明它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为此,构建了横贯松潘—甘孜块体、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的二维剖面的数值模型,采用黏弹性模型对重力场响应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效应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重力均衡调整导... 龙门山造山带重力场研究表明它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为此,构建了横贯松潘—甘孜块体、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的二维剖面的数值模型,采用黏弹性模型对重力场响应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效应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重力均衡调整导致了深部物质的垂向复杂动力学响应.在印度板块碰撞挤压效应与青藏高原东缘重力势能差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高原东缘深部物质在龙门山深处向东运移时潜入地幔,构成了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移的另一种补偿方式;(2)流变结构及应变能的计算结果表明,龙门山上、中地壳层能量集中危险度较高的地段与汶川大震的孕震及发震方式基本一致,龙门山两侧介质属性、构造格局和流变属性的差异对汶川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均起到了重要作用;(3)进一步开展由包含地表剥蚀的重力均衡调整效应与挤压缩短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学模型,可以为合理地解释龙门山及周缘地带动力学响应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造山带 重力均衡 地震孕育 数值模拟 流变模型
下载PDF
海安台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地震 被引量:8
17
作者 冯志生 王建宇 孙寿祥 《地震学刊》 CSCD 2000年第4期39-42,共4页
应用电阻率的各向异性方法研究了海安台地电阻率变化 ,发现海安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其2 50km范围内的M 6 0以上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另外 ,对今后海安台附近的地震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各向异性 地震前兆 地震孕育 地震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孕育演化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立明 王振亚 +1 位作者 郑卫平 张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孕育演化过程及其不均匀性等问题 .结果表明 ,本区 7级以上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场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表现为地震孕育的阶段性及其不同的地震活动异常现象 ,利用这些特征可进...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孕育演化过程及其不均匀性等问题 .结果表明 ,本区 7级以上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场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表现为地震孕育的阶段性及其不同的地震活动异常现象 ,利用这些特征可进行 7级以上地震震情形势及其阶段性的判定研究 ,对本区的 7级以上地震预测具有实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孕育 不均匀性 阶段性
下载PDF
超宽频带地震计观测到的汶川地震震前异常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燕 吴云 +2 位作者 吕永清 胡静 吕品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8,共4页
对16台超宽频带地震仪在2008年5月1—12日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台风影响的频段外,在另外的频段64512 s内汶川地震前有明显的异常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与地震孕育有关的信息。
关键词 超宽频带地震 汶川地震 异常 地震孕育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利用GPS时间序列对块体运动进行空间信息分离 被引量:8
20
作者 武艳强 江在森 杨国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6-311,共6页
利用GPS时间序列对块体运动的信息进行了分离,发现块体的刚性运动、应变贡献部分变形和非规则变形所占的比重有明显差异,其中第一部分比重最大,其余两部分比重相当。从与地震孕育关系的角度看,后两部分与地震孕育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它们... 利用GPS时间序列对块体运动的信息进行了分离,发现块体的刚性运动、应变贡献部分变形和非规则变形所占的比重有明显差异,其中第一部分比重最大,其余两部分比重相当。从与地震孕育关系的角度看,后两部分与地震孕育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它们反映了地震孕育过程的能量积累和震前的快速形变。最后,利用BJFS,BJSH,JIXN和KC014个GPS连续站数据计算了不同部分的信息分离结果,并分析了2006年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块体的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运动 GPS 刚性运动 应变贡献部分变形 非规则变形 地震孕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