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平原西北部地壳浅部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 被引量:51
1
作者 刘保金 胡平 +7 位作者 陈颙 张先康 酆少英 杨晓平 于慎鄂 孟勇奇 石金虎 寇昆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15-2025,共11页
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存在有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和隐伏盆地.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浅部结构、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2006年,在北京平原的西北部地区完成了1条60次覆盖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 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存在有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和隐伏盆地.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浅部结构、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2006年,在北京平原的西北部地区完成了1条60次覆盖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和跨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沿剖面结晶基底埋深约为3~6 km;在结晶基底以上,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一套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震相,应是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的沉积岩系;在结晶基底之下,为一系列横向连续性较差、能量较弱的短小反射事件,可能代表了变质程度较高的结晶变质岩系或不成层的其他岩体.中深层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的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和明显的第四纪活动,对本区地堑-地垒状盆岭构造和新生代地层厚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项研究不仅可进一步提高对北京地区新构造活动的认识,而且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对其他地区的深浅构造探测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区 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结晶基底 活动断层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及其构造重建——基于地震剖面的解释 被引量:42
2
作者 尹安 党玉琪 +7 位作者 陈宣华 汪立群 蒋武明 蒋荣宝 王小凤 周苏平 刘明德 马立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193-211,共19页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坳陷。柴达木盆地构造成因的研究,可以揭示青藏高原形成机制和生长历史。本文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地震勘探剖面,得到如下认识:柴达木盆地一级构造为新生代宽缓复向斜,其振幅和半波长分别从柴西的〉1...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坳陷。柴达木盆地构造成因的研究,可以揭示青藏高原形成机制和生长历史。本文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地震勘探剖面,得到如下认识:柴达木盆地一级构造为新生代宽缓复向斜,其振幅和半波长分别从柴西的〉16km和~170km变化为柴东的〈4km和~50km。褶皱首先在柴西贴近阿尔金断裂附近形成(65~50.5Ma),并向柴东扩展(23.3Ma)。复向斜的形成与较老的柴北缘逆冲断层系(65~50.5Ma)和较年轻的柴南缘逆冲断层系(35.5~23.3Ma)有关。盆地内部新生代上地壳缩短作用,由柴西的〉48%,向柴东减小到〈1%,说明在柴西和柴东之间,存在地壳加厚机制的渐进转换:柴西主要为上地壳缩短,柴东主要为下地壳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剖面 构造重建 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合肥段五河—合肥断裂构造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秦晶晶 石金虎 +6 位作者 张毅 刘保金 姬计法 谭雅丽 袁洪克 酆少英 刘增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475-4485,共11页
五河—合肥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该断裂穿过合肥市城区,是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浅部结构特征、空间展布以及断裂活动性,我们利用2015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 五河—合肥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该断裂穿过合肥市城区,是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浅部结构特征、空间展布以及断裂活动性,我们利用2015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郯庐断裂带合肥段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构造形态;考虑到仅根据速度结构剖面还难以确定断裂的准确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断层的近地表构造组合样式等特征,研究中跨五河—合肥断裂还完成了2条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合肥段是一个由多条主干断裂构成的复杂构造带,近地表速度结构表现为凹隆相间的构造特征,且沉积盖层厚度明显受到郯庐断裂带分支断裂的影响和控制.五河—合肥断裂在P波速度结构剖面表现为高速和低速区的分界,对断裂两侧的地层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断裂向下错断了盆地基底,向上错断了埋深21~35 m的中更新统下部地层,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研究结果不仅为进一步认识五河—合肥断裂浅部构造形态提供了地震学依据,还可为该区断裂两侧的城镇规划和建设中避让活动断层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五河—合肥断裂 合肥盆地 初至波层析成像 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利用地震折射和反射波资料研究银川盆地浅部结构和隐伏断裂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燕 刘保金 +3 位作者 酆少英 姬计法 秦晶晶 郭新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096-3109,共14页
银川盆地是华北克拉通西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为了研究银川盆地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活动断裂特征,我们利用2014年在银川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银川盆地高精度的基底P波速度结构和... 银川盆地是华北克拉通西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为了研究银川盆地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活动断裂特征,我们利用2014年在银川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银川盆地高精度的基底P波速度结构和构造形态;考虑到仅根据速度结构剖面还难以确定断裂的准确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断层的近地表构造组合样式等特征,研究中还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对银川盆地内的隐伏断裂和1739年平罗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浅部结构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与两侧地块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沉积盖层厚度差异较大,银川盆地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低速结构特征,盆地基底面起伏变化较大,基底最深处位于芦花台断裂和银川断裂之间的银川市下方,其深度约为7000~7200 m;贺兰山隆起区显示为明显的高速特征,地表出露中-古生代基岩地层,缺失新生代地层;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浅层P波速度明显高于银川盆地,基底埋深相对较浅,推测其新生界地层厚度小于2500 m.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层反射界面形态和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非常清楚,黄河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银川断裂和芦花台断裂不仅是错断盆地基底的断裂,而且还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这些断裂的交替活动形成了"堑中堑"的盆地结构,并对银川盆地的形成、盆地内的新生代地层厚度和第四纪沉降中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近地表这些断裂表现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断裂构造,且主断裂的最新活动可追踪至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是构造继承性活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进一步分析银川盆地的基底结构、隐伏断裂特征和活动构造研究等提供新的地震学证据,而且还可为该区城市规划中避让活动断层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初至波成像 基底结构 地震反射剖面 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被引量:16
5
作者 肖富森 李政文 +4 位作者 张华军 陶正喜 刘定锦 蒲平文 徐明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39,5,共3页
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缘的盆地区中已发现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气田,但在推覆带上还未有突破。由于龙门山逆掩断裂带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地震勘探很难得到好的地震反射资料,难以查清推覆构造带下的构造形态,阻碍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 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缘的盆地区中已发现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气田,但在推覆带上还未有突破。由于龙门山逆掩断裂带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地震勘探很难得到好的地震反射资料,难以查清推覆构造带下的构造形态,阻碍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2003年在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广元地区开展的“变线元多线(宽线)剖面采集”试验,于龙门山“前、后山带”获得了相当好的地震反射剖面,在推覆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大型背斜构造。从山前带的东边界开始,这一隐伏构造带向西延展的宽度在25 km以上,直到后山带的中段。隐伏构造的发现,使近期在该区找到大型油气田的希望成为现实。文章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式对宽线剖面进行综合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解析了龙门山构造北段的变形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综合解释 推覆构造带 地震反射资料 地震反射剖面 断层相关褶皱 2003年 大型油气田 地理条件 地震勘探 构造形态 油气资源 广元地区 背斜构造 隐伏构造 理论模式 研究成果 区域地质 推覆带 断裂带 山前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新生代的活动性质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徐芹芹 季建清 +3 位作者 王金铎 王振兰 韩文功 于建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2-414,共13页
郯庐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大陆大地构造演化中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对郯庐断裂的认识制约了大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的认识及油气资源的评价。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郯庐断裂带与地层的穿切关系入手,借助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以... 郯庐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大陆大地构造演化中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对郯庐断裂的认识制约了大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的认识及油气资源的评价。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郯庐断裂带与地层的穿切关系入手,借助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以及第一手野外资料,判定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经历了强烈的活动,表现为左旋兼具逆冲的性质。通过分析覆盖在郯庐断裂带之上火山岩中的断裂发育样式和地震反射剖面上的地层覆盖关系,认为中新世以来,相当于渤海湾盆地的东营运动之后,构造应力场发生了变化,郯庐断裂带不再有显著的活动,发育了新的断裂体系。郯庐断裂新生代兼有垂向位移的走滑活动奠定了中国东部古近纪盆地形成、沉积演化和油气资源成藏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行走滑作用 地表地质 地震反射剖面 早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大别山北缘深部结构的高精度重磁电震解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交东 杨晓勇 +5 位作者 刘成斋 张丽莉 李冰 徐亚 黄松 胡卫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92-2306,共15页
大别山北缘位于大别造山带与华北陆块会聚地带,其深部精细结构还存在一些争议问题.根据近年来在研究区域内采集的地球物理数据,通过OMEGA、OASIS和FUGRO-LCT等多个重磁电震软件处理,获得了深部信息丰富的多种地球物理属性图像.本文从中... 大别山北缘位于大别造山带与华北陆块会聚地带,其深部精细结构还存在一些争议问题.根据近年来在研究区域内采集的地球物理数据,通过OMEGA、OASIS和FUGRO-LCT等多个重磁电震软件处理,获得了深部信息丰富的多种地球物理属性图像.本文从中选取了2条平行的电法和地震剖面,辅以高精度重磁数据,揭示了大别山北缘深部地质结构总体呈现华北陆块南向俯冲、北淮阳构造带向北逆冲的特征,并可清楚地识别大别山北缘造山带、肥南山前坳陷带和肥北斜坡带.其特征分别如下:①大别山北缘造山带,地震反射杂乱,电性高阻大于2000Ωm,以磨子潭—晓天断裂为界分为北大别杂岩带和北淮阳构造带,主要由大别群、卢镇关杂岩和佛子岭群组成,沿舒城—信阳断裂逆冲于中、下侏罗统之上,浅部发育北倾的金寨—龙门冲滑覆断裂.②肥南山前坳陷带,上部为中、新生界,呈现中低阻特征,地震反射界面清楚,断面波明显;下部为华北型前中生界沉积岩(上部可能残存古生界),电性特征为低阻(5~50Ωm),地震反射较连续,内部反射弱.以六安断裂为界分为舒城凹陷和肥中断裂带,其北侧边界为肥中断裂.③肥北斜坡带,上部主要为侏罗系,呈现中低阻、水平层状地震反射特征;下部主要为霍邱群,电性为高阻,地震反射杂乱;中间为华北型前中生界沉积岩,向北逐渐减薄、直至缺失.上述认识将为华北陆块南向俯冲、南北板块碰撞缝合线和油气资源勘查等研究提供深部地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北淮阳构造带 深部结构 大地电磁剖面 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山东蒙阴县西峪金伯利岩带深部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程光锁 刘卫东 +4 位作者 褚志远 周军 赵德庆 胡戈 梁太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72-2782,共11页
山东省蒙阴地区金伯利岩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是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分布区中心部位的西峪岩带进行了10 km综合地球物理勘查,采用地震反射、大地电磁测深及重力测量解译推断出上五井和西峪两处的深部断裂构造。其中,... 山东省蒙阴地区金伯利岩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是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分布区中心部位的西峪岩带进行了10 km综合地球物理勘查,采用地震反射、大地电磁测深及重力测量解译推断出上五井和西峪两处的深部断裂构造。其中,西峪断裂带是金伯利岩浆侵入的先期控制性构造和岩浆通道,在西峪金伯利岩带内,地震反射波同相轴异常、重力低密度体、电阻率低阻异常都较为明显,且异常带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模,与已知的浅部金伯利岩体的分布形态比较吻合,推测地表延伸4 km深度内,西峪岩带内有较好的金伯利岩的发育,岩体在深部呈现节藕状间断分布。金伯利岩浆在近地表处隐爆,造成更多的破碎带和次生断裂,形成由密集零散分布的金伯利岩体组成的金伯利岩带,同时产生岩石的低电阻率和低密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阴地区 金伯利岩 西峪岩带 地震反射剖面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重力剖面
下载PDF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强震构造精细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鲁人齐 房立华 +8 位作者 郭志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陶玮 孙晓 刘冠伸 单新建 何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99-4310,共12页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_(S)6.1(M_(W)5.9)强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次研究根据震源机制、余震重定位和深地震反射剖面,详细分析了发震断层,并刻画了芦山震区同震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此次地...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_(S)6.1(M_(W)5.9)强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次研究根据震源机制、余震重定位和深地震反射剖面,详细分析了发震断层,并刻画了芦山震区同震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此次地震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震源机制两组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节面I:221.5°/44.4°/103.3°;节面II:23.2°/47.1°/77.3°,矩心深度为15.5 km.结合余震展布特征,认为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SE的反冲断层,初始破裂深度约19 km,倾角约50°.研究重新解译了芦山震区上地壳的地质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存在两套重要的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变形(解耦)的特征:浅部滑脱层之上为叠瓦构造,深浅滑脱层之间为双重构造.2013年M_(S)7.0地震与2022年M_(S)6.1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发育在基底约20 km深度的滑脱层上的盲冲断层,为早期先存构造并重新活化的产物.芦山M_(S)6.1地震的余震丛集相对独立,与之前2013年芦山M_(S)7.0地震的发震断层并非相同的断层,因此认为是一次相对独立的破裂事件.2008年汶川M_(S)8.0地震与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先存断裂众多,就空区的断层规模而言可以产生7级左右强震.而深部基底盲断层和浅部盖层隐伏断层的广泛存在,增加了该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 余震重定位 发震断层 地震反射剖面 地震空区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活动性探测 被引量:7
10
作者 顾勤平 许汉刚 +7 位作者 晏云翔 赵启光 李丽梅 孟科 杨浩 王金艳 蒋新 马董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5-843,共19页
新沂市作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和苏皖段的分段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研究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的浅部结构、活动性、空间展布以及深浅构造关系,文中采用了中深、浅层地震勘探及初至波层析成像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首先在新沂市南完成了... 新沂市作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和苏皖段的分段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研究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的浅部结构、活动性、空间展布以及深浅构造关系,文中采用了中深、浅层地震勘探及初至波层析成像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首先在新沂市南完成了1条长33km、覆盖次数>30次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同时利用共炮集记录上的初至波开展地壳浅部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之后给出了跨断裂的3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折射层析成像剖面。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新沂段是一条由5条隐伏主干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具有"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样式。中深层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表明,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各主干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和明显的第四纪活动,对新生代地层厚度和堑-垒状构造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揭示的地层界面形态和断裂浅部特征清楚,墨河-凌城断裂(F3)、新沂-新店断裂(F2)、马陵山-重岗山断裂(F5)及山左口-泗洪断裂(F1)不仅断错了基岩顶界面,且第四纪以来存在活动迹象,尤其是马陵山-重岗山断裂(F5)具有全新世的强活动特征。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新沂市及周缘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郯庐断裂新沂段的深浅构造组合关系及其活动性提供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新沂段 初至波成像 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第四纪活动性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三维地质构造建模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金艳 鲁人齐 +6 位作者 张浩 李菊红 李丽梅 许汉刚 顾勤平 疏鹏 侯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30,I0002,共16页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该模型包括地表、第四系底部、新近系底部和基岩顶部等四个层面的地层模型和断层模型。该模型定量化地给出了研究区第四系、新近系底界的三维结构和特征,并刻画了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空间分布,通过该模型可以更直观地显示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单元和断裂的变化规律,对深入分析活动断裂带的沉积与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构造建模 地震反射剖面 地质剖面 钻孔 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的构造耦合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磊 杨惠童 +12 位作者 张永庶 张军勇 魏岩岩 黄凯 曹冯威 葛梦佳 叶雨晖 陈琰 唐建超 林秀斌 肖安成 陈汉林 杨树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39-2955,共17页
新生代以来,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古老造山带和盆地在印-亚板块汇聚作用下重新复活,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现今全球最大的陆内挤压构造域,被称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其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深入认识陆-陆碰撞如何影响大陆内部变形有重要意义。柴... 新生代以来,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古老造山带和盆地在印-亚板块汇聚作用下重新复活,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现今全球最大的陆内挤压构造域,被称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其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深入认识陆-陆碰撞如何影响大陆内部变形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四周均被巨型造山带所围限,共同构成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主体。本文利用最新的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地表地质和已发表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将上地壳变形与岩石圈深部变形有机结合,系统刻画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三大造山带之间岩石圈尺度的构造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盆山汇聚过程与机制。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在上地壳尺度发育一系列倾向造山带的基底卷入高角度逆断裂体系,自新生代早期就开始活动,以垂直的基底抬升为主,水平缩短量有限;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深度则发育倾向盆地一侧的深大断裂,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之间发生截然的莫霍面错断。这些变形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发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楔,即盆地的岩石圈楔入至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其发育主要受盆地与造山带岩石圈强度的横向不均一性控制。与上述挤压性盆山结构不同,阿尔金断裂作为一条巨型的左旋走滑断裂,直接切穿了柴达木盆地与西北侧阿尔金山的岩石圈,是柴达木盆地挤压成盆与变形的侧向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 盆山耦合 岩石圈构造楔 地震反射剖面 接收函数成像剖面
下载PDF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建模及其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13
作者 张雅静 李正芳 +1 位作者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20,共19页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上限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中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条地震浅层物探剖面和地震深反射剖面,利用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模型,模拟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情况,揭示了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通过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和与其呈右阶排列的夏垫断裂进行构造类比,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深、浅部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认为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是一条深浅共存的活动断裂,并利用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综合估计该断裂上可能诱发的最大潜在地震为7.5级。这一结论对首都圈南部地区开展震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 地震反射剖面 SKUA-GOCAD三维模型 最大潜在地震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深部结构与反射地震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于常青 冯杨洋 +2 位作者 瞿辰 范国玮 李恒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38-2053,共16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特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的复杂性制约了地震的破裂过程.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汶川地震前后采集的地震反射剖面等研究,在对龙门山北段汶川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结构和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特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的复杂性制约了地震的破裂过程.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汶川地震前后采集的地震反射剖面等研究,在对龙门山北段汶川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结构和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它对地表破裂过程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剖面上,断裂带表现为能量破碎、联系性差;频率剖面上显示整体剖面频率在5~45Hz,断裂带呈现频率低(15~26Hz)等特征.龙门山北段映秀—北川断裂在10km以上是一条倾向北西的高角度走滑兼逆冲性质的断裂,倾角50°~70°.它分割了西侧的轿子顶杂岩和东侧的唐王寨推覆体,错断了早期形成的逆冲岩片,从南到北总位移量由大变小.它高角度的几何形态约束了断裂以走滑为主兼逆冲分量的运动性质,降低了地表滑移量,影响了地震破裂过程以及余震沿断裂带两侧分布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深部结构 地震反射剖面 地震反射特征
下载PDF
Morpholog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Dongsha submarine canyon in the northeast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6
15
作者 YIN ShaoRu WANG LiaoLiang +1 位作者 GUO YiQun ZHONG GuangF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71-985,共15页
The Dongsha submarine canyon is a large canyon belonging to a group of canyons o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vestigation of the Dongsha canyo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this canyon gr... The Dongsha submarine canyon is a large canyon belonging to a group of canyons o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vestigation of the Dongsha canyo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this canyon group as well as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of sediments on the mar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aixinan foreland basin and the associated Taiwan orogenic belt. In this study, the morpholog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Dongsha canyon were investigated by inte- grating high-resolution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nd high-precision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This is a slope-confined canyon that originates in the upper slope east of the Dongsha Islands, extends downslope in the SEE direction, and finally merges with the South Taiwan Shoal canyon at a water depth of 3000 m. The total length and average width of the canyon are around 190 and 10 km, respectively. Eleven seismic sequence boundaries within the canyon fills were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as incision surfaces of the canyon. In the canyon fills, four types of seismic facies were defined: parallel onlap fill, chaotic fill, mounded divergent facies, and migrated wavy facies. The parallel onlap fill facies is interpreted as altemating coarser turbidites or other gravity-flow deposits and fine hemipelagic sediments filling the canyon valley. The chaotic fill faci- es is presumed to be debrites and/or basal lag deposits filling the thalwegs. The mounded divergent and migrated wavy seismic facies can be explained as canyon levees consisting mainly of overspilled fine turbidites and sediment waves on the levees or on the canyon-mouth submarine fans. Ag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the ODP Site 1144 data suggests that the Dongsha canyon was initiated at approximately 0.9 Ma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Mapping of the canyon indicates that the canyon originated at the upstream portion of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modem canyon, and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ing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by retrog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sha submarine canyon multibeam bathymetry seismic sequences seismic facies depositional elements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分层分带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波 汪新 +2 位作者 王心强 赵进雍 刘翔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46-3956,共11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新生代变形强烈,发育3~4排逆冲叠加褶皱.依据石油反射地震和钻井资料,研究南缘逆冲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通过计算机模拟构造变形过程,研究准南构造分层分带特征.准噶尔盆地南缘沿三叠系泥岩-侏罗系煤层、白垩系... 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新生代变形强烈,发育3~4排逆冲叠加褶皱.依据石油反射地震和钻井资料,研究南缘逆冲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通过计算机模拟构造变形过程,研究准南构造分层分带特征.准噶尔盆地南缘沿三叠系泥岩-侏罗系煤层、白垩系泥岩、古近系泥岩发育逆冲断层,深层的中生界断层形成于晚古近纪(~35 Ma),浅层霍玛吐断层位于古近系,发生在中新世晚期(~8 Ma),2~3个逆冲断片叠置形成叠瓦状构造.断层向盆地传递的位移量控制盆地变形,准南东段盆地褶皱隐伏地下,构造缩短量仅有~1.3 km.西段盆地二排褶皱出露地表,构造缩短量~7~9 km.断裂活动对油气运移和富集至关重要,厘定南缘构造分层分带特征、变形时间和演化序列对油气勘探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断层运动方式 生长地层 断层位移量 地震反射剖面 构造地质学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生代正反转构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天宝 贾东 +3 位作者 魏东涛 王彦君 李一泉 张寒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6-190,共15页
本文以地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为约束,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解释了新处理的准噶尔盆地南缘94条工业地震反射剖面,并通过数值模拟实验以及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合理地再现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褶皱冲断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运动学过程。... 本文以地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为约束,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解释了新处理的准噶尔盆地南缘94条工业地震反射剖面,并通过数值模拟实验以及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合理地再现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褶皱冲断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运动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三叠世—中侏罗世为拉张环境,喀拉扎正断层、昌吉正断层发育,并控制中-上三叠统一中-下侏罗统沉积;中-晚侏罗世转变为挤压环境,早期正断裂发生反转,同时控制第一排背斜带的齐古逆断裂开始发育,齐古背斜、昌吉背斜雏形形成;上新世(N_2)再次发生强烈挤压,齐古背斜、昌吉背斜和喀拉扎背斜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中生代 正反转构造 地震反射剖面 平衡剖面分析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平 李绪深 +2 位作者 唐圣明 李文龙 童传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3-78,共6页
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接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水合物资源,目前已在南海北部陆坡神狐、东沙、海马区发现丰富的水合物资源。本文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地质条... 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接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水合物资源,目前已在南海北部陆坡神狐、东沙、海马区发现丰富的水合物资源。本文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地质条件,开展了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与海底反射(BSR)识别,计算了水合物热动力学稳定带厚度。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具备水合物赋存的地质条件,渗漏构造发育,游离气丰富,BSR表现为强振幅、不连续等特征,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大,具有较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条件 地震反射剖面 稳定带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基于大地电磁探测剖面的沂沭断裂带三维模型建立
19
作者 付俊东 许洪泰 +3 位作者 夏暖 陈平 王雷 熊仁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9,共16页
本文选取沂沭断裂带山东区段作为研究区,基于大地电磁探测剖面资料,结合地质剖面、中深地震反射勘探剖面、现代地震目录、 ALOS-DEM数据、卫星影像等数据,利用Blender三维建模软件,采用“卫星影像—地表高程模型—浅层断裂线—大地电磁... 本文选取沂沭断裂带山东区段作为研究区,基于大地电磁探测剖面资料,结合地质剖面、中深地震反射勘探剖面、现代地震目录、 ALOS-DEM数据、卫星影像等数据,利用Blender三维建模软件,采用“卫星影像—地表高程模型—浅层断裂线—大地电磁探测揭示的断裂地下结构—地下断裂面—地下地震小球—三维模型”的建模流程,建立了沂沭断裂带山东区段20 km深度范围内三维模型。得到以下认识:①沂沭断裂带从地表到地下整体表现出“两堑加一垒”的三维结构形态;②主要断裂之间表现出分段活动特征,不同段落产状差异明显,断裂接触关系复杂;③现代地震主要沿沂沭断裂内东地堑的两条断裂附近分布,具有带状分布和丛集分布特征,活动性较强段地震频次明显高于活动性较弱段。沂沭断裂带三维模型的建立,为探讨地震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沂沭断裂带发震机理和地震情景再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沂沭断裂带 地震反射剖面 三维模型 Blender软件
下载PDF
中国西部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迁移过程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20
作者 李超 陈国辉 +3 位作者 何智远 王平 薛飞 施一凡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9-744,共16页
中国西部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的迁移过程反映了与其耦合的造山带的缩短隆升历史。通过综述恢复前陆盆地迁移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其与地壳缩短过程的定量关系,阐明了前陆盆地迁移过程的构造指示意义。横跨前陆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可显示盆地... 中国西部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的迁移过程反映了与其耦合的造山带的缩短隆升历史。通过综述恢复前陆盆地迁移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其与地壳缩短过程的定量关系,阐明了前陆盆地迁移过程的构造指示意义。横跨前陆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可显示盆地内的地层上超或砾岩—砂岩过渡带迁移,反映盆地迁移过程;结合磁性地层学约束的地层年龄,可获得迁移速率;该速率的变化对应前陆盆地基底相对造山带的俯冲速率变化,反映造山带吸收的地壳水平缩短速率变化。通过对比分析西昆仑山北侧及天山南、北侧的陆内再生前陆盆地的迁移过程,发现约30 Ma以来西昆仑山和天山的地壳缩短速率变化趋势和变形模式均不相同,可能反映二者造山的动力学机制差异。该方法未来还有望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恢复高原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迁移速率 盆山耦合 缩短速率 地震反射剖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