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4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332
1
作者 邓起东 张培震 +3 位作者 冉勇康 杨晓平 闵伟 陈立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66-73,共8页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震和部分 6~ 6 .9级地震也可能发生在块体内部的活动构造带上。大地震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的关系十分紧密 ,70多次 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及其位移参数与活动构造完全一致 ,7~ 8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带内 ,仅个别地震由于发生在高原和高山区 ,情况不明 ,6~ 6 .9级地震则大约有 5 %~ 15 %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或者情况不明。由于中国各断块区应力环境的差别 ,各区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发震构造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中对不同构造区走滑型 ,逆断裂褶皱型和正断裂拉张型活动构造和地震发震构造模型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活动构造 地震
下载PDF
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 被引量:241
2
作者 郑颖人 叶海林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14-1723,共10页
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机制是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的前提,目前主要采用拟静力与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地震边坡破坏机制为剪切破坏,并以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剪切滑移面作为地震动力作用下的破裂面,而不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 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机制是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的前提,目前主要采用拟静力与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地震边坡破坏机制为剪切破坏,并以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剪切滑移面作为地震动力作用下的破裂面,而不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拉破坏,从而使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失真。汶川地震边坡调研发现,滑坡上部多数发生拉破坏,甚至有些岩土体被抛出,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为此,采用FLAC动力强度折减法,结合具有拉和剪切破坏分析功能的FLAC3D软件对地震边坡破坏机制进行数值分析。计算表明,地震边坡的破坏由边坡潜在破裂区上部拉破坏与下部剪切破坏共同组成,而不是剪切滑移破坏,通过多种途径给出地震边坡破裂面位置的确定方法,为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地震 破坏机制 破裂面 动力有限差分法
下载PDF
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6
3
作者 汪向东 赵丞智 +3 位作者 新福尚隆 张富 范启亮 吕秋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研究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张北尚义地震灾区距震中不同距离两村随机抽取181名灾民进行临床检查,根据DSM-Ⅳ的诊断标准,结果:所调查的受灾群体中,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生率为6.1... 目的:研究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张北尚义地震灾区距震中不同距离两村随机抽取181名灾民进行临床检查,根据DSM-Ⅳ的诊断标准,结果:所调查的受灾群体中,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生率为6.1%,3个月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为18.8%,震后三个月的现患率为7.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对物质支持满意度低、震后分离症状多的个体患PTSD的危险性高。就受灾程度不同的两个群体进行比较发现,受灾程度不是PTSD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障碍 地震 创伤性 发生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34
4
作者 张茂省 李同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0-540,共11页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融等;人为因素有堆载与开挖、农业灌溉、修建水库等。研究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积极的诱发因素。地震加速度引起的抛射作用和粉尘化效应以及振动液化效应是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原因。河流的侧向和下切侵蚀作用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期诱发机理有所不同,导致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也有所区别。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类型分为冻结滞水效应型和融化强度降低型等。降水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按触发滑坡的降水特征分为暴雨型和淋雨型,按地下水的作用方式分为优势通道-局部地下水型、地下水位上升型和增重型等。诱发黄土滑坡的人类工程活动分为斩坡型、灌溉型、水库型、堆载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滑坡 降雨 地震 诱发因素
下载PDF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被引量:175
5
作者 祁生文 伍法权 +1 位作者 刘春玲 丁彦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2792-2797,共6页
归纳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把边坡分为2大类7亚类,分析了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可能破坏形式,对地震边坡的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边坡的失稳是由于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以及地震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和累积作用这两... 归纳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把边坡分为2大类7亚类,分析了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可能破坏形式,对地震边坡的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边坡的失稳是由于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以及地震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和累积作用这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不同的边坡类型,导致边坡动力失稳的主导因素也不同。塑性流动失稳破坏是由孔隙水压力的累积作用起主导作用;崩塌型、层体弯折型则是地震惯性力起决定作用;对于滑动型破坏一般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地震 边坡 稳定性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197
6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2 位作者 马宏生 汪素云 张晓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63-668,T001,T002,共8页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级并给出深度的31282次1和2类精度的浅源地震为基础,研究了深度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方法,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平均深度为(16±7)km,东部地区为(13±6)km,西部为(18±8)km,东部比西部平均偏浅5km.我国大陆地震深度最大的地区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塔里木地块的西端和西南缘.震源深度与构造分区的关系密切,青藏活动地块震源深度平均为(33±12)km.新疆活动地块为(21±10)km,华北为(14±7)km;东北为(11±5)km;华南为(10±4)km.完整地块边界上的地震较深,其中最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北缘;准噶尔盆地的南边缘,阿拉善地块的南边缘;鄂尔多斯地块的东、西两侧以及四川盆地的西边缘.在新生性的破裂带上地震偏浅,如滇西南地震带及张渤地震带.另外,还根据我国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壳幔(主要是地壳)力学行为、变形属性和破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 震源浓度 构造含义 地震孕育 地震发生 构造变形 力学属性
原文传递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2
7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及近期进展 被引量:102
8
作者 林家浩 张亚辉 赵岩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0-360,共11页
对反应谱方法、随机振动方法和时间历程法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时的特点作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变化效应(特别是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结构的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反应谱方法对多点激励地震分析显得相当困难,... 对反应谱方法、随机振动方法和时间历程法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时的特点作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变化效应(特别是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结构的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反应谱方法对多点激励地震分析显得相当困难,而随机振动方法则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于强震作用下的大跨度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时间历程法在现阶段仍应是主要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反应谱 功率谱 时间历程 随机 行波效应 大跨度结构 抗震分析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83
9
作者 H.Hwang 刘晶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51,共5页
针对缺乏桥梁结构地震破坏数据的地区 ,考虑地震地面运动、局部工程场地条件和桥梁本身参数的不确定性 ,给出了一种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曲线的系统性分析方法 ,对美国中东部受NewMadrid地震带影响的高速公路系统混凝土连续... 针对缺乏桥梁结构地震破坏数据的地区 ,考虑地震地面运动、局部工程场地条件和桥梁本身参数的不确定性 ,给出了一种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曲线的系统性分析方法 ,对美国中东部受NewMadrid地震带影响的高速公路系统混凝土连续桥梁结构易损性进行分析 ,并给出了桥梁结构的易损性曲线 ,表明本文方法对该类地区桥梁结构的易损性分析具有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混凝土 地震 易损性曲线 回归分析 不确定性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异常——临震前兆 被引量:177
10
作者 强祖基 徐秀登 赁常恭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7期1324-1327,共4页
地震前出现增温异常,早已被人们所察觉,不少人曾对其进行过研究。但采用台网定点观测的方法,只能得到局限于某些地点的定时温度资料,而得不到孕震范围的大面积的温度动态演变资料。利用卫星热红外辐射探测地面温度,则具有资料准确、覆... 地震前出现增温异常,早已被人们所察觉,不少人曾对其进行过研究。但采用台网定点观测的方法,只能得到局限于某些地点的定时温度资料,而得不到孕震范围的大面积的温度动态演变资料。利用卫星热红外辐射探测地面温度,则具有资料准确、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能捕捉震前增温异常的时空动态变化等优点。但目前仅见苏联有过探讨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文章。作者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对1989年10月山西大同地震等进行了实际监测和试报,初步探索了利用该手段进行临震预报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卫星 热红外辐射 临震前兆
原文传递
论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被引量:166
11
作者 杜远生 韩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89-394,共6页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重力流可以形成震积岩、海啸岩和震浊积岩。在地震过程中 ,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构造标志 (地震断裂层、地裂缝、微同沉积断裂、微褶皱纹理、重力断层等 )、沉积和成岩标志 (砂岩脉...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重力流可以形成震积岩、海啸岩和震浊积岩。在地震过程中 ,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构造标志 (地震断裂层、地裂缝、微同沉积断裂、微褶皱纹理、重力断层等 )、沉积和成岩标志 (砂岩脉、泥岩脉、泥晶脉 ,即磨牙 ( molar tooth)构造、枕状层、砂火山、泥火山、同沉积变形构造、丘状层理等 )。地震沉积组合包括原地震积岩 ( A,包括震裂岩、震褶岩、自碎屑角砾岩、内碎屑副角砾岩等 )、海啸岩 ( B,由具丘状层理、平行层理的碎屑岩或内碎屑灰岩组成 )、震浊积岩 ( C,由具块状层理、递变层理或玻马序列的粗碎屑岩或碎屑灰岩组成 )及背景沉积 ( D) 4个单元 ,它们组合成 A- B- C- D、A- B- D、A- C- D、A- D、B- D、C- D等 6种类型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地震 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
下载PDF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的方法和技术 被引量:169
12
作者 邓起东 徐锡伟 +1 位作者 张先康 王广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3-104,共12页
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直下型大地震可能产生巨大的灾害 ,包括高的振动破坏和强的断裂地表错动。因此 ,城市范围内的直下型活动断裂和隐伏活动断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立足于城市环境复杂、污染重、干扰强的特点 ,... 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直下型大地震可能产生巨大的灾害 ,包括高的振动破坏和强的断裂地表错动。因此 ,城市范围内的直下型活动断裂和隐伏活动断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立足于城市环境复杂、污染重、干扰强的特点 ,文中介绍了城市活动断裂探测的主要方法 ,包括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多种探测方法。在地质地貌方法中 ,最新断裂活动面的断错地质地貌制图及针对断裂新活动和古地震研究的钻探和槽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年轻地质体和地貌面年龄测定是一项关键技术 ;地球化学探查 ,尤其是多种气体测项在隐伏断裂初步定位中起到先锋作用 ;在各种地球物理探测中 ,浅层地震勘探起着关键作用 ,而在探查活动断裂深部背景和孕震可能性时 ,各种深地震探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这一新的工作中 ,必须更多地强调和更好地做到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探测的结合 ,做到多种探测手段和勘探方法的综合运用 ,这样才能做好断裂定位、断裂活动性判定及分析断裂孕震条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 地震 振动破坏 断裂地表错动 地震危险性 地质 地貌 地球化学 断裂孕震条件
下载PDF
堆石料的动力变形特性 被引量:162
13
作者 沈珠江 徐刚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本文介绍了新疆吉林台面板堆石坝堆石料的大型振动三轴试验结果,重点研究了堆石料的振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堆石体具有相当大的体积收缩特性,如果在堆石坝的地震永久变形中无视这一点,将会带来不可允许的误差。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堆石料 动力变形 地震
下载PDF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161
14
作者 徐光兴 姚令侃 +1 位作者 李朝红 高召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8-923,共6页
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一个边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垂直放大和... 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一个边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垂直放大和临空面放大作用,边坡土体对输入地震波低频部分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部分存在滤波作用。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随输入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持时对加速度峰值响应的影响不大;坡体位移随振幅、持时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强震作用下剪应变增量最大区域的位置和形状表明,单一均质土层边坡的破坏模式仍是沿着某一弧形潜在滑动面失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动力响应 地震 地震动参数 FLAC^3D
下载PDF
龙门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与2008年汶川(M=7.9)地震 被引量:173
15
作者 J.Hubbard J.H.Shaw +1 位作者 郭婷婷(译) 杨虎(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龙门山山脉,即2008年5月12日汶川(M=7.9)毁灭性地震的发生地,界定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并显现出比青藏高原任何地方都大的地形起伏。然而,在这次地震之前,大地测量与地质调查工作都没有测到横跨该山系前缘有明显的缩短变形(Shenet al... 龙门山山脉,即2008年5月12日汶川(M=7.9)毁灭性地震的发生地,界定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并显现出比青藏高原任何地方都大的地形起伏。然而,在这次地震之前,大地测量与地质调查工作都没有测到横跨该山系前缘有明显的缩短变形(Shenet al,2005;Meade,2007;Chenet al,2000),从而引起了关于该山岳带地形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激烈争论。现已提出两个端元模型:(1)脆性地壳增厚,即具有大量滑动的逆冲断层切穿岩石层并引起隆起(Ta-pponnieret al,2001);(2)地壳流动,即青藏高原下地壳的低粘度物质向外挤出,抬升了喜马拉雅山东北部的地壳(Roydenet al,1997;Burchfiel,2004;Bird,1991)。在此,我们使用平衡地质剖面来说明该山系前缘的地壳缩短、构造起伏与地形地貌是密切相关的。这表明,地壳缩短是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的隆起及其地形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致使沿该山系前缘大型逆冲断层发生破裂,并造成数万人死亡和大范围破坏的2008年汶川地震(M=7.9)就是这种地壳缩短过程的作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 地震 汶川 隆起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形起伏 地质调查工作
下载PDF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被引量:150
16
作者 崔鹏 韦方强 +4 位作者 陈晓清 何思明 游勇 党超 李占鲁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年第4期317-323,共7页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堰塞湖 灾害链 减灾
下载PDF
岩爆的分形特征和机理 被引量:135
17
作者 谢和平 W.G.Pariseau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8-37,共10页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和损伤力学研究了岩爆诱发的微地震。使用分形的数目—半径关系考察了已报导的微地震事件的位置分布,发现它具有集聚(cluster)分形结构。当接近一个主岩爆时,微地震事件的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相应地出现分形维数值的减...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和损伤力学研究了岩爆诱发的微地震。使用分形的数目—半径关系考察了已报导的微地震事件的位置分布,发现它具有集聚(cluster)分形结构。当接近一个主岩爆时,微地震事件的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相应地出现分形维数值的减小。最低的分形维数值通常出现在一个主岩爆临近产生之时。这样,分形维数的变化就有可能用来进行岩爆的预测预报。这种变化与地震学中强震发生前的降维现象(b值减小)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使用损伤力学和分形概念从理论上分析了岩爆的分形和物理机理。研究表明:一个强的破坏(岩爆或地震)实际上等效于岩体内破裂的一个分形集聚。这个破裂的分形集聚所需能量耗散E随分形维数D的减小而按指数律增加:D=C_1exp[—C_2E]这样,岩爆和地震的分形自然在理论上得到很好的解释,并由此人们能更好地去理解岩爆和地震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分形特征 分形机理 岩石 爆炸
下载PDF
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 被引量:138
18
作者 叶列平 陆新征 +2 位作者 马千里 汪训流 缪志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31-140,共10页
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会进入非线性并产生损伤,准确预测地震荷载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对评估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近年来开发的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的纤维模型THUFIBER程序,适用于预应力... 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会进入非线性并产生损伤,准确预测地震荷载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对评估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近年来开发的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的纤维模型THUFIBER程序,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杆系结构的纤维模型NAT-PPC程序,以及适用于剪力墙结构的分层壳墙元模型的非线性分析程序。这些程序可以直接将构件的非线性节点力(轴力、剪力和弯矩)、节点变形(平动和转动)和材料的非线性应力-应变行为联系起来,可以模拟各种复杂受力构件的滞回行为和轴力-双向弯曲-剪切耦合行为,借助通用有限元程序方便的前后处理功能和非线性计算功能,该程序可以准确模拟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三维非线性地震响应,也可模拟爆炸、倒塌等极端非线性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和工程应用算例,说明所研发程序的精度和计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地震 非线性 杆件 纤维模型 剪力墙 分层壳单元
下载PDF
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129
19
作者 赵丞智 李俊福 +4 位作者 王明山 范启亮 张富 张华彪 汪向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 :研究地震后 17个月受灾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的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在张北地震震中一所中学随机抽取 2 0 5名中学生 ,进行DSM -IV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测查。结果 :灾后 17个月PTSD发生率为 9 4% ,... 目的 :研究地震后 17个月受灾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的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在张北地震震中一所中学随机抽取 2 0 5名中学生 ,进行DSM -IV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测查。结果 :灾后 17个月PTSD发生率为 9 4%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TSD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 :似乎事件重现的动作或感受 (74 5 % )、警觉性过高 (6 8 8% ) ,强烈的生理反应 (6 6 7% )、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烦恼(6 3 0 % )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回忆 (6 0 9% ) ,出现较少的症状是情感范围有所限制 (10 4% )、脱离或觉得他人陌生的感觉 (13 5 % )。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有心理痛苦水平、感受到生命危险程度、受伤程度及女性。结论 :地震后青少年PTSD的发生率是 9 4% (17个月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地震 青少年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地下水与地质灾害 被引量:97
20
作者 仵彦卿 《地下空间》 CSCD 1999年第4期303-310,316,共9页
由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有三种.即物理作用(包括润滑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化学作用(包括离子交换、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 由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有三种.即物理作用(包括润滑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化学作用(包括离子交换、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以及刀学作用(包括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岩土作的变形性和强度.而岩土作中应力的变化(自然力和人类工程力)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改变.最终访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分析了地下水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水库诱发地震、滑坡、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矿山及隧洞突水等的地质灾害的力学机制,运用岩体水力学理论分析了地震孕震规律及进行地震预报与控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 岩溶塌陷 滑坡 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