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地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刘冬霞 郄秀书 +1 位作者 冯桂力 吴书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8-364,共7页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一次具有前部对流线,后部大范围层状云降水(LLTS)的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最...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一次具有前部对流线,后部大范围层状云降水(LLTS)的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最高频数达到260次/5min;与负地闪比较,正地闪呈现不活跃状态。负地闪主要落在〉40 dBz的强回波区内部及其边缘区域,而正地闪则分布在前部云砧和后部层状云降水区内。对地闪位置与回波强度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45~55 dBz的回波是最有利于地闪发生的区域,回波强度低于这一区域,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大,地闪活动呈递增趋势,地闪频数在50~55 dBz的回波区域内达到峰值,〉55 dBz的回波区域内地闪频数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频数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一次全省性强雷暴天气的地闪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潘娅英 王亚云 +2 位作者 钱吴刚 黄新晴 邓霞君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2-436,I0008,共6页
2009年6月26日浙江出现全省范围的雷暴天气,此次过程中出现的地闪频数是自2006年闪电定位系统建立以来出现最多的一次。利用闪电定位实测资料、加密雨量站雨量实况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这一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 2009年6月26日浙江出现全省范围的雷暴天气,此次过程中出现的地闪频数是自2006年闪电定位系统建立以来出现最多的一次。利用闪电定位实测资料、加密雨量站雨量实况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这一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闪以负地闪为主,负地闪广泛分布于25~55dBz雷电回波区域内,而正闪多出现在25~35dBz回波中;地闪多出现在回波发展和前进的一侧,且密集分布在回波的梯度最大处,强回波中心处地闪较少出现;在回波开始减弱到中心强度为35dBz左右的区域没有地闪发生。地闪频数与全省过程累积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地闪的出现及其频数的增加意味着影响某地的强对流风暴正在发展或正向本地移来,对于单站来说雨强峰值滞后于地闪频数峰值半个小时以上,对于全省累积降水量则提前1~2h。因此地闪资料可以作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预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省性强雷暴 分布 频数 短时强降水
下载PDF
深圳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频数与天气雷达回波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赖悦 张其林 +2 位作者 陈洪滨 李兆明 漆加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9-558,共10页
利用深圳市气象局的闪电定位网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深圳地区2012年4月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飑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虽然... 利用深圳市气象局的闪电定位网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深圳地区2012年4月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飑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虽然有所增大,但负地闪仍然占绝对优势,正、负地闪主要发生在30 d BZ以上的强回波区,地闪分布与雷达回波强度表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在-10℃、-15℃和-20℃三个高度层上,雷达回波强度的每一次跳跃变化都对应着地闪频数的跃增,且地闪频数跃增的时间与回波强度跃增时间一致,其中-20℃层高度上回波强度与地闪频数相关性最好;在飑线过程不同阶段,雷达回波强度的概率密度分布等特征量可以反映闪电频数在相应时期的变化;另外,强回波面积与闪电活动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5℃层高度上超过40 d BZ的雷达反射率面积与地闪频数的相关系数为0.90,其对数拟合优度R2为0.798,各温度层上相关系数最高项的线性拟合效果均好于对数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频数 雷达回波强度 反射率面积
下载PDF
两次雷暴过程的地闪及回波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钟颖颖 冯民学 +1 位作者 焦雪 苗甫生 《气象科技》 2012年第4期620-626,共7页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降雨量资料,对南通地区2009年两次雷暴过程的地闪、降雨量和雷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主要集中在较强回波区域,40dBz及以上回波区域地闪尤为密集,但也有部分地闪尤其是正闪,发生...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降雨量资料,对南通地区2009年两次雷暴过程的地闪、降雨量和雷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主要集中在较强回波区域,40dBz及以上回波区域地闪尤为密集,但也有部分地闪尤其是正闪,发生在强回波边缘或回波弱的地方;40dBz回波高度突破-10℃温度层结高度的时间提前于第1次地闪,与地闪频数的变化一致性高;雷暴云发展过程中40dBz及以上雷达回波面积和地闪频数跳变较为一致,但出现连续降水时回波面积虽大,地闪频数反而减少;逐时降雨量和观测站周围20km范围内的地闪频数与时均40dBz及以上回波面积的相关性非常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面积 回波高度 频数 逐时降雨量
下载PDF
江西省地闪气候特征及其活动强弱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支树林 许爱华 +1 位作者 李俊 孙素琴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年第2期37-44,共8页
为科学评价雷电活动强弱和为雷电预报的效果检验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3—2010年江西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分析了逐小时的闪电频数变化,发现0.01°×0.01°经/纬度分辨率格点上的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9月18日17:00... 为科学评价雷电活动强弱和为雷电预报的效果检验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3—2010年江西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分析了逐小时的闪电频数变化,发现0.01°×0.01°经/纬度分辨率格点上的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9月18日17:00—18:00,为64次/h;相较其他时段而言,16:00—17:00闪电活动最强。基于地闪观测资料、探空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雷达回波强度与地闪数的相关性统计特征发现,在0.1°×0.1°经纬度网格点上,0℃层以上最大回波强度大值与相应时段内的地闪频数大值常不一一对应,但地闪频数大值多出现在强回波附近。格点上的12 min内的地闪数大都≤60个,以1—20个为最多;地闪数≥40个的格点数则明显减少;对应的0℃层以上最大回波强度集中于35—60 dBz,回波强度≤35 dBz或≥60 dBz的格点数则明显偏少。回波强度介于45—55 dBz的格点数明显大于回波强度>55 dBz以及<45 dBz的格点数,表明这个区间内的闪电活动最强。因此,借助0℃以上最大回波强度可简单地区分闪电活动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数 回波强度 相关性 格点
下载PDF
不同天气类型短时强降水与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周成 杨学斌 +1 位作者 吕伟绮 王宁 《海洋气象学报》 2019年第2期143-150,共8页
选取2006—2013年山东8次典型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20mm·h^-1)个例,并根据降水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分为4种类型,利用山东区域ADTD型闪电定位仪资料,统计各类短时强降水与地闪相关性;结合地闪频数、密度分析地闪与短时强降水的雨... 选取2006—2013年山东8次典型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20mm·h^-1)个例,并根据降水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分为4种类型,利用山东区域ADTD型闪电定位仪资料,统计各类短时强降水与地闪相关性;结合地闪频数、密度分析地闪与短时强降水的雨强、出现时间、空间分布等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各类强降水与不同范围地闪的相关性不同,与固定范围内地闪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其中负地闪占绝大多数,正闪比例小,负闪占比越大降水越强;站点周边30km范围内地闪频数与降水相关性较好,低槽冷锋型强降水与地闪频数相关性最好,其次是低涡切变线型,黄淮气旋型短时强降水与地闪频数相关性差,热带气旋型强降水则与正闪相关性更好。2)地闪频数只对单次过程降水量变化有所指示,不能直接用来判别短时强降水,而地闪频数峰值对于短时强降水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其中后倾型低槽冷锋、西北涡、西南涡型短时强降水地闪频数峰值对于预报短时强降水指示意义较强,冷切变和暖切变型指示意义较小,前倾型低槽冷锋、黄淮气旋、热带气旋型无明显指示意义。3)高地闪密度与短时强降水落区对应较好,但短时强降水并不一定会出现在高地闪密度中心区域;大部分短时强降水极值站高地闪密度中心对应;对于后倾型低槽冷锋、暖切变、西南涡型短时强降水,5次·(10km)^-2·h^-1可作为预报参考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天气系统 频数 密度
下载PDF
邵阳地区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明薇 周四清 +2 位作者 彭双姿 尹中海 肖稳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1期69-74,共6页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常规观测站24 h降水资料,对2008—2010年邵阳地区闪电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邵阳地区闪电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邵阳地区闪电以负地闪为主,地闪频次的最大值中心位于东北部,呈东北—西南减少的趋势;地闪频次有明显...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常规观测站24 h降水资料,对2008—2010年邵阳地区闪电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邵阳地区闪电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邵阳地区闪电以负地闪为主,地闪频次的最大值中心位于东北部,呈东北—西南减少的趋势;地闪频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闪电集中发生在13—19时;有闪电时,降水量不超过1 mm和10 mm的降水个例分别为29.63%和76.30%;无闪电时,其值分别为69.44%和96.30%;超过20 mm的降水多伴随有闪电,无闪电时发生概率极小;地闪频次与闪电对流降水的拟合系数优于其与所有降水的拟合系数,且随着统计尺度的增大,地闪与闪电对流降水的相关性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数 密度
下载PDF
云南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朱莉 张腾飞 +1 位作者 李华宏 尹丽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35-343,共9页
为揭示云南短时强降水的成因,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云南一次较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冷锋切变线提供动力抬升... 为揭示云南短时强降水的成因,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云南一次较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冷锋切变线提供动力抬升条件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诱发短时强降水;高空槽后冷平流的补充南下激发云南金沙江河谷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不断生成并南移,使得MCS维持较长时间,为滇中及滇南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短时强降水出现在MCS和中尺度对流单体(MCC)云团移向的前部边缘地区;雷达回波资料显示,飑线的维持和移动造成滇南的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飑线前部的入流槽口处,云南中部的短时强降水与逆风区的形成和维持有直接关系;负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30 min^3 h左右的提前量,负地闪频数的跃增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天气预报 短时强降水 冷锋切变线 飑线 入流槽口 逆风区 频数
下载PDF
蒙古东部冷涡造成河北中南部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连志鸾 高连山 +2 位作者 李国翠 赵瑞金 赵彦厂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和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对应的地闪极性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邻近区域,降雹点落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性强降水云团中负地闪频繁发生,强降水区出现在负地闪密度高值中心附近,负地闪簇集区域预示着对流性强降雨的落区。多单体风暴中,闪电的频率及聚集区域主要取决于雷暴单体的数目、强度和相互接近的程度,其造成的强降雹主要发生在总地闪的活跃期。本次个例分析显示,总闪电频数跃增、正闪频数突增,仅先于降雹数分钟(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根据闪电频数变化可监测对流强度的演变和冰雹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蒙古东部冷涡 雹暴 频数
下载PDF
梅州地区两次雷暴过程的多尺度气象资料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青 陈玉华 +2 位作者 吴文婷 曾东好 高国靖 《广东气象》 2017年第1期24-27,共4页
利用闪电定位、多普勒雷达、探空数据以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6年4月17日梅州地区的两次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雷暴过程均是强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闪以及降水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特征;正闪密集时段,有明显降水以及风速突变特征... 利用闪电定位、多普勒雷达、探空数据以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6年4月17日梅州地区的两次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雷暴过程均是强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闪以及降水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特征;正闪密集时段,有明显降水以及风速突变特征,地闪密集区对应着强风切变区域;地闪变化与风速变化相关性明显,地闪较降水有一定的滞后性;地闪的密集区域与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基本吻合;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不稳定层结参数特征均符合强对流系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雷暴 频数 多普勒雷达 多尺度气象 梅州市
下载PDF
闪电定位分析烟台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凤芸 陈星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1103-1104,共2页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雷电活动月变化呈单峰特性,主要集中在6~8月;2007~2012年间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98.72%;烟台地区闪电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3:00—23:00,67.81%以上的闪电均发生在这些时段,16:00、19:00、20:00、2l:00为闪电高发时段,雷电活动最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数 电定位仪 雷击大密度 时空分布 烟台
下载PDF
滇西南两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迎杰 尹丽云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3年第4期1-9,110,10,109,共9页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滇西南的两次台风低压西行形成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飑线过程均以负地闪占主导地位,“7.17”过程正、负地闪频数峰值均出现在飑线成熟阶段,正地...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滇西南的两次台风低压西行形成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飑线过程均以负地闪占主导地位,“7.17”过程正、负地闪频数峰值均出现在飑线成熟阶段,正地闪峰值超前于负地闪峰值10~15 min;正、负地闪集中发生在冷中心区后侧的温度梯度大值区和辐合线附近回波强度≥40 dBz、回波顶高≥12 km的强回波区域;“9.22”过程正地闪频数呈单峰型变化,负地闪出现3个峰值,对应着3次飑线发展,密集负地闪出现在前侧TBB温度梯度大值区和强回波区左后侧强度≥40 dBz、回波顶高≥12 km的强回波区;负地闪减弱阶段正地闪开始活跃正地闪出现在后侧冷云中心.两次飑线过程中-10℃层回波强度的跃增总超前于负地闪的跃增6~30 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飑线 频数 云顶亮温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吉林省“7.28”强对流暴雨过程地闪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钦宏 王晓明 +1 位作者 陈长胜 郭维 《气象灾害防御》 2014年第3期17-21,共5页
利用2010年7月27日21时至7月28日20时发生在吉林省中东部强暴雨期间的地闪、风云卫星TBB、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对比方法,分析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强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负闪占总闪的9... 利用2010年7月27日21时至7月28日20时发生在吉林省中东部强暴雨期间的地闪、风云卫星TBB、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对比方法,分析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强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负闪占总闪的95.7%,负闪频数和总闪频数的逐时演变完全一致且呈现两峰两谷趋势,正闪峰值与总闪、负闪峰值出现时间基本同步。正负闪6min演变均表现为多峰波动,负闪的波峰提前于正闪波峰6min左右。地闪发生在长春雷达组合反射率大于35d Bz的区域和TBB等值线密集区;正闪主要出现在云顶黑体亮温大值区前部。逐时地闪峰值与逐时降水峰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闪峰值提前于降水峰值4h出现,强对流上升阶段降水强中心未出现在地闪密集区,对流性暴雨下降阶段和中间阶段降水强中心位于地闪密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数 云顶黑体亮温 组合反射率 强对流暴雨
下载PDF
一次春季强对流过程地闪分析
14
作者 王芳 郑文佳 解晗 《浙江气象》 2012年第2期17-20,共4页
利用地闪监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0年3月5日一次全省性强对流过程地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状的单体以及单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负地闪分布区域不同;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在55~60 dBz区域内,在回波强度大于60 dBz的区... 利用地闪监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0年3月5日一次全省性强对流过程地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状的单体以及单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负地闪分布区域不同;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在55~60 dBz区域内,在回波强度大于60 dBz的区域内地闪频数降低,且在回波强度最大的区域65~70 dBz内无地闪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分布 频数 回波强度
下载PDF
广东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分析
15
作者 郭青 李源锋 +3 位作者 高国靖 郭春辉 郭志萍 曾惠娟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6期44-48,共5页
利用广东的地闪定位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以及探空资料,对2014年3月31日广东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活动进行分析。重点分析飑线过程地闪活动变化特征以及地闪活动与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的关系。分析表明:飑线发展初期,地闪活动快速... 利用广东的地闪定位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以及探空资料,对2014年3月31日广东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活动进行分析。重点分析飑线过程地闪活动变化特征以及地闪活动与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的关系。分析表明:飑线发展初期,地闪活动快速增加;在旺盛阶段,地闪频数维持较高水平;减弱阶段,地闪活动明显减少,在整个飑线发展过程中,负地闪活动占主导地位,正地闪比峰值落后于地闪频数峰值约在1 h出现;飑线过程单位面积内92.8%的地闪活动发生在组合反射率>40 dBz的回波区,其中组合反射率>60 dBz的回波区地闪活动最为活跃;飑线旺盛阶段,在雷达图上表现出明显“弓形回波”、速度模糊以及明显的速度辐合等强对流天气特征;TBB亮温≤220 K区域与闪电活动的密集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闪活动活跃期:温度露点差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稳定层结特性,在湿度垂直分布主要表现出“上干下湿”型和“湿层深厚”型两个阶段,飑线的旺盛发展阶段中低空有强的垂直风切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频数 雷达回波 正负
下载PDF
台风登陆广东前后的地闪特征
16
作者 郭青 黄旭辉 +2 位作者 刘三梅 罗碧瑜 高国靖 《广东气象》 2020年第6期44-47,53,共5页
利用2006—2018年广东电力系统的地闪定位资料以及台风路径和强度资料,以同期登陆广东的38个台风过程闪电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东登陆台风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强度台风登陆广东前后总的闪电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8年在广东登... 利用2006—2018年广东电力系统的地闪定位资料以及台风路径和强度资料,以同期登陆广东的38个台风过程闪电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东登陆台风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强度台风登陆广东前后总的闪电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8年在广东登陆的台风达到38个,年均约3个。平均单位台风闪电频数年际呈震荡变化;8月最多,5月最少;17:00最多,05:00最少。一般情况下,台风强度越强,登陆后闪电频数减少得更为迅速;而台风越弱,登陆后闪电频数减少得不明显,有些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增加。登陆前后闪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呈明显的结构非对称性,在台风移动方向上闪电活动更为活跃,闪电主要出现在其移动方向的左侧活动,台风有向其外围强闪电活动密集区域移动的趋势。不同等级的台风在登陆前后闪电的频数均主要集中在外雨带,单位台风登陆前后平均闪电密度呈"两高一低"型,即内核区、外雨带的闪电密度高于内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台风 频数 正负 广东
下载PDF
山东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和地闪特征分析
17
作者 陈华凯 吕伟绮 +1 位作者 王逸鹏 王宁 《青海气象》 2021年第3期42-48,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20年5月16日发生在山东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天气过程是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和地面辐合线抬升触发低层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20年5月16日发生在山东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天气过程是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和地面辐合线抬升触发低层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2)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能准确的分析出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850hPa比湿≥8gkg-1、垂直运动为-1~-1.6Pas^(-1)和θse垂直能量锋区与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对应较好。(3)整个天气过程中正地闪占据主导地位,负地闪活动相对较弱,说明发生对地放电的主要为正电荷。(4)地闪主要发生在TBB<-50℃的冷云盖内,TBB值越小,地闪越活跃。(5)结合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地闪主要分布在反射率因子≥50dBz和回波顶高≥10km的强回波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不稳定能量 频数 TBB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范江琳 马力 青泉 《气象科技》 201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利用ADTD型闪电观测资料、SWAN拼图资料及成都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对2009-2011年12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的100个地闪、强降水个例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时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负地闪频数和降水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一致... 利用ADTD型闪电观测资料、SWAN拼图资料及成都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对2009-2011年12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的100个地闪、强降水个例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时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负地闪频数和降水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一致,有单峰、多峰的特征;负地闪频数越高,出现强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6~30 min,83%的事件伴随有负地闪频数突增并持续性增长的现象,56%的事件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地闪频数突增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开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之后的6~30min,67%的事件有出现降水量峰值,负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可预示雨强峰值的迅速到来;此外,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常伴有弱的负地闪活动,负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35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且移向与强回波的移动方向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数 持续性强降水 雷达回波
下载PDF
雷暴持续时间与地闪活动的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凌 周筠珺 郭在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7,共6页
根据2007—2008年6—8月湖南地区地闪定位、天气背景及探空资料,利用天气学分型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夏季雷暴的天气背景、持续时间以及雷暴过程中地闪的活动进行分析,定义的地闪频数指数(Icgf)可以较好地区分地闪活动等级;利用逐步... 根据2007—2008年6—8月湖南地区地闪定位、天气背景及探空资料,利用天气学分型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夏季雷暴的天气背景、持续时间以及雷暴过程中地闪的活动进行分析,定义的地闪频数指数(Icgf)可以较好地区分地闪活动等级;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得到了雷暴持续时间及地闪频数指数的预报方程,且均通过的信度检验,并进一步提出了各地闪活动等级预报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数指数 雷暴持续时间 大气不稳定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