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机森林理论及其在水文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杜尚海 古成科 张文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285-4295,共11页
随机森林理论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人工智能集成学习算法,由于其对数据系列中异常值的容忍度较高,且预测结果准确度显著高于其他常用算法,在以水文地质领域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介绍随机森林算法理论和应用... 随机森林理论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人工智能集成学习算法,由于其对数据系列中异常值的容忍度较高,且预测结果准确度显著高于其他常用算法,在以水文地质领域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介绍随机森林算法理论和应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内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其在地下水潜力评估、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污染预测等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效果,对随机森林理论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前景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理论可以有效解决水文地质领域研究中的参数和过程不确定性问题,在水文地质结构精确刻画、水文地质参数准确反演、水文地质过程的描述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随机森林 地下水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地下水质评价 地下水污染预测
下载PDF
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河北省南皮县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孔晓乐 王仕琴 +1 位作者 刘丙霞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5-1144,共10页
华北低平原区有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外来调水与浅层微咸水的联合利用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将引起区域水循环和水环境的改变。为明确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 华北低平原区有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外来调水与浅层微咸水的联合利用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将引起区域水循环和水环境的改变。为明确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在华北低平原区河北省南皮县域内对调水后不同季节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调查和采样,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d^2H、d^(18)O)稳定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来调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及其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7月,受蒸发作用的影响,地表水电导率(EC)和钠吸附比(SAR)增加,d2H、d18O同位素不断富集;由于地表水和周围土壤的交换吸附作用使其水化学类型向Na^+、Cl^-和SO_4^(2-)增加、HCO_3^-减少的咸水转变。调水改变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11月至翌年3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受外来调水直接或者灌溉补给,使得3月浅层地下水EC降低,埋深变浅,部分采样点分布在外来调水的SAR-EC区域。受调水影响,3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Na·Mg·Ca-Cl·SO_4、Na·Mg-Cl·SO_4·HCO_3、Na·Mg-SO_4·Cl·HCO_3等,是11月调水(Na·Mg·CaSO_4·HCO_3·Cl)和浅层地下水(Na·Mg-Cl·SO_4)的过渡类型。3月至7月浅层地下水补给沟渠水,地下水埋深变深,7月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3月相似。调水可以季节性地改善区域内沟渠水及其附近的浅层地下水水质,而对深层地下水和坑塘水的水质无改善作用。调水对沟渠水水质的改善体现在调水季节,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善存在滞后性,2014年11月调水之后,2015年3月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得到改善。因此,采用调水和浅层地下水、坑塘水混合灌溉,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咸淡水资源以及深层地下水压采,恢复地下水位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特征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华北低平原区 南皮县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间歇性河流与含水层水量交换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3-197,共15页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水温度对干旱区宽浅型河床渗透系数影响的定量研究",并梳理了其他相关研究,总结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间歇性河流与含水层水量交换研究所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当前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水温度对干旱区宽浅型河床渗透系数影响的定量研究",并梳理了其他相关研究,总结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间歇性河流与含水层水量交换研究所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当前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为:以宽浅型沙质河床为基本特征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河流,其河床每年经历数次干湿交替与冻融过程。受河水温度与河流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河床作为河流与含水层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其渗透性能具有高度时空变异性,已成为河水与地下水水量交换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分析指出,在环境变化和当前交叉学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河流与含水层相互作用为核心的潜流带水文学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河床渗透系数 文过程 干旱区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典型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及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海娇 魏加华 任倩慧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3-1554,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是典型的干旱内陆区,认识其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水化学特征及沿程变化规律,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在现场调查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化学、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典型流域地表水-地下水... 柴达木盆地是典型的干旱内陆区,认识其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水化学特征及沿程变化规律,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在现场调查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化学、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典型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水化学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1)根据地质构造、地层和地形对水力联系的控制作用,将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分为基岩阻隔+岩性控制型、岩性控制型和岩性控制+水文气象影响型。(2)从山区到尾闾,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从Ca型转变为Na型或Mg型、从重碳酸根型转变为氯离子型;沿程水化学影响机制从水-岩作用为主逐渐过渡到蒸发-沉淀作用占主导;受基岩阻隔和岩性控制的影响,山间河谷和冲洪积扇前缘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的转变使沿程水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发生局部逆转。(3)因含水层岩性差异,盆地南部地表水、地下水中Na^(+)、Cl^(-)和SO_(4)^(2-)占主导,东部、北部Ca^(2+)和HCO_(3)^(−)占主导,且北部F-浓度较其他流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化学特征
下载PDF
宁夏平原鸣翠湖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5
作者 孙玉芳 金晓媚 +3 位作者 雪彦宏 张勃 朱薇 徐兆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4-754,共11页
为深入理解人工补给湖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针对宁夏平原人工补给的鸣翠湖建立湖岸带监测剖面,分析水位动态、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探讨湖岸带地下水补给来源。结果表明,地下水动态显示鸣翠湖属于典型的饱和流-补给型湖泊,高... 为深入理解人工补给湖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针对宁夏平原人工补给的鸣翠湖建立湖岸带监测剖面,分析水位动态、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探讨湖岸带地下水补给来源。结果表明,地下水动态显示鸣翠湖属于典型的饱和流-补给型湖泊,高水头是驱动湖水向近岸区浅层地下水转化的直接动力因素。受区域水动力的影响,湖水与西岸地下水的动态响应密切,与东岸地下水动态响应较弱。水化学结果显示湖西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存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差异,而湖东岸较稳定,距离湖泊较远的ML05表现出与其它孔组不同的离子浓度特征。Piper图表明在丰水期地表水大量补给地下水,样点分布聚集,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化学类型一致;枯水期随着地表水补水量的下降,地下水样点分布离散,尤其30 m深度地下水与地表水化学组分相差更大。δD和δ^(18)O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对近岸区埋深小于10 m的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明显,30 m深度以下地下水受侧向径流补给作用增强。鸣翠湖岸带10 m以上浅层地下水受湖水和灌溉水的补给比例超过80%。通过对比宁夏平原南部、中部和北部不同湖岸带局部流场和不同深度(5 m、10 m、30 m)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得出人工补给湖泊湖岸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深度在10 m以上,在人工补给条件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是单向固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平原 人工补给湖泊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化学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皮山河绿洲带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升 余斌 +1 位作者 陈锋 王友年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6-122,共7页
为查明皮山河绿洲带内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分别在2016年7月、11月采集了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通过对样品的水化学组成、离子比、Piper三线图、降水同位素特征及地下水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从出山... 为查明皮山河绿洲带内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分别在2016年7月、11月采集了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通过对样品的水化学组成、离子比、Piper三线图、降水同位素特征及地下水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从出山口至沙漠边缘,在研究区内,沿地下水流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矿化度增大,地下水化学类型由SO_(4)·Cl-Na·Mg型演变为Cl·SO_(4)-Na型,地下水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变为阳离子交替吸附和蒸发浓缩作用。2)研究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源,补给来源主要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当地的大气降水补给;另一种是同位素较贫化的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入渗后形成的侧向径流补给。3)皮山河绿洲带的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由自然条件和地质构造决定,而绿洲带内频繁的人类活动使得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同位素 补给来源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皮山河绿洲带
原文传递
稳定同位素在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廖雯 杨海娇 +1 位作者 雷金平 杨延均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1期176-178,共3页
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机理复杂,径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河流冲积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频繁,深刻影响着流域水文过程、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指示水的来源、识别不同环境下各类水体的运移。主... 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机理复杂,径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河流冲积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频繁,深刻影响着流域水文过程、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指示水的来源、识别不同环境下各类水体的运移。主要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在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机理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稳定同位素的应用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干旱内陆河流域 文循环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高业新 王贵玲 +4 位作者 刘花台 刘志明 蔺文静 王建中 陈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8,共5页
通过分析石羊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可以了解石羊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武威盆地,在山前地带,出山河水入渗转化为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水;进入细土平原后,河水又补给地... 通过分析石羊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可以了解石羊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武威盆地,在山前地带,出山河水入渗转化为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水;进入细土平原后,河水又补给地下水;在农灌区引河水又通过田间入渗反补地下水。(2)民勤盆地,地下水主要通过引水灌溉和河水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化学特征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祁晓凡 李文鹏 +3 位作者 崔虎群 康卫东 刘振英 邵新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3,共15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是中国西北干旱内流盆地水循环的显著特征,转化机制研究是盆地水循环规律认知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我国西北干旱内流河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盆地和盐池盆地为研究区,建立了黑河主干河道时变水平衡模型...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是中国西北干旱内流盆地水循环的显著特征,转化机制研究是盆地水循环规律认知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我国西北干旱内流河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盆地和盐池盆地为研究区,建立了黑河主干河道时变水平衡模型和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了长周期水文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得到如下认识:(1)补给条件由以天然条件下河流渗漏为主的线状补给演变为以河流与引水渠道渗漏的线状补给和灌区田间入渗面状补给,排泄条件由以泉水溢出和天然湿地排泄演变为以泉水溢出与地下水开采为主的排泄。(2)张掖盆地黑河干流河道入渗段和溢出段大致以G312大桥为界,亦称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转折点。莺落峡—G312大桥段为悬河渗漏段,河道入渗补给主要受控于进入河道的实际过水量。其中,莺落峡—草滩庄段河道入渗补给率为28.20%;草滩庄—G312大桥段河道入渗补给量与河道过水量的关系可用分段函数表达,河道过水量大于或等于0.37×10^(8) m^(3)/mon时呈幂函数关系,小于则呈线性函数关系。G312大桥—正义峡段为地下水溢出段,其中G312大桥—平川大桥段地下水溢出量约占全部溢出量的70%,溢出峰值出现在高崖水文站下游约6 km处,其单长溢出量可达0.46 m^(3)/(s·km)。(3)研究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河流—含水层系统,近31年来经历了连枯和连丰的水文变化,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与地表水转化机制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最强烈的地区为张掖盆地中部的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1990—2001年连枯期,灌区引水量总体逐年减少,以河道入渗和渠系渗漏为主的补给量平均以0.06×10^(8) m^(3)/a速率减少,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导致灌溉用水增加,地下水开采量显著增加,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储存量累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机制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平衡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 黑河流域
下载PDF
综合遥感和地下水数值模拟分析黑河中游三水转化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响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剑 程国栋 +3 位作者 王根绪 李新 胡晓农 韩旭军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43-1354,共12页
以地下水/河流(FEFLOW/MIKE11)相互作用耦合模拟为基础,结合GIS和遥感技术建立研究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及其对土地利用响应的数值模拟模型。模型利用定量遥感技术估算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面状蒸散发;利... 以地下水/河流(FEFLOW/MIKE11)相互作用耦合模拟为基础,结合GIS和遥感技术建立研究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及其对土地利用响应的数值模拟模型。模型利用定量遥感技术估算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面状蒸散发;利用ARCGIS管理和处理各种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的数据(如灌溉制度、土地利用);利用FEFLOW/MIKE11模拟黑河与含水层之间的水量相互转化。模型通过拟合研究区地下水流场、观测孔水位历时曲线及水均衡来识别水文地质条件、补排边界和水文地质参数。最后利用率定的模型对黑河中游盆地补给、径流、排泄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出:黑河在其冲积扇中上部大量补给地下水,在其河谷细土平原张掖盆地地下水与河水相互交换频繁,在其河谷细土平原酒泉东盆地多为地下水补给河流的现象;黑河中游盆地冲积扇下部和河流细土平原耕地扩张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冲积扇中上部地下水位下降和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趋势将改变上游出山区和中游冲积扇上部的地下水水位差、改变冲积扇中上部黑河与地下水的水位差,影响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系统的补排关系,对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异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FEFLOW 土地利用 蒸散发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下载PDF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建忠 魏莉莉 +1 位作者 赵玉苹 丁宏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20-126,共7页
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的黑河流域,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发生着大数量的、有规律的、重复的转化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率先开展了有关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研究的国... 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的黑河流域,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发生着大数量的、有规律的、重复的转化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率先开展了有关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研究的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丰富的勘查研究成果,促进了这一地区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勘查研究理论的丰富和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广泛应用,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相继完成并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但仍存在着水资源转化关系和转化规律还缺乏流域系统研究、中下游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尚不能确定等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用水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研究进展 文地质
下载PDF
松花江佳木斯以下干流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浩然 肖长来 徐梦瑶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28,共3页
松花江下游干流段地区内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关系复杂。因此开展松花江下游干流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研究对于建立松花江下游干流段内的水循环模式和指导区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利用地表水水量平衡法... 松花江下游干流段地区内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关系复杂。因此开展松花江下游干流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研究对于建立松花江下游干流段内的水循环模式和指导区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利用地表水水量平衡法和地下水水量均衡法,在充分分析松花江下游干流段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表水的蒸发量、开采量、补给量和排泄量以及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的计算,研究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下游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地表水量平衡 地下水量均衡
下载PDF
基于GMS的傍河应急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跃 岳运华 +2 位作者 刘中刚 蔡志川 郑涛 《地质与资源》 CAS 2019年第1期72-77,共6页
依据铜陵太平-钟仓应急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构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GMS建立水源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和验证.模型模拟期为一个应急供水周期180 d(2017-01~2017-06),水源地开采层位为... 依据铜陵太平-钟仓应急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构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GMS建立水源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和验证.模型模拟期为一个应急供水周期180 d(2017-01~2017-06),水源地开采层位为承压水.模拟结果表明:在采用均匀布井方案和限定开采井水位降深不超过承压含水层顶板的条件下,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11.94×104m3/d,达大型水源地规模(5×104m3/d<允许开采量<15×104m3/d);水源地承压水在应急开采条件下,激发了长江侧渗补给量,袭夺量占水源地开采总量的27.82%.同时,通过模型模拟数据对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与地表水转换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傍河源地 数值模拟 地下水资源 允许开采量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冬奥会崇礼赛区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师明川 付世骞 杜尚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7,共6页
为深入理解崇礼区清水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通过D、18O、222Rn环境同位素技术开展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18O监测结果可知,东沟中游地区表现为地下水溢出补给地表水,地表水接受地下水泄流补给的... 为深入理解崇礼区清水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通过D、18O、222Rn环境同位素技术开展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18O监测结果可知,东沟中游地区表现为地下水溢出补给地表水,地表水接受地下水泄流补给的贡献为56%,接受上游河水补给为44%;通过222Rn监测结果可知,上游段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地表水向地下排泄27.8 m^3/(d·m);下游段地下水向地表水转化,地下水向地表水补给平均速率为17.6 m^3/(d·m)。由此可见,地表水-地下水的频繁转化是清水河流域水资源循环的主要特征,地下水泄流补给地表水是区内旱季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域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 222Rn 氘氧同位素
下载PDF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立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3-569,共7页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内地下水和河水、泉水的转化以及综合利用具有西北干旱区的典型性.在一维明渠汇流和三维地下水流耦合数值模型的基础上,结合1995—2003年的黑河水位、流量和地下水头监测等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分析了正义峡站黑河水...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内地下水和河水、泉水的转化以及综合利用具有西北干旱区的典型性.在一维明渠汇流和三维地下水流耦合数值模型的基础上,结合1995—2003年的黑河水位、流量和地下水头监测等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分析了正义峡站黑河水位和流量、地下水头变化和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状况,说明模型是可靠的.同时,利用GRACE重力卫星和GLDAS土壤含水量数据反演了2004—2012年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根据2004—2007年监测和模拟地下水头对比效果反推了研究区的地下水开采量,模拟发现地下水向黑河排泄水量、泉水溢出量和潜水蒸发量基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成果可为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水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数值模拟 黑河 GRACE
下载PDF
雎水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左蔚 李晓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10年第8期65-70,共6页
为了解特定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及其运移和转化的历史,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分析了小流域雎水河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雎水河流域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的地矿化度的溶滤水。(2)雎水河全线都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3)部分泉点矿化度... 为了解特定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及其运移和转化的历史,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分析了小流域雎水河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雎水河流域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的地矿化度的溶滤水。(2)雎水河全线都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3)部分泉点矿化度相对较高与SO24-较高有关,可能是因为流经了含煤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域 化学特征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下载PDF
傍河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转化SFR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滕飞达 张博 +3 位作者 梁秀娟 李明乾 杨伟飞 张芷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2-67,共6页
傍河水源地开采地下水是一个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复杂过程。目前,模拟傍河开采量的数值模型常把河流概化为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或河流边界。第一类定水头边界处理把河流概化为无限补给水源,对季节性河流来说明显不切实际,而河流边界不具备... 傍河水源地开采地下水是一个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复杂过程。目前,模拟傍河开采量的数值模型常把河流概化为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或河流边界。第一类定水头边界处理把河流概化为无限补给水源,对季节性河流来说明显不切实际,而河流边界不具备SFR模型的汇流功能。为弥补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及河流边界模型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计算精度不够的缺陷,采用SFR模型概化白马河-吉利河,设置河床与地下水之间的河床水力传导系数、河床厚度、水深及断面形状等,将SFR模型与MODFLOW模型进行耦合,计算丰、平、枯水期河流流量与上下游水位,建立SFR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分别使用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河流边界模型概化河流,将SFR耦合模型、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及河流边界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FR耦合模型在表达丰、平、枯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及转化量计算方面更为准确。按SFR耦合模型、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河流边界模型计算的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别为2779万、3511万、2576万m^3/a,SFR耦合模型模拟结果与研究区已知的地下水可开采量2870万m^3/a更为接近,所得结论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R模型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傍河源地 白马河-吉利河
下载PDF
柳江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证据 被引量:38
18
作者 谷洪彪 迟宝明 +2 位作者 王贺 张耀文 王明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9-799,共11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是水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区域水资源量的基础。通过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和采样,在对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盆地内枯水期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空间变...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是水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区域水资源量的基础。通过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和采样,在对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盆地内枯水期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空间变化规律,旨在揭示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表明:盆地内地下水主要为HCO3-Ca和HCO3-Ca·Mg类型低矿化度水,各区域地下水具有统一联系性,经历了相同或相似的水化学形成作用;河水水化学类型与地下水相同,且水化学成分来源一致。地下水和河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接近,最终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其中河水在径流过程中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重同位素略富集。受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盆地内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补给—排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相互转化频繁。大石河上游区域和东宫河流域总体上表现为河水受两侧地下水补给;大石河下游区域,表现为河水补给两侧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化学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 柳江盆地
原文传递
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平 于静洁 +4 位作者 闵雷雷 徐永亮 朱秉启 张一驰 杜朝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2-993,共12页
浅层地下水动态是影响与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的根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典型观测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与盐分自动监测(2010~2013年),回顾... 浅层地下水动态是影响与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的根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典型观测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与盐分自动监测(2010~2013年),回顾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发展阶段,归纳了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类型,综述了其驱动因素.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生态输水之后,地下水位整体得到回升.根据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典型区域:以河道渗漏补给与植被蒸腾作用为主的河岸带;以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与潜水蒸发作用为主的荒漠戈壁带;以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蒸散发与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作用为主的天然绿洲区;以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作用为主的人工绿洲区.研究认为,间歇性河流的渗漏补给以及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蒸散发是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系统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人为配置地表水资源与局部开采地下水资源加剧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改变了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天然动态.为了定量识别生态输水配置下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下一阶段的研究应以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动态联合监测为基础,深入开展关键水文过程野外试验研究,同时强化人类调控下的水文过程多尺度综合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额济纳绿洲 地下水动态 生态输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
原文传递
陡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彭 苗晋杰 +2 位作者 王威 马震 施佩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71,共7页
通过对陡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样的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河岸带第Ⅰ含水层除了受大气降水、灌溉回归水入渗补给外,还接受河水早期的渗漏补给,第Ⅱ含水层对第Ⅲ含水层有越流补给,第Ⅱ含水层同时也受大气降水和灌溉回... 通过对陡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样的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河岸带第Ⅰ含水层除了受大气降水、灌溉回归水入渗补给外,还接受河水早期的渗漏补给,第Ⅱ含水层对第Ⅲ含水层有越流补给,第Ⅱ含水层同时也受大气降水和灌溉回归水的影响,而远离河岸带的第Ⅳ含水层与上覆各含水层稳定同位素组成显著不同,河岸带水库附近的第Ⅳ含水层可能受地表水库渗漏影响。河岸带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的变迁严格受河岸带地下水水位变化控制,如景庄子剖面的地下水埋深为5m,雨季时河水补给地下水,旱季时地下水补给河水,而靠近地下水漏斗中心的越河乡剖面地下水水位埋深达25m,其常年受地表水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河流域 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河岸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