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科学水文300年”的纪念活动,其根据就是法国人佩劳特(P.Perrault)在塞纳河的一个支流流域上进行了水循环要素的观测活动,并于1974年发表了“泉之源(De l’origine des fontaines,Paris,Pierre le P...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科学水文300年”的纪念活动,其根据就是法国人佩劳特(P.Perrault)在塞纳河的一个支流流域上进行了水循环要素的观测活动,并于1974年发表了“泉之源(De l’origine des fontaines,Paris,Pierre le Petit)”论文,并把这一年作为科学水文的开始。然而,水循环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就为我国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学者阐述过。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圜道”篇云: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展开更多
文摘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科学水文300年”的纪念活动,其根据就是法国人佩劳特(P.Perrault)在塞纳河的一个支流流域上进行了水循环要素的观测活动,并于1974年发表了“泉之源(De l’origine des fontaines,Paris,Pierre le Petit)”论文,并把这一年作为科学水文的开始。然而,水循环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就为我国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学者阐述过。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圜道”篇云: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