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濒危植物独花兰的形态变异及其适应意义 被引量:43
1
作者 孙海芹 李昂 +2 位作者 班玮 郑晓明 葛颂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6-386,共11页
采用ANOVA和UPGMA等方法对濒危植物独花兰(Changnieniaamoena)分布于庐山、新宁和神农架3个地点的12个自然居群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水平和地理变异式样及其可能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庐山居群13个性状的平均观测值均... 采用ANOVA和UPGMA等方法对濒危植物独花兰(Changnieniaamoena)分布于庐山、新宁和神农架3个地点的12个自然居群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水平和地理变异式样及其可能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庐山居群13个性状的平均观测值均高于新宁和神农架居群。在物种水平上各个性状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CV值)为0.02–0.30。尽管同一性状在不同居群中的变异程度较大,但总体而言,花部器官的变异性比营养器官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个地区间多个形态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UPGMA聚类分析也表明这3个地区分别形成明显不同的分支。值得注意的是,神农架地区龙门河和关门山两个地点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而这种形态分化是以传粉者为媒介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营养器官之间、花部器官之间,以及营养器官与花部器官之间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上述结果对进一步了解独花兰的适应机制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变异 地理分化 单因素方差分析 UPGMA聚类分析 自然选择 濒危植物 独花兰 神农架地区 营养器官 自然居群
下载PDF
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明 饶刚 +3 位作者 魏辅文 方盛国 汤纯香 玉手英利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0-486,共7页
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我国小熊猫 (Ailurusfulgens)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从四个地理单元的 32号样品中成功地扩增出了 371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 ,在所有可比较的 35 7bp的序列中 ,发现 2 9个变异... 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我国小熊猫 (Ailurusfulgens)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从四个地理单元的 32号样品中成功地扩增出了 371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 ,在所有可比较的 35 7bp的序列中 ,发现 2 9个变异位点 ,其中转换和颠换分别为 2 1和 8,没有插入 /缺失。在四个地理单元中 ,共有 16种线粒体DNA单倍型 ,且在各地理单元中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的多态性。进一步分析表明 ,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 1 6 0 % ,76 5 9%的遗传差异发生在地理单元间 ,仅 2 3 4 1%发生在单元内。分子变异分析和系统重建结果也表明 ,各地理单元之间不存在共享的单倍型 ,YN (云南地理单元 )与XL (相岭地理单元 )和QL (邛崃地理单元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 ,FST分别为 0 336和 0 35 1(P <0 0 0 1) ,其余地理种群之间分化不明显 (P >0 0 5 ) ,单倍型缺乏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各地理单元中的单倍型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经Fs检验 (Fs=- 10 12 1) ,并结合化石资料 ,我们认为由于受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小熊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历种群暴发而不断扩散 ,从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种群遗传结构 地理分化 系统地理 线粒体DNA控制区
下载PDF
中国大鲵四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 被引量:32
3
作者 陶峰勇 王小明 +1 位作者 郑合勋 方盛国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7,共6页
为了确定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断化引起中国大鲵的地理分化和遗传结构变异,本文测定了来自广西、河南、陕西和湖南4个地理种群的28条大鲵的mtDNAD loop基因全序列。根据这4个地理种群的地理分布,分成珠江单元(广西种群)、黄河单元(河南种... 为了确定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断化引起中国大鲵的地理分化和遗传结构变异,本文测定了来自广西、河南、陕西和湖南4个地理种群的28条大鲵的mtDNAD loop基因全序列。根据这4个地理种群的地理分布,分成珠江单元(广西种群)、黄河单元(河南种群)和长江单元(湖南和陕西种群)。通过ClustalX、MEGA2.0、DnaSP4.0、Arlequin1.1分析发现,全序列长度为771bp,其中64个多态性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全部碱基数的8.26%。转换和颠换分别为6和2个,插入/缺失11个。27个单倍型间的序列差异平均为1.32%。3个单元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值都偏低,而且珠江单元的这两个指数值都低于长江和黄河两个单元。珠江单元和黄河、长江单元之间分化程度显著(P<0.001),而长江和黄河单元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地理单元内分化程度占99.31%,而单元间只有0.69%,表明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单元内,而且各地理单元之间的基因流较频繁。构建的NJ树和MP树显示,27个单倍型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并未分成代表3个地理单元的聚合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D-LOOP 基因序列 种群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地理分化
下载PDF
中国似鮈属鱼类的形态变异及地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秀平 张敏莹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对似鮈属鱼类进行了形态测量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区别似鮈和桂林似鮈的重要特征胸鳍末端是否超过腹鳍起点与尾柄高同尾柄长的比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在研究的样本中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有较大的重叠,难以区分。其他的特征... 对似鮈属鱼类进行了形态测量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区别似鮈和桂林似鮈的重要特征胸鳍末端是否超过腹鳍起点与尾柄高同尾柄长的比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在研究的样本中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有较大的重叠,难以区分。其他的特征则没有相关性。从地理分布看,同一地点的样本在上述特征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没有发现明显的南北或东西地理变化的规律。因此似鮈属鱼类应该只划分为一个种,桂林似鮈为似鮈的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似鮈属鱼类 形态变异 地理分化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广西壮族人群线粒体DNA序列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袁志刚 姚永刚 +4 位作者 马志雄 庞启平 接燕荣 马军 张亚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5-102,共8页
测定了83例广西壮族人的线粒体DNA(mtDNA)第一高变区515bp的序列,并从这一母系遗传标记的角度对壮族人群的起源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探讨。在所测定的83个个体中,共检测到66个单倍型,包括71个多态位点,显示了高度的遗传多样性... 测定了83例广西壮族人的线粒体DNA(mtDNA)第一高变区515bp的序列,并从这一母系遗传标记的角度对壮族人群的起源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探讨。在所测定的83个个体中,共检测到66个单倍型,包括71个多态位点,显示了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对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壮族人群内部存在一定的分化,不同地区的壮族人群在mtDNA遗传变异上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柳州和河池地区的个体有一半以上属于聚类簇,而南宁和百色地区的个体属于聚类簇的较多。结合已相关报道的人群比较分析显示,壮族和我国北方民族群体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及南方汉族亲缘关系较近。壮族人群中单倍型辐射群体分布频率、系统树中壮族人群与其他人群聚类先后次序都表明壮族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南方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壮族 亲缘关系 地理分化 遗传多态性 广西
下载PDF
根据cpDNA trnL-F非编码区序列变异分析黑桫椤海南和广东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系统地理 被引量:9
6
作者 苏应娟 王艇 +4 位作者 郑博 江宇 欧阳蒲月 陈国培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14-919,共6页
以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 9个种群为材料 ,通过 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再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叶绿体 DNA(cp DNA) trn L- 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 10 17bp至 10 2 1bp;碱基组成 A+T含量较高 ,百分比值为 6 0 .4 3%~ 6 2 .2 6 %。... 以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 9个种群为材料 ,通过 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再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叶绿体 DNA(cp DNA) trn L- 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 10 17bp至 10 2 1bp;碱基组成 A+T含量较高 ,百分比值为 6 0 .4 3%~ 6 2 .2 6 %。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鉴定出 15个单倍型。黑桫椤具高水平单倍型多样性 (h=0 .880 )和较高水平核苷酸多样性 (Dij=0 .0 0 342 ) ,其悠长的进化历史可能增加了遗传变异在谱系内的积累。单倍型最小生成网图和邻接树、种群间分化度 (FST=0 .12 6 4 5 )和基因流 (N m=3.4 9)、AMOVA分析 (地区间遗传变异占 11.91% ,p>0 .0 5 )以及 DNA歧义度结果一致显示 ,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的种群彼此间不存在遗传分化。黑桫椤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地理式样具“星状”特征 ,提示种群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扩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桫椤 CPDNA trnL—F非编码区 单倍型 遗传结构 地理分化
下载PDF
欧洲与东亚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兰芬 BALFOURIERF +4 位作者 郝晨阳 EXBRAYAT-VINSONF 董玉琛 盖红梅 张学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667-2678,共12页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回答欧洲和东亚小麦品种的遗传关系和多样性差异;同时对Genomic-SSR(gSSR)和EST-SSR(eSSR)多态性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利用38个Genomic-SSR引物对和44对EST-SSR引物对分析371份欧洲小麦品种和363份东亚品种...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回答欧洲和东亚小麦品种的遗传关系和多样性差异;同时对Genomic-SSR(gSSR)和EST-SSR(eSSR)多态性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利用38个Genomic-SSR引物对和44对EST-SSR引物对分析371份欧洲小麦品种和363份东亚品种。【结果】共检测到865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对的等位变异数为1~50,平均为10.4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91,平均为0.53;欧洲和东亚品种分别检测到730、716个等位变异,特有等位变异分别为150、135,平均遗传丰富度分别为8.80和8.61,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6和0.52。欧洲和东亚小麦品种在聚类图上明显地划分为两大类群;每个国家或大区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即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品种亲缘关系更近一些。近一半基因座的等位变异频率及其分布在欧洲与东亚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在4B、5A、6A、7B染色体上发现6个影响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抽穗期、有效分蘖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座,其中个别基因座优势等位变异差异可能与东亚、欧洲品种的分化密切相关。中国20世纪50~80年代育成品种在大的聚类上明显靠近欧洲材料、而远离中国50年代以前的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这与中国的育种实际相吻合。基于Genomic-SSR和基于EST-SSR的聚类图整体趋势是一致的,但由前者估算的遗传距离远高于后者,因此,一般的SSR较功能基因SSR更易发生变异,由育种选择所引起的分化更快。【结论】在中国今后的小麦育种中,需要通过杂交、回交,对欧洲品种的一些重要基因座等位变异(基因)进行置换,方有可能实现"洋为中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多样性 gSSR eSSR 地理分化 关联分析
下载PDF
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微核心样本遗传变异性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亚男 李向华 王克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1-217,共7页
用70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大豆微核心种质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检测出127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18.3个。地理区域群体水平显示,遗传信息指数(PIC)和特异等位基因变异数(NUA)以东北地区最高,长江流域次之,华南地区最低。... 用70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大豆微核心种质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检测出127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18.3个。地理区域群体水平显示,遗传信息指数(PIC)和特异等位基因变异数(NUA)以东北地区最高,长江流域次之,华南地区最低。在地理区域个体水平,遗传多样性的特征值以华南地区最高,依次由南向北降低,东北最低。我国华南野生大豆和东北野生大豆有显著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保存样本中的典型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地理上,种质的地理遗传分组表现弱的地域性。本研究中半野生大豆杂合性明显高于典型野生型的结果,支持关于这个类型起源于栽培和野生大豆天然杂交的假说,栽培大豆的基因可能已经流入到野生种内,某些百粒重小于3g的种质可能也是来源于野生和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后代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SSR变异 地理分化 核心样本 野生大豆
下载PDF
华南沿海地区西部入海水系中间黄颡鱼的形态变异及地理分化 被引量:18
9
作者 庆宁 吕凤义 +2 位作者 赵俊 范月明 洪静雯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2,共6页
为探讨不同水系中间黄颡鱼(Pelteobagrus intermedius)的形态差异及地理分化问题,采用形态学方法,测量12个水系中间黄颡鱼150尾样本的18个形态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其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8.918%,并可将这12个水系的群体... 为探讨不同水系中间黄颡鱼(Pelteobagrus intermedius)的形态差异及地理分化问题,采用形态学方法,测量12个水系中间黄颡鱼150尾样本的18个形态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其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8.918%,并可将这12个水系的群体分为3簇。华南沿海地区西部诸独立入海小水系中的中间黄颡鱼群体与海南岛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与西江干流群体的相似性。防城港地区3条直接入海的小水系的群体在形态特征上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其分化主要表现在吻、眼和尾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黄颡鱼 主成分分析 形态变异 地理分化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特征和地理分化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范虎 赵团结 +2 位作者 丁艳来 邢光南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4-425,共12页
【目的】从分子标记等位变异水平上探讨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特征、连锁不平衡特点和地理生态分化的遗传机制,并以重要生态性状全生育期为代表解析性状地理分化的遗传基础。【方法】从全国24个省区不同地理生态型的野生大豆材料中抽选... 【目的】从分子标记等位变异水平上探讨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特征、连锁不平衡特点和地理生态分化的遗传机制,并以重要生态性状全生育期为代表解析性状地理分化的遗传基础。【方法】从全国24个省区不同地理生态型的野生大豆材料中抽选174份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204个SSR标记,利用TASSEL及STRUCTURE 2.2软件进行群体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群体的地理分化、亚群体特异性及全生育期位点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化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中国野生大豆群体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20条连锁群中,I和C2连锁群有相对较多的位点平均等位变异和遗传分化。不论是共线性组合,还是非共线性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存在,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连锁群间的大量重组;野生群体D′平均值为0.34,高值多,比栽培大豆高,说明野生群体发生过更多的重组,保留下较高的LD。采用H-W平衡模型将野生群体聚成4类,模型聚类亚群划分与地理生态分类相关、有交叉,推测各地理亚群体发生过材料的迁移。各地理亚群经长期自然选择,各位点等位基因的频率发生变化,还有新生的与绝灭的,因此,各地理亚群间产生明显的等位基因分化。与地理生态性状全生育期关联的有15个位点160个等位变异,其中,亚群特有等位变异共58个,来自14个位点,同一位点可以在多个亚群体产生不同的特有等位变异,其效应从南至北逐渐下降,这说明生态区间不仅有强烈的遗传分化,而且是有规律的遗传分化。【结论】中国野生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高,共线、非共线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高,4个生态亚群体间位点高度遗传分化,产生大量地区特有等位变异,全生育期还表现由南向北降效的规律性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SSR 连锁不平衡(LD) 群体结构 地理分化 全生育期遗传分化
下载PDF
基于RAPD分析的高体鳑鮍地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易犁 王伟 +1 位作者 李墨怡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1-304,共4页
关键词 高体PangPi PAPD 遗传多样性 地理分化 淡水鱼类
下载PDF
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kner))的形态变异及地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秀平 刘焕章 唐治军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173-177,共5页
采用鱼类形态度量学和框架度量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不同地区的高体的形态进行了测量 ,并对其 19个比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分布于各区域的高体不具有地理分隔特征 ,可视为一个种 .其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游泳、摄... 采用鱼类形态度量学和框架度量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不同地区的高体的形态进行了测量 ,并对其 19个比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分布于各区域的高体不具有地理分隔特征 ,可视为一个种 .其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游泳、摄食有关的眼径、吻和尾柄长度上 .这些形态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其对环境的长期适应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钵PangPi 形态变异 地理分化 主成分分析 鲤形目
下载PDF
树木枝干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星耀 赵嘉平 +1 位作者 梁军 吕全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应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寄主上的24个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6个B.berengeriana菌株在不同抗性杨树上接种后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接种后是否形成愈伤组织是树木抗性的表现,也是真菌致病力大小的表... 应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寄主上的24个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6个B.berengeriana菌株在不同抗性杨树上接种后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接种后是否形成愈伤组织是树木抗性的表现,也是真菌致病力大小的表现;B.dothidea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表现为强、中、弱3种类型,中等致病力的菌株是优势类群;以杨树为接种材料,24个B.dothidea菌株的致病力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化现象,致病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华东(华南)>西北>华北(华中)>东北,即菌株致病力从我国南方向北方有逐渐变小的趋势;苹果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的致病力也呈现出南方菌株大于北方菌株的特点。从溃疡病菌株的致病力出发分析了5种杨树的抗病性,其结果与以往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溃疡病 抗病性 致病力分化 地理分化
下载PDF
乳源木莲苗生长和形态的地理种源分化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因刚 周志春 +2 位作者 金国庆 范辉华 王月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利用来自乳源木莲主要分布区的12个种源在福建建瓯和浙江淳安两个试验点开展苗期遗传测定,系统研究苗木生长、苗高生长参数、叶片形态、根系特征和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种源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乳源木莲苗的生长、叶片形态、干物质积... 利用来自乳源木莲主要分布区的12个种源在福建建瓯和浙江淳安两个试验点开展苗期遗传测定,系统研究苗木生长、苗高生长参数、叶片形态、根系特征和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种源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乳源木莲苗的生长、叶片形态、干物质积累量、主根长和根幅等性状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由于乳源木莲侧根相对不发达,一级侧根数和最长侧根长的种源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其绝对值间却相差2.8倍。乳源木莲苗生长和形态等主要性状的种源变异受产地经度和纬度的双重控制,与北部和东部种源相比,来自于南部和内陆的种源其苗高径生长量和苗高生长参数较大,分枝数较多,叶片数多且较宽长。根据苗期种源测定结果,初选出江西全南、龙南和福建连城、沙县、将乐等优良种源,其苗高生长量比对照增加了8.99%-56.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源木莲 种源 苗木 生长 形态 地理分化
下载PDF
基于蜡叶标本分析的湖北海棠种内变异与地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邵文豪 汤庚国 姜景民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0-275,共6页
依据馆藏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蜡叶标本,观测并分析花、叶、果实的26个形态性状,利用聚类分析、散点图、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种内变异,并探讨其地理分化。结果表明,萼齿形状、萼齿长/萼筒长、叶被毛、叶型大小、果实... 依据馆藏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蜡叶标本,观测并分析花、叶、果实的26个形态性状,利用聚类分析、散点图、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种内变异,并探讨其地理分化。结果表明,萼齿形状、萼齿长/萼筒长、叶被毛、叶型大小、果实形状等性状在不同地区间变异较大。花萼齿长/萼筒长有从华东地区向西南地区逐渐变大的趋势,萼齿形状也由华东地区常见的卵形、三角卵形变异过渡到卵状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此变异趋势应是受控于多个数量性状基因及其相互作用,也是外部环境修饰的结果。叶片是较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性状,其大小在不同地区间变异较为明显,而叶片由华东地区的多数无毛变异过渡到其它地区的被毛增多,应是对地方分布海拔增高的生态适应。西北—中原地区的果实多为近椭圆形或近卵形,区别于其它地区的圆球形,表现出边缘地方居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海棠 变异 地理分化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川西四大山系间高山姬鼠头骨特征的地理分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明春 张泽钧 +2 位作者 母华强 黄小富 胡锦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5-401,共7页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小型兽类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例,探讨了其头骨特征在四川西部岷山、邛崃山、相岭及凉山等隔离山系中的异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山系高山姬鼠头骨在多数形态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小型兽类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例,探讨了其头骨特征在四川西部岷山、邛崃山、相岭及凉山等隔离山系中的异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山系高山姬鼠头骨在多数形态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出各山系间至少1至多个头骨量度存在显著不同。除此之外,多元判别分析进一步将69.7%的样本正确地判归各来源山系,表明各山系高山姬鼠种群已发生了显著分化。头骨样品地理距离与判断得分距离之间的显著性正相关说明高山姬鼠种群在四川西部不同山系的头骨分化可能与空间距离有密切的联系。本项研究揭示了在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姬鼠属(Apodemus)内物种阶元的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性状特征可能存在的地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姬鼠 头骨 地理分化 山系
下载PDF
基于5.8S rDNA和ITS序列探讨亚洲瓠瓜的地理分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先治 陈阳 +2 位作者 陈晟 吴宇芬 赵依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3,共5页
基于5.8S rDNA及ITS序列对23份来自中国、泰国和日本的亚洲瓠瓜品种进行了地理分化研究。结果发现,23份瓠瓜材料的ITS1+5.8S rDNA+ITS2序列的长度在611~627bp之间,G+C含量在54.17%~63.26%之间,信息位点数65个,占总碱基数的11.09%;源... 基于5.8S rDNA及ITS序列对23份来自中国、泰国和日本的亚洲瓠瓜品种进行了地理分化研究。结果发现,23份瓠瓜材料的ITS1+5.8S rDNA+ITS2序列的长度在611~627bp之间,G+C含量在54.17%~63.26%之间,信息位点数65个,占总碱基数的11.09%;源自日本的2份瓠瓜品种的序列长度短于其他21份瓠瓜品种,G+C含量也明显低于其他瓠瓜品种。从5.8S rDNA及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可以看出,源自日本的瓠瓜品种与源自中国和泰国的瓠瓜品种存在地理分化现象,分属于不同的分支,支持率达到99%。序列间的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2份源自日本的瓠瓜品种与源自中国和泰国的瓠瓜品种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8S RDNA 亚洲瓠瓜 内转录间隔区 地理分化
下载PDF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夏霖 杨奇森 +1 位作者 魏辅文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马麝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动物,是古北界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为保护物种多样性,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了马麝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问题。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b)的DNA序列进行系统... 马麝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动物,是古北界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为保护物种多样性,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了马麝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问题。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b)的DNA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马麝四川种群、甘肃种群和西藏两种群在大约100万年前具有共同祖先。四川种群最先分化出来,甘肃马麝与西藏马麝的关系最近,四川马麝与西藏马麝、甘肃马麝间的关系较远,甘肃马麝与四川马麝约在80万年前分化,而甘肃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间分化时间则分别为34万年和57万年前,四川马麝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分化时间在90万年和100万年前。结果初步表明分布于甘肃、四川和西藏的马麝种群可能为不同的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种群 地理分化 细胞色素B 偶蹄目 麝科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和ISSR标记研究四川松茸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强 李小林 +3 位作者 黄文丽 熊川 杨志荣 郑林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8-583,共6页
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至今无法人工栽培.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松茸资源,以采自四川小金、雅江、木里等7个县的24株不同生境的野生松茸子实体为材料,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及rDNA ITS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些... 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至今无法人工栽培.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松茸资源,以采自四川小金、雅江、木里等7个县的24株不同生境的野生松茸子实体为材料,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及rDNA ITS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些菌株的遗传资源及多样性.从15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2条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所有菌株进行了扩增,所得条带表明,在松茸中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树状图表明,来自木里、会东、小金的大部分松茸样品聚为一个类群,而雅江、盐源、盐边、冕宁的为另一类群,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化现象.通过对各菌株rDNA ITS序列分析表明,松茸菌株间的ITS序列相似性很高.同时系统进化树表明四川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与美洲口蘑(T.magnivelare)同源关系较近,与欧洲口蘑(T.caligatum)距离较远,这与报道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表明四川松茸蕴含丰富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遗传资源 ITS测序 I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地理分化
原文传递
Genetic structure and eco-geo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of cultivated Hsien rice(Oryza sativa L.subsp.indica) in China revealed by microsatellites 被引量:4
20
作者 ZHANG DongLing ZHANG HongLiang +4 位作者 QI YongWen WANG MeiXing SUN JunLi DING Li LI ZiCh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344-352,共9页
Indica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ice subspecies widely planted in Asi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but it is also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majority of hybrid varieties in China.Studies 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gene... Indica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ice subspecies widely planted in Asi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but it is also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majority of hybrid varieties in China.Studies 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indica germplasm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rice in China.Using a genetically representative core collection comprising 1482 Chinese indica landraces,we analysed the genetic structure,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and diversity.Model-based structure analysis of varieties within three ecotypes revealed nine eco-geographical types partially accordant with certain ecological zones in China.Differentiation of eco-geographical types was attributed to local ecological adaption and physical isolation.These groups may be useful for developing heterotic groups of indica.To facilit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ecotypes and eco-geographical types,we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 SSR alleles of each ecotype and eco-geographical type and a rapid index of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alleles.The characteristic alleles and rapid discrimination index may guide development of heterotic groups,and selection of hybrid par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结构 地理分化 生态型 中国 籼稻 水稻 亚种 微卫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