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被引量:134
1
作者 郭华东 王力哲 +1 位作者 陈方 梁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47-1054,共8页
大数据研究正发展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关注焦点,诸多国家已将大数据研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本文从时空角度论述了大数据的缘起、内涵与发展势态,分析了科学大数据成为科学研究新途径的历程——科学范式开始从模型驱动向数据... 大数据研究正发展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关注焦点,诸多国家已将大数据研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本文从时空角度论述了大数据的缘起、内涵与发展势态,分析了科学大数据成为科学研究新途径的历程——科学范式开始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发生转变.给出了科学大数据的定义及科学大数据计算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地论述了数字地球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数字地球中的数据系统,指出了数字地球学科具有大数据的鲜明特点.最后以"胡焕庸线"形成机理的空间认知研究为例,具体阐述了数字地球学科中的大数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科学大数据 地球科学 数字地球
原文传递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被引量:98
2
作者 孙成权 曲建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44-347,共4页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综述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地球科学研究在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组织形式、信息交流、方法手段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指出地球科学已经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和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综述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地球科学研究在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组织形式、信息交流、方法手段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指出地球科学已经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和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进入 2 1世纪 ,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热点与重点问题是 :①突出地球系统科学 ,关注全球变化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的研究 ,以及人类活动引发的重大环境变化研究 ;②突出地球演化的动力过程研究 ,关注地球内部深层过程与岩石圈动力学、气候系统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③突出地球信息科学 ,关注数字地球、3S(GIS、DIS和GPS)一体化和地球科学定量化的研究趋势 ;④突出地球管理科学 ,关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治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碳循环、水资源、食物与纤维、能源战略等问题 ;⑤突出地球科学跨学科研究进展与创新 ,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影响与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管理科学 地球信息科学
下载PDF
低轨道人造卫星(CHAMP、GRACE、GOCE)与高精度地球重力场——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 被引量:66
3
作者 孙文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1期92-100,共9页
评述了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理构造与海洋动力学 ,以及大陆、冰川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改善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 (包括精度和空间解析度 )是非常重要的。IU GG等国际组织对此已... 评述了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理构造与海洋动力学 ,以及大陆、冰川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改善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 (包括精度和空间解析度 )是非常重要的。IU GG等国际组织对此已经强调了很多年。最近 ,由德国的 GFZ(Geo Forschungs Zentrum) ,美国的 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tration)以及欧洲宇航局 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开发研制了最先进的地球监测技术—— SST(Satellite- to- Sateilite Tracking)。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现有的 GPS连续追踪新发射低轨道卫星 ,并由低轨道卫星对地球重力场作精密观测。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卫星有 3颗 :CHAMP(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已经于 2 0 0 0年发射 ;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Climate Experim ent)定于 2 0 0 2年发射 ;GOCE(Gravity Field and Steady- 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计划2 0 0 4年发射。它们可以统称为重力卫星。载有 SST技术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空间解析度的全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 ,加强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理解并为海洋和气象研究提供更好的参考。上述 3个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道人造卫星 卫星重力大地测量 全球重力场 监测技术 地球科学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原理与技术 被引量:66
4
作者 王泓博 苟文贤 +1 位作者 吴玉清 李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77-2288,共12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污染类型之一,极大危害环境质量、人类健康和国家粮食安全。为了降低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过去数十年来,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开发了各种土壤修复技术,旨在降低重金属浓度或生物利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污染类型之一,极大危害环境质量、人类健康和国家粮食安全。为了降低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过去数十年来,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开发了各种土壤修复技术,旨在降低重金属浓度或生物利用度。本文对十种土壤修复技术进行了评述,包括封装、填埋、土壤置换、电动修复、热处理、玻璃化、土壤冲洗、稳定/固化、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重点讨论了这些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优缺点、技术可行性。此外,还论述了"自然衰减"这一基于地球科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策略。最后,本文就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弥补关键知识差距以及克服实际挑战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污染 修复 地球科学 自然衰减
原文传递
地球排气作用的重大意义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5
作者 杜乐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地球排气作用已成为当代地球科学最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它牵涉到地球演化、大地构造、岩浆作用、热液作用、金属矿产和油气形成、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众多自然灾害成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国计民生实践问题。本文是近期这一研究领域国... 地球排气作用已成为当代地球科学最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它牵涉到地球演化、大地构造、岩浆作用、热液作用、金属矿产和油气形成、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众多自然灾害成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国计民生实践问题。本文是近期这一研究领域国际动态的一个综述。我们应对地球深部气体给予注意 ,特别是其中的氢流。固体地球动力学研究应向流体地球动力学进行概念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排气作用 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 地球动力学 动力学研究 前沿问题 地球演化 大地构造 岩浆作用 热液作用 油气形成 金属矿产 找矿方法 地球化学 灾害成因 国际动态 研究领域 地球深部 固体地球
下载PDF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6
作者 李裕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335-341,共7页
空间信息技术有两个分支:其一是空间图形信息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其二是地质统计学。两种技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GIS的核心是建立图形元素的拓扑关系与建立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联动关系。正是立足于这两个重要关... 空间信息技术有两个分支:其一是空间图形信息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其二是地质统计学。两种技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GIS的核心是建立图形元素的拓扑关系与建立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联动关系。正是立足于这两个重要关系,使对千变万化的地学图形信息进行灵活高效的编辑、检索与显示成为可能。在迄今为止所有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中,GIS无疑将在地学中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地质统计学是一种空间数字处理技术,它是传统统计学的空间版本。用包含多元统计学的传统统计方法研究地质问题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传统统计学忽略变量的空间存在,而地质过程具有强烈的空间性。地质统计学恰恰是立足于变量的空间关系发展起来的统计科学,因此它特别适用于地球科学。正如空间图形与空间数字可以相互转换一样,两种空间信息技术也存在内在的关系。利用GIS与地质统计学这两种空间信息技术,使我们能不断地在空间图形与空间数字这两种状态间穿越。空间信息技术为地质学家在进行矿产资源预测、物化遥数据分析、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空间信息技术特别适合于地球科学,它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地球科学对图形的编制和研究的效率和水平,而且也将转变传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 地球科学 GIS 地质统计学 矿产预测
下载PDF
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9
7
作者 洪时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59-565,共7页
评述了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最新进展,包括相空间重构、序列性质的鉴别、建模与预报,同时介绍了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概况。
关键词 时间序列 非线性 混沌 相空间 地球科学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能力探讨 被引量:30
8
作者 王劲峰 柏延臣 +1 位作者 朱彩英 王国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49-853,共5页
首先回顾了当前商业 GIS软件包已有的空间分析能力 ,以及 GIS所服务的地球科学对空间分析的需求 ,然后以典型案例剖析了当前独立的空间分析商业软件包具有的空间分析功能 ;据此 ,探讨了 GIS数据分析新增能力的内容和设计策略 .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软件包 系统设计 GIS 空间数据 地球科学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45
9
作者 魏文博 金胜 +4 位作者 叶高峰 王林飞 谭捍东 邓明 方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23,共9页
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则是目前用于探测岩石圈导电性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先进技术。它把现代性能优良的宽频带大地电磁系统 (MT 2 4NS或V5 2 0 0 0 )与长周期智... 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则是目前用于探测岩石圈导电性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先进技术。它把现代性能优良的宽频带大地电磁系统 (MT 2 4NS或V5 2 0 0 0 )与长周期智能化大地电磁系统 (LIMS)配套使用 ,采集地面上频率范围为n× 10 -4~n× 10 2 Hz的天然电磁场信号 ,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反演计算 ,获得深达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地下导电性结构模型。此模型不仅可以提供有关岩石圈地质构造轮廓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可以间接反映现今地下深部的热结构特征和物质状态分布特点。多年来 ,应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表明 ,高原的中、下地壳确实是良导电性的 ;它可能说明西藏地壳中普遍存在岩石的局部熔融 ,或地热流体。沿着应县—商河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从电性的角度证明了太行山山前断裂为一组向东倾斜的深断裂 ,华北地区岩石圈以其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与构造活动区的岩石圈导电性特征相符 ;西区为高阻区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导电性 地球科学 大地电磁系统 地幔 地壳
下载PDF
关于中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13,共7页
根据人类社会和我国发展的新需求和当代地学的新发展,就我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学术思路、起点、科学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与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面对地学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制定地学前沿领域研... 根据人类社会和我国发展的新需求和当代地学的新发展,就我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学术思路、起点、科学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与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面对地学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制定地学前沿领域研究战略,面向全球,从我国大陆地质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特色,突出中国大陆动力学关键科学问题,建立持续研究基地,重点解剖,重点突破。以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突破口,源头创新,参与国际地学发展与竞争,进入世界地学先进行列,为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而努力,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造山带 创新 中国 地球科学 深部结构 地幔动力学
下载PDF
第四纪科学发展展望 被引量:37
11
作者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第四纪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 2 0世纪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发展历史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90 9~ 1 949年 ,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适当地采用“全盘西化”的办法 ,将中国与世界先进的差距 ,由 1 0 0年缩短为 50年 ,跨越了... 第四纪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 2 0世纪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发展历史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90 9~ 1 949年 ,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适当地采用“全盘西化”的办法 ,将中国与世界先进的差距 ,由 1 0 0年缩短为 50年 ,跨越了一大步 ;1 950~ 2 0 0 0年 ,在完成国家需求的鼓励下 ,适当地越过经典研究范畴 ,参与环境问题和全球变化的研究 ,使得中国第四纪科学追赶了 50年的差距。在 2 1世纪开始之时 ,中国与国际第四纪研究的步伐有前有后 ,但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 2 1世纪的第四纪研究 ,作者提出了以“研究过去只是为了未来”和“地学的文艺复兴在呼唤未来”为题的两个思路 ,从 1 )以人为本———务实社会需求 ;2 )地球和人类共同的历史———人与自然和谐 ;3)我们需要自己提出理论———一种科学文化 ;4)群众需要第四纪———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素质等 4个方面展望了中国第四纪研究的新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 地球科学 全球变化
下载PDF
扫描电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35
12
作者 于丽芳 杨志军 +3 位作者 周永章 赵文霞 李红中 古志宏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年第1期54-61,共8页
微区信息是现代物质信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扫描电镜捕捉物质微区信息具有分辨高、放大倍数大、景深大、立体感强、样品制备简单的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本文综述扫描电镜(SEM)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在矿物、岩石学... 微区信息是现代物质信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扫描电镜捕捉物质微区信息具有分辨高、放大倍数大、景深大、立体感强、样品制备简单的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本文综述扫描电镜(SEM)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在矿物、岩石学、石油地质、工程地质、天文地质、古微生物学等不同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状况。结果表明扫描电镜(SEM)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在地学微区信息提取方面有不可代替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SEM) 环境扫描电镜(ESEM) 地球科学 应用综述
下载PDF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34
13
作者 滕彦国 倪师军 +1 位作者 林学钰 王金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76,共13页
近年来地球科学越来越多地面向城市 ,城市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 ,自然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地球化学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环境地球化学是应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研究城市土壤、沉积物、尘埃... 近年来地球科学越来越多地面向城市 ,城市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 ,自然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地球化学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环境地球化学是应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研究城市土壤、沉积物、尘埃、地表水、地下水、生物、空气等介质中化学元素及同位素的分布、演化、环境作用及健康效应 ,重点解决城市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变化的原理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人体健康效应。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传统工业城市、典型矿业城市及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城市地球化学概念出现之后短短的 10余年时间内 ,很多国家开展了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研究工作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进展 ,并发展成为环境地球化学与城市环境的重要方向 ,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需要深入研究。目前 ,城市环境系统的地球化学填图、城市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研究、城市地球化学与生态风险研究、城市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综述 生态环境问题 应用地球化学 人体健康效应 生态环境效应 环境质量变化 地球化学调查 地球化学填图 城市环境系统 人类活动 地球科学 化学问题 城市土壤 化学元素 环境作用 工业城市 矿业城市 化学概念
下载PDF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35
14
作者 陈泮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74-979,共6页
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人类迎接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集成研究方法、到逐步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连... 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人类迎接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集成研究方法、到逐步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连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和对地观测技术以及其它相关科学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由于它所针对的特定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因此,它也是一门有极强生命力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科学 环境问题 观测技术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研究——地球信息科学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述彭 何建邦 承继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11-20,共10页
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这个名词出现还不到十年时间,但是它已经在欧美国家的学术界中广泛应用,而且也被世界各国学者所承认。但是,地球信息科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尤其是理论体系更加不成熟,完全是由于生产的需要,社会发展... 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这个名词出现还不到十年时间,但是它已经在欧美国家的学术界中广泛应用,而且也被世界各国学者所承认。但是,地球信息科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尤其是理论体系更加不成熟,完全是由于生产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建设“信息社会”和实现“国家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要求把地理信息系统从技术上升为学科理论。目前的状况是:理论的发展赶不上技术发展的需要,而理论制约了技术的发展,所以现在客观上要求发展地球信息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球科学 基础研究 全球定位系统(GPS) INTERNE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GIS) 国民经济信息化 国家信息化建设
下载PDF
地球排气作用——建立整体地球科学的一条统纲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杜乐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81-390,共10页
通过研究发现 ,现在可以用地球排气作用作为一条统纲 ,把原来分散的地球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和谐地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地球科学巨系统。地球排气的实质是幔汁 (HACONS超临界态流体 )从深部自发向上、向外的辐射排放 ,结果形成了地球内外的 5... 通过研究发现 ,现在可以用地球排气作用作为一条统纲 ,把原来分散的地球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和谐地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地球科学巨系统。地球排气的实质是幔汁 (HACONS超临界态流体 )从深部自发向上、向外的辐射排放 ,结果形成了地球内外的 5个气圈和气体地球动力学 ,幔汁上涌后通过碱交代作用产生蚀变和岩浆并促使原来为固体的上地幔、地壳发生溃变 ,在地球的 3个基本动力 ,即重力、地球自转变速、圈层旋转差速和天体 (主要是月球 )潮汐力联合作用的大前提下诱发出大地构造运动、地球演化和自然灾害。没有幔汁活动就没有壳幔运动。笔者初步认为 ,对现有流行的众多理论和结论都需要重新加以怀疑和再审鉴。否则 ,地球科学难以向前发展。我们今后不仅需要单科的或局域的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气象学家、海洋学家等 ,另外还需要有一大批整体地球科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汁 地球排气作用 气体地球动力学 地球科学
下载PDF
坚持教育改革 培养“五强”地学创新人才 被引量:37
17
作者 赵鹏大 吕新彪 +5 位作者 欧阳建平 杜远生 李正元 魏民 吴太山 庞岚 《中国地质教育》 2006年第1期12-16,共5页
本文抓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教育部“地质学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教改实践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精心制定和实施新的课... 本文抓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教育部“地质学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教改实践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精心制定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辅之以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计划,就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途径、模式以及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创新人才 培养方法
下载PDF
Big Earth Data from space: a new engine for Earth science 被引量:38
18
作者 Huadong Guo Lizhe Wang Dong Li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505-513,共9页
Big data is a strategic highland in the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ies, and it is also a new type of strategic resource for all nations. Big data collected from space for Earth observation—so-called Big Earth Data... Big data is a strategic highland in the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ies, and it is also a new type of strategic resource for all nations. Big data collected from space for Earth observation—so-called Big Earth Data—is crea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volutionizing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ologies and thought patterns. It has potential to advanc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s and bring more exciting scientific discoveries.The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um on 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Big Earth Data from Space was held in Beijing in June of 2015.The forum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explored the concepts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of Big Earth Data from space, discuss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ig Earth Data and Digital Earth, and dissected the potential of Big Earth Data from space to promote scientific discovery in the Earth sciences, especially concerning global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g data Big Earth Data from spaceDigital Earth Earth sciences Earth observation Scientific big data Data-intensive science
原文传递
Peridotite-melt interaction:A key point for the destruction of cratonic lithospheric mantle 被引量:36
19
作者 ZHANG HongF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9期3417-3437,共2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recent studies dealing with different ages of mantle peridotitic xenoliths and xenocrysts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ith aim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destru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recent studies dealing with different ages of mantle peridotitic xenoliths and xenocrysts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ith aim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Re-Os isotopic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of Archean age prior to its thinning. The key reason why such a low density and highly refractory Archean lithospheric mantle would be thinned is changes in composition, thermal regim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due to interaction of peridotites with melts of different origins. Inward subduction of circum craton plates and collision wi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provided not only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raton, but also continuous melt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or oceanic crustal materials that resulted in the compositional change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Regional thermal anomaly at ca. 120 Ma led to the melting of highly modified lithospheric mantle. At the same time or subsequently lithospheric exten- sion and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further reinforced the melting and thinning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Therefore, the destruction and thinning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a combined result of peridotite-melt interaction (addition of volatile), enhanced regional thermal anomaly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lithospheric extension (decompression). Such a complex geological process finally produced a "mixed" lithospheric mantle of highly chemical heterogeneity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It also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mantle peridotitic xenolith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岩 交互作用 稳定地块 地球科学
原文传递
多收集器等离子体质谱快速精确测定钕同位素比值 被引量:32
20
作者 梁细荣 韦刚健 +1 位作者 李献华 刘颖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7-251,共5页
应用多收集器等离子体质谱,采用双分馏系数内部校正法对国际标样Shin-EtsuJN di-1和实验室标样Nd-GIG的143Nd/144Nd比值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测量统计,结果分别为0.512121±0.000011(2σ,SD)、0.511531±0.000010(2σ,SD)。采用单... 应用多收集器等离子体质谱,采用双分馏系数内部校正法对国际标样Shin-EtsuJN di-1和实验室标样Nd-GIG的143Nd/144Nd比值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测量统计,结果分别为0.512121±0.000011(2σ,SD)、0.511531±0.000010(2σ,SD)。采用单分馏系数外部校正法对Nd-GIG标样的测量统计结果为0.511522±0.000008(2σ,SD)。测量结果在分析误差范围内与其推荐值或表面热电离质谱测量值完全一致。对m(Ce)/m(Nd)约为0.10的两份Nd-GIG混合样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利用多收集器等离子体质谱可直接分析残留铈的样品,其测量结果在误差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收集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质量分馏 校正方法 钕同位素 地球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