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科学钻探与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1 位作者 许志琴 石井紘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21-727,共7页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防灾等科学问题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初步的观测研究成果。...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防灾等科学问题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初步的观测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日本、德国、美国在深井长期观测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展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江苏东海现场开展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的初步方案及其观测研究前景。该深井观测站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综合性深井地球物理和流体长期实验观测站,预期可以获取客观真实的深井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开创中国零干扰条件下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崭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地震观测 地壳变动 原地应力测晕 深井观测
下载PDF
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周仕勇 Kojiro Irikur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用近震源波形资料拟合反演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所包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产生影响 .文中的数值实验分析了所假定的反演断层模型参数的某些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程度 ,并对观测波形的截取长度对反演精度的... 用近震源波形资料拟合反演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所包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产生影响 .文中的数值实验分析了所假定的反演断层模型参数的某些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程度 ,并对观测波形的截取长度对反演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1)近震源地震波形资料能较好地分辨断层浅部的破裂过程 .然而对断层深部的位错分布的约束和反演能力较差 .联合使用近、远场地震波资料进行反演 ,能反演出一个更为完全的整个断层破裂过程的图像 .(2 )用近震源地震波资料反演时 ,反演结果对所假定的反演断层的走向和倾角非常敏感 .断层走向偏离真实值 2°或倾角偏离真实值 5°都会导致一个虚假的反演结果 .(3)反演中所使用的介质速度结构模型的不确定性 ,也会对反演结果产生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震源破裂 反演 近震源地震波
下载PDF
Channel flow of the lower crust and its relation to large-scale tectonic geomorphology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7
3
作者 WANG XiaoFang HE JianK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1383-1390,共8页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large-scal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unit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s of plates.It has been commonly believed that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e thickened Tibetan lithosphere,or lateral flow of the ...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large-scal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unit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s of plates.It has been commonly believed that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e thickened Tibetan lithosphere,or lateral flow of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arge-scal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features.Rec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lower crustal channel flow model.However,it re-mains unclear as how the geometry of lower crustal channel and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crustal rheology within the lower crust channel may have affecte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unit of the Tibetan Plateau.Here,we use numerical methods to explore the mechan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wer crustal channel flow and 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formation around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by deriving a series of governing equations from fluid mechanics theory.From numerous tests,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scosity of the channeled lower crust is about(1-5)×1018 to(1-4)×1020 Pa s(Pa.s) beneath the margi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and increases to about 1022 Pa s beneath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Numerical tests also indicate that if channel flows of the lower crust exist,the horizontal propagation and the vertical uplifting rate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 could be accelerated with the time.Thus,the present results could be useful to constrain the rh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and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mechanics of rapid uplift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especially since its occurrence at 8Ma as revealed by numerous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 flow rheology of the lower crust tectonic geomorphology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4
作者 蒋海昆 邓世广 +2 位作者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35,共23页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8个月,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一是震前4、5个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应力状态变化 断层变形协同化 鲁甸M 6.5地震 小地震活动 地球物理观测
下载PDF
利用加卸载响应比探查强震成核过程——以2020年新疆伽师6.4级地震为例
5
作者 贾东辉 余怀忠 +9 位作者 陈界宏 晏锐 刘杰 赵彬彬 李泽平 马玉川 苑争一 杨文 李桂荣 李越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2-2247,共16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基于非均匀脆性介质损伤演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地震活动为响应量计算LURR,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应用较少.本文基于地下流体、地壳形变、电磁、岩石地温等观测资料,运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基于非均匀脆性介质损伤演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地震活动为响应量计算LURR,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应用较少.本文基于地下流体、地壳形变、电磁、岩石地温等观测资料,运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方法研究2020年新疆伽师6.4级地震的孕育过程.震中300 km范围内的20个观测台站中,11个台站数据计算得到的LURR时间序列呈现明显规律性特征.震前数月-数天都出现相对异常高值,并在回落后发生地震,演化过程与使用震中200 km范围内小震活动计算的LURR时间序列一致.不同观测资料所得LURR异常阈值分别为:地下水位1.02、岩石地温1.0002、倾斜仪1.005、水温1.02、氢气1.02、地电阻率1.01、地磁1.02、小震活动1.5.从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上看,存在向震中迁移的过程,即随着主震发生时间的临近,检测到异常的台站位置与震中之间的距离越小,且在震中附近呈现加速过程.LURR异常的时空演化可能与岩石介质的亚失稳有关,反映了大震前震源区介质的成核弱化和加速破裂过程.上述演化过程可以通过原始观测曲线中记录的异常数量、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加卸载响应比 亚失稳 成核弱化 地震前异常
下载PDF
从霓式地震仪看中国地震学的历史跨越
6
作者 吴金奉 《红岩春秋》 2024年第7期74-77,共4页
抗战时期,我国自主研发的霓式地震仪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我国现代第一台机械式地震仪。文章深入探讨了霓式地震仪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创建历程、科学贡献与对现代地球物理观测的影响。文章从霓式地震仪的发展脉络、研制过程、技术特性、... 抗战时期,我国自主研发的霓式地震仪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我国现代第一台机械式地震仪。文章深入探讨了霓式地震仪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创建历程、科学贡献与对现代地球物理观测的影响。文章从霓式地震仪的发展脉络、研制过程、技术特性、工作原理以及对现代地震观测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及技术创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霓式地震仪 抗战时期 科学贡献 地球物理观测
下载PDF
蒙城大地电场观测资料的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薛志明 胡莲之 李雪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2期62-67,共6页
关键词 地电场 地球物理观测 地震台 地震监测
下载PDF
五大连池火山区历史监测数据分析
8
作者 吴海军 杨维辉 +5 位作者 王刚 闫峰 刘鸿城 邵帅 孙炜 蔡金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15期1-9,共9页
为充分发挥五大连池火山区历史数据在火山与地震活动监测中的作用,采用五大连池火山区历史地震数据、地下流体数据、电磁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详细统计出五大连池火山区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年地震发震频次和最大震级,流体数据和电磁数据年... 为充分发挥五大连池火山区历史数据在火山与地震活动监测中的作用,采用五大连池火山区历史地震数据、地下流体数据、电磁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详细统计出五大连池火山区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年地震发震频次和最大震级,流体数据和电磁数据年变规律。结果表明,五大连池火山区历史地震频次较低,流体和电磁数据变化形态符合正常数据年变规律,说明五大连池火山区火山与地震活动相对平静,近期内无活动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连池火山区 地震观测 地球物理观测 历史数据 地震与火山活动
下载PDF
2023年2月5日、11日三水3.2和河源4.3级地震广东地区同震效应对比分析
9
作者 陈贵美 谭争光 +1 位作者 刘锦 王小娜 《华南地震》 2023年第4期150-155,共6页
2023年2月5日和11日广东三水、河源相继发生了3.2和4.3级地震,震后整理发现广东地区的重力、部分地倾斜、水位等记录到了同震响应波或水震波。分析了地形变、地下流体学科观测资料同震波形的表现形态及特征。从各仪器记录曲线来看,在同... 2023年2月5日和11日广东三水、河源相继发生了3.2和4.3级地震,震后整理发现广东地区的重力、部分地倾斜、水位等记录到了同震响应波或水震波。分析了地形变、地下流体学科观测资料同震波形的表现形态及特征。从各仪器记录曲线来看,在同震响应后基本能快速恢复到震前正常观测形态,证明了广东省内地球物理观测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各观测仪器地震同震响应和记录能力分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上2次地震对广东省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3.2级地震 河源4.3级地震 地球物理观测 同震效应
下载PDF
对地震预测研究的信心的科学基础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忠良 《国际地震动态》 1998年第9期1-6,共6页
结合目前围绕地震预测问题的讨论,文章论述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信心的科学基础,指出地震预测研究在科学上是有意义的,地震预测研究最突出的困难是观测的限制,目前科学的发展为向地震预测问题发起新的冲击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球物理观测 科学基础
下载PDF
2021年3月19日西藏比如M_(S)6.1地震总结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雷 张小涛 +7 位作者 解孟雨 姜祥华 王月 邓世广 臧阳 黎明晓 于晨 苑争一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42-57,共16页
2021年3月19日西藏比如M_(S)6.1地震发生在班戈—安多地区的安多盆地南缘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为近东西走向断层产生正断兼走滑型错动的结果,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截止至4月15日,地震序列跟踪发现,主震与余震震级差... 2021年3月19日西藏比如M_(S)6.1地震发生在班戈—安多地区的安多盆地南缘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为近东西走向断层产生正断兼走滑型错动的结果,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截止至4月15日,地震序列跟踪发现,主震与余震震级差为1.4,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的98.96%,表明6.1级主震释放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绝大部分能量。通过总结地震周边的地震活动异常发现,震前存在6级地震空区及3级地震条带交汇等异常,同时存在地震发生率、b值、D值、RTL值、地震调制比等地震学参数异常,地球物理观测统计显示,震中300 km范围内无地球物理观测测项。此外,比如地震打破了大陆地区长时间的5级以上地震平静,对后续6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如6.1级地震 震源机制 地震学异常 序列跟踪 地球物理观测
下载PDF
中法两国教育部分情况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贵宾 《中国地质教育》 1997年第3期75-77,共3页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大背景下所形成的两种教育各具特色,对此人们已经了解和讨论的较多。本文介绍的仅仅是在法国克莱蒙第二大学(布莱斯·帕斯卡大学)地球物理观测台留学期间关于法国教育方面的所见所闻,并与我国情况做一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 中法 博士学位 教育部 文凭 学位制度 地球物理观测 学士 教师 法国 幻灯机
下载PDF
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与研究——现代地球科学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1 位作者 许志琴 石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7-537,542,553,共3页
地球科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综合科学.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解决人类所面临着的环境、资源、防灾等科学问题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迅速发展... 地球科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综合科学.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解决人类所面临着的环境、资源、防灾等科学问题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成为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中的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地球物理观测 地震观测 超深钻井
下载PDF
由S波分裂随时间变化导出的断层快速愈合的证据 被引量:1
14
作者 K.Tadokoro M.Ando 郑文俊 《世界地震译丛》 2003年第5期37-41,共5页
Tadokoro等(1999)曾对野岛断层带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后9~12个月期间的地震做了S波分裂分析。其快速剪切波偏振方向φ始终与断层走向平行,这表明剪切断层是破裂的起因。在该项研究中,我们另外做了主震后33~45个月的S波分裂分析并检... Tadokoro等(1999)曾对野岛断层带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后9~12个月期间的地震做了S波分裂分析。其快速剪切波偏振方向φ始终与断层走向平行,这表明剪切断层是破裂的起因。在该项研究中,我们另外做了主震后33~45个月的S波分裂分析并检测到了φ的旋转,其结果是φ平行于和断层走向斜交的区域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这一剪切波偏振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表明,在上述两个时段之间由剪切断层引起的破裂完全愈合,而构造应力引起的裂纹也得以恢复。在主震后33个月内所完成的这一变化过程,是断层快速愈合的强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分裂 断层愈合 地球物理观测 人工地震实验
下载PDF
地闪对崇明地震台地球物理观测的干扰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培育 戴乐翔 +6 位作者 张艺 魏薇 赵俊香 朱佳苗 施俊杰 毕波 倪友忠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1期91-95,共5页
通过对比崇明地区地闪及崇明地震台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发现受地闪引起的电磁场变化的直接作用或对仪器元件的间接作用,地磁、地电、电磁扰动和水位观测干扰比例较高,干扰幅度与地闪距离及形成的电流强度有关。具体干扰形态如下:①对电磁... 通过对比崇明地区地闪及崇明地震台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发现受地闪引起的电磁场变化的直接作用或对仪器元件的间接作用,地磁、地电、电磁扰动和水位观测干扰比例较高,干扰幅度与地闪距离及形成的电流强度有关。具体干扰形态如下:①对电磁扰动干扰表现为单向突跳和测值的整体抬升;②对地磁测项干扰表现为正负方向的单点突跳;③对大地电场干扰表现为大幅震荡;④对水位观测干扰表现为大幅突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地球物理观测 干扰发生率 干扰形态 干扰途径
下载PDF
我国的空间物理与地球物理观测
16
作者 王鹤山 刘奇华 《科学中国人》 1996年第3期27-28,共2页
从茫茫天宇到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深处,无不隐藏着激动人心的秘密。科学家们正努力探索这些奇特的自然之谜。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银河宇宙线 空间物理 观测 地磁台站 土壤腐蚀 合成孔径雷达 人卫激光测距系统 观象台 羊八井
下载PDF
OHP数据中心
17
作者 N.Takeuchi S.Watada +4 位作者 Y.Fukao S.Tsuboi 周公威 郝春月 吕春来 《世界地震译丛》 2004年第5期84-85,共2页
海洋半球计划(OHP)台网是一个覆盖以前观测密度低的西太平洋区域的地球物理观测台网。该台网是集地震、GPS、地磁和超导重力观测于一体的台网。联合使用该台网与以前所建台网的资料,我们可得到全球台站更均匀分布的台站资料。为了使用... 海洋半球计划(OHP)台网是一个覆盖以前观测密度低的西太平洋区域的地球物理观测台网。该台网是集地震、GPS、地磁和超导重力观测于一体的台网。联合使用该台网与以前所建台网的资料,我们可得到全球台站更均匀分布的台站资料。为了使用户充分受益,数据交换应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网 地球物理观测 地磁 台站 GPS 海洋 重力 受益 数据中心 区域
下载PDF
基于光学低相干技术的地形变监测系统
18
作者 王佳 张敏 居海华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第32期48-49,共2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光学低相干技术在高精度地震地形变监测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低相干技术进行地形变观测的新思路,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搭建、元器件的选择以及系统性能。相比于传统地震形变测量方法,光学地震测量技术有着灵敏度高、无... 本文主要研究了光学低相干技术在高精度地震地形变监测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低相干技术进行地形变观测的新思路,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搭建、元器件的选择以及系统性能。相比于传统地震形变测量方法,光学地震测量技术有着灵敏度高、无零漂、不受电磁干扰等优势,可以解决传统方法在微弱形变观测中精度不高的问题,提高地球物理观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地震测量 低相干 地形变 地球物理观测
下载PDF
喜马拉雅的结构和构造——关于地球物理观测的概略小结
19
作者 P.莫纳 F.T.武 《云南地质》 1997年第S1期96-106,共11页
喜马拉雅地区的主要结构和构造与岛弧的相似 ,但被轻的印度陆壳 (不是洋壳 )消亡引起的作用所改造。恒河盆地下的前第三纪基底的表面形态与海洋深海槽的表面形态相似 ,而中印高原是外部地形隆起的追忆记载。印度地盾上的重力异常与朝向... 喜马拉雅地区的主要结构和构造与岛弧的相似 ,但被轻的印度陆壳 (不是洋壳 )消亡引起的作用所改造。恒河盆地下的前第三纪基底的表面形态与海洋深海槽的表面形态相似 ,而中印高原是外部地形隆起的追忆记载。印度地盾上的重力异常与朝向海洋的岛弧的重力异常相似 ,并具有岩石圈在深海沟处向下弯曲和在外缘隆起处向上挠曲的模式。断裂面的分解式说明印度岩石圈确实弯曲 ,然后以低角度向喜马拉雅山俯冲。来自印度和岛弧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说明了同一个现象。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洋地球物理资料 ,可以对最后 70 Ma的印度和欧亚地质史加以恢复。一种急剧减缩作用 ,速率大致为 1 0 0 mm/ a。大概在 40 Ma前接近或稍晚于地质上所推定的碰撞时间。印度向巨大深处的消亡作用假定为漂浮的大陆壳所阻碍。印度地壳的浮力可能导致收敛速率的降低 ,但不是停止。虽然与新断裂的产生以及印度板片一个个地向上推置 ,形成山脉带有关 ,但地震记录表明 :沿低角底断裂面 (可在主边界断裂上或紧邻主边界断层 )的俯冲断裂作用 ,使敛合作用继续发生。重力异常与这种解释是一致的。假若喜马拉雅是由印度次大陆古老板片北缘的断裂作用和仰冲板片所建立起来的 ,那么与重力资料说明有 30 0— 40 0 km的缩短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地球物理观测 重力异常 印度板块 欧亚大陆 地震 断裂面 深海沟 重力资料 均衡补偿
下载PDF
基于无线公网的云服务在地震观测中的应用探索
20
作者 张晓刚 李小军 +4 位作者 王江 李振波 王光冲 尹康达 任佳 《华北地震科学》 2019年第1期72-75,共4页
介绍基于无线公网的云服务观测模式,并应用于地震观测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观测模式具有运行成本低、便于在无人值守台站或野外安装布设、便于各观测点的实时监控及数据共享的优点,可以与现有的地震观测系统对接,是对现有地震观测系统... 介绍基于无线公网的云服务观测模式,并应用于地震观测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观测模式具有运行成本低、便于在无人值守台站或野外安装布设、便于各观测点的实时监控及数据共享的优点,可以与现有的地震观测系统对接,是对现有地震观测系统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球物理观测 云服务 无线公网 无线传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