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秦岭钼矿带南泥湖-上房沟花岗斑岩成因及其对钼成矿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64
1
作者 包志伟 曾乔松 +1 位作者 赵太平 原振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23-2536,共14页
河南省栾川县南泥湖-上房沟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田是我国最重要的钼矿产区,钼矿探明储量(金属量)达205万吨。区内钼成矿与南泥湖和上房沟两个花岗斑岩小岩体关系密切,两岩体产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为高硅、富碱和较高分异指数的碱性... 河南省栾川县南泥湖-上房沟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田是我国最重要的钼矿产区,钼矿探明储量(金属量)达205万吨。区内钼成矿与南泥湖和上房沟两个花岗斑岩小岩体关系密切,两岩体产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为高硅、富碱和较高分异指数的碱性-碱钙性、过铝质花岗岩。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具有显著亏损Eu、Sr、Ba、Ti的特征,表明岩浆经历过相当高程度的分异演化。较低的εNd(t)值(-12.7~-15.5)和年轻的Nd模式年龄(1.48~1.71Ga)表明其成岩物质来源主要为年轻的地壳物质。南泥湖和上房沟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149.56±0.36Ma(MSWD=1.5)和135.38±0.29Ma(MSWD=1.4)。结合现有的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有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东秦岭钼成矿带内的燕山期成矿花岗岩小岩体及大岩基应为扬子克拉通北缘中生代向华北克拉通A型俯冲的地壳物质在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的参与。成矿小岩体是花岗岩大岩基高度分异演化的结果,花岗岩大岩基结晶分异导致其中挥发分的过饱和、挥发分对正在固结的岩浆体中成矿元素的淋滤是小岩体成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钼成矿带 南泥湖 岩成因 成矿作用 过铝质花岗岩 小岩体 华北克拉通南缘 地壳物质 分异演化 扬子克拉通北缘 中生代 岩基 挥发分 化学研究成果 地球化学组成 成岩物质来源 燕山期成矿 大别造山带 岩浆
下载PDF
磷灰石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邢凯 舒启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9-205,共17页
磷灰石是一种常见的岩浆岩副矿物和热液矿物,不易受风化和氧化等表生作用影响,能较好记录和保存岩浆和热液活动的原始信息,因而是研究岩浆和/或热液过程的一种常见示踪矿物。在矿床学领域,磷灰石常被用来为探究多种科学问题。文章回顾... 磷灰石是一种常见的岩浆岩副矿物和热液矿物,不易受风化和氧化等表生作用影响,能较好记录和保存岩浆和热液活动的原始信息,因而是研究岩浆和/或热液过程的一种常见示踪矿物。在矿床学领域,磷灰石常被用来为探究多种科学问题。文章回顾了近年来磷灰石在矿床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方向,总结了磷灰石在实际研究中的争议问题,并较系统地阐释了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成因、热液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指导矿床勘探以及甄别矿床类型等方面的具体指示意义。通过文章的综述,希望能够为深化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加强磷灰石助力找矿工作、广泛开展与磷灰石有关的地质问题的探讨等提供较全面的基础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磷灰石 地球化学组成 同位素特征 矿床学
下载PDF
地球化学组成揭示的杜蒙沙地化学风化和沉积再循环特征及其对风尘物质贡献的指示 被引量:13
3
作者 袁方 谢远云 +3 位作者 詹涛 康春国 迟云平 马永法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85-1893,共9页
对杜蒙沙地的河流冲积砂、河漫滩泥质粉砂、沙质古土壤和风成沙等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了采样(27组),对这些样品的细颗粒组分(<63μm)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REE)和Sr-Nd同位素比值等地球化学分析,就杜蒙沙地的化学风化... 对杜蒙沙地的河流冲积砂、河漫滩泥质粉砂、沙质古土壤和风成沙等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了采样(27组),对这些样品的细颗粒组分(<63μm)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REE)和Sr-Nd同位素比值等地球化学分析,就杜蒙沙地的化学风化、沉积再循环特征及其对风尘物质的贡献等展开了讨论。结果显示,杜蒙沙地的地球化学组成表现出空间的均一性,低的化学蚀变指数CIA(48~56,平均52)及A-CN-K和A-CNK-FM图解均表明了杜蒙沙地仅遭受了低级的化学风化程度。沙地的成分成熟度较低,大部分河流沉积物表现出初次循环沉积特征,系大兴安岭东侧中酸性岩浆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嫩江搬运堆积形成;古土壤表现出与河流沉积物相同的初次循环特征,表明古土壤的成土母质是河流沉积物,这与野外地层出露情况一致;风成沙表现出再循环沉积特征,系河流沉积物就地起沙搬运堆积形成。不活动元素比值、REE和Sr-Nd同位素比值等物源判别图解,结合植被和地貌状况,一致表明杜蒙沙地与东北平原中东部的风尘物质没有地球化学亲缘关系,其对该地区(甚至下风向更远地区)的大气风尘的贡献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蒙沙地 地球化学组成 沉积再循环 化学风化 风尘物质
下载PDF
松嫩平原杜蒙沙地地表物质的地化组成及风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谢远云 孟杰 +2 位作者 郭令芬 何葵 康春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9-1018,共10页
本文分析了杜蒙沙地表土样品各粒级组分(全样、>63μm、63~30μm、30~11μm和<11μm)的常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杜蒙沙地地表物质化学元素组成以Si、Al为主,与上地壳相比,除Si、Mn和Ti外,Fe、Mg、Ca和P严重亏损,Al和Na中度亏损,... 本文分析了杜蒙沙地表土样品各粒级组分(全样、>63μm、63~30μm、30~11μm和<11μm)的常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杜蒙沙地地表物质化学元素组成以Si、Al为主,与上地壳相比,除Si、Mn和Ti外,Fe、Mg、Ca和P严重亏损,Al和Na中度亏损,K轻微亏损;除Si、Al、Na、K外,Fe、Mg、Ca、Ti、P、Mn的变异系数均很高;常量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变化程度按照Al<Si<Na<K<P<Fe<Ti<(Ca,Mn)<Mg的顺序依次递增,Al在不同粒级中的变化很小。Fe、Mg、Ca、Mn、Ti和P随着粒度的变细,含量逐渐增加,而Si、Na和K则相反,Al与粒度不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化学风化指标按照CIA(化学蚀变系数)<(Al+Fe+Ti+Mn)/(Mg+Ca+K+Na)<(CaO+K2O+Na2O)/Al2O3<Fe2O3/MgO<K2O/Al2O3<(CaO+MgO+Na2O)/TiO2的顺序受粒度的影响依次增大,CIA是最好的化学风化指标,其次是(Al+Fe+Ti+Mn)/(Mg+Ca+K+Na)和(CaO+K2O+Na2O)/Al2O3,然后是Fe2O3/MgO和K2O/Al2O3,(CaO+MgO+Na2O)/TiO2比值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较大,不适合作为指示沉积物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杜蒙沙地的CIA值为52.28,A-CN-K图解指示了杜蒙沙地处于化学风化的最初阶段,处于较弱的脱Ca、Na阶段,其他元素未发生明显化学风化或迁移;A-CNK-FM图解表明杜蒙沙地的Fe、Mg元素仅发生了微弱分异,原因在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杜蒙沙地微弱的机械风化,另外杜蒙沙地物质来源决定的短距离搬运也使Fe、Mg元素的分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级组分 地球化学组成 化学风化指标 风化特征 杜蒙沙地
原文传递
储层流体非均质性在重油评价及开发生产上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黄海平 Ian Gatesr Steve Larter 《中外能源》 CAS 2010年第10期34-42,共9页
原油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剧烈变化在重质油藏内非常普遍,了解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及控制因素对深化油藏地质评价、优化重油开发方案设计及提高重油采收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重油评价方面,根据原油组成和物性的梯度变化可以帮助判别... 原油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剧烈变化在重质油藏内非常普遍,了解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及控制因素对深化油藏地质评价、优化重油开发方案设计及提高重油采收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重油评价方面,根据原油组成和物性的梯度变化可以帮助判别油层非均质程度和隔层的出现;在混层开采时,原油地球化学组成可以用来判别各层的贡献。在重油开发方面,黏度的梯度变化是造成油藏模拟结果与生产历史难以拟合的主要原因,用均一黏度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过高地估计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和循环注汽开采(CSS)的累计产油量。油相组成变化必须像渗透率、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一样结合到常规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中去,能否准确预测生产行为就取决于上述变化与数值模拟工具相结合的有效性。流体物性的梯度变化同时表明,目前工业界普遍采用的把SAGD生产井置于油水界面之上1~2m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设计,按照黏度梯度变化、累计产量和目前油价进行的优化计算显示,在西加拿大盆地Peace River地区理想的完井位置应该在油水界面之上8m。由于原油黏度对生产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重油生产必须考虑黏度的变化,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完井设计思路,把J型生产井与SAGD相结合(JAGD),JAGD生产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重油开采主要受流动性控制,在热采之前对油藏进行预处理,待黏度降低后再进行开采也是提高重油采收率、降低能耗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地球化学组成 黏度梯度变化 非均质性 完井位置 流动性 JAGD
下载PDF
地球化学组成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特征——以哈尔滨城市道路表土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谢远云 孟杰 +2 位作者 郭令芬 何葵 康春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97-1403,共7页
将哈尔滨城市道路表土样品进行粒度分级,测定各粒级组分的常量元素、碳酸盐含量和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常量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变化程度依次为:Al<Na<Si<K<Ca、Mg<Fe<Mn<P<Ti;Fe、Mg、Ca、Mn、Ti和P... 将哈尔滨城市道路表土样品进行粒度分级,测定各粒级组分的常量元素、碳酸盐含量和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常量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变化程度依次为:Al<Na<Si<K<Ca、Mg<Fe<Mn<P<Ti;Fe、Mg、Ca、Mn、Ti和P随粒度变细含量逐渐增加,而Si、Na和K元素则相反,Al元素与粒度的关系不清晰。化学风化指标按照以下的顺序受粒级的影响依次增大:CIA、(Al+Fe+Ti+Mn)/(Mg+Ca+K+Na)<(CaO+K2O+Na2O)/Al2O3<Fe2O3/MgO<K2O/Al2O3<(CaO+MgO+Na2O)/TiO2。碳酸盐含量在各粒级组分中变化幅度较大,且随着粒度的变细,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碳酸盐δ13C值在各粒级组分中的变化幅度较小,与粒级的关系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粒级组分 地球化学组成 常量元素 碳酸盐 碳酸盐碳同位素 化学风化
下载PDF
秋季黄海和东海海域沉降颗粒物及其地球化学组成 被引量:4
7
作者 倪建宇 张美 +1 位作者 刘小涯 林以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8-162,共5页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地球化学组成 沉降通量 黄海和东海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枯季沉降颗粒物及其地球化学组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方建勇 陈坚 张晓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1-766,共6页
2009年3月28—29日在九龙江河口区采用自制沉积物捕获器分层收集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和ICP—MS分析,并研究了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结果表明:各站各层沉降颗粒物类型以生物和矿物颗粒为主,絮凝体类型各站各层有所... 2009年3月28—29日在九龙江河口区采用自制沉积物捕获器分层收集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和ICP—MS分析,并研究了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结果表明:各站各层沉降颗粒物类型以生物和矿物颗粒为主,絮凝体类型各站各层有所不同。各站各层之间粒度参数的变化主要是受絮凝作用的影响所致,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在各海域各层次之间变化较大。因子分析显示,影响沉降颗粒物地球化学组成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陆源物质的输入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地球化学组成 沉降通量 九龙江河口
下载PDF
俯冲带镁铁质堆晶岩的母岩浆恢复:方法与实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郭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647-3658,共12页
古老俯冲带/造山带结构的恢复是重建古板块构造的基石。然而,古俯冲带/造山带由于受到造山作用和随后强烈的构造改造、隆升与剥蚀作用,绝大多数弧岩浆岩尤其是玄武岩较为缺乏,通常仅保留了代表弧下地壳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岩。从严格... 古老俯冲带/造山带结构的恢复是重建古板块构造的基石。然而,古俯冲带/造山带由于受到造山作用和随后强烈的构造改造、隆升与剥蚀作用,绝大多数弧岩浆岩尤其是玄武岩较为缺乏,通常仅保留了代表弧下地壳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镁铁质堆晶岩是造岩矿物、副矿物与粒间熔体的集合体,其全岩成分不能代表弧岩浆本身,因此运用其地球化学来讨论俯冲带演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多解性。在前人提出的平衡配分方法基础上,作者近年来建立了基于单斜辉石和角闪石的俯冲带镁铁质堆晶岩的母岩浆恢复方法,并根据样品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中的异常变化情况,通过增减相关的副矿物成分予以校正。该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国东北、华南、中亚造山带和云开地区等古俯冲带/造山带镁铁质堆晶岩的母岩浆成分恢复。通过对比计算结果与全岩的实测成分,发现两种方法获得的Th/La、Ba/La和Ba/Nb比值差别不大,反映这些微量元素比值可以用于示踪古俯冲带地幔楔的改造过程。然而计算获得的Th/Yb比值则明显比镁铁质堆晶岩的全岩实测值偏高,因此该比值不适合用来示踪俯冲带中沉积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组成 平衡配分法 母岩浆 镁铁质堆晶岩 俯冲带
下载PDF
峨眉山花岗岩年代学及构造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陆超 李晓斌 +3 位作者 张亚斌 王作栋 王晓峰 张中宁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6,共14页
峨眉山花岗岩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出露于峨眉山背斜核部,该区在新元古代时期岩浆活动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的岩浆岩成因以及构造环境,本次研究对峨眉山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峨眉山花岗岩主要由似... 峨眉山花岗岩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出露于峨眉山背斜核部,该区在新元古代时期岩浆活动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的岩浆岩成因以及构造环境,本次研究对峨眉山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峨眉山花岗岩主要由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分别形成于772.8±7.9 Ma、781.3±8.4 Ma,属新元古代。地球化学组成上,峨眉山花岗岩w(SiO_2)为68.86%~71.14%,w(K_2O)为3.08%~5.61%,全碱w(K_2O+Na_2O)为6.66%~8.46%,w(Al_2O_3)为13.72%~14.18%,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ΣLREE为147.49~367.59×10^(-6)平均222.86×10^(-6))、重稀土元素平坦(ΣHREE为21.70~41.54×10^(-6)平均29.99×10^(-6))的右倾V字型曲线,富集U,Th, Pb, Nd, Sm, Rb等元素,亏损Eu, Nb, Sr, Ba元素,属于A型花岗岩的A_2型亚类,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侵位固结于较浅的深度,此时扬子板块西缘已由汇聚挤压转换为伸展构造环境,形成于俯冲造山后的伸展环境,与地幔柱活动无关,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花岗岩 A型花岗岩 新元古代 地球化学组成 构造环境
原文传递
哈尔滨地区罗家窝棚组地层的沉积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春艳 谢远云 +5 位作者 康春国 迟云平 孙磊 吴鹏 魏振宇 冷宇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9,共18页
罗家窝棚组是哈尔滨地区的第四纪下限地层,其岩性是紫红色砂砾石,被认为是冰碛物堆积。早期的区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岩性描述,对于其它地层属性,特别是地球化学属性的认识尚未涉及。为此,本文选择黑龙江五常拉林镇罗家窝棚村层型剖面作为... 罗家窝棚组是哈尔滨地区的第四纪下限地层,其岩性是紫红色砂砾石,被认为是冰碛物堆积。早期的区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岩性描述,对于其它地层属性,特别是地球化学属性的认识尚未涉及。为此,本文选择黑龙江五常拉林镇罗家窝棚村层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其沉积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展开综合研究,以揭示其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这套砾石分选和磨圆较差,风化程度很高,无定向性排列,砾石成分以陆源碎屑岩(砂岩和粉砂岩,44.2%)和花岗岩(37.4%)为主,其次为凝灰岩(11.2%),石英质、闪长岩、流纹岩和玄武岩等少量出现。重矿物组成以赤/褐铁矿占绝对优势(87.5%),其次是白钛石(5.0%),其它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罗家窝棚组中的细颗粒碎屑以及泥质基质经历了很强的化学风化过程,是初次循环的结果。砾石岩性和地球化学组成共同揭示了这些碎屑主要来源于长英质母岩,但中性和铁镁质母岩也有少量贡献。综合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地层属性,本文认为罗家窝棚组地层是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洪积物堆积,而非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冰碛物。这项研究对于哈尔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早更新世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等地质事件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家窝棚组 地球化学组成 沉积循环 化学风化 物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松嫩平原夏季风演化:来自哈尔滨黄土的磁化率、地球化学和总有机碳记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硕 迟云平 +3 位作者 郝冬梅 谢远云 康春国 吴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9-1298,共20页
哈尔滨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北部,处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带的东部边缘,是季风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对季风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然而,由于沉积档案露头的缺乏,使得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极为薄弱。为此,我们对哈尔滨黄土进行了... 哈尔滨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北部,处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带的东部边缘,是季风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对季风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然而,由于沉积档案露头的缺乏,使得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极为薄弱。为此,我们对哈尔滨黄土进行了磁化率、总有机碳(TOC)和地球化学测试,并结合小波分析,对松嫩平原中更新世以来的夏季风演变及其控制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以来松嫩平原的夏季风演化分为两个阶段:1)460~180 ka时期,哈尔滨黄土较低的化学风化程度和TOC值指示了弱的夏季风强度;另外,在此时期还存在3个次一级的夏季风的微弱增强,叠加在夏季风强度偏弱这一大趋势之上。2)180 ka~至今,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化学风化程度和TOC值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逐渐增强。通过哈尔滨黄土与邻区赤峰黄土和黄土高原洛川黄土的磁化率和粒度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松嫩平原首先响应间冰期夏季风主导的温度升高及降水增加带来的气候变化,但这种响应的持续时间偏短;哈尔滨黄土记录了360~340 ka和280~250 ka两次显著的夏季风减弱的气候现象,这是全球气候和区域环境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小波变换的主导周期为98 ka(100 ka),结合海平面温度、全球CO2浓度、60°N太阳辐射量、深海氧同位素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松嫩平原夏季风演化主要受全球冰量驱动;36 ka和44 ka(40 ka)倾角周期以及最低振荡29 ka周期的出现,表明倾角驱动的低纬太阳辐射变化对松嫩平原夏季风起到微弱调控作用,而岁差驱动的低纬太阳辐射变化对松嫩平原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哈尔滨黄土 松嫩平原 地球化学组成 磁化率
下载PDF
青海乌兰地区花岗伟晶岩矿物学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组成
13
作者 邢佳 王建国 +1 位作者 宋振国 张世珍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5,共8页
青海省乌兰县地处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位于欧龙布鲁克—乌兰华力西期稀有、钨(铋、稀土、宝玉石)成矿带,通过对该地区花岗伟晶岩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探究该地区稀有金属的成矿潜力。结果表明:该地区花岗伟晶岩的... 青海省乌兰县地处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位于欧龙布鲁克—乌兰华力西期稀有、钨(铋、稀土、宝玉石)成矿带,通过对该地区花岗伟晶岩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探究该地区稀有金属的成矿潜力。结果表明:该地区花岗伟晶岩的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和黑云母以及少量的金属矿物和石榴石,其成因类型主要为A型花岗岩,具有高SiO、富Al、富Na、高全碱、富稀有及稀土元素的特点,并且稀土元素的富集程度差别较大,可达4~12倍,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Eu和Ce均表现为负异常,微量元素K、Sr、Ti等元素亏损,Rb、Ta、Nb等元素强烈富集,该研究对于理解该地区花岗岩成因及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特征 地球化学组成 花岗伟晶岩 乌兰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与玄武岩有关的锆石巨晶的宝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艾昊 赵新民 +2 位作者 陈倩 龙秋丽 秦娟英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系统的统计了近年来中国东部与碱性玄武岩有关的锆石巨晶的宝石学、矿物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的宝石学特征表明其粒度一般在3~10mm之间,发育单形以四方柱和四方单锥为主,且常见熔蚀坑,颜色以红褐色为主,玻璃光泽—油脂光泽... 本文系统的统计了近年来中国东部与碱性玄武岩有关的锆石巨晶的宝石学、矿物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的宝石学特征表明其粒度一般在3~10mm之间,发育单形以四方柱和四方单锥为主,且常见熔蚀坑,颜色以红褐色为主,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荧光相对较弱,包裹体主要包括富CO_2气液包裹体、锆石等矿物包裹体以及色带等非物质型包裹体;紫外-可见光谱以及热处理结果表明,其颜色主要与色心和变价元素有关;拉曼光谱显示锆石巨晶为高型锆石,并且具有明显的异向性;通过详细的对比,尚未发现不同矿床之间锆石巨晶的宝石学特征差异。利用锆石Ti-in-zircon地质温度计,同时对TiO_2和SiO_2活度以及压力进行校正后,结果显示锆石巨晶的结晶温度应在700℃以上;结合单斜辉石巨晶以及玄武岩包体,锆石结晶深度为上地幔,其形成环境可能与二辉辉石岩和二辉橄榄岩接近;锆石Ce明显正异常、赤铁矿等包裹体等证据显示锆石结晶于氧化环境中;锆石的Hf-O同位素表明锆石结晶于地幔环境;结合锆石地球化学数据以及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锆石结晶于富硅、富碱、富碳的熔体中,属于岩石圈减薄进入衰退期的产物,是岩石圈趋于稳定的标志之一,而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是引起东部地幔岩石圈减薄、碳循环以及富硅熔体存在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碱性玄武岩 锆石巨晶 宝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组成
下载PDF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与资源和灾害 被引量:69
15
作者 滕吉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耦合和深层动力过程是一系列地学前沿问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制约 ,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 ,大陆伸展与裂谷形成 ,造山带...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耦合和深层动力过程是一系列地学前沿问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制约 ,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 ,大陆伸展与裂谷形成 ,造山带与盆地 ,资源与能源 ,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 ,地球内核速度差异旋转等 ,均为深部物质运移和物理学、化学及地质构造耦合的产物。然而至今有很多要素与深层过程尚处于定性的与推断的阶段 ,对其探索的深度与本质知之甚少 ,故尚待不断深入研究和发现。文中提出的科学问题乃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文章主要讨论 3个问题 :( 1)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 2 )金属矿产 ,大陆伸展与裂谷、盆地形成 ,地震“孕育” ,地球内核速度差异旋转与深部物质上涌 ;( 3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和圈层耦合与深层动力过程。当今世界上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刚刚开始 ,有一些结果或说法也还是定性的、轮廓的或推断的。为此 ,文中对所论述的每一方面的科学内涵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并给出了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必须研究的主体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幔边界 岩石地球化学组成 地幔热柱 圈层耦合 深层动力过程 物质交换 能量变换 地球内部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