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低硒带生态环境中硒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
作者 王子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7-243,共7页
本文综述了目前与低硒带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关的研究结果。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低硒带的形成主要由表层土壤对低硒母质层的继承性,演化趋势主要决定于降水输入和淋溶流失二个自然过程的相对通量及土壤对硒的保留程度,后者在很大程... 本文综述了目前与低硒带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关的研究结果。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低硒带的形成主要由表层土壤对低硒母质层的继承性,演化趋势主要决定于降水输入和淋溶流失二个自然过程的相对通量及土壤对硒的保留程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铁锰氧化物含量,土壤中硒的挥发损失可能并不重要。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小循环中,环境腐植酸物质对土壤硒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有效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砷的发生、形态、污染源及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49
2
作者 王萍 王世亮 +3 位作者 刘少卿 李艳霞 何孟常 林春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0-97,共8页
文章首先总结了砷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沉积物、岩石、大气中的含量和分布;归纳了砷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分析了砷在水和土壤/沉积物固相中的形态;并重点阐述了砷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砷通常与Fe、Al、Mn的氧化物和氢氧... 文章首先总结了砷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沉积物、岩石、大气中的含量和分布;归纳了砷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分析了砷在水和土壤/沉积物固相中的形态;并重点阐述了砷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砷通常与Fe、Al、Mn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粘土矿物、硫化物、磷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结合,砷的生物可用性和迁移性与其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形态有密切关系。文章最后定量阐述了砷的污染源,包括金属开采与冶炼,化学燃料的燃烧和含砷化学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量 形态 来源 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分散元素硒的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富集作用 被引量:37
3
作者 姚林波 高振敏 龙洪波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2-67,共6页
本文概述了硒的物理、化学性质 ,形态和存在形式以及硒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富集作用。硒呈四种主要的无机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硒化物 ( -2价 )、元素硒 ( 0价 )、亚硒酸盐 ( +4价 )和硒酸盐 ( +6价 )。不同硒形态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本文概述了硒的物理、化学性质 ,形态和存在形式以及硒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富集作用。硒呈四种主要的无机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硒化物 ( -2价 )、元素硒 ( 0价 )、亚硒酸盐 ( +4价 )和硒酸盐 ( +6价 )。不同硒形态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pH和Eh条件。硒的天然的、总的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涉及壳岩源和海洋沉积物。次一级的循环涉及其它无机源和沉积物。另外 ,整个硒的壳循环 (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也强烈受到生物化学反应的影响 ,这些反应使硒在有机组分中固定或迁移。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硒极大地改变了硒天然的地球化学循环 ,主要是煤的燃烧、硫化物矿床的开采及工业上利用硒所产生的废料。岩浆期后热液活动阶段是硒最主要的活动、富集阶段 ,硒能大量地呈分散形式 (类质同像 )或独立矿物形式存在于这一阶段中 ;在火山及喷气活动产物 (有关热泉 )中硒的富集程度也很高。另外 ,硒在页岩特别是海相黑色页岩中的富集作用与生物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元素 循环 富集 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短期水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光益 陈步峰 +3 位作者 曾庆波 吴仲民 黄全 李意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文采用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利用1989年5月至1993年4月4a的观测资料,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林的水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2911.... 本文采用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利用1989年5月至1993年4月4a的观测资料,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林的水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2911.0mm,其中7.06%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林内穿透雨占78.88%,另外14.06%被林冠截留损失;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水量为15140.6mm,占年降雨量的52.92%,其中快速径流和基流分别占总径流的22.14%和77.86%;系统另一输出项为蒸散,计算为1370.6mm,为年降雨量的47.08%。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N、P、K、Ca、Mg、Si、Al、Mn等养分随降雨输入的量分别为14.43、0.56、4.19、53.03、7.41、5.21、0.82和0.056kg/hm2·a,通过冠层后的淋溶量(含树干淋洗)分别为3.67、0.50、50.18、-9,14、8.61、14.26、1.05和1.334kg/hm2·a,这些养分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量分别为8..35、0.38、33.61、40.26、6.17、133.08、1.69和0.075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山地雨林 水量平衡 地球化学循环 海南岛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铁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微量金属元素的关系 被引量:32
5
作者 汪福顺 刘丛强 梁小兵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3期63-69,共7页
沉积物容纳了来自流域自然风化及人为排放的各种金属元素,成为一个潜在的"化学炸弹"。微生物以其体积小、繁殖快、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等特点可以大大地改变微量金属在环境中的分布。铁在陆地水体 沉积物环境中具有很高的丰度... 沉积物容纳了来自流域自然风化及人为排放的各种金属元素,成为一个潜在的"化学炸弹"。微生物以其体积小、繁殖快、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等特点可以大大地改变微量金属在环境中的分布。铁在陆地水体 沉积物环境中具有很高的丰度、合适的电化学特性,在好氧、厌氧转换的界面环境中强烈地推动了早期成岩作用。本文针对铁在亚表面水环境中的重要性,侧重介绍了沉积物 水界面的铁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蓄积在沉积物中的微量金属元素的重新分布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微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 微量金属元素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6
作者 安培浚 张志强 王立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8-1234,共7页
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01年正式提出以来,倍受关注,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等国家,以及欧盟等相关国际组织相继开展和部署的地球关键带研究项目及相关研究... 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01年正式提出以来,倍受关注,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等国家,以及欧盟等相关国际组织相继开展和部署的地球关键带研究项目及相关研究计划、主要科学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并结合我国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应加强地球关键带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地球关键带物质迁移转化与多过程耦合作用机制,地球关键带服务功能、演化特点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影响,地球关键带过程及系统的模型模拟4个方面研究,通过积极与国际科技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提高国际大型计划的参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化学循环 物质迁移 能量流动
原文传递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庄亚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简要介绍了全球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新进展。首先说明几十年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重点的转变,其次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这就是多层次地(时空及生态系统)进行实验和数学模拟并外推至全球,比经典的循环研究要细致得多。经... 简要介绍了全球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新进展。首先说明几十年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重点的转变,其次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这就是多层次地(时空及生态系统)进行实验和数学模拟并外推至全球,比经典的循环研究要细致得多。经典研究往往只是将定位点上的结果简单地外推到区域甚至全球。最后有选择地阐述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领域(源、汇、转化过程、测量方法、模式等)内的发展趋势与热点,其中主要有农业生态系统含碳、氮痕量气体的源、遗漏的碳汇、碳、氮、硫、磷间的耦合作用、同位素丰度比及指示物的应用和氧化亚氮和甲烷释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循环 释放泊 痕量气体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长江口潮滩植物对沉积物铁的地球化学循环及磁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韩晓非 张卫国 +1 位作者 陈满荣 俞立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5-499,共5页
通过长江河口高潮滩芦苇带沉积物柱状样CYLWA 1活性铁、有机质、粒度分析及磁性测量 ,探讨潮滩植物对沉积物铁的地球化学循环及磁性特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 ,沉积物柱状样总体上以Fe2 + 占优势 ,且含量随深度逐渐增加。但在亚表层 (10... 通过长江河口高潮滩芦苇带沉积物柱状样CYLWA 1活性铁、有机质、粒度分析及磁性测量 ,探讨潮滩植物对沉积物铁的地球化学循环及磁性特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 ,沉积物柱状样总体上以Fe2 + 占优势 ,且含量随深度逐渐增加。但在亚表层 (10~ 2 0cm) ,由于根系的释氧作用 ,存在着以Fe3 + 占优势的氧化层。在 10~ 2 0cm这一氧化层 ,指示细颗粒磁性矿物的参数 (χfd、χARM)明显减小 ,而反映磁性矿物类型的参数 (BCR、SIRM/ χ)显著增大 ,指示了亚铁磁性矿物颗粒变粗 ,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明显富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潮滩植物 沉积物 地球化学循环 磁性特征
下载PDF
贵州红枫湖硫酸盐来源及循环过程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宋柳霆 刘丛强 +1 位作者 王中良 梁莉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6-564,共9页
红枫湖是云贵高原上一个中等富营养化的季节性厌氧湖泊。对红枫湖流域湖水及其入湖河流河水一年内四个季节的水体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湖水硫酸盐的δ34S值介于-8.7‰~-4.9‰之间,平均-6.8‰,入湖河流的δ... 红枫湖是云贵高原上一个中等富营养化的季节性厌氧湖泊。对红枫湖流域湖水及其入湖河流河水一年内四个季节的水体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湖水硫酸盐的δ34S值介于-8.7‰~-4.9‰之间,平均-6.8‰,入湖河流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4.7‰~+0.8‰。湖水的硫同位素组成主要受煤以及大气降水的控制,硫化物和蒸发岩的贡献较小。全年内湖水的δ34S值季节性变化明显,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特征,反映了大气降水对湖水硫酸盐贡献的季节性差异。此外,湖水垂直剖面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春季湖水的剖面上下δ34S值几乎没有变化,而夏季、秋季湖水表层和底层相对较高,呈规律性变化,这与湖水冬季混合、夏季分层的特点有关;夏季湖水分层期间雨水在湖泊表层的滞留,以及湖泊底层的硫酸盐细菌还原等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水体垂直剖面上δ34S值规律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来源 地球化学循环 红枫湖
下载PDF
微生物对砷的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暨地下水砷污染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洪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2,共6页
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近年来砷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引人关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长期与砷共存,进化出不同的生物转化机制,在自然水体中微生物主要参与砷的不同氧化价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即As(V)和As(III)之间的氧化还原作用。... 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近年来砷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引人关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长期与砷共存,进化出不同的生物转化机制,在自然水体中微生物主要参与砷的不同氧化价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即As(V)和As(III)之间的氧化还原作用。砷酸盐异化还原菌(D issim ilatoryArsenate-Respiring Prokaryote,DARP)可以将As(V)还原为As(III),化能自养亚砷酸盐氧化菌(Chemoautotrophic Arsenite Oxid izer,CAO)和异养亚砷酸盐氧化菌(Heterotrophic Arsenite Oxid izer,HAO)可以将As(III)氧化为As(V)。这些砷代谢微生物在分类和代谢能力上都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它们广泛参与了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步骤,对特定环境条件下砷的地球化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参与了砷的全球循环。在盐碱湖莫诺(Mono)湖中砷的不同价态分层存在,CAO与DARP的紧密偶联共同参与了莫诺湖中的砷的地球化学循环。在孟加拉三角洲的地下含水层中,微生物参与了将砷从固相迁移到水相的关键步骤,最终导致了地下水中的砷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循环 微生物
下载PDF
钾素循环及其农业利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烨 连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12087-12090,共4页
钾素是农作物生长的三大要素之一,钾素缺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贵州喀斯特地区拥有储量丰富的钾矿资源,但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针对贵州农业生产中钾肥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对钾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矿物钾的存在状态及其... 钾素是农作物生长的三大要素之一,钾素缺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贵州喀斯特地区拥有储量丰富的钾矿资源,但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针对贵州农业生产中钾肥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对钾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矿物钾的存在状态及其释放特点、贵州农业生产中钾素收支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开发贵州钾矿资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比分析含钾矿物的三种利用途径,强调生物法在矿物钾开发中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地球化学循环 矿物钾 模式
下载PDF
土地规划的自然过程基础与大数据时代的方法探索 被引量:14
12
作者 单卫东 胡月明 +4 位作者 贺灿飞 曹小曙 黄贤金 童昕 吴常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12-1919,共8页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导致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土资源无序开发日益严重,因而优化国土资源空间格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土地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土地规...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导致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土资源无序开发日益严重,因而优化国土资源空间格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土地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土地规划方法有待改革。在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理念下,总结土地自然过程基础对土地规划的影响,实现"山水路林田生命共同体"的协调规划发展。其次,"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计算、空间数据整合、云分析等技术对土地规划方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最后,针对土地规划数据特殊性、移动用户终端的广泛性,提出应创建土地规划云服务平台,使土地规划实现数据集成管理和更新,从而提高土地规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规划 云服务 大数据 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A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chemical zonation in early oceans(>520 Ma) 被引量:13
13
作者 LI Chao CHENG Meng +1 位作者 Thomas J.ALGEO XIE ShuC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901-1909,共9页
Early oceans (〉520 Ma) wer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water-column anoxia, stratification, and limited oxidant availability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arine sedimentary pore-w... Early oceans (〉520 Ma) wer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water-column anoxia, stratification, and limited oxidant availability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arine sedimentary pore-waters in produ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 Based on this similarity and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arly Earth ocean chemistry, we propose an idealized chemical zonation model for early oceans tha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redox zones (from shallow nearshore to deep offshore regions): oxic, nitrogenous (NO3^-NO2^-enriched), manganous-ferruginous (Mn^2+ or Fe^2+-enriched), sulfidic (H2S-enriched), methanic (CH4-enriched), and ferruginous (Fe^2+-enriched). These zones were dynamically mainta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processes including surface-water oxygenation by atmospheric free oxygen, nitrate reduction beneath the chemocline, nearshore manganese-iron reduction, sulfate reduction, methanogenesis, and hydrothennal Fe^2+ inputs from the deep ocean. Our modified "euxinic wedge" model expands on previous versions of this model, providing a more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hemical zonation of early Earth oceans that helps to explain observations of unusual Mo-S-C isotope patterns. This model may provide a useful found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of ocean chemistry evolution and element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early Earth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early Cambrian oceanic redox chemistry ANOXIA euxinia
原文传递
不同岩溶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特征比较——以广西弄拉和弄岗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邓艳 蒋忠诚 +3 位作者 罗为群 陆瑞群 曾玉和 黄红慧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研究了广西弄拉和弄岗自然保护区两种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特点,结果表明,弄拉、弄岗的成土过程都表现为S i和F e相对累积,而其它化学元素则表现为相对淋失。弄岗与弄拉相比,其元素的淋失程度更为强烈,但在植物中两者表... 研究了广西弄拉和弄岗自然保护区两种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特点,结果表明,弄拉、弄岗的成土过程都表现为S i和F e相对累积,而其它化学元素则表现为相对淋失。弄岗与弄拉相比,其元素的淋失程度更为强烈,但在植物中两者表现出比较相似的元素地球化学特点。弄岗泉水pH比弄拉的低,水的溶蚀能力增大,水中可溶物增多,元素循环也比弄拉的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地球化学循环 元素迁移 弄拉、弄岗自然保护区 广西
下载PDF
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综述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中伟 袁玮 陈玖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93,共10页
锌是生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和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金属元素。随着样品纯化技术的提高和新一代质谱仪的开发应用,锌同位素体系已成为近年发展起来的金属(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一个热点领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对最新的... 锌是生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和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金属元素。随着样品纯化技术的提高和新一代质谱仪的开发应用,锌同位素体系已成为近年发展起来的金属(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一个热点领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对最新的锌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分别从分析方法、分馏理论、储库同位素组成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锌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到天体化学、海洋、大气以及地球深部等诸多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大大提高人们对全球锌及其他重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锌同位素在宇宙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古气候环境重建以及健康及生物医学领域将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同位素 同位素质量分馏 地球化学循环 储库 示踪
下载PDF
表生环境中镁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爱国 朱祥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58,共16页
近些年表生环境中镁同位素分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这些新认识为深入理解表生环境中镁同位素地球化学循环奠定了基础。表生环境中镁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涉及风化、河流搬运、碳酸盐沉淀、水岩反应等重要地质过程。风化过程... 近些年表生环境中镁同位素分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这些新认识为深入理解表生环境中镁同位素地球化学循环奠定了基础。表生环境中镁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涉及风化、河流搬运、碳酸盐沉淀、水岩反应等重要地质过程。风化过程中镁同位素发生显著分馏,硅酸盐风化产物中富集重的镁同位素,轻的镁同位素易进入水体。河流搬运过程中,镁同位素不发生分馏,但外源输入可能影响水体的镁同位素组成。河水汇入海洋后,碳酸盐沉淀过程可导致轻的镁同位素以碳酸盐的形式从海水中移出。在海底高温水岩反应过程中,海水中绝大多数的镁(80%-87%)都进入岩石,循环后的热液可能富集轻的镁同位素。海底低温水岩反应过程中海水的镁可以进入岩石并形成次生矿物,此过程的镁同位素分馏主要与次生矿物的形成有关。此外,海水中的镁易与黏土矿物发生交换反应,此过程黏土矿物倾向于吸附轻的镁同位素。总之,在表生环境中上地壳的镁(δ26Mg约为-0.22‰)经历风化作用、河流搬运、海洋贮存,最终以碳酸盐岩(δ26Mg一般小于-1‰)或与玄武岩发生反应的形式重新回到岩石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同位素 风化作用 碳酸盐岩沉淀 水岩反应 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木麻黄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8
17
作者 叶功富 黄宝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8,共4页
以福建惠安15年生木麻黄林为试材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每年降水输入的营养物质为49.285kg·hm-2,径流输出养分量15.507kg·hm-2,养分净积累量33.778kg·hm-2表明生态系统处于进展... 以福建惠安15年生木麻黄林为试材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每年降水输入的营养物质为49.285kg·hm-2,径流输出养分量15.507kg·hm-2,养分净积累量33.778kg·hm-2表明生态系统处于进展的变化过程中。养分地球化学循环的净变化值比生物循环减小75.6%,这说明生物循环比地球化学循环强度大且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循环 营养元素
下载PDF
镁同位素体系在河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董爱国 韩贵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0-809,共10页
近年来风化过程中镁同位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这些进展不仅有利于准确理解河流中镁同位素组成变化的机理,还为深入探讨镁同位素地球化学循环奠定了基础。河流既是风化过程中镁的汇,也是海洋中镁的源。流域河水的镁同位素组成... 近年来风化过程中镁同位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这些进展不仅有利于准确理解河流中镁同位素组成变化的机理,还为深入探讨镁同位素地球化学循环奠定了基础。河流既是风化过程中镁的汇,也是海洋中镁的源。流域河水的镁同位素组成主要与物源和迁移过程中镁同位素分馏有关。河水的镁主要来源于流域的岩石,也受风尘沉积、地下水、植物残骸、降雨降雪等因素的影响。河水迁移过程中镁同位素分馏过程主要为碳酸盐矿物沉淀和溶解、硅酸盐矿物水解、矿物或胶体物质的吸附作用以及植物的吸收作用。此外,水体中次生矿物的形成还可能反映了河流水化学参数(主量元素、CO2溶解度、p H等)的突变。因此,分析河水的镁同位素组成,探讨其主要的分馏过程,不仅是应用镁同位素示踪地表物质循环的基础,还对深入认识镁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同位素 河流 风化作用 水-岩反应 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碾子山A型花岗岩两阶段水-岩相互作用的氧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7
19
作者 魏春生 郑永飞 +1 位作者 赵子福 J.W.Valley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3,共6页
利用常规BrF5法和激光探针技术对中国东部有代表性的中生代碾子山A型花岗岩全岩、石英、碱性长石、磁铁矿以及锆石进行了系统的氧同位素分析. 与造岩矿物δ18O值变化范围相对较大(<3.0‰)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锆石样品δ18O值的分布相... 利用常规BrF5法和激光探针技术对中国东部有代表性的中生代碾子山A型花岗岩全岩、石英、碱性长石、磁铁矿以及锆石进行了系统的氧同位素分析. 与造岩矿物δ18O值变化范围相对较大(<3.0‰)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锆石样品δ18O值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3.12‰<4.19‰)并明显偏低, 表明该岩体曾先后经历过两阶段的水-岩相互作用. 早期与海水发生过高温同位素交换的下部洋壳通过板块俯冲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衍生出低δ18O值的A型花岗岩浆. 在岩浆期后高温亚固态条件下花岗岩与大气降水之间发生第2次同位素交换. 第1阶段的水-岩交换导致碾子山A型花岗岩源岩δ18O值明显低于正常地幔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 第2次水-岩相互作用则造成锆石与造岩矿物之间不平衡的氧同位素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水-岩交换 锆石 氧同位素 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鲢滤食不同藻类的磷吸收及排泄过程研究
20
作者 朱思婳 胡红娟 +3 位作者 贾佳 熊雄 吴辰熙 刘剑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4-752,共9页
为探究滤食性鱼类对水体营养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滤食效率,测定了滤食过程中鲢对磷的吸收和排泄,并分析了排泄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1)鲢通过滤食作用... 为探究滤食性鱼类对水体营养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滤食效率,测定了滤食过程中鲢对磷的吸收和排泄,并分析了排泄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1)鲢通过滤食作用降低了藻类密度,且对不同藻类的滤食效率无显著差异;(2)在水体中,鲢滤食藻摄入磷并排泄溶解性磷(SRP),在食物充足时可维持水体总磷(TP)相对稳定,在食物不充足时,鲢消耗自身营养并持续排泄SRP,成为新磷源;(3)鲢摄入食物后以高氮磷比(N﹕P)向环境再供应无机营养,食物中大部分氮和少部分磷以无机营养形式排泄,使滤食组水环境N﹕P显著高于control组,其中滤食蓝藻组水环境N﹕P显著高于硅藻、绿藻组,提示鲢对藻的滤食促进水体营养向磷限制转换,尤其是滤食蓝藻可能加强这种趋势。总之,鲢不仅可通过摄食压力降低藻密度,同时能以高N﹕P排泄再分配营养影响藻生长,其对水体营养循环的作用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