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6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炭深部开采与极限开采深度的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389
1
作者 谢和平 周宏伟 +3 位作者 薛东杰 王宏伟 张茹 高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5-542,共8页
从分析开采深度的增加导致一系列工程灾害如岩爆、煤与瓦斯突出、顶板垮落、底板突水等日益严重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深部、浅部差异的量化界线。进一步针对煤炭科学开采对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从工作面环境温度、... 从分析开采深度的增加导致一系列工程灾害如岩爆、煤与瓦斯突出、顶板垮落、底板突水等日益严重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深部、浅部差异的量化界线。进一步针对煤炭科学开采对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从工作面环境温度、巷道变形控制以及采动岩体能量聚集灾变等方面,论述了极限开采深度的概念,给出了极限深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极限深度 地温 巷道变形
下载PDF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苹果园土壤性状及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1
2
作者 张义 谢永生 +1 位作者 郝明德 摄晓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9-286,共8页
以黄土高原9年生红富士果园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清耕、生草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砂石覆盖)对果园土壤性状及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覆盖土壤水分剖面分异最低,砂石覆盖土壤水分剖面分异最高;砂石覆... 以黄土高原9年生红富士果园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清耕、生草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砂石覆盖)对果园土壤性状及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覆盖土壤水分剖面分异最低,砂石覆盖土壤水分剖面分异最高;砂石覆盖提高了根层水分含量,有利于果树对水分的利用.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土壤热量状况变化显著,处理间差异明显,极端最高温度下降,但地膜覆盖处理夏季地温超过果树根系生长的上限温度,对果树根系生长和生理功能发挥不利.除地膜覆盖外,其他地表覆盖模式均能提高土壤CO2释放速率,其中生草覆盖的效果最为显著.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果树枝条类型比例及产量影响较大,砂石覆盖处理的中短枝比例和果实产量最高;生草覆盖处理的果实产量最低.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盛果期果园,砂石覆盖处理是较为适宜的地表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态系统 土壤管理 土壤水分 地温 土壤呼吸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变形 被引量:135
3
作者 刘永智 吴青柏 +1 位作者 张建明 盛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通过对现场实体工程的长期监测资料和路基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使我们对沥青路面对多年冻土的严重影响 ,导致多年冻土的升温与退化 ,使路基产生较严重的不均匀下沉变形 ,及其它所引起的一系列路基病害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较为系统和深... 通过对现场实体工程的长期监测资料和路基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使我们对沥青路面对多年冻土的严重影响 ,导致多年冻土的升温与退化 ,使路基产生较严重的不均匀下沉变形 ,及其它所引起的一系列路基病害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较为系统和深刻认识 ,取得了大量现场实测资料及研究成果 .讨论了高温多年冻土地区冻土路基的变形特征 ,以及冻土路基变形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公路 冻土路基 路基变形 病害 地温 不均匀下沉
下载PDF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7
4
作者 陆晓波 徐海明 +1 位作者 孙丞虎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6-712,共7页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 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 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温增温最显著,西南东部地区地温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东部地温在1980年前后发生一次急剧下降的突变过程。地温季节变化中,冬季地温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较显著,而春季地温年际变化出现异常的频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突变
下载PDF
保温处理措施在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96
5
作者 盛煜 张鲁新 +1 位作者 杨成松 房建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8-622,共5页
阐述了保温处理措施保护多年冻土的原理 ,认为保温材料下部地温年变幅的减小是保温处理措施保护多年冻土上限下降的主要效果 .青藏公路昆仑山越岭地段保温处理试验路段路基、路肩及天然地表下的地温观测资料证实 ,保温处理处理措施并不... 阐述了保温处理措施保护多年冻土的原理 ,认为保温材料下部地温年变幅的减小是保温处理措施保护多年冻土上限下降的主要效果 .青藏公路昆仑山越岭地段保温处理试验路段路基、路肩及天然地表下的地温观测资料证实 ,保温处理处理措施并不能改变因修筑路基而引起的路基吸热趋势 ,但是保温处理后浅层地温下降 ;地温年变幅明显减小 ,多年冻土上限比无保温处理路段高 .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保温处理试验路段半年的观测资料表明 ,保温层上下面温度存在巨大差异 ,充分体现了保温材料的热阻效应 ,可望大幅度减小保温材料下部地温的年变幅 ,起到保护或延缓多年冻土融化的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处理措施 多年冻土 地温 路基 保温材料 热阻效应
下载PDF
华北高产农田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85
6
作者 孟凡乔 关桂红 +3 位作者 张庆忠 史雅娟 屈波 况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2-999,共8页
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2004年的土壤呼吸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当地气候状况紧密相关,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该地春季干旱,夏季雨热... 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2004年的土壤呼吸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当地气候状况紧密相关,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该地春季干旱,夏季雨热同期,土壤呼吸量春季缓慢升高,峰值出现在温度、降水均较高的7月,最大值约为20g·m-2·d-1(以CO2计),之后逐步回落.不同的耕作措施能够影响土壤呼吸量,本试验研究的3种因素对土壤呼吸量有显著影响(p<0.01),播种前先翻耕30cm、播种后覆盖麦秸、不施氮素、施磷75kg·hm-2·a-1的处理土壤呼吸量最高.5cm、10cm地温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土壤呼吸对5cm地温的敏感性更强,指数方程的模拟较好地表明了土壤呼吸与地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地温 高产农田 华北平原 耕作方式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与葵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0
7
作者 李仙岳 彭遵原 +2 位作者 史海滨 闫建文 王志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3,共7页
通过设置普通塑料地膜、A型生物地膜、B型生物地膜、液体地膜以及无膜覆盖(CK)5个处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地温、土壤基质势以及葵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生育前期(6—7月)普通塑料地膜和生物地膜覆盖的地... 通过设置普通塑料地膜、A型生物地膜、B型生物地膜、液体地膜以及无膜覆盖(CK)5个处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地温、土壤基质势以及葵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生育前期(6—7月)普通塑料地膜和生物地膜覆盖的地温无显著差异,而在生育后期特别是9月份普通塑料地膜处理的土壤表层(0~20 cm)地温明显高于生物地膜覆盖处理,其中A型生物地膜覆盖处理的地温略高于B型生物地膜覆盖处理,而液体地膜覆盖与无膜处理在全生育期地温显著低于普通塑料地膜和生物地膜覆盖处理(p〈0.05)。生物地膜覆盖处理的保水效应与普通塑料地膜覆盖处理相近,仅在作物生长末期(9月底)生物地膜与普通塑料地膜覆盖处理在0~20 cm土层基质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尽管液体地膜覆盖与无膜处理相比有一定的保水效应,但差异不显著。生物地膜覆盖下葵花株高、叶面积指数以及收获后的叶质量、茎质量、花盘质量和产量与普通塑料地膜覆盖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优于液体地膜覆盖和无膜处理(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膜 液体地膜 可降解 地温 土壤基质势 葵花生长
下载PDF
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_2释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 被引量:64
8
作者 张金霞 曹广民 +2 位作者 周党卫 赵新全 周兴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40,共9页
采用CI-301PS红外CO2分析仪,测定了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2排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CO2排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日最大排放速率在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出现于凌晨4:00~8:00。白天大于夜晚。(2)植物生长季,CO... 采用CI-301PS红外CO2分析仪,测定了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2排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CO2排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日最大排放速率在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出现于凌晨4:00~8:00。白天大于夜晚。(2)植物生长季,CO2释放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物候变化,日平均释放速率为(320.86±130.49)mg/m2·h,CO2释放速率的物候变异为草盛期>草枯黄期>草返青期。(3)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进程主要受气温和地表温度制约,而季节动态与气温及0~30cm地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退化草地上CO2释放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释放速率 暗沃寒冻雏形土 气温 地温 退化草地 过度放牧
下载PDF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 被引量:80
9
作者 马瑾 单新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0-215,共6页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 7.9级地震为例 ,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图像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 2 0d阿尔金断裂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 ,然后逐渐扩...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 7.9级地震为例 ,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图像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 2 0d阿尔金断裂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 ,然后逐渐扩展 ,形成了明显的条带。这条带一直持续到 11月 8日玛尼强震的发生。地震后此增温异常条带逐渐消逝。而引发玛尼地震的玛尔盖茶卡断层在震前 2d才开始出现增温异常。图像的变化过程显示 ,玛尼地震与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明显增强过程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说明两断层间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变形异常—断层现今活动—地震三者间有密切关系。此外 ,还针对深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及断层相互作用的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温 热红外异常 地震前兆 断层活动
下载PDF
中国地热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74
10
作者 陈墨香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320-338,共19页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地热研究的历程,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50年代及60年代为初创阶段,7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为重要进展阶段.着重评述了近10年地热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大地热流测试及其地质-地球物理的涵义,...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地热研究的历程,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50年代及60年代为初创阶段,7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为重要进展阶段.着重评述了近10年地热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大地热流测试及其地质-地球物理的涵义,地热系统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机制,地热与地震的关系和地球动力学中某些地热学问题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最后,展望我国今后地热研究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研究 地下热流 地温
下载PDF
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区地温变化规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71
11
作者 张鲁新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6-47,共12页
本文通过对30 年来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地温数据的分析研究和相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认为近30年的全球气温升高现象使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场正在向着不利于冻土生存的方向发展, 由此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和工... 本文通过对30 年来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地温数据的分析研究和相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认为近30年的全球气温升高现象使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场正在向着不利于冻土生存的方向发展, 由此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铁路路基的修筑和运营期间的稳定性将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和分析预测地温场变化规律以及预报高原多年冻土的发展趋势, 对青藏铁路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冻土 地温 路基 稳定性
下载PDF
连阴天气塑料日光温室内外温度的关系及调控 被引量:69
12
作者 魏瑞江 王西平 +3 位作者 常桂荣 李俊玲 王序宁 相云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1年第3期24-27,共4页
揭示了连阴天情况下塑料日光温室内的气、地温变化规律 ,建立了阴 1d、阴 2 d、阴 3d时棚内外不同时次气温的关系 ,据此可对温室内温度进行调控 ,并阐述了连阴天时塑料日光温室内的减灾措施。
关键词 连阴天气 塑料日光温室 温度调控 地温 气温
下载PDF
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生育期地温变化规律 被引量:71
13
作者 张治 田富强 +1 位作者 钟瑞森 胡和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51,共8页
覆膜条件下地温将发生改变,为研究其变化规律,2008和2009年在新疆库尔勒市开展了棉花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设置了不同灌溉处理和地表覆盖情况的试验小区,对土壤水热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对比,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土壤水分、地膜和棉株覆盖等因... 覆膜条件下地温将发生改变,为研究其变化规律,2008和2009年在新疆库尔勒市开展了棉花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设置了不同灌溉处理和地表覆盖情况的试验小区,对土壤水热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对比,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土壤水分、地膜和棉株覆盖等因素综合影响棉花生育期地温分布规律,出苗期15cm深度处膜下地温高于膜间1.6℃,蕾期和花铃期膜间地温逐渐超过膜下,吐絮期二者又趋于相等;土壤水分和温度存在耦合作用,土壤含水率高则热容量大,相应的温度变化幅度小,但在相同的含水率下,覆膜处理平均地温高于无膜处理。研究表明,膜下滴灌有效起到保温保墒作用,克服土壤高地温低含水率或低地温高含水率的矛盾,可为作物生长创造较好的土壤水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棉花 温度 土壤水分 地温 干旱区 膜下滴灌
下载PDF
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9
14
作者 陈超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各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大部分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增温速率不一致,即升温存在非对称性;年均气温低于各层地温1.3—2.1℃,气温的增温速率和增温幅度分别为0.184℃/10 a和0.8℃,高于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变化;气温、5—40 cm地温在冬季的增温最多,0 cm和80cm地温分别在秋季和夏季的增温最多;春、夏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减小趋势,春季气温小于0—15 cm而大于20—80 cm地温,夏季气温小于0—40 cm而大于80 cm地温;秋、冬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增加趋势,秋、冬季气温小于各层地温;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平均、四季气温比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响应更快。近50年来,各层地温和气温的温差减小了0.1—0.4℃(0 cm地温和气温温差除外),这主要是因为气温的增加幅度要大于地温,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的减小幅度加大。桂林年均地温和四季气温、地温大多无气候突变现象,仅有年均气温和夏季80 cm地温分别在1997和1977年出现气候突变。春季气温和5—80 cm各层地温的异常偏低年较一致;秋季气温和40、80 cm地温的异常偏低年相同;夏、冬季气温和地温的异常年份对应性较差;而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偏高年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气温 地温 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冻土退化的研究 被引量:53
15
作者 王绍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4-167,共4页
青藏高原从70年代后期气温持续转暖,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趋势。年平均地温升高0.1~0.5℃,在边缘地带垂向上形成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分布下界上升40~80m,高原多年冻土总面积约减少10×10... 青藏高原从70年代后期气温持续转暖,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趋势。年平均地温升高0.1~0.5℃,在边缘地带垂向上形成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分布下界上升40~80m,高原多年冻土总面积约减少10×104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土退化 地温 多年冻土面积
下载PDF
气候持续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趋势数值模拟 被引量:51
16
作者 李述训 程国栋 郭东信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4期342-347,共6页
应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气候持续以0.04℃/a速度变暖条件下,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状况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在计算所假设条件下,当初始地面年平均温度为0.0,-0.5,-1.5,-2.5,-3.5和-4.5℃时,14m深度上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0.11,... 应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气候持续以0.04℃/a速度变暖条件下,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状况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在计算所假设条件下,当初始地面年平均温度为0.0,-0.5,-1.5,-2.5,-3.5和-4.5℃时,14m深度上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0.11,-0.59,-1.52,-2.45,-3.21和-4.32℃,多年冻土厚度为16.8,29.0,54.1,79.7,112.1和131.0m时,经50a的环境持续升温后,14m深度上的年平均地温分别升高为0.0,0.0,-0.36,-1.23,-2.16和-3.07℃;初始年平均地面温度高于-1.112的多年冻土由衔接型变为不衔接型,低于-1.1℃时,多年冻土上限分别由初始的1.8,1.6,1.4,和1.2m增大为2.2,2.0,1.8,1.6m,且多年冻土厚度不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如果未来气侯以文中的速度或低于该速度变暖,50a内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将不会发生大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土 地温 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日光温室内温度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3
17
作者 郜庆炉 薛香 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53,共4页
对日光温室内的活动积温、气温、地温的季节变化、日变化,气、地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气、地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各季节日光温室内外气温的关系,日光温室内气温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相关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 对日光温室内的活动积温、气温、地温的季节变化、日变化,气、地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气、地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各季节日光温室内外气温的关系,日光温室内气温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相关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利用该组方程可以对各季日光温室内的气温进行估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积温 气温 地温 回归分析 估算分析 空间分布规律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井水温度的动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7
18
作者 车用太 刘喜兰 +12 位作者 姚宝树 鱼金子 张培仁 刘五洲 杨明波 朱自强 曹新来 黄辅琼 谷元珠 刘成龙 李海孝 宋晓冰 范秀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3-420,共18页
在系统清理首都圈地区 11口高精度水温度观测井近 10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 ,归纳出井水温度动态的多年趋势、年、月、日动态类型 ,并对其成因与特征进行分析。多年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起伏型与复合型 ;年动态类型... 在系统清理首都圈地区 11口高精度水温度观测井近 10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 ,归纳出井水温度动态的多年趋势、年、月、日动态类型 ,并对其成因与特征进行分析。多年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起伏型与复合型 ;年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 -阶变型、上升型、下降型、起伏型 ;月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型、平稳 -阶变型、平稳 -起伏型、下降 -起伏型、上升 -起伏型与复合型 ;日动态多为随机起伏型 ,但在 5口井发现有水温潮汐 ,绝大多数井中存在阶变或脉冲等。目前发现的影响水温动态类型的因素有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地表水的侧向补给、邻井地下水开采及观测井内的井水扰动等 ,此外仪器本身的不稳定性对动态类型也产生重要影响。认识上述的正常动态类型 ,排除各种干扰之后 ,仍发现井水温度有较好的映震效应 ,在一些中强以上地震之前有较好的短临异常 ,在一些远大震之时也有显著的同震异常 ,在个别远大震之前发现有震前异常。因此 ,深入研究井水温度的动态类型 ,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 ,包括仪器不稳定产生的阶变或脉冲等 ,将会显著地增强井水温度动态监测的映震效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地区 水温 动态类型 地热 地温 温度传感器 映震效应 地震短临预测
下载PDF
不同麦秸覆盖量对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和地温的影响 被引量:49
19
作者 张俊鹏 孙景生 +2 位作者 刘祖贵 李晓东 刘小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100,共6页
采用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eter)和曲管地温表观测了不同麦秸覆盖量下夏玉米田的棵间土壤蒸发和土壤温度,试验设置5个处理(秸秆覆盖量分别为0(对照)、1500、4500、7500、10500kg/hm2),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 采用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eter)和曲管地温表观测了不同麦秸覆盖量下夏玉米田的棵间土壤蒸发和土壤温度,试验设置5个处理(秸秆覆盖量分别为0(对照)、1500、4500、7500、10500kg/hm2),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和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夏玉米田有效抑制了棵间土壤蒸发,平抑了地温的变化幅度;夏玉米生育期内,4种覆盖处理(由高覆盖量至低覆盖量)棵间土壤蒸发比对照依次减少了63.51%、60.98%、52.94%、34.07%,0~20 cm的地温平均日变幅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14℃、2.93℃、2.32℃、2.02℃。麦秸覆盖处理的抑蒸稳温效应,促进了夏玉米生长,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夏玉米 土壤蒸发 地温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区日光温室小气候分析 被引量:53
20
作者 赵鸿 张强 +3 位作者 杨启国 邓振镛 王润元 马鹏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7-634,共8页
利用小气候观测系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日光温室各部位温湿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秋栽黄瓜整个生育期,室内气温和地温呈现波动式降低,而相对湿度在采收初期以前呈波动式增加,但在普遍采收期以后波动下降,这3个因... 利用小气候观测系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日光温室各部位温湿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秋栽黄瓜整个生育期,室内气温和地温呈现波动式降低,而相对湿度在采收初期以前呈波动式增加,但在普遍采收期以后波动下降,这3个因子都随高度而变。不同生育期室内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趋势和波动基本相似,但变幅不同,一天中峰值出现的迟早略有差异。在垂直方向,温室内不同高度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明显不同且日变化较剧烈,在低层形成低温高湿的小环境,而高层形成高温低湿的小环境,但整个温室总体上始终处于高湿环境。不同层次土壤温度明显不同,10 cm地温在一天中变化最敏感,变幅最大;30 cm地温变幅较小,且最高温出现的时间比10 cm土层滞后2 h;50 cm地温在一天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与上层土壤比较,始终处于低温水平。在水平方向,气温和地温都表现为南高北低,湿度相反,但这种南北差异很小,可近似认为水平方向温湿度和地温分布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日光温室 气温 地温 相对湿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