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5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 被引量:107
1
作者 邹衡 《文物》 1978年第2期69-71,共3页
所有主张二里头文化是商文化者都依靠一条最主要的证据,就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在地是成汤所都的"西亳"。我们主张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其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成汤所都在"郑亳"。目前关于夏文化的讨论,意见之所以分... 所有主张二里头文化是商文化者都依靠一条最主要的证据,就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在地是成汤所都的"西亳"。我们主张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其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成汤所都在"郑亳"。目前关于夏文化的讨论,意见之所以分歧,关键就在这里。周代有关文献皆谓成汤都亳,无异说。然而,关于亳的地望,自汉以来,却有四说:一为陕西长安杜亳说;二为河南偃师西亳说,三为河南商丘南亳说;四为山东曹县北亳说。此四亳说中,以北亳说证据较多,向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其余三亳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商城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主要依据 河南 东周时期 证据 商文化 学术界
原文传递
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 被引量:34
2
作者 周伟洲 《民族研究》 1988年第3期54-63,共10页
(上)六胡州建制沿革及地望 一、六胡州设置的背景和时间 六胡州是初唐时为安置迁入黄河河套南的突厥降户而专门设置的。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宥州宁朔郡条记:“宥州宁朔郡,上。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 (上)六胡州建制沿革及地望 一、六胡州设置的背景和时间 六胡州是初唐时为安置迁入黄河河套南的突厥降户而专门设置的。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宥州宁朔郡条记:“宥州宁朔郡,上。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胡州 《新唐书》 突厥 都督府 理志 黄河 初唐 长安 河套
原文传递
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栾丰实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18,共16页
全面分析先秦两汉关于太昊和少昊的传说可知 ,太昊和少昊都属于古史传说时期的较早阶段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是古代东方地区两个主要的支系 ,或可称为两大部族。据有关文献的注解和太昊、少昊后裔的居住区域 ,一般认为太昊部族主要... 全面分析先秦两汉关于太昊和少昊的传说可知 ,太昊和少昊都属于古史传说时期的较早阶段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是古代东方地区两个主要的支系 ,或可称为两大部族。据有关文献的注解和太昊、少昊后裔的居住区域 ,一般认为太昊部族主要分布于豫东、皖北和鲁西南地区 ,少昊部族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地区 ,向北可延伸到鲁北中部一带。距今 50 0 0年前后 ,豫东、皖北和鲁西南地区是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 ,其居民应为传说中的太昊部族。这一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海岱地区东部的同时期文化之间具有较多的共性 ,进而可以推定其自东部的沂沭河流域迁徙而来。少昊部族所处的时代大体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 ,结合传说中少昊部族的地望 ,即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地区 ,可以认为这一地区的大汶口文化 (至少是晚期 )应是少昊部族所创造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昊 太昊 大汶口文化 考古学研究 古史传说 后裔 两汉 时期 时代
原文传递
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 被引量:33
4
作者 石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79年第1期60-69,81,共11页
一、前言近年来,在湖北省随枣走廊地带和豫西南、鄂西北之间的南阳盆地南部,陆续出土不少古代曾国文物。这些新的考古收获向我们提供了有关曾国地望与时限的重要史实如下: 1.在河南省新野县城关镇小西关(村)西南,于1971年发掘的古墓中,... 一、前言近年来,在湖北省随枣走廊地带和豫西南、鄂西北之间的南阳盆地南部,陆续出土不少古代曾国文物。这些新的考古收获向我们提供了有关曾国地望与时限的重要史实如下: 1.在河南省新野县城关镇小西关(村)西南,于1971年发掘的古墓中,出土铜器及玉器、骨器等几十件,其中包括“曾子中诲”铜甗一件。这些器物经鉴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盆 西周晚期 水经注 左传 文献记载 豫西南 公元前 文献材料 西周末年
下载PDF
铜器铭文宜、虞、矢的地望及其与吴国的关系 被引量:35
5
作者 黄盛璋 《考古学报》 1983年第3期295-305,共11页
一、问题的提出1954年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一批铜器,有鼎、簋、鬲、觥、盂、盉、盘、角状器等,其中宫侯矢(以下用~符号代替)簋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铜器之一。铭文初称"虞侯~",因王改侯于宜,故最后称"宜侯~扬王休,作... 一、问题的提出1954年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一批铜器,有鼎、簋、鬲、觥、盂、盉、盘、角状器等,其中宫侯矢(以下用~符号代替)簋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铜器之一。铭文初称"虞侯~",因王改侯于宜,故最后称"宜侯~扬王休,作虞公父辛尊彝"。虞字从虍从~,最初多释为"虔",唐兰先生第一次论定为"虞",订其时代为康王,并正确地指出此虞为姬姓之虞。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铭文 吴国 丹徒 角状器 出土 陕西陇县 康王 成王 长江下游
原文传递
成周与王城考略 被引量:32
6
作者 徐昭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2-70,共9页
有关成周与王城的问题,诸如它们各自营建于何时,称谓出于何时,及其历史沿革等,史学界向有歧见。直至近代,研究者多是利用古文献,或者结合金文材料加以考证。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工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配合基本建设所开... 有关成周与王城的问题,诸如它们各自营建于何时,称谓出于何时,及其历史沿革等,史学界向有歧见。直至近代,研究者多是利用古文献,或者结合金文材料加以考证。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工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配合基本建设所开展的大量考古发掘工作,许多新的材料逐渐被认识,才真正使得成周与王城的有关问题得以廓清(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周 王城 历史沿革
原文传递
楚都丹阳地望新探 被引量:17
7
作者 石泉 徐德宽 《江汉论坛》 1982年第3期69-78,共10页
丹阳是古代楚国初兴之地。据《世本》(见《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正义》引)及《史记·楚世家》所记,早在商周之标,楚鬻熊已居丹阳,并服属于周文王;到西周初年,成王时,鬻熊的后人熊绎始受封为楚子,仍居丹阳。下至春秋初年迁郢为止,... 丹阳是古代楚国初兴之地。据《世本》(见《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正义》引)及《史记·楚世家》所记,早在商周之标,楚鬻熊已居丹阳,并服属于周文王;到西周初年,成王时,鬻熊的后人熊绎始受封为楚子,仍居丹阳。下至春秋初年迁郢为止, “丹阳”作为楚国早期都城名称,前后共达三百余年。因此,搞清楚丹阳地望,对于探索楚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进而研究楚国的历史发展和楚文化的传播,是必要的入手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阳 楚国 春秋左传 西周初年 荆山 史记 水经注 世家 文献记载
下载PDF
鄩氏诸器铭文及其相关历史问题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絜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6,157,共14页
周代金文所见之鄩氏,应该是文献失载的子姓之国或子姓之族,乃殷商王族之支庶,或为殷末征人方的直接产物,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济南附近。周人入主中原后,鄩氏臣服于有周,甚至直接成了齐国的附庸。两周之际,该族曾经与曹姓之邾、任姓之吕... 周代金文所见之鄩氏,应该是文献失载的子姓之国或子姓之族,乃殷商王族之支庶,或为殷末征人方的直接产物,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济南附近。周人入主中原后,鄩氏臣服于有周,甚至直接成了齐国的附庸。两周之际,该族曾经与曹姓之邾、任姓之吕或曹姓之莒等小国联姻。春秋晚期,则为强齐所吞并。而传统的莒国改姓之说,尚有疑点,曹姓之说或更为可靠。至于鄩仲匜铭中的"(?)",实为"吕子"二字的合文,其中的"(?)"符,是借笔合文的指示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青铜器铭文 鄩族 族姓
原文传递
楚都辨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正明 《江汉论坛》 1982年第4期64-68,共5页
周代的诸侯,象楚那样,多次迁都,始都与末都相距以千里计,是绝无仅有的;象楚那样,国都的地望聚讼纷纭,至今未能一一考定,也是绝无仅有的。楚顷襄王二十一年迁都陈,楚考烈王九年迁都钜阳,二十二年又迁都寿春。这陈、钜阳、寿春的地望是明... 周代的诸侯,象楚那样,多次迁都,始都与末都相距以千里计,是绝无仅有的;象楚那样,国都的地望聚讼纷纭,至今未能一一考定,也是绝无仅有的。楚顷襄王二十一年迁都陈,楚考烈王九年迁都钜阳,二十二年又迁都寿春。这陈、钜阳、寿春的地望是明确的。可是,迁陈以前的郢,迁郢以前的丹阳,以及一度被楚昭王作为国都的郡,它们的地望却至今还笼罩在疑云之中。本文试图依据楚国的史事论证楚都的地望,如果对于深入探讨楚都地望问题稍有助益,就算达到目的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阳 春秋左传 荆山 史记 楚国 寿春 世家 武王 周文王
下载PDF
试论楚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彬徽 《江汉考古》 1980年第1期45-57,共13页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楚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十分强大。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对长江流域和我国广大南方地区的开发,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对于楚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 丹阳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 南方 江陵 我国古代 文献史料 左传
下载PDF
新史料发现与“秦族东来说”的坐实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洪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3-185,208,共23页
秦之先祖是被周人迁徙至甘陕一带的商盖(商奄)。商奄原系殷商故都,后成为商的"支子封国",商奄之民属殷商族裔。商奄自称少皞氏之裔,嬴姓。秦人祭祀少皞氏,便是祭祀自己的始祖神。基于这种亲缘关系,商的重臣(即秦人先祖)蜚廉... 秦之先祖是被周人迁徙至甘陕一带的商盖(商奄)。商奄原系殷商故都,后成为商的"支子封国",商奄之民属殷商族裔。商奄自称少皞氏之裔,嬴姓。秦人祭祀少皞氏,便是祭祀自己的始祖神。基于这种亲缘关系,商的重臣(即秦人先祖)蜚廉联合少皞氏之墟的徐、黄、江等嬴姓国与禄父数度叛周。践奄之后,周人将商奄故地及部分奄民分封给伯禽。奄君及部分子民被迁徙到齐国蒲姑,令齐国看管。恶来之子女防及部分奄民被远徙汧渭之间。周初先期抵达此地,为周人保西陲的中潏子孙即为出土文献所说的"秦夷",后来的商奄之民被称为"戍秦人",即清华简所谓"秦先人"。商奄后裔逐渐强大后,周孝王分割大骆嫡子封地与非子,嬴秦始为大夫、封诸侯,又益地千里并最终统一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赢秦 族源 迁徙
原文传递
信阳一号楚墓的地望与人物 被引量:13
12
作者 顾铁符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年第2期76-80,共5页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是一九五七年春末夏初发掘的。这座墓的发掘,当时曾轰动一时。此后二十五、六年中,虽然发掘的楚墓已经数以千计,但从墓的规模之大,随葬品之丰富来说,没有一座可以比得上它。但是,信阳在古代是什么地方?
关键词 信阳 左传 楚国 南阳 十七年 公元年 晋国 西申 春秋时期
原文传递
安定、曲先、罕东、必里等卫地望及民族琐议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关于明代受西宁卫节制,隔绝蒙藏之交,捍卫河西的塞外四卫中之安定、曲先、罕东及受河州卫节制的必里等卫之地望和其民族成份,历来论述者各有不同的看法,或略而不详,其中以岑仲勉先生于三十年代发表的《明初曲先、阿端、安定、罕东四卫... 关于明代受西宁卫节制,隔绝蒙藏之交,捍卫河西的塞外四卫中之安定、曲先、罕东及受河州卫节制的必里等卫之地望和其民族成份,历来论述者各有不同的看法,或略而不详,其中以岑仲勉先生于三十年代发表的《明初曲先、阿端、安定、罕东四卫考》一文最有影响;邓锐龄同志的《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针对岑文之疏,考订了一些问题,孔恩阳同志所写的《明代曲先卫置卫时间及治所考辩》亦颇有见地。上列诸文,虽分别澄清了安定、曲先等卫地望,但由于史料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西宁卫 《明实录》 史料 河州 考辩 杂考 蒙藏 撒里畏兀儿
下载PDF
思浑川与蛰失蜜——伊犁史地论札之二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付炬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61-66,共6页
从历史、文化、语言、地理、气候、生态等多方面考证伊犁的古地名"思浑川"与"蛰失蜜城"的音义和地望及其变化,得出前人所未发的结论:思浑川为鹿川,蛰失蜜城为素馨城。
关键词 思浑川 蛰失蜜 音义
下载PDF
“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郎永清 《中国地方志》 CSSCI 2003年第3期54-63,共10页
本文围绕杏花村归属何地展开考证 ,否定了杏花村“山西汾阳说”、“江苏南京说”和“湖北麻城说” ,认定杏花村归属安徽池州 ,即“安徽贵池说”。
关键词 “杏花村” “山西汾阳说” “江苏南京说” “湖北麻城说” “安徽贵池说” 安徽 池州 《清明》 诗歌 杜牧
原文传递
汉徐闻港地望历史地理新探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司徒尚纪 李燕 《岭南文史》 2000年第4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历史 《汉书·理志》 东汉 班固 海上丝绸之路 新探 文字
原文传递
洛阳东汉帝陵地望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7
作者 严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6,共12页
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可以分解成陵区地望、陵冢地望、陵冢归属三个不同的层次,其研究说到底是在明晰东汉陵区布局架构前提下的陵墓归属研究。东汉帝陵地望问题是所有关于东汉帝陵问题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大量不同层面... 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可以分解成陵区地望、陵冢地望、陵冢归属三个不同的层次,其研究说到底是在明晰东汉陵区布局架构前提下的陵墓归属研究。东汉帝陵地望问题是所有关于东汉帝陵问题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大量不同层面的考古工作和研究探索,步步推进,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今后东汉陵墓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东汉 帝陵 归属
原文传递
羕器、养国与楚国养县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浩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3-66,71,共5页
羕、漾、(羕阝)、养古代通用。由“羕”字,往往会联想到养水、养邑和养国。湖北江陵曾出土盖、器同铭的(羕阝)伯簠,考古学界对之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该簠为楚国养氏器,有的认为是养国遗物。养之地望,讨论者基本上是定在现今的豫东,但... 羕、漾、(羕阝)、养古代通用。由“羕”字,往往会联想到养水、养邑和养国。湖北江陵曾出土盖、器同铭的(羕阝)伯簠,考古学界对之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该簠为楚国养氏器,有的认为是养国遗物。养之地望,讨论者基本上是定在现今的豫东,但却都是以《水经·汝水注》作为依据。其中还涉及到楚国是否有养县,以及养县究在何处的问题。对此,本文拟提出个人的看法,或者会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养水 左传 江陵 春秋时期 三十年 城父 考古学 楚人
下载PDF
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与迁陵 被引量:11
19
作者 晏昌贵 钟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5-91,共7页
本文将里耶秦简牍中有关阳陵、迁陵的文书记载与传世文献、考古发现相结合,考订这两个秦县的沿革与地望,并着重分析阳陵县的起源、地望和迁陵县的乡里结构等问题,指出:目前关于里耶简中阳陵地望的两种说法,均不能与传世文献完全吻合,我... 本文将里耶秦简牍中有关阳陵、迁陵的文书记载与传世文献、考古发现相结合,考订这两个秦县的沿革与地望,并着重分析阳陵县的起源、地望和迁陵县的乡里结构等问题,指出:目前关于里耶简中阳陵地望的两种说法,均不能与传世文献完全吻合,我们认为此县既不属洞庭郡管辖,也不应在关中地区;由此提出另一假设:里耶秦简中阳陵县的前身即见于包山楚简之“阳陵”,为郑国故地,后属于楚,当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迁陵即今里耶古城,但非洞庭郡治所;迁陵县下辖乡,乡下辖里,与包山楚简所见县辖里的结构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耶筒牍 阳陵 迁陵 乡里结构
原文传递
简论安徽沿江圩垾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杭宏秋 《中国农史》 1988年第4期93-97,共5页
安徽沿江兴筑圩垾历史悠久,对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探讨沿江地望与圩垾的内涵,圩垾兴筑分期及其概要,联圩并垾的背景和优点,圩垾现状和主要效益,以及问题与思考等。目的在于了解这一地区地望及与筑圩的关系,从... 安徽沿江兴筑圩垾历史悠久,对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探讨沿江地望与圩垾的内涵,圩垾兴筑分期及其概要,联圩并垾的背景和优点,圩垾现状和主要效益,以及问题与思考等。目的在于了解这一地区地望及与筑圩的关系,从而引申圩字的地域含义;圩垾兴筑分期与社会兴衰之内在联系;联圩并垾是防御洪水的一大突破;建国后圩垾变化是旧社会无法比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 当涂县 宋会要辑稿 历史演变 三十年 安徽沿江 芜湖 北宋 南陵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