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花灯歌舞概述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清林 靳丽芬 《民族音乐》 2009年第3期39-40,共2页
云南花灯歌舞流传于云南广大汉族及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深受各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歌舞小戏,亦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小调戏”。它是一种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戏曲剧种,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汉族聚居地区的... 云南花灯歌舞流传于云南广大汉族及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深受各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歌舞小戏,亦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小调戏”。它是一种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戏曲剧种,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汉族聚居地区的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在农村和小城镇尤为流行。在昆明就有“有烟火的村子就有花灯”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流行花灯歌舞的县达八十余个。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花灯歌舞逐渐形成十个支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舞 云南省 花灯 地方戏曲剧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杂居区 人民群众 汉族
下载PDF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现状调查报告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晓珊 《福建艺术》 2008年第4期17-21,共5页
2006年,福建省的10个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即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歌仔戏、北路戏、梅林戏、四平戏、永安大腔戏、闽西汉剧。接着,打城戏、平讲戏两个剧种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06年,福建省的10个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即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歌仔戏、北路戏、梅林戏、四平戏、永安大腔戏、闽西汉剧。接着,打城戏、平讲戏两个剧种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剧种的生存、发展状态较为深入的调查,我们对剧种分布、剧团现状、剧目生产、市场状况等方面做出尽可能客观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地方戏曲剧 福建省 现状 剧目生产 市场状况 莆仙 梨园
下载PDF
甘为桥梁纽 春色共赏新——剧作家郑瑞林先生访谈
3
作者 安庆云 郑瑞林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4,共4页
安庆云:郑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访谈。过去的这两年,您在戏曲创作上可谓是双喜临门,您创作的川剧《草鞋县令》和《峡江月》分别获得了第17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和第37届田汉戏剧奖剧本奖。川剧是影响很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经历过... 安庆云:郑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访谈。过去的这两年,您在戏曲创作上可谓是双喜临门,您创作的川剧《草鞋县令》和《峡江月》分别获得了第17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和第37届田汉戏剧奖剧本奖。川剧是影响很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经历过兴盛繁荣,也经历过门前冷落,上述两个奖项对于当下的川剧创作可以说是鼓舞人心,提振士气。请您具体谈谈,这对于您个人或者川剧而言,意味着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艺术 文华大奖 曲创作 川剧 地方戏曲剧 政府奖 兴盛繁荣
原文传递
濒危的四平戏 被引量:6
4
作者 叶明生 《福建艺术》 2006年第4期47-50,共4页
福建四平戏,曾几何时分布于福建民间十余个县,时间长达数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术界才基本弄清它的面目。其身世本出自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对于研究明代南戏弋阳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但是,这个发现为时已晚... 福建四平戏,曾几何时分布于福建民间十余个县,时间长达数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术界才基本弄清它的面目。其身世本出自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对于研究明代南戏弋阳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但是,这个发现为时已晚,各地的四平戏已大都消亡。曾经流布于福建境内的闽中四平戏(词明戏)仅剩民间傀儡戏和鼓乐吹班中保留部分剧目折子和曲调而已,闽西南四平戏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宣告消亡,①仅于闽东北的屏南县龙潭村、政和县的杨源村等地宗族祭祀中不同程度地保留该剧种的部分遗存。在农村商品经济意识高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四平戏这一古老的剧种已到了真正的濒危阶段。由于四平戏是唯一的四平腔的声腔剧种实体,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中具有重要文化地位的一个腔系的代表剧种,因此,笔者选择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濒危剧种来加以考察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曲剧 学术研究价值 商品经济意识 八十年代 六十年代 外来文化 高速发展 文化地位 弋阳腔 福建
下载PDF
黄艳艳:千年遗响“守艺人”
5
作者 李真 《初中生之友》 2024年第7期4-5,共2页
我的戏曲人生,离不开底蕴深厚的莆仙戏的滋养,也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黄艳艳莆仙戏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在舞台.上塑造了诸多经典形象的黄艳艳是一-名莆仙戏艺术工作者,... 我的戏曲人生,离不开底蕴深厚的莆仙戏的滋养,也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黄艳艳莆仙戏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在舞台.上塑造了诸多经典形象的黄艳艳是一-名莆仙戏艺术工作者,她常年坚守在莆仙戏演出一线,为观众奉献精彩表演的同时,也为千年古戏注人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莆仙 经典形象 艺术工作者 宋元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戏曲剧 黄艳艳
原文传递
藏戏 阿吉拉姆的前世今生
6
作者 崔士鑫 张春晓(图) +3 位作者 丹木真(图) 大刀367(图) 柒哥(图) 王成(图) 《西藏旅游》 2024年第6期58-63,共6页
名片:藏戏起源:“藏戏始祖”唐东杰布六百多年前创立特点:藏戏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集唱、诵、舞、表、白、技等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名录:藏戏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列... 名片:藏戏起源:“藏戏始祖”唐东杰布六百多年前创立特点:藏戏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集唱、诵、舞、表、白、技等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名录:藏戏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吉拉姆 前世今生 地方戏曲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合性表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唐东杰布
原文传递
亦说傩文化 被引量:6
7
作者 辛小林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8-20,共3页
本文就傩文化面临消亡的现实进行了分析 ,提出要拯救傩文化必须认真研究傩文化的价值 ,在不改变其巫术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变革观念 ,一方面将傩文化朝着发展成地方戏曲剧种的方向引导 ,另一方面在民间保留傩文化的原生状态 ,并结合当地的... 本文就傩文化面临消亡的现实进行了分析 ,提出要拯救傩文化必须认真研究傩文化的价值 ,在不改变其巫术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变革观念 ,一方面将傩文化朝着发展成地方戏曲剧种的方向引导 ,另一方面在民间保留傩文化的原生状态 ,并结合当地的旅游开发 ,使民间傩文化获得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存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文化 地方戏曲剧 鬼神文化 巫术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艺术团体
下载PDF
浅谈豫剧的变革与发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幸勋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2-32,33,共2页
关键词 变革与发展 豫剧 地方戏曲剧 民间小调 乾隆年间 古老剧 文学艺术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黄梅戏艺术兴起的地理文化特征探究
9
作者 陈锦华 陈珂 +1 位作者 马怡 江砥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年第12期81-82,共2页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已然成为趋势。戏曲地理学是戏曲学与地理学的融合学科,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唱...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已然成为趋势。戏曲地理学是戏曲学与地理学的融合学科,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研究黄梅戏艺术特色的文献历来较为丰富,而对地理环境与黄梅戏相互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艺术 湖北黄梅 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方戏曲剧 黄梅调 采茶 安徽安庆
下载PDF
辽剧的前世和今生
10
作者 叶立群 《侨园》 2024年第2期50-52,共3页
辽剧是辽宁独有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现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辽南地区的皮影戏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验与革新,形成了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强烈时代风格的新剧种。在此,让我们了解... 辽剧是辽宁独有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现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辽南地区的皮影戏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验与革新,形成了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强烈时代风格的新剧种。在此,让我们了解一下辽剧的前世和今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 地方戏曲剧 新剧 辽南地区 时代风格 地域特色
原文传递
《入戏·风雨祠堂》:老戏新演,激活传统文化基因
11
作者 友燕玲 《宁波通讯》 2024年第16期70-71,共2页
宁波地方戏曲剧种甬剧,作为宁波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鲜明生动地反映着宁波的地域文化和人情风物。蕴藏着宁波人民的智慧、精神和情感。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各类保护政策的实施下,甬剧在传承发展上得到充分... 宁波地方戏曲剧种甬剧,作为宁波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鲜明生动地反映着宁波的地域文化和人情风物。蕴藏着宁波人民的智慧、精神和情感。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各类保护政策的实施下,甬剧在传承发展上得到充分保障。但要让甬剧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和传承活力,须使之“潮”起来、“活”起来、“用”起来,使之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才能根基更深、传播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剧 人民的智慧 地方戏曲剧 优秀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 传承发展 鲜明生动
原文传递
浅谈辰河戏音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伟 《艺术评论》 2006年第3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音乐形式 地方戏曲剧 湖南 西部地区 辰河
原文传递
川剧矮子丑及剧目特征探析
13
作者 杜建华 王屹飞 《中国京剧》 2024年第5期67-74,共8页
基于中国戏曲行当艺术发展历史的视角,较之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300年历史的川剧丑行是一个发展得较为充分和完善的戏曲行当,大致可以分为十三个类别:袍带丑、官衣丑、龙箭丑、褶子丑、方巾丑、襟襟丑、烟子丑、娃娃丑、老丑、丑旦、武... 基于中国戏曲行当艺术发展历史的视角,较之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300年历史的川剧丑行是一个发展得较为充分和完善的戏曲行当,大致可以分为十三个类别:袍带丑、官衣丑、龙箭丑、褶子丑、方巾丑、襟襟丑、烟子丑、娃娃丑、老丑、丑旦、武丑、矮子丑和生丑。其中,将矮子丑、生丑和官衣丑分别作为独立类别来进行界定区分,是川剧名家李笑非先生在《浅谈川丑的分类及其特色》1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所谓川剧矮子丑,是川剧行业中以功法程式来区分的一个丑角行当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衣 曲行当 川剧 丑角 丑行 地方戏曲剧 武丑
原文传递
辽剧——从历史走来 被引量:5
14
作者 夏荔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3-148,共6页
辽剧是在辽南皮影戏声腔的基础上,结合辽南地区民间语音和民间音乐,以真人代替影人在舞台上表演的流行于辽宁地区的新兴的地方戏曲艺术,曾称辽南戏、辽南影调戏。辽剧从无到有,经过几十年不断实践,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辽宁省... 辽剧是在辽南皮影戏声腔的基础上,结合辽南地区民间语音和民间音乐,以真人代替影人在舞台上表演的流行于辽宁地区的新兴的地方戏曲艺术,曾称辽南戏、辽南影调戏。辽剧从无到有,经过几十年不断实践,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辽宁省唯一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辽剧虽然作为地方戏新剧种出现于我国戏曲舞台,但说起文化根由和艺术根源,却并不短近。应当说,辽剧,是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的新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地方戏曲艺术 地方戏曲剧 民间音乐 曲舞台 辽南地区 辽宁地区 新剧
原文传递
试论小剧场戏曲与广西地方戏曲彩调剧的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红一 李旭 《文化产业》 2023年第6期25-27,共3页
现通过小剧场戏曲理论与实践经验及其与高甲戏等地方戏曲剧种融合发展的启示,探析广西地方戏曲彩调剧与小剧场融合创新发展的可能性,试图为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词 彩调剧 小剧场 高甲 理论与实践 传承与发展 创新发展路径 地方戏曲剧 融合
下载PDF
古老而独特的戏曲奇葩——耍孩儿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颂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地方戏曲剧 雁门关
原文传递
关于吉剧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金士友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14,共2页
吉剧是我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吉林省内(包括内蒙通辽)。在历史上吉林省没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上世纪50年代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提议和支持下,在“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剧种建设方针的指导下... 吉剧是我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吉林省内(包括内蒙通辽)。在历史上吉林省没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上世纪50年代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提议和支持下,在“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剧种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吉林省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在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东北的其它民间艺术,借鉴国内其它剧种的艺术优长,经过艰苦的共同努力,创建了我省的新剧种——吉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曲剧 东北二人转 民间艺术 文艺工作者 吉林省 地方 50年代 省政府
原文传递
戏曲传承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文峰 《福建艺术》 2023年第3期3-8,共6页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生态也随之起了变化。戏曲作为我国各地、各民族广大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其宣传、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已经消减或被其他文化娱乐方式替代,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已...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生态也随之起了变化。戏曲作为我国各地、各民族广大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其宣传、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已经消减或被其他文化娱乐方式替代,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已经消亡和正在消亡。这一现象引起了文化界学者和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戏剧作为重要的保护项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文化生态保护 文化娱乐 地方戏曲剧 教化功能 曲传承发展 审美功能 生产方式
下载PDF
琼剧唱腔音乐变革、特点再认识及思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谢成驹 《戏剧丛刊》 2010年第2期69-74,共6页
琼剧,原称土戏,又名海南戏,海口俗称“斋”,用海南方言演唱,形成于旧琼州府的治所——琼山府城一带,流行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合浦及东南亚琼籍华侨聚居地.是深受海南人民和海外琼籍华侨华裔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关键词 唱腔音乐 琼剧 变革 再认 地方戏曲剧 海南方言 雷州半岛 海南岛
下载PDF
闽台客家戏曲的变迁 以闽西汉剧与台湾北管戏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赖登明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75,共2页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二黄声腔体系,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谈到闽西汉剧,任何人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命题.闽西地方戏曲剧种为什么叫汉剧?闽西汉剧与台湾北管...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二黄声腔体系,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谈到闽西汉剧,任何人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命题.闽西地方戏曲剧种为什么叫汉剧?闽西汉剧与台湾北管戏之间的关系又怎样?秉持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大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尤具新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曲剧 闽西 汉剧 台湾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变迁 客家 闽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