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江西的乡绅、望族与地方社会——新城县中田镇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衷海燕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2-68,共7页
本文通过对江西新城县中田镇的个案研究 ,探讨清代乡绅的宗族组织、学术传承与地方权力体系的建构过程 。
关键词 江西 乡绅 望族 新城县 中田镇 地域环境 鲁氏 陈氏 桐城派学者 地方公共事务 清代
原文传递
从明清地方公共事务看徽商“士”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世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68-79,共12页
明清时期,由于州县地方“存留”款极少,很多地方公共事务,根本无法解决,地方政府只能置若罔闻,一推了之。而在不少地方,面对公共事务,徽商却能挺身而出,或独立捐资,主持解决,或捐资为倡,联合众力解决,从而弥补了地方政府不作为而留下的... 明清时期,由于州县地方“存留”款极少,很多地方公共事务,根本无法解决,地方政府只能置若罔闻,一推了之。而在不少地方,面对公共事务,徽商却能挺身而出,或独立捐资,主持解决,或捐资为倡,联合众力解决,从而弥补了地方政府不作为而留下的种种缺憾,表现出勇于担当的气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切都说明了徽商“士”意识的觉醒,徽商就是真正的“士魂商才”。明清时期的“士商相混”,不仅仅是士商身份上的互通,更重要的是商人在意识上的觉醒,充满了商人的自信,也彰显了时代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地方公共事务 徽商
下载PDF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活力及其建设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方盛举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3-134,共2页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活力与建设意义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活力是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组织及其公务员在管理本地方公共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乐于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竞争、善于变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政府活力是政府管理活动产生持续的高效...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活力与建设意义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活力是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组织及其公务员在管理本地方公共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乐于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竞争、善于变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政府活力是政府管理活动产生持续的高效能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地方政府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路径 地方公共事务 政府管理 积极进取 政府组织 精神状态 变革创新
下载PDF
浅析政治认同与地方政府绩效的关系
4
作者 董晓倩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6-28,共3页
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看成是一种治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比地方政府范围更大的对话空间,政治认同正是这个空间中联系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纽带。现代意义上的政治认同是社会公众基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而对其权威的认同,是作为政府社... 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看成是一种治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比地方政府范围更大的对话空间,政治认同正是这个空间中联系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纽带。现代意义上的政治认同是社会公众基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而对其权威的认同,是作为政府社会资本的政治认同,是区别于传统政治认同而存在的,它为地方政府职能的履行提供了秩序保障、技术支持与制度保障。政治认同有利于规范社会公众行为,提高自治能力;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合理预期,促进合作。政治认同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营造和谐的政治环境的基础,是提高地方政府绩效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地方政府绩效 地方公共事务
下载PDF
浅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地方公共事务部门形象的树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毅 《信息记录材料》 2018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凸显了我国传播环境的变化。随着公众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政治参与热情的不断提高,地方公共事务的也要随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地方公共部门也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为民服务、为民着想的服务型机构。借助于这样...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凸显了我国传播环境的变化。随着公众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政治参与热情的不断提高,地方公共事务的也要随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地方公共部门也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为民服务、为民着想的服务型机构。借助于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地方公共事务部门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也在不断加以尝试与突破。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地方公共事务 移动化 公共管理
下载PDF
如何看待垂直管理系统的腐败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建明 刘金程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62-63,共2页
通过建立垂直管理体制,强化源自中央政府的纵向权力对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一度被认为是确保中央政府政令统一、执行通畅,有效防范和打击利益敏感系统腐败的改革趋势。但近年来垂直管理系统内部贪腐案件频发,引起了是否以垂直管理... 通过建立垂直管理体制,强化源自中央政府的纵向权力对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一度被认为是确保中央政府政令统一、执行通畅,有效防范和打击利益敏感系统腐败的改革趋势。但近年来垂直管理系统内部贪腐案件频发,引起了是否以垂直管理作为体制改革方向的广泛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系统 垂直管理 反腐败 地方公共事务 中央政府 体制改革 制约监督 管理体制
下载PDF
深度公众参与:邻避冲突及其化解之道
7
作者 孙慧敏 《群众》 2013年第3期I0020-I0021,共2页
伴随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日益卷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城乡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邻避冲突现象,演化出一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邻避冲突的发生与蔓延,意味着我国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开始进入复杂性阶段。
关键词 冲突现象 公众参与 地方公共事务 城乡居民 生活品质 城市管理 群体性事件 工业化
下载PDF
退出、呼吁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一个分析性框架的建构 被引量:9
8
作者 范良聪 鲁建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6-199,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的成绩,却在公共事务领域遇到诸多治理难题。对此,经济学家常常依托"用脚投票"机制,在地方政府竞争框架下展开解读;而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则依托"用手投票"机制,强调政治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的成绩,却在公共事务领域遇到诸多治理难题。对此,经济学家常常依托"用脚投票"机制,在地方政府竞争框架下展开解读;而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则依托"用手投票"机制,强调政治社会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及其作用机制。借助赫希曼的"退出—呼吁"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这两种机制的理论模型,以图捕捉其作用的条件。基于该模型,进一步把地方公共事务治理视为一个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联合生产的过程,详细剖析了"用手投票"机制发挥作用的三条机理路径。基于面板数据,本文还以因特网普及率作为"用手投票"能力的代理变量,对呼吁机制在约束地方政府腐败行为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要理解中国改革成绩与问题并存背后的原因,需要同时考虑退出和呼吁机制,相关制度设计应维持两者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出—呼吁”机制 “用脚投票” “用手投票” 地方公共事务治理 联合生产 腐败行为 网络普及率
原文传递
从“地方公务委让”到“地方合作治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治理的逻辑演变 被引量:8
9
作者 崔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试图从明清以后的历史脉络中,重新审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治理的逻辑。清代西湖自主管理体制体现了行政指导下的地方自主治理和官、吏、绅合作治理的地方治理传统;而当代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城市公共事务治理改革,也体... 本文试图从明清以后的历史脉络中,重新审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治理的逻辑。清代西湖自主管理体制体现了行政指导下的地方自主治理和官、吏、绅合作治理的地方治理传统;而当代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城市公共事务治理改革,也体现了地方治理传统在当代的延续与演变。中国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行政集权与社会分权、"亦步亦趋"与"惠及乡里"。中国地方治理的历史传统与逻辑是中国走向未来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模式的起点,也是实现官民合作治理公共事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公共事务治理 地方公务委让 合作治理
下载PDF
“本民族内部事务”探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61,共5页
"本民族内部事务"是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延续起重要维系作用的,在民族社会内部产生、使用和传承,凸显本民族成员之间历史文化联系,应当由民族群体及其成员自主管理的一系列事务的总和。它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互联系和交... "本民族内部事务"是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延续起重要维系作用的,在民族社会内部产生、使用和传承,凸显本民族成员之间历史文化联系,应当由民族群体及其成员自主管理的一系列事务的总和。它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产物,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场域性的特点。"本民族内部事务"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性事务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完全抛开自治地方的地方性事务,孤立地看待"本民族内部事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往交流的增进,"本民族内部事务"与国家或地方公共事务之间的界限逐步呈现出模糊化的趋势,甚至还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性。因而要从历史视角和发展视角,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动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地方公共事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