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苏鲁地区层状地幔反射体及其解释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深反射地震虽然己广泛应用于地壳上地幔调查 ,然而 ,来自地幔的反射体在全世界都还比较少见 ,尤其是尚未有发现上地幔中多层水平反射体的报道 .近年来 ,作者用 2 4s的深反射地震记录揭示了在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地幔内存在 5组水平的反射... 深反射地震虽然己广泛应用于地壳上地幔调查 ,然而 ,来自地幔的反射体在全世界都还比较少见 ,尤其是尚未有发现上地幔中多层水平反射体的报道 .近年来 ,作者用 2 4s的深反射地震记录揭示了在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地幔内存在 5组水平的反射体 ,表明该区具有特殊演化作用形成的上地幔组构 ,它们可随深度增加分别命名为M1到M5 .这些反射体不仅可在地震叠加剖面上看到 ,有时还可在野外单炮记录上看到 .反射体M1对应Moho面 ,而M5大概与现今岩石圈底界对应 ,根据地热资料 ,苏鲁热岩石圈厚度约为 78km .其他 3个反射体可能是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诱发的壳幔作用的结果 .根据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数据 ,在晚中生代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厚度约从15 0km减薄到约 6 0km ,在新生代又略微加厚到平均 78km .这一减薄作用引起岩浆底侵并在下地壳产生麻粒岩层 ,而早侏罗纪扬子克拉通向北的陆 -陆俯冲又在上地幔产生榴辉岩层 .在双程走时 12s处的反射体M2则是麻粒岩层与榴辉岩层的边界 ,它也是古生代的Moho面 .反射体M3出现在 14s前后 ,看来是榴辉岩层的底面 ,它的下面应保存有残留的古生代上地幔 .由于新老岩石圈地幔成分不同 ,其界面产生反射体M4.这种多层岩石圈地幔反射体的存在表明 ,所研究地区的地幔结构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地震 地幔反射 岩石圈减薄 壳幔相互作用 中国东部
下载PDF
“松科二井”邻域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及动力学环境——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揭示 被引量:13
2
作者 符伟 侯贺晟 +3 位作者 高锐 刘财 杨瑨 国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49-1361,共13页
为揭示"松科二井"邻域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布设了一条过井近南北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用多尺度药量结合的激发技术,长排列、重点段加密接收高次覆盖的采集方式,通过高保真、高保幅的处理流程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叠前时... 为揭示"松科二井"邻域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布设了一条过井近南北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用多尺度药量结合的激发技术,长排列、重点段加密接收高次覆盖的采集方式,通过高保真、高保幅的处理流程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结果显示:T4反射轴之下沉积岩层状反射与火成岩杂乱反射相间,有两处疑似上古生界地层,分别位于松科二井下方(双程走时,Two way travel time,TWT,3.5~4s)和任民—永安断隆下方(CDP,3500~4500,TWT,3~4s);中下地壳可观察到近平行的北倾反射,中和断陷下方存在上下关联的透镜状强反射,整体轮廓呈蘑菇云状,解释其为岩石圈伸展构造中发育的深部热流底辟体;北部莫霍面呈近水平连续强反射,南部徐家围子断陷区域莫霍面反射较弱,同时剖面上存在3种明显的岩石圈上地幔反射,包括倾斜地幔反射、近水平地幔反射和超深地幔反射,推断其分别为早期俯冲遗迹、早期增厚地壳底界面以及现今岩石圈底界面.本文利用过松科二井地震剖面的最新成果,揭示出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先后作用下,保留在松嫩地块岩石圈内的结构特征,为探讨松辽盆地形成原因、构造背景及动力学因素提供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松科二井 深地震反射 莫霍面 地幔反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