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被引量:24
1
作者 韩用兵 王良书 刘绍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40-450,共11页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 ,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 ,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 ,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 ,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 ,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 ,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 ,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 ,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 ,使计算误差降低。计算结果表明 ,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现象普遍 ,但总的剥蚀量较小 ,且剥蚀厚度相对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凹陷的边缘。沙四段地层剥蚀量大多集中在 5 0~ 30 0m ,平均剥蚀量为 15 0m左右 ,最大剥蚀区在鲁东隆起区西侧的凹陷边缘 ,最大剥蚀量近 10 0 0m ,但范围较小 ;孔店组的剥蚀量相对于沙四段要大 ,一般在 15 0~ 4 0 0m ,平均剥蚀量在 2 5 0m左右 ,最大剥蚀区在惠民凹陷东北缘 ,最大剥蚀量在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沙四段 孔店组 剥蚀厚度 声波时差 地层对比
下载PDF
地质学方法估算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剥蚀厚度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敏芳 李平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综合利用地层对比法和沉积速率法估算了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剥蚀厚度,用全盆地34条二维区域地震测线资料,估算了西山窑组剥蚀厚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利用单井的地质分层和精细年代格架数据,估算了西山窑组的单井剥蚀厚度。对比结果表明,两... 综合利用地层对比法和沉积速率法估算了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剥蚀厚度,用全盆地34条二维区域地震测线资料,估算了西山窑组剥蚀厚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利用单井的地质分层和精细年代格架数据,估算了西山窑组的单井剥蚀厚度。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剥蚀厚度的估算结果相近,绝对误差最大不超过50 m,相对误差在20%以内。估算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西山窑组剥蚀厚度为100~400 m,且自北东向南西,剥蚀厚度逐渐增大,在南部剥蚀厚度可大于4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沉积速率 剥蚀厚度 西山窑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沈阳市城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被引量:5
3
作者 万波 石彦文 +1 位作者 赵连升 莫可 《东北地震研究》 2001年第2期41-47,共7页
根据第四纪地层所构成的地貌单元、地层的成因类型、岩性组份及其层次 ,采用区域地层对比方法 ,划分了沈阳市城区的第四纪地层。结果表明 ,这一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具有岩性均一、分布连续等特点 ,地层厚度变化大致在 1 0~ 80m的范围内。
关键词 第四纪 更新统 地貌 地层分布 沈阳市 成因 区域地层对比
下载PDF
海拉尔—塔木察格复杂断陷盆地地震地层对比 被引量:5
4
作者 应丹琳 潘懋 +1 位作者 李忠权 陈均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52,192,共6页
断陷盆地研究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地层对比,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内各凹陷之间所追踪的地震反射层位不统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区域地震地层的对比标准,从地震层序的成因出发,划分出构造(TE、TK2、TK1n、TK1t和TJt地震反射层)和沉积(TK1y1、TK... 断陷盆地研究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地层对比,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内各凹陷之间所追踪的地震反射层位不统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区域地震地层的对比标准,从地震层序的成因出发,划分出构造(TE、TK2、TK1n、TK1t和TJt地震反射层)和沉积(TK1y1、TK1d2和TK1d1地震反射层)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建立了区域构造—地层格架的地震地层的对比标准;在盆地构造格架搭建上,提出了成因地震地层对比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构造和沉积层序界面难以把握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构造层序 沉积层序 成因地震地层对比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坦 贾梦瑶 +4 位作者 孙雅雄 丁文龙 石司宇 范昕禹 姚威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根据剥蚀厚度的地区差异及古地貌指示,对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仅在局部地区形成角度不整合。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台内部沉积稳定,构造运动较弱,沉积速率法与地层厚度对比法相对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②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剥蚀厚度为0~120m,其中北部剥蚀最强烈,如LG1井区、W4井区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高位置,向东南方向剥蚀强度逐渐减弱,地势逐渐降低;剥蚀最薄弱地区位于LS1井东北部,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低位置,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北部最低的地貌格局。③研究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育强度,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3个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以及溶峰盆地、溶丘洼地、丘丛谷地、丘丛洼地、丘丛沟谷、峰林平原、残丘平原等7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其中岩溶斜坡易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为油气圈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地层厚度对比 古地貌恢复 岩溶储集体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