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8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被引量:190
1
作者 王琪 张培震 +7 位作者 牛之俊 J.T.Freymueller 赖锡安 李延兴 朱文耀 刘经南 R.Bilham K.M.Lar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9-536,共8页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裂的挤压缩短速率为(6.7± 3.0) m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的运动速率是 11~14mm/a,这些结果均不支持青 藏高原北部沿主要走滑断裂向东大规模挤出的假说.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 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 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壳运动 活动地块 岩石圈动力学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原文传递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 被引量:185
2
作者 王敏 沈正康 +5 位作者 牛之俊 张祖胜 孙汉荣 甘卫军 王琪 任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21-32,共12页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相互运动速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形变场似可分为3类区域:第1类区包括青藏高原内部区域和天山造山带,形变在全区域内广泛分布;第3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南北带以东地区,形变场表现为活动块体,内部稳定,形变局限在狭窄的边界带内;第2类区则处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带,如柴达木、祁连、西宁、川滇菱形南块体等,这类区形变场特征处在第1,3类区之间,虽然还能保持一定的块体完整性,但块体的尺度和强度已不如第3类地区。通过分析各类区域岩石圈结构以及形变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初步推断: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模式主要由地壳结构所控制。中国大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地区地壳介质有相当强度,形变表现为刚性块体的相互运动。而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和天山的隆起并产生巨厚地壳、壳内温度上升,下地壳低速高导层发育,介质呈较强黏塑性,地壳脆性层在下地壳塑性流变场作用下产生各种类型的、多层次的形变,且分布广泛而不局限于少量块体边界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第2类地区地壳结构为第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活动块体模型 板块学 地壳构造 刚体运动 形变场
原文传递
非构造形变对GPS连续站位置时间序列的影响和修正 被引量:154
3
作者 王敏 沈正康 董大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45-1052,共8页
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场通常包含有构造形变与非构造形变二类信息,去除其中的非构造形变信息对于有效运用GPS数据研究构造形变场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国际卫星对地观测资料及各类地球物理模型,定量计算海潮、大气、积雪和土壤水、海洋非潮... 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场通常包含有构造形变与非构造形变二类信息,去除其中的非构造形变信息对于有效运用GPS数据研究构造形变场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国际卫星对地观测资料及各类地球物理模型,定量计算海潮、大气、积雪和土壤水、海洋非潮汐4项负荷效应造成的地壳非构造形变,并以此研究和修正这些非构造形变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基准站位置时间序列的影响.研究发现此4项负荷效应,特别是大气、积雪和土壤水,对于测站垂向位置的影响显著.通过模型改正可以使测站垂向位置的RMS降低~1mm,占其总量的~11%.对于垂向时间序列的周年项部分,这一改正可降低其振幅的37%.研究还表明经过地球物理模型改正和周年、半周年谐波拟合改正的时间序列比起仅经过周年、半周年谐波拟合改正的时间序列更为平滑,表明地球物理模型改正对于消除非构造形变场的作用不是周年、半周年谐波拟合改正所能替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非构造形变 质量负荷 GPS
下载PDF
大别山中生代地壳从挤压转向伸展的时间: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28
4
作者 马昌前 杨坤光 +1 位作者 明厚利 林广春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7-827,共11页
采用颗粒级锆石U-Ph定年和角闪石-黑云母的Ar-Ar定年方法,测得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内刘家洼高Sr/Y花岗岩的结晶锆石年龄为135.4±2.7Ma,分流铺高Sr/Y花岗岩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39.0±1.0和125.3±... 采用颗粒级锆石U-Ph定年和角闪石-黑云母的Ar-Ar定年方法,测得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内刘家洼高Sr/Y花岗岩的结晶锆石年龄为135.4±2.7Ma,分流铺高Sr/Y花岗岩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39.0±1.0和125.3±0.2Ma。这些岩体侵位之后,又有与伸展作用有关的铁镁质岩体和具负Sr和Eu异常的花岗岩类侵入,其同位素年龄在105~130Ma之间。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对比表明,从早到晚,岩石的碱性增强,K_2O含量升高,FeO/(FeO+MgO)比值增大,Sr/Y比值降低,表明从早到晚地壳岩浆房深度变浅。从早白垩世开始的地壳尺度的流变学分层以及地壳岩石的熔融与流动,促进了地壳伸展作用和深埋岩石剥露。形成于135Ma前的高Sr/Y花岗岩,是加厚地壳开始减薄以及地壳从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中生代 地壳运动 挤压构造 伸展构造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代学
原文传递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建立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应变场的方法 被引量:130
5
作者 江在森 刘经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9-1117,共9页
简要论述了应用最小二乘配置原理,利用GPS资料建立水平运动速度场统一模型和应变场的方法.讨论了建立基于不同参考基准和几何变形含义的地壳运动模型及空间不同尺度和频率域应变场等问题.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资料进行了处理、... 简要论述了应用最小二乘配置原理,利用GPS资料建立水平运动速度场统一模型和应变场的方法.讨论了建立基于不同参考基准和几何变形含义的地壳运动模型及空间不同尺度和频率域应变场等问题.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并分别以中国大陆区域整体及首都圈地区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对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配置 地壳运动 速度场统一模型 应变场 GPS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 被引量:101
6
作者 王琪 张培震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15-429,共15页
利用 1991— 1999年间 36 2个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站的观测资料 ,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主要涵盖青藏高原 ,天山 ,塔里木、川滇 ,河西走廊 ,福建东南沿海等重要构造活动区 ,测定精度总... 利用 1991— 1999年间 36 2个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站的观测资料 ,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主要涵盖青藏高原 ,天山 ,塔里木、川滇 ,河西走廊 ,福建东南沿海等重要构造活动区 ,测定精度总体优于 2~ 3mm/a ,速度场站点的分布和测定精度基本上满足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研究的需求。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定量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在周边板块作用下大幅度构造变形的图像 ,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地壳运动 大陆构造变形 中国大陆 GPS观测数据 速度场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 被引量:119
7
作者 李延兴 杨国华 +7 位作者 李智 郭良迁 黄珹 朱文耀 符养 王琪 江在森 王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65-81,共17页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向东运动分量,但其南北分量是不一致的。西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北运动分量,东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南运动分量。在90°E以东,从喜马拉雅地块向NE方向,各地块的运动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运动速率是不相同的。从总体上看是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西部大约是东部的3~4倍。各地块主压应变方向的空间分布是不相同的。在90°E以西各地块的主应变方向基本上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为NE向,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主应变与剪应变率也是不同的,其中喜马拉雅、天山地块的主压和最大剪应变率最高,其次是拉萨、羌塘、滇西南、祁连与川滇地块。东部各地块的应变率较小。根据应变状态推测,喜马拉雅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5.2±1.5)mm/a,仍然是现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次是天山地块,天山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0.1±0.9)mm/a。这两个地块目前仍处于隆升状态,从面应变看,面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地壳运动 应变状态 运动状态 运动分量 应变方向
原文传递
天山现今地壳快速缩短与南北地块的相对运动 被引量:102
8
作者 王琪 丁国瑜 +2 位作者 乔学军 王晓强 游新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4期1543-1547,共5页
基于天山及塔里木地区1992~1999年间多次全球定位系统(GPS)大地测量,直接观测到跨天山西段(76°E)约 20mm/a的地壳快速缩短及天山东段(87°E)约4mm/a的汇聚变形,且跨天山带的南北向汇聚... 基于天山及塔里木地区1992~1999年间多次全球定位系统(GPS)大地测量,直接观测到跨天山西段(76°E)约 20mm/a的地壳快速缩短及天山东段(87°E)约4mm/a的汇聚变形,且跨天山带的南北向汇聚变形从西到东递减.天山南缘GPS点所代表的现今运动方向基木与天山褶皱带走向正交,塔里木盆地整体上对天山褶皱带形成正向挤压.塔里木盆地内部变形较小或基本不变形,整体上作为刚性块体,以95.7°E,40.3°N(甘肃省安西)为欧拉极,相对于稳定的西伯利亚地块作顺时针旋转,角速率为0.64°/Ma.哈萨克地台及准噶尔盆地间有明显相对运动,在亚洲构造运动格架上,准噶尔盆地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壳运动 GPS测量 南北地块 相对运动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研究 被引量:101
9
作者 马宗晋 陈鑫连 +6 位作者 叶叔华 赖锡安 魏子卿 陈俊勇 宁津生 许厚泽 丁国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3期1118-1120,T002,共4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下的现今运动和变形状况.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直观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受印度次大陆向北推挤所形成的大幅度水平运动及变形方式,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速度场 构造变形 中国大陆 GPS 水平运动 变形方式
原文传递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113
10
作者 祝意青 徐云马 +1 位作者 吕弋培 李铁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38-2546,共9页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②成都地区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③映秀及北川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达12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前映秀和北川两个极震区附近的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④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稳定,而较显著的重力变化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川西高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重力异常 地壳运动 构造活动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水平运动与变形 被引量:85
11
作者 江在森 张希 +4 位作者 崔笃信 胡亚轩 陈文胜 王双绪 陈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36-644,共9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 993、1 999年GPS观测资料 ,给出了本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及视应变场分布图 ,提出了由位移观测值直接求解块体旋转和变形参数的方法 ,初步研究了本区构造块体运动与变形特征 .结果表明 :①本区存在整体性向东...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 993、1 999年GPS观测资料 ,给出了本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及视应变场分布图 ,提出了由位移观测值直接求解块体旋转和变形参数的方法 ,初步研究了本区构造块体运动与变形特征 .结果表明 :①本区存在整体性向东—东南方的运动(速率约 9mm/a) ;②南部的甘肃—青海块体的运动较快 ,而北部的阿拉善块体的运动较慢 ,二者运动速率相差近 6mm/a,祁连—海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显著 .③自西向东存在北北东—北东东向压性运动 ;④阿拉善块体、甘肃—青海块体内部存在北西西向张性变形 ,阿拉善块体的整体张性变形更显著 ,鄂尔多斯块体西侧的块体交接地带为压性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块体运动 变形 视应变场 青藏块体 地壳运动
下载PDF
峨眉地幔柱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82
12
作者 卢记仁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4期424-438,共15页
峨眉地幔柱起源于赤道附近,头部直径约800km。它的动力学特征主要反映在四大地质事件上:1.基性岩浆活动,地幔柱头部减压熔融引起大规模玄武岩浆喷发和大量基性-超基性岩体侵入。峨眉山玄武岩分布面积约50万km2,主喷发... 峨眉地幔柱起源于赤道附近,头部直径约800km。它的动力学特征主要反映在四大地质事件上:1.基性岩浆活动,地幔柱头部减压熔融引起大规模玄武岩浆喷发和大量基性-超基性岩体侵入。峨眉山玄武岩分布面积约50万km2,主喷发期在早、晚二叠世之间,活动时限海西晚期-印支期;2.酸性岩浆活动,地幔柱对深部地壳的热改造引起大规模酸性岩浆喷发并形成300km长的花岗岩带,酸性火山喷发产物除流纹岩外,酸性火山灰沉积遍及整个华南地区;3.古地热场与改造成矿作用,在地幔柱作用下,上扬子及其外围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古地热场,地热异常从海西晚期持续到燕山期,长时期的地热异常驱动热水循环,引起大规模改造成矿作用,形成分布广泛的层控金属矿床;4.地壳升降与裂陷,华南海西-印支期的地壳运动与地幔柱有密切关系,当它到达岩石圈底部之后,上覆岩石圈受热软化,伸展变薄,地壳沉降引起栖霞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以及茅口期的强烈拉张与裂陷,地幔柱活动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有重要影响,它可能造成大规模生物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地幔柱 动力学 岩浆活动 地幔柱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次事实与故事相结合的讨论 被引量:71
13
作者 刘东生 孙继敏 吴文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5-207,共23页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化的机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为目的,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研究,提出黄土“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基础研究方面,讨论了 1)黄土序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问题。2)黄土全球分布形成机制一元论问题;3)黄土地貌形态与地壳运动表现问题。应用研究方面,讨论了1)健康与黄土区域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理学(GEOPHYSIOLOGY)问题;2)建设城乡与黄土地质生态结构问题;3)农业与黄土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评价(REGIONAL ECOSYSTEMASSESMENT)。认为在黄土研究中会遇到社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但关键是科学工作者自己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黄土 生态系统 新生代 形成机制 分布 地壳运动 自然成因 人地关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被引量:86
14
作者 李辉 申重阳 +3 位作者 孙少安 王晓权 项爱民 刘少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0,共10页
根据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力网流动观测成果,给出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2—3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中国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 根据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力网流动观测成果,给出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2—3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中国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中国大陆近期地壳物质运动和主要强震活动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观测网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变形高精度大密度GPS监测——现今速度场 被引量:82
15
作者 李强 游新兆 +4 位作者 杨少敏 杜瑞林 乔学军 邹蓉 王琪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9-632,共4页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持久、强烈、广为发育,是我国高山巍峨、大河东流的缘由,也是地震频繁、震害沉重的起因.获取复杂的地壳变形信息是研究陆地变迁、环境演化必要条件,而监测现今地壳运动状态更是地震研究、减轻灾害的重要基础.20世纪80...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持久、强烈、广为发育,是我国高山巍峨、大河东流的缘由,也是地震频繁、震害沉重的起因.获取复杂的地壳变形信息是研究陆地变迁、环境演化必要条件,而监测现今地壳运动状态更是地震研究、减轻灾害的重要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GPS 监测 变形 20世纪80年代末 地壳运动 速度 密度
原文传递
用GPS研究南天山(伽师)地区现今地壳变形 被引量:65
16
作者 王琪 丁国瑜 +1 位作者 乔学军 王晓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3-270,共8页
伽师地区现今地壳运动方式、变动幅度和形变应变特征对研究该地区孕震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 1 994和 1 998年两次 GPS大地测量 ,我们监测到伽师地区相对于北天山哈萨克地块的地壳缩短速率大约为 1 9mm/a,与 2 0世纪以来地震学 (地震... 伽师地区现今地壳运动方式、变动幅度和形变应变特征对研究该地区孕震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 1 994和 1 998年两次 GPS大地测量 ,我们监测到伽师地区相对于北天山哈萨克地块的地壳缩短速率大约为 1 9mm/a,与 2 0世纪以来地震学 (地震矩张量 )资料估计的速率(约 1 3mm/a)相比 ,GPS测定的速率高约 50 % .大地测量与地震学对南天山 (伽师 )地区地壳运动速率的估值差异 ,既可能说明该地区 2 0世纪以来存在大量无震、震间应变 ,也可能表示至今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断层变动尚不足以消减整个天山地区的现今变形 .无论何种可能 ,从应力应变积累的角度看 ,都意味着天山西段及帕米尔东北侧一带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壳运动 GPS测量 地壳变形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基本特征 被引量:63
17
作者 顾国华 申旭辉 +3 位作者 王敏 郑贵明 方颖 李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2-369,共8页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 1 998年和 2 0 0 0年 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简要介绍这两次 GPS观测概况 ,以及用 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 .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 1 998年和 2 0 0 0年 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简要介绍这两次 GPS观测概况 ,以及用 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 .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测结果得到的网内点位精度、水平分量精度平均为 2 mm左右 ,高程分量精度平均为 5 mm左右 ,由两期观测得到的水平位移分量的精度平均为 3 mm左右 .得到的 1 998年 9月初至 2 0 0 0年 6月中旬基本网、基准网中的地壳运动 ,包括以位于东部的一组稳定点为基准的各观测站位移、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及部分地区的旋转量 .根据所获得的我国大陆较为完整而详细的地壳水平运动图象 ,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 .在所述观测期间 ,我国东部地区变形较小 ,相对较为稳定 .相对位于东部的稳定点组 ,东北块体向北运动 ,位移量约 1 0 mm;华南块体向东南运动 ,位移量约 9mm.相对东部地区 ,西北部新疆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 ,位移量约 2 6 mm;西南西藏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 ,位移量约3 2 mm;西藏东部与云南地区形成非常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构造运动 ,旋转中心位于 2 6 .5°N,95 .5°E,旋转量为 0 .0 0 4 5″,旋转位移平均为 1 2 mm左右 .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是一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GPS 位移 应变 旋转 中国大陆
下载PDF
现代青藏高原上升速度问题 被引量:63
18
作者 张青松 周耀飞 +1 位作者 陆祥顺 徐秋六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529-531,共3页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大课题之一.长期以来中外地学家曾对青藏高原的隆起时代和幅度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用花岗岩冷却年龄计算山地上升速率,也获得了某些结果.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上升速率 现代 地壳运动
原文传递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被引量:62
19
作者 江在森 张希 +2 位作者 祝意青 张晓亮 王双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63-172,共10页
利用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的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1998,2000年重力复测资料,初步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_s 8.1级地震前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分析表明,这一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的水平运动和变形背景有... 利用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的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1998,2000年重力复测资料,初步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_s 8.1级地震前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分析表明,这一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的水平运动和变形背景有关,可能是较大尺度的地块活动行为,青藏块体内部左旋剪切变形区的范围很大,这次大地震正好发生在与断裂走向一致的左旋剪切应变率量值最高的区域和面膨胀应变的张性区,重力变化的负值异常区的边缘,区域构造变形背景有利于大型左旋走滑破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地壳运动 区域水平运动 构造变形 重力变化 地块活动
原文传递
利用GPS监测中国地壳的垂向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58
20
作者 张飞鹏 程宗颐 +2 位作者 黄珹 董大南 程明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8期1370-1377,T002,共9页
通过归算中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基准网1999~2001年近3年的观测数据,监测到了振幅为3~10 mm的高程季节性变化.并通过大气压、非潮汐海洋负荷、雪和地表水的质量负荷变化引起的地壳垂向季节性位移,可以解释所监测到的季节性变化的大部... 通过归算中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基准网1999~2001年近3年的观测数据,监测到了振幅为3~10 mm的高程季节性变化.并通过大气压、非潮汐海洋负荷、雪和地表水的质量负荷变化引起的地壳垂向季节性位移,可以解释所监测到的季节性变化的大部分.但GPS估计的季节性变化结果与质量负荷预报结果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差别,合理的物理解释有待更长的GPS站坐标时间序列的获得和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壳 地壳运动 垂向季节性变化 GPS 质量负荷位移 地壳监测 时间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