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 被引量:185
1
作者 王敏 沈正康 +5 位作者 牛之俊 张祖胜 孙汉荣 甘卫军 王琪 任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21-32,共12页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相互运动速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形变场似可分为3类区域:第1类区包括青藏高原内部区域和天山造山带,形变在全区域内广泛分布;第3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南北带以东地区,形变场表现为活动块体,内部稳定,形变局限在狭窄的边界带内;第2类区则处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带,如柴达木、祁连、西宁、川滇菱形南块体等,这类区形变场特征处在第1,3类区之间,虽然还能保持一定的块体完整性,但块体的尺度和强度已不如第3类地区。通过分析各类区域岩石圈结构以及形变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初步推断: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模式主要由地壳结构所控制。中国大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地区地壳介质有相当强度,形变表现为刚性块体的相互运动。而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和天山的隆起并产生巨厚地壳、壳内温度上升,下地壳低速高导层发育,介质呈较强黏塑性,地壳脆性层在下地壳塑性流变场作用下产生各种类型的、多层次的形变,且分布广泛而不局限于少量块体边界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第2类地区地壳结构为第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活动块体模型 板块学 地壳构造 刚体运动 形变场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陆缘东部的地壳结构 被引量:104
2
作者 姚伯初 曾维军 +1 位作者 陈艺中 张锡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7-35,共9页
本文利用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海洋地质项目所采集的双船地震扩展排列剖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其特征为:从陆架到深海平原,地壳呈阶梯状减薄,地壳厚度分别为26—28km,23—24km,13—15km,以及南... 本文利用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海洋地质项目所采集的双船地震扩展排列剖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其特征为:从陆架到深海平原,地壳呈阶梯状减薄,地壳厚度分别为26—28km,23—24km,13—15km,以及南海洋盆中5—7km厚的洋壳,反映了地壳在新生代早期是幕式拉张的.地壳底部存在高速地壳层,地震波速度为7.1—7.4km/s.它是在地壳被拉张后,上地幔熔融物质上涌到地壳底部冷却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 地壳构造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1)─—深反射地震 被引量:93
3
作者 杨文采 程振炎 +2 位作者 陈国九 胡振远 白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52,共12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研究陆一陆碰撞俯冲和壳幔作用的最佳地质场所之一.为了解超高压变质带岩石的形成、折返和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必须了解该区的地壳和浅地幔构造.本文介绍了该区北部的地质情况和进行深反射地震调查取得的成果...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研究陆一陆碰撞俯冲和壳幔作用的最佳地质场所之一.为了解超高压变质带岩石的形成、折返和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必须了解该区的地壳和浅地幔构造.本文介绍了该区北部的地质情况和进行深反射地震调查取得的成果,包括(1)在五莲─青岛断裂南侧超高压变质岩片向北倾斜,呈现叠复组构,反映岩片的折返;(2)根据地震资料推测在146Ma前后胶南地块的隆升一伸展构造内幕;(3)超高压变质岩片厚约12km,由于含有大量相辉岩透镜体,地震波速高达6.8─7.3km/s;(4)莫霍面附近有许多楔形反射体,反映陆一陆碰撞;(5)石门地区7km深处存在高波速的强反射体,可作为在该区进行大陆科学钻探的候选场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深反射地震 地壳构造 地球物理
下载PDF
西秦岭—东昆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73
4
作者 张先康 嘉世旭 +7 位作者 赵金仁 张成科 杨健 王夫运 张建狮 刘宝峰 孙国伟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9-450,共12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穿过阿尼玛卿缝合带东端完成了一条637km的近南北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获得的地壳结构剖面表明,该地区Moho界面埋深48~51km,北浅南深,横向变化不大,而地壳内部构造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差异明显.在下...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穿过阿尼玛卿缝合带东端完成了一条637km的近南北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获得的地壳结构剖面表明,该地区Moho界面埋深48~51km,北浅南深,横向变化不大,而地壳内部构造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差异明显.在下地壳内出现的两组能量较强的P3、P4波组,反映了研究区下地壳的反射性质和多层结构特征.阿坝弧形断裂以南和阿尼玛卿缝合带附近壳内界面变形强烈,壳内低速异常结构明显,特别是在缝合带下方20km以下的中下地壳异常的低速结构可以解释为存在延伸至中下地壳的破碎带构造特征.在剖面南段反映西秦岭褶皱带至松甘块体相应的地震记录出现复杂、强烈的中下地壳反射和相对较弱的Moho反射震相是该地区地壳结构的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一东昆仑 阿尼玛卿缝合带 深地震测深 地壳构造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地壳结构与构造──乌鲁木齐─库尔勒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 被引量:63
5
作者 邵学钟 张家茹 +2 位作者 范会吉 郑剑东 胥颐张华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6-346,共11页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km/s;Vs值为3.2,3.5,3.7,3.9km/s。上地幔顶部的波速:Vp值为8.10km/s。Vs值为4.6km/s。天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2-56km,中天山最厚,达到50-56km。地壳中部存在低速透镜体。探测结果表明,天山大地构造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个区,其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用颤动构造理论来解释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较板块构造理论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造山带 地震转换波 测深 地壳构造
下载PDF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被引量:58
6
作者 曾融生 丁志峰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60,共12页
在青藏高原,利用远震波形及演所得的Moho界面深度,其横向变化很大.在班公缝合带附近,Moho界面出现10余公里的错断.羌塘块体的Moho界面向北倾斜,而柴达木和巴颜喀拉的Moho界面向南倾斜.利用近震Pn的走时验证远震波形反演所得的Moh... 在青藏高原,利用远震波形及演所得的Moho界面深度,其横向变化很大.在班公缝合带附近,Moho界面出现10余公里的错断.羌塘块体的Moho界面向北倾斜,而柴达木和巴颜喀拉的Moho界面向南倾斜.利用近震Pn的走时验证远震波形反演所得的Moho界面深度,两者的结果十分吻合.综合近来地球物理观测的结果。我们得到喜马拉雅─祁连山的地壳构造图,它贯穿印度─欧亚的碰撞带和中生代的陆─陆碰撞带.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块体的地壳是由多个双向冲断层所组成,它们可以解释为在不同时期中,印度次大陆曾经数次向拉萨块体地壳挤入,而且羌塘块体的地壳也向拉萨块体的地壳挤入.测量冲断层的水平长度,可以定量估算自50Ma陆─陆碰撞以来,印度次大陆和羌塘块体向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块体地壳挤入的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 祁连山 地壳构造 陆陆碰撞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的三维密度结构和物质运动 被引量:47
7
作者 杨文采 侯遵泽 于常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23-4234,共12页
应用区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反演于青藏区后,得到6个地壳等效层密度扰动图件,刻划了地壳三维密度结构,为研究地壳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了重要佐证.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地壳内密度变化有以下三个规律.1)从上地壳到下地壳,平面分布上低... 应用区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反演于青藏区后,得到6个地壳等效层密度扰动图件,刻划了地壳三维密度结构,为研究地壳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了重要佐证.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地壳内密度变化有以下三个规律.1)从上地壳到下地壳,平面分布上低密度区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在下地壳只有刚性克拉通地体才有显示高密度.2)从上地壳到下地壳,平面分布上密度扰动区的尺度逐渐扩大;到下地壳高或低的密度区不仅数量大为减少,而且边界更加清晰.3)从上地壳到下地壳,青藏高原南部的低密度带不断向北移动,反映印度陆块向欧亚大陆的向北俯冲.青藏高原下地壳密度高的克拉通地体有羌塘、柴达木和巴颜喀拉三个;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冈底斯地块都属于低密度的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单元.拉萨地块也是低密度地块,在中下地壳它与冈底斯地块相连,应归属于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单元.松潘甘孜地块在下地壳为低密度,但在上中地壳逐步变为高密度,并与巴颜喀拉克拉通地体连接.这种情况可能反映巴颜喀拉地体的上地壳随印澳板块俯冲向东南方向挤出.青藏高原低密度的物质也由下地壳向上挤出,在中上地壳体积迅速减小.由于下地壳低密度的物质向上挤出,中地壳密度高的克拉通地体会相应发生裂解,使克拉通地块的数目增加.高原北缘的下地壳低密度物质侧向挤出的枝杈有三支;其中一支从西昆仑到天山,另一支从龙门山西秦岭到银川盆地.第三支从高原南缘理塘到大理.它们可能反映下地壳管道流,宽度约180~300km.7级以上地震震中都位于下地壳低密度物质侧向挤出枝杈周围,可能与下地壳管道流位置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小波多尺度分析 密度扰动 地壳构造 物质运动 管道流 地震
下载PDF
用于区域重力场定量解释的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 被引量:45
8
作者 杨文采 孙艳云 +1 位作者 侯遵泽 于常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0-531,共12页
本文介绍一个把小波多尺度分析、表面刻痕分析以及位场频率域解释理论和反演方法结合起来的数据处理、反演解释和信息提取的方法系统.这一方法系统简称为区域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地壳变形带分... 本文介绍一个把小波多尺度分析、表面刻痕分析以及位场频率域解释理论和反演方法结合起来的数据处理、反演解释和信息提取的方法系统.这一方法系统简称为区域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地壳变形带分布和构造单元分区.多尺度刻痕分析包含频率域重力场场源分层、重力场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场源分层深度及密度扰动反演、分层刻痕分析和构造边界定位四个子系统.文中扼要地介绍这四个子系统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及应用效果.从地球物理探测到大地构造学发现,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探索过程.要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必须研发和组合来自不同学科的多个新方法技术,使多学科综合研究有宽厚的理论支撑.本文介绍的四个子系统组合的理论支撑分别来自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和信息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场 信息提取 小波变换 多尺度分析 密度扰动反演 刻痕分析 地壳构造
下载PDF
中国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9
作者 袁静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4-149,共6页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以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碎屑岩原地系统的地震液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惠民凹陷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微同沉积断裂和震裂缝、卷曲变形构造、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典型的地震成因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A段为下伏未震层,B段为微同沉积断裂层,C段为微褶皱变形层,D段为枕状及伴生构造层,E段为液化均一层,F段为上覆未震层。深入开展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能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如果能与岩性、成岩作用史、孔隙演化史相匹配研究震积岩,将具有一定的石油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同沉积断裂 陆相地层 碎屑岩 伴生构造 地壳构造 古地震 惠民凹陷 断陷湖盆 石油地质
下载PDF
新疆天山(独山子)-西昆仑(泉水沟)地学断面地震与重力联合反演地壳构造特征 被引量:31
10
作者 贺日政 高锐 +2 位作者 李秋生 管烨 李朋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3-558,共6页
利用滑动平均的布格重力异常剖面结合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资料 ,参考介质纵波速度与密度的经验转换关系 ,通过二维均匀介质模型人机交互式计算得到了新疆天山 (独山子 ) 西昆仑 (泉水沟 )地学断面走廊域中心剖面的地壳构造特征。所得的... 利用滑动平均的布格重力异常剖面结合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资料 ,参考介质纵波速度与密度的经验转换关系 ,通过二维均匀介质模型人机交互式计算得到了新疆天山 (独山子 ) 西昆仑 (泉水沟 )地学断面走廊域中心剖面的地壳构造特征。所得的反演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与北天山地体、中天山地体为一整体 ;准噶尔盆地和天山构造带的中、下地壳之间存在低密度层 ,但塔里木盆地不存在低密度层 ;由于受到南北两侧板块挤压 ,造成塔里木盆地的地壳结构在横向上似一南陡北缓、中部隆起的不对称“拱形”弯曲 ;塔里木盆地南缘与西昆仑构造带间呈“V型盆山耦合关系” ,其下方恰好是莫霍面上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学断面 地壳构造 天山 塔里木分盆地 西昆仑 地震 重力 联合反演 地壳构造特征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地壳构造与楔入成山 被引量:37
11
作者 袁学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7-235,共9页
横穿秦岭的河南叶县至湖北南漳的反射地震剖面揭示,秦岭造山带地壳由一系列由南向北楔入到中地壳的鳄鱼式构造所组成。南北秦岭的上地壳分别形成南秦岭和北秦岭推覆系。北秦岭推覆系是组成基底的地壳沿脆塑转换面拆离冲叠形成的一个推覆... 横穿秦岭的河南叶县至湖北南漳的反射地震剖面揭示,秦岭造山带地壳由一系列由南向北楔入到中地壳的鳄鱼式构造所组成。南北秦岭的上地壳分别形成南秦岭和北秦岭推覆系。北秦岭推覆系是组成基底的地壳沿脆塑转换面拆离冲叠形成的一个推覆系,可以分出栾川推覆体、瓦穴子推覆体、二郎坪推覆体及朱夏推覆体。南秦岭推覆系是由于上地壳向南逆冲而成的花瓣状逆冲推覆岩片,可以分出陡岭推覆体、新野推覆体、枣阳推覆体、十堰推覆体和襄阳推覆体。古生代时,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的俯冲碰撞并没有使地形隆升成山。直至印支期秦岭-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的中地壳楔进,秦岭才快速隆升。楔入构造活动是秦岭造山带的成山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造山带 地壳构造 楔入成山
下载PDF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安全岛”理论及方法 被引量:30
12
作者 胡海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97-103,共7页
本文通过历史强地震极震区内存在弱破坏现象的回顾 ,论述了李四光教授提出的“安全岛”概念 ,认为这种地壳构造上属活动性相对稳定的地块或岩块在重大工程选址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提出了地壳稳定性分级和分级的主要指标 ,把稳定性分... 本文通过历史强地震极震区内存在弱破坏现象的回顾 ,论述了李四光教授提出的“安全岛”概念 ,认为这种地壳构造上属活动性相对稳定的地块或岩块在重大工程选址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提出了地壳稳定性分级和分级的主要指标 ,把稳定性分为 4级 :稳定 ( Ⅰ) ;次稳定 ( Ⅱ) ;次不稳定 ( Ⅲ) ;不稳定 ( Ⅳ)。这些定性和半定量分级指标可作为工程建设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岛 地壳稳定性 地震 李四光 地壳构造 评价
下载PDF
雷琼拗陷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33
13
作者 嘉世旭 李志雄 +5 位作者 徐朝繁 沈繁銮 赵文俊 杨卓欣 杨键 雷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85-1394,共10页
根据1984-1985年在雷琼地区完成、长约210km的白延-江洪深地震测深资料,应用有限差分法、时间项法反演和二维非均匀动力学射线追踪等方法,得到白延-江洪地壳剖面的二维非均匀构造图像.结果显示:琼北及雷州半岛地壳厚约25~26km,地... 根据1984-1985年在雷琼地区完成、长约210km的白延-江洪深地震测深资料,应用有限差分法、时间项法反演和二维非均匀动力学射线追踪等方法,得到白延-江洪地壳剖面的二维非均匀构造图像.结果显示:琼北及雷州半岛地壳厚约25~26km,地壳平均速度在琼州海峡南段琼北凸起约6.16km·s^-1,海峡北段雷琼拗陷区约5.70km·s^-1;地壳速度偏低,下地壳尤为明显,仅约6.3~6.5km·s^-1;结晶基底显示为厚约2~4km、速度5.5~6.0km·s^-1的速度梯度带,Moho界面上、下界面速度分别是6.5km·s^-1和8.05km·s^-1的一级速度间断面,没有发现明显的壳幔过渡带.白延-江洪剖面位于雷琼拗陷更新世玄武岩覆盖区,推测地壳厚度减薄以及低速度构造主要反映了该区域自新生代以来一直延续至第四系晚期的多期火山岩浆喷发,热地幔对地壳底部的底浸、拆层与地壳仍处于相对温热状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拗陷 深地震测深 地壳构造 低速结构
下载PDF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及地壳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8-458,共11页
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地形和该地区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反映了现代盆山构造的一个重要特征。文中讨论了中国西北盆山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本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古地理面貌 ,而... 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地形和该地区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反映了现代盆山构造的一个重要特征。文中讨论了中国西北盆山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本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古地理面貌 ,而且随着地壳上地幔的构造演化而不断发展 ,盆山构造的形成受到了地壳活动和演化的控制。一般来说 ,中国西北的主要山系是古生代或早中生代的造山带 ,但它们形成现在这样巨大的山系主要发生在晚新生代。如天山山脉的构造演化 ,三叠纪天山曾经一度隆起成山 ,两侧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磨拉石 ;侏罗纪时由于剥蚀夷平成为一个准平原 ,形成了广泛分布且可以对比的含煤岩系 ;从白垩纪到早新生代 ,它再度隆升 ,直至第四纪时形成雄伟的高大山系 ,两侧形成相应的大型沉积盆地。其他一些山脉 ,如祁连山和昆仑山 ,也具有类似的发展演化过程。最后 ,控制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则是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构造发展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古地理 中国西北 地壳构造 构造演化 天山 上地幔 山地 发展演化 不同时期
下载PDF
香河—北京—涿鹿及其相邻地区壳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6
15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3 位作者 张成科 祝治平 任青芳 张建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9-36,共8页
通过对北西向的宁河—北京—涿鹿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西段测深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以及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该段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壳幔深部构... 通过对北西向的宁河—北京—涿鹿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西段测深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以及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该段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壳幔深部构造呈现明显的层状结构和东浅西深的倾斜状态,地壳厚度由香河以东的32~33km向西至北京西部的西山山区、怀来南部以及涿鹿迅速加深至39~40km,其中北京为36.5km左右,并且在香河的西侧存在着延伸至M界面的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壳幔构造 速度结构 北京 地壳构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玛多—沙马地区的重力场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谦身 安玉林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4期4-10,共7页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玛多—沙马 (下察隅 )重力剖面的重力数据资料 ,对该地区的重力场和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作了分析研究 .提出青藏高原东部的布格重力异常是高原边缘高 ,内部低 ;地壳厚度是边缘薄 ,内部厚 ,平均地壳厚度为 6 0km左右 .在察...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玛多—沙马 (下察隅 )重力剖面的重力数据资料 ,对该地区的重力场和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作了分析研究 .提出青藏高原东部的布格重力异常是高原边缘高 ,内部低 ;地壳厚度是边缘薄 ,内部厚 ,平均地壳厚度为 6 0km左右 .在察隅—沙马地区 ,为负均衡异常区 .因此 ,该地区是属于地壳上升的地区 .此项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玛多-沙马地区 重力 地壳构造 地壳厚度
下载PDF
调和级数法与重力资料反演地壳构造 被引量:24
17
作者 江为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1期96-104,共9页
本文介绍利用直角坐标系中拉普拉斯方程的调和级数解,经适当变换给出一个求压缩质面面密度的方法.通过三种理论地壳构造模型的重力资料为例来检验,得出其最大相对误差小于2.0%,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应用赣州——资溪剖面的实测重力资... 本文介绍利用直角坐标系中拉普拉斯方程的调和级数解,经适当变换给出一个求压缩质面面密度的方法.通过三种理论地壳构造模型的重力资料为例来检验,得出其最大相对误差小于2.0%,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应用赣州——资溪剖面的实测重力资料为例进行计算,表明它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和级数 地壳构造 重力资料 拉普拉斯方程 最大相对误差 密度界面 平均相对误差 资溪 理论模型 直角坐标系
下载PDF
论壳内韧性流层及其构造表现 被引量:22
18
作者 宋鸿林 单文琅 傅昭仁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4期494-503,共10页
地球物理探测表明,在上地壳之下有一不均匀分布的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之中还有一些局部的低速层。现代破坏性地震震源主要集中于10~15km深处,相当于这一低速层之顶部,处于脆韧性过渡带内。从岩石变形的角度看,这个低速层是一个壳内的韧... 地球物理探测表明,在上地壳之下有一不均匀分布的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之中还有一些局部的低速层。现代破坏性地震震源主要集中于10~15km深处,相当于这一低速层之顶部,处于脆韧性过渡带内。从岩石变形的角度看,这个低速层是一个壳内的韧性流变层,以发育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和褶叠层构造为其特征。它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是不均一的,代表了地壳尺度的韧性剪切带,在地壳构造的演化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流层 褶叠层 地壳构造
下载PDF
利用重力异常研究亚东—格尔木地壳构造 被引量:20
19
作者 孟令顺 高锐 +2 位作者 周富祥 李莉 王华啸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作为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1987年完成了亚东—格尔木及东拉—尼木的重力补点测量(1:50万)工作,共布设了226个测点,全长1670km。在这些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域内的莫霍深度和均衡异常,分析了地壳和... 作为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1987年完成了亚东—格尔木及东拉—尼木的重力补点测量(1:50万)工作,共布设了226个测点,全长1670km。在这些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域内的莫霍深度和均衡异常,分析了地壳和上地幔的均衡信息。利用布格异常与测点高程的相关分析,划分出了9个地体和13个较大断裂;给出了高原隆起及板块碰撞的模式。我们认为高原隆起的直接作用来自板块的碰撞,由冰川消融引起的均衡回升是非常微弱和不重要的,要把这种作用与构造运动引起的快速隆升区分开来是相当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构造 高原隆起 重力异常 均衡异常 地学断面 板块碰撞 隆升 布格异常 冰川消融 均衡理论
下载PDF
阴山地区印支期地壳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正宏 徐仲元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阴山地区位于阴山—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部。印支期地壳活动以南北向水平挤压变形为主,形成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褶皱构造和逆冲推覆构造,构成阴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根据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不同构造要素之间叠加... 阴山地区位于阴山—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部。印支期地壳活动以南北向水平挤压变形为主,形成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褶皱构造和逆冲推覆构造,构成阴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根据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不同构造要素之间叠加改造关系,把阴山地区印支期地壳构造演化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早期以小型山间盆地沉积作用为主,其内堆积了一套陆相粗碎屑沉积建造和火山沉积建造;中期以褶皱作用为主,形成了大青山复式向斜和一些紧闭同斜褶皱构造;晚期以逆冲作用为主,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型逆冲推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地壳构造 阴山 造山带 构造变形 岩浆活动 褶皱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