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皇岛沿岸海平面变化与地壳升降 被引量:3
1
作者 于道永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6-81,共6页
本文研究发现,近43年来秦皇岛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呈总体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1--2.4mm/a,经地壳升降观测资料修正后,确定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3--1.6mm/a,并分岸段讨论了相对侮平面变化的年速率。... 本文研究发现,近43年来秦皇岛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呈总体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1--2.4mm/a,经地壳升降观测资料修正后,确定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3--1.6mm/a,并分岸段讨论了相对侮平面变化的年速率。由此证明,秦皇岛沿海海岸侵蚀并非由海平面变化引起。预计未来10余年内,海平面变化将不会对海岸带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平面 年速度 地壳升降 海平面变化 秦皇岛
下载PDF
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的预测 被引量:3
2
作者 罗新正 石学法 +1 位作者 刘焱光 龙飞鸿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1-607,共7页
预测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可为政府制订对策保护影响人口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模型方法预测2030年、2050年和2100年百年一遇高潮位高度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识别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区、预测影响人口。研究结果如下... 预测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可为政府制订对策保护影响人口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模型方法预测2030年、2050年和2100年百年一遇高潮位高度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识别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区、预测影响人口。研究结果如下:如果不对百年一遇高潮位采取防范措施、不考虑百年一遇高潮位持续时间和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2000年、2030年、2050年和2100年年分别为86.79×10^4、93.33×10^4、97.43×10^4和115.40×10^4人。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人口占沿海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大,2000年、2030年、2050年和2100年年分别为10.34%、11.13%、11.61%和13.75%;(2)影响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寿光、东营、昌邑、广饶、垦利、河口和寒亭地区,占85%-90%;(3)由于影响区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人口逐年增多,增加的影响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东营、沾化、寿光、广饶、无棣、河口和垦利,占93.48%-94.63%;(4)影响区抢险、自救和逃生困难不断增大,从2000年到2100年,影响区内岸线附近的水深将增加0.47-1.19 m;(5)人口密度大、地形坡度小的河口、垦利、东营、广饶和寿光是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多、随平均海平面上升影响人口增加快的地区,应给予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沿渤海地区 百年一遇高潮位 人口 预测 平均海平面上升 地壳升降
下载PDF
我国近代海平面变化与沿岸地壳升降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家镛 何昭星 张金通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48-256,共9页
本文从理论及实际资料两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海平面与沿岸地壳这两个独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对两者变化幅度值进行数学分析,才能确切地了解海岸升降的原因;我国东部沿岸新构造时期地壳的升降活动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 本文从理论及实际资料两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海平面与沿岸地壳这两个独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对两者变化幅度值进行数学分析,才能确切地了解海岸升降的原因;我国东部沿岸新构造时期地壳的升降活动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总体上显示为北高南低特征,该特征与沿岸断块构造差异活动(北降南升)密切相关,而根据地壳形变测量、验潮站观测资料所得的海平面则相反(北低南高)。这一矛盾现象似可用长周期趋势变化与短周期瞬时变化的“非等效性”予以解释。文中还认为南海海域近代海面上升与沿岸地壳下降活动关系密切;以地壳年均升降速率为指标划分地壳垂直活动强度类型应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华南沿岸既有“相对稳定”岸段,也有“活动”及“强烈活动”岸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地壳升降 中国 海岸
下载PDF
中国沿岸现代海平面变化及未来趋势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于道永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3-50,共8页
本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1985年以前和1992年以前两个时段,对我国沿岸25个验潮站近百年来的海平面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两个时段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年速率和平均海面高度,论述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未来... 本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1985年以前和1992年以前两个时段,对我国沿岸25个验潮站近百年来的海平面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两个时段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年速率和平均海面高度,论述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我国沿岸相对海平面在总体上不但持续上升,而且近年来上升速率普遍加快;根据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变化趋向,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前后,全球性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我国沿岸区域性海乎面平均上升幅度不超过15cm,不同岸段因地壳升降差异性大而有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地壳升降 趋势分析 沿岸
下载PDF
秦皇岛海平面变化与地壳升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洪彦 于道永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8-64,共7页
本文分析得出,近43年来,秦皇岛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总趋势为下降,年变化速率为-2.1~-2.4mm/a,经地壳升降订正后的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3~1.6mm/a。本文还根据不同岸段地壳升降速率,分别求出了各岸段的相对海... 本文分析得出,近43年来,秦皇岛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总趋势为下降,年变化速率为-2.1~-2.4mm/a,经地壳升降订正后的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3~1.6mm/a。本文还根据不同岸段地壳升降速率,分别求出了各岸段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年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海平面变化 地壳升降
下载PDF
地壳升降对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宜法 刘兰 +1 位作者 郭明克 颜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有相似的正负分布模式,全日分潮(K1,Q1)的也是如此。考虑和不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得到的正负分布模式,在黄海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那是由于在黄海存在一个范围很广的海平面变化年速率为负的区域所致。在我国沿岸主要站点,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主要分潮振幅与不考虑的相比,其中M2分潮的差别最大,其差值范围为-1.8~3.3 cm。在主要站点,利用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海图深度基准面、最高和最低天文潮位,与利用原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相比,海图深度基准面的变化范围为-12.4~14.6 cm,最高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7~13.0 cm,最低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9~10.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地壳升降 海平面上升 潮波变化
下载PDF
传统地理学的发展与宋代社会
7
作者 韩毅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63-68,共6页
中国传统地理学在宋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在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远远地领先于同一时期欧洲、阿拉伯、印度的水平。宋代地理学的进步与宋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 宋代社会 地理学 化石 海陆变迁 地壳升降 地图
下载PDF
渤海沿山东水域沙洲潮间带湿地格局演变的预测
8
作者 罗新正 石学法 +1 位作者 刘焱光 龙飞鸿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4-378,384,共6页
利用模型方法预测了不同年份平均高潮位数据和平均低潮位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了未来沙洲潮间带湿地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在渤海沿山东水域,未来的沙洲潮间带湿地将形成于莱州湾的西部和南部。(2)莱州湾西部、南部沙... 利用模型方法预测了不同年份平均高潮位数据和平均低潮位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了未来沙洲潮间带湿地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在渤海沿山东水域,未来的沙洲潮间带湿地将形成于莱州湾的西部和南部。(2)莱州湾西部、南部沙洲潮间带湿地形成之后,将经历由条带状沙洲潮间带湿地到不对称环状沙洲潮间带湿地的演变过程。(3)未来在莱州湾西部、南部沙洲潮间带湿地的形成,将有助于东营、潍坊获得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盐田、养殖池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沿山东水域 沙洲潮间带湿地 平均海平面上升 地壳升降
原文传递
山东莱芜铁矿田矿体保存变化兼论地壳升降特征
9
作者 陈莉 李洪奎 +2 位作者 孙建文 陈勇 韩学林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1年第2期147-159,共13页
莱芜铁矿田是山东鲁西地区著名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田,前人对莱芜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但对莱芜铁矿田成矿后剥蚀保存的研究很少。本文运用源–运–储–变–保成矿系统论理论,以莱芜铁矿田内矿床的保存剥蚀现状为依据... 莱芜铁矿田是山东鲁西地区著名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田,前人对莱芜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但对莱芜铁矿田成矿后剥蚀保存的研究很少。本文运用源–运–储–变–保成矿系统论理论,以莱芜铁矿田内矿床的保存剥蚀现状为依据,研究发现莱芜铁矿田内矿体的保存及剥蚀强度较大,同时也为研究该地区地壳升降运动提供了资料支撑。研究表明:莱芜铁矿田是受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和接触带构造三位一体控制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其形成后矿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按照剥蚀程度不同可分为强剥蚀矿床、轻微剥蚀矿床和未剥蚀矿床,铁矿类型以原生铁矿床为主,砾岩型铁矿则占比较少。根据莱芜铁矿田内矿体形成的深度与成矿母岩的侵位深度是大体一致的客观事实,结合莱芜铁矿田成矿母岩岩石化学指数间接判断其侵入深度和剥蚀深度,依据沉积层区域厚度和钻孔揭露的残存地层厚度估算,莱芜中基性侵入岩的侵位深度应在4000~7000 m,其剥蚀深度应在3000~5000 m;铁矿体形成深度略浅于岩体侵位深度,大致在3900~5000 m范围内,而剥蚀深度基本在4000~5000 m。根据莱芜地区侵入岩和矽卡岩铁矿形成时代为130 Ma的事实,研究区内岩体侵位和矿体形成的环境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地壳持续抬升隆起阶段、强烈风化剥蚀阶段、地壳下降沉积阶段、地壳缓慢隆升期和现今的矿岩保存现状5个阶段,初步估算区内地壳的上升速率大约0.064 mm/a,而剥蚀速率大约0.033 mm/a,说明区内经历了快速隆升和较缓慢剥蚀的复杂过程,为研究区域地壳升降和区内铁矿的保存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体 岩体侵位 剥蚀保存 地壳升降 莱芜铁矿田
下载PDF
九侯山走笔
10
作者 文卿 《闽南风》 2017年第12期71-73,共3页
如果一座山也有前世今生,九侯山的前世也许是一片海。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地壳升降,沧海桑田,今天的海也许是昨天的山,今天的山也许是明天的海。山和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轮回,相依相伴。站在九侯山上,层峦叠嶂,云雾从藏匿... 如果一座山也有前世今生,九侯山的前世也许是一片海。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地壳升降,沧海桑田,今天的海也许是昨天的山,今天的山也许是明天的海。山和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轮回,相依相伴。站在九侯山上,层峦叠嶂,云雾从藏匿的山谷间汹涌而来,缭绕不去,山风一波一波,雾随着风像海浪一样翻滚起来,山石若隐若现,那些或大或小的石头线条变得柔软,圆润,轻得似乎能像羽毛似的飘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升降 山谷 海浪
原文传递
渭河地堑盆地新构造运动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易明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Z1期27-41,共15页
渭河地堑盆地新构造运动表现繁多,运动类型齐全。本文侧重从多层地形、切割地形、沉积厚度、岩相变化、地形变、活动断裂、地裂缝、黄土节理与切沟等方面,结合建造与改造,讨论该区的垂直升降运动和断裂运动两大类型,并从中总结归纳了区... 渭河地堑盆地新构造运动表现繁多,运动类型齐全。本文侧重从多层地形、切割地形、沉积厚度、岩相变化、地形变、活动断裂、地裂缝、黄土节理与切沟等方面,结合建造与改造,讨论该区的垂直升降运动和断裂运动两大类型,并从中总结归纳了区内的构造应力场、运动的阶段性、间歇性、继承性与新生性、运动幅度与速度、运动时期、块体运动、以及区域地壳稳定性和活动性等基本特征,提出了不少新认识,从而加深了该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堑盆地 新构造运动 构造应力场 沉积厚度 岩相 地壳升降运动 北东东 渭河地堑 活动断裂 区域地壳稳定性
下载PDF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起浩 叶秀薇 +2 位作者 华卫 万永芳 叶东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6-84,共19页
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问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 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问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征表明,深沪湾地壳经历了距今约60000a以来早期的可能下沉(距今约28000a开始海浸)-距今约2500015000a的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大致相同的抬升(生成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距今约1500011000a的可能与古强地震相关的快速抬升(古牡蛎滩脱离海面形成古牡蛎滩台地,深沪湾地区生成多个陆地凹陷)-距今约11000-7000a的相对稳定(凹陷内生长古森林)-距今约7000a的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漏湖、古森林沉溺)-相对稳定-微弱抬升(又一次成陆)距今约2400a的又一次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海底古森林及潮问带古牡蛎滩遗迹)-相对稳定(海岸堤形成)的地壳形变及环境变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深沪湾 晚更新世沉积 古环境 海陆变化 地壳升降形变
下载PDF
青岛验潮站的平均海面及其考证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宗镛 汤恩祥 +1 位作者 周天华 于宜法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4-17,共4页
青岛验潮站平均海面在过去60年中,一般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海面上升速率约为1.7毫米/年。相反,在1954—1984年间相对海面以1.5毫米/年的速率下降。本文探讨了相对海面变化的各种可能的原因。
关键词 验潮站 上升速率 验潮井 基准点 半潮面 高程基准 风暴潮 调和常数 太阳黑子相对数 地壳升降运动
下载PDF
广东省丹霞地貌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分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琼芳 《热带地理》 2016年第6期935-943,共9页
广东省共有丹霞地貌67处,分布在22个断陷盆地中,主要受古近纪―新近纪抬升区、5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和1条东西向深断裂控制,地层层位以丹霞组和南雄群为主,岩性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古近纪―新近纪地壳升降运动控制了丹霞地貌在区域... 广东省共有丹霞地貌67处,分布在22个断陷盆地中,主要受古近纪―新近纪抬升区、5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和1条东西向深断裂控制,地层层位以丹霞组和南雄群为主,岩性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古近纪―新近纪地壳升降运动控制了丹霞地貌在区域上的总体分布,大致以22.5°N为界线,以北为抬升区,发育丹霞地貌,以南为沉降区,不发育丹霞地貌;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升降运动,造成不同地区丹霞地貌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区别:粤北、粤东北为抬升区,发育数量多、规模较大;粤中为沉降区,发育数量少、规模较小。深大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分布,从而控制丹霞地貌具体的发育位置。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可将广东省划分为4个丹霞地貌发育区:粤北区、粤中区、粤东北区和粤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地壳升降运动 深大断裂 断陷盆地 构造背景 分区
下载PDF
地质异常理论在兰坪盆地演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崇高 刘登忠 +1 位作者 杨武年 陈建平 《云南地质》 2001年第3期253-259,共7页
基于地质异常理论的分析 ,并结合兰坪盆地的地质、构造特点 ,充分发挥地壳升降系数法的定量化及其空间优势 ,对兰坪盆地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形象、直观的表述 ,对进一步反演兰坪盆地独特构造格架形成的古应力场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地质异常 地壳升降系数法 盆地演化 兰坪盆地 古应力场
下载PDF
地质学发展史中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16
作者 张曾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76年第2期12-23,共12页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地质观点与唯心主义的“神创说”、“天命论”斗争 任何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开不了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毛主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地质观点与唯心主义的“神创说”、“天命论”斗争 任何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开不了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毛主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经过生产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地球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产生了古代的一些萌芽状态的地质观点。虽则这些观点,往往是直觉的、零乱的、粗糙的,而且如果以现代科学水平来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论 地壳构造 地台 大陆漂移说 生产实践活动 地壳升降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天命论 渐变论 火山熔岩
下载PDF
“三沟通”地理专业学员赴秦皇岛柳江盆地考察纪实
17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86-92,共7页
此次实习地区是我省秦皇岛市、所辖的北戴河区、山海关区及抚宁县境内的柳江盆地.秦皇岛市位于北京正东、南临渤海,北倚燕山,东与辽宁省接壤,京哈线穿过市区,京秦线也已修通是晋煤外运的专用线.秦皇岛是我国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
关键词 柳江盆地 “三沟通” 地理专业 观察点 地壳运动 混合花岗岩 地壳升降运动 秦皇岛市 观察内容 海蚀阶地
下载PDF
泥石流是怎么发生的
18
作者 邬林 《世界中学生文摘》 2005年第8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广东省龙川县 半干旱地区 地壳升降运动 山区建设 把数 就这样 石浪 内摩擦力 物质来源 坍落
原文传递
此处奇石堪珍情──访上海晨青中华奇石馆长张勇义
19
作者 周天柱 《今日中国》 1999年第5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千佛洞 张勇 灵壁石 木化 炯炯有神的眼睛 石文化 地壳升降运动 戈壁滩 丝绸之路 地质勘探队
下载PDF
我国海岸的变迁
20
作者 冯福昌 《海洋世界》 1998年第5期20-20,共1页
海岸是海陆之间的交界地带。海岸经常在变化,有的地方在向陆地逼进。有的地方在向海洋退缩。海水运动、地壳升降、河流地质作用等因素都会引起海岸变化。意大利第勒尼安海滨的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着三根古建筑大理石柱,提供了海岸变动... 海岸是海陆之间的交界地带。海岸经常在变化,有的地方在向陆地逼进。有的地方在向海洋退缩。海水运动、地壳升降、河流地质作用等因素都会引起海岸变化。意大利第勒尼安海滨的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着三根古建筑大理石柱,提供了海岸变动的历史证据。从建成到公元15世纪期间,那里的地面下沉了6.3米,从地基到大理石柱高6.3米这一段因沉沦海下,被海洋运动腐蚀成千疮百孔。以后到18世纪的300年间,那里的地壳又上升了6米多,曾经沉入水下的石柱重新露出地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变化 河流地质作用 地壳升降 地面下沉 海岸线 海洋 海岸变迁 海平面升降 地壳 大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