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雪宝顶绿柱石-白钨矿脉状矿床富挥发分成矿流体特征及其示踪与测年 被引量:21
1
作者 曹志敏 任建国 +7 位作者 李佑国 李保华 曹志敏 徐仕进 王汝成 正路澈也 金田博彰 小林祥一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72,共9页
研究发现四川雪宝顶绿柱石-白钨矿脉状矿床物包裹体存在多个流体相,经单包体激光拉曼光谱测试表明,除固相子晶外,流体相自中心向外依次是气相CO2、液相CO2、贫水CO2液相和盐水溶液相.通过对流体包裹体成分、C,O和稀有气体He,Ar同位素示... 研究发现四川雪宝顶绿柱石-白钨矿脉状矿床物包裹体存在多个流体相,经单包体激光拉曼光谱测试表明,除固相子晶外,流体相自中心向外依次是气相CO2、液相CO2、贫水CO2液相和盐水溶液相.通过对流体包裹体成分、C,O和稀有气体He,Ar同位素示踪与测年研究,认为该矿床富含挥发组分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期后热液,成矿元素富集受控于深成碱性岩浆活动与地壳物质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相流体包裹体 稀有气体同位素 绿柱石-白钨矿脉状矿床 四川雪宝顶 三叠系 碱性岩浆活动 地壳作用 挥发组分
原文传递
西南太平洋斐济海台内活动的地壳作用
2
作者 Michael W.Hamburger 董贻平 《海洋地质译丛》 1989年第1期19-23,共5页
引言斐济海台对研究西南太平洋活动板块边界的地质学家来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实际上这个宽广而浅的台地横跨于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动边缘之上。看来它与其周围的许多构造活动带基本上又是相隔离的。虽然在斐济群岛有大量新... 引言斐济海台对研究西南太平洋活动板块边界的地质学家来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实际上这个宽广而浅的台地横跨于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动边缘之上。看来它与其周围的许多构造活动带基本上又是相隔离的。虽然在斐济群岛有大量新第三纪火山活动和变形的证据,但对海台内当今“板内”的变形程度仍有疑问。斐济陆块的大小,结合长英质侵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斐济海台 地壳作用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新生代地壳深熔作用与淡色花岗岩 被引量:86
3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0-1444,共25页
自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以来,伴随着构造演化和温度-压力-成分(P-T-X)的变化,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变质岩发生不同类型的部分熔融反应,形成性质各异的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在形成时代、矿物组成、全岩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自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以来,伴随着构造演化和温度-压力-成分(P-T-X)的变化,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变质岩发生不同类型的部分熔融反应,形成性质各异的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在形成时代、矿物组成、全岩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始新世构造岩浆作用形成高Sr/Y二云母花岗岩和演化程度较高的淡色花岗岩和淡色花岗玢岩,它们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是碰撞早期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渐新世淡色花岗岩主要为演化程度较高的淡色花岗岩,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快速剥露作用起始于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来的淡色花岗岩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的主体,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包含两类部分熔融作用——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A类)和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B类)。这两类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花岗质熔体在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两类部分熔融作用过程中主要造岩矿物和副矿物的溶解行为。这些不同期次的地壳深熔作用都伴随着高分异淡色花岗岩,伴随着关键金属元素(Nb、Ta、Sn、Be等)的富集,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要靶区。新的观测结果表明:在碰撞造山带中,花岗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是深部地壳物质对构造过程响应的结果,是深入理解碰撞造山带深部地壳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岩石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高分异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碰撞造山带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Early Oligocene anatexis in the Yardoi gneiss dome,southern Tibet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69
4
作者 ZENG LingSen LIU Jing +2 位作者 GAO LiE XIE KeJia WEN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04-112,共9页
The Yardoi gneiss dome is located to the easternmost of the North Himalayan Gneiss Dome (NHGD),southern Tibet. It consists of metapelite,garnet amphibolite,granite and leucogranite,and is a key subject to constrain th... The Yardoi gneiss dome is located to the easternmost of the North Himalayan Gneiss Dome (NHGD),southern Tibet. It consists of metapelite,garnet amphibolite,granite and leucogranite,and is a key subject to constrain the 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NHGD. SHRIMP zircon U/Pb data on the leucogranite yield an age of 35.3±1.1 Ma,which is substantially older than that of the similar leu-cogranites to the west. Sr and Nd isotope systematics indicate that this leucogranite wa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ixed garnet amphibolite and metapelite. Our data suggest that (1)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Himalayan magmatism,amphibolite dehydration melting overwhelmed that of the metapelite; and (2) such a melting at middle-lower crust might be a major factor that initiated the movement along the Southern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渐新世 变泥质岩 地壳深熔作用 喜马拉雅山
原文传递
东昆仑洪水川地区科科鄂阿龙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3
5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战庆 陈有炘 刘成军 高景民 魏方辉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8-196,共19页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量呈带状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是我国一条巨型花岗质岩浆岩带,它的发育与该地区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缘洪水川地区的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量呈带状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是我国一条巨型花岗质岩浆岩带,它的发育与该地区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缘洪水川地区的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岩石具有3组谐和锆石年龄:第一组年龄大于402Ma,为捕获围岩的锆石年龄;第二组年龄为243.9±3.0Ma(MSWD=0.94),代表该区玄武质岩浆底侵事件;第三组年龄为218.3±1.4Ma(MSWD=0.52),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具有高Sr,低Y、Yb,高Sr/Y比值,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异常不明显,其微量元素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较低的Nb、Ta和较高的Mg#、Cr、Ni含量,高Nb/Ta比值,说明了在金红石稳定域内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交代了岩石圈地幔。岩体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昆仑地区在218Ma的晚三叠世时期发生了岩石圈地壳拆沉作用,它是早期俯冲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形成的加厚下地壳,在高压缺水的条件下相变为榴辉岩相并拆沉进入软流圈,部分熔融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先与岩石圈地幔反应,然后与地壳围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最终形成了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科科鄂阿龙岩体 LA ICP—MS锆石U-Pb年龄 埃达克质岩 晚三叠世 地壳拆沉作用
下载PDF
辽西阜新-义县盆地及附近地区早白垩世地壳大规模减薄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宏 柳小明 +2 位作者 李之彤 杨芳林 王晓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0-372,共13页
辽西阜新-义县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其早白垩世的地层、构造和火山岩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地层方面,阜新-义县盆地内下白垩统分布较齐全,而土城子组及以前的侏罗系基本缺失,反映在义县期之前,阜新-义县盆地处在剥蚀环境中(正地形),而在早白... 辽西阜新-义县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其早白垩世的地层、构造和火山岩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地层方面,阜新-义县盆地内下白垩统分布较齐全,而土城子组及以前的侏罗系基本缺失,反映在义县期之前,阜新-义县盆地处在剥蚀环境中(正地形),而在早白垩世处在快速沉降的沉积环境中(负地形),并在早白垩世沉降了约7 km。构造方面,晚侏罗世末期,褶皱、逆冲作用反映研究区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挤压抬升作用;早白垩世阜新-义县盆地的伸展断陷作用贯穿始终,也说明了该地区早白垩世快速沉降的存在。在火山岩方面,阜新-义县盆地及附近地区的义县组下部多处分布有含镁较高的火山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火山岩岩浆源于地幔,同时有复杂的成因,这提供了阜新-义县盆地及附近地区早白垩世地壳大规模减薄、地幔岩浆上涌的信息。以上地质特征说明,早白垩世阜新-义县盆地发生了与地幔作用有关的大规模地壳减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阜新-义县盆地 白垩世 地壳运动 沉积环境 地壳减薄作用 地质条件 地层接触关系
下载PDF
闽西北加里东期混合岩及花岗岩的成因: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 被引量:37
7
作者 刘锐 张利 +6 位作者 周汉文 钟增球 曾雯 向华 靳松 吕新前 李春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05-1222,共18页
本文选取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混合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详细的岩石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闽西北混合岩是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基底变质岩中的黑云母在较低温... 本文选取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混合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详细的岩石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闽西北混合岩是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基底变质岩中的黑云母在较低温(约800℃)、H_2O 不饱和的条件下发生脱水熔融反应产生熔体,构造变形作用在熔体的分离和迁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闽西北基底变质岩可能为形成混合岩和花岗岩的源岩,其深熔产生的初始熔体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堆晶产物形成了混合岩的浅色体,而残余熔体继续演化形成花岗岩。混合岩和相关花岗岩形成基本同时,其成岩年龄为437~441Ma,它们均为华南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岩 花岗岩 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 堆晶 加里东期 闽西北 华南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Sr-Nd同位素区划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5
8
作者 范蔚茗 郭锋 +1 位作者 高晓峰 李超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的Sr-Nd同位素填图显示该区可划分为4个Sr-Nd同位素省:大兴安岭北区同位素省(I)、大兴安岭南区(Ⅱ1)-辽源-延吉(Ⅱ2)同位素省、张广才岭-佳木斯同位素省(Ⅲ)及完达山外来地体(Ⅳ)。在南兴安岭的林西-霍林河地区存...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的Sr-Nd同位素填图显示该区可划分为4个Sr-Nd同位素省:大兴安岭北区同位素省(I)、大兴安岭南区(Ⅱ1)-辽源-延吉(Ⅱ2)同位素省、张广才岭-佳木斯同位素省(Ⅲ)及完达山外来地体(Ⅳ)。在南兴安岭的林西-霍林河地区存在一条近似平行索伦-贺根山-小兴安岭古缝合带的高εNd(t)早白垩世中酸性火成岩带,该带很可能为南北大兴安岭的岩石圈边界。在西乌珠穆沁旗一带出露具低εNd(t)(-10.5~-6.3)、高TDM(1.22~1.51Ga)和中等放射成因Sr(87Sr/86Sr(i)=0.7063~0.7066)的安山岩,可能反映区域上存在古老的岩石圈或微古陆块。张广才岭-佳木斯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εNd(t)为-3.5~+2.1、TDM=1.0~1.27Ga和87Sr/86Sr(i)=0.705~0.711,反映了古亚洲洋远洋沉积物或变沉积岩为区域地壳的重要组分之一。完达山地体出露了中国东部唯一的中生代HIMU型洋岛玄武岩,为拼贴增生的外来地体。Sr-Nd同位素填图结果反映东北地区地壳增生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侏罗世前,局部的地壳增生作用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主要出现在活动深大断裂带或古缝合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架 地壳增生作用 Sr—Nd同位素填图 火成岩 中生代 东北地区
下载PDF
碧口群火山旋回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被引量:30
9
作者 徐学义 夏祖春 夏林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78-485,共8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观察和室内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将碧口群火山岩划分为3个火山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为基性火山岩(细碧岩及细碧质凝灰岩),上部为酸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或石英角斑质凝灰岩)。基性火山岩富集LREE及LIL。第一旋回基性火山岩... 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观察和室内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将碧口群火山岩划分为3个火山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为基性火山岩(细碧岩及细碧质凝灰岩),上部为酸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或石英角斑质凝灰岩)。基性火山岩富集LREE及LIL。第一旋回基性火山岩属碱性系列,第二、三旋回基性火山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基性火山岩浆形成于与洋岛玄武岩类似的地幔柱源,其中第三旋回基性火山岩浆晚期受岩石圈地幔混染;酸性火山岩为地壳重熔作用的产物。碧口群火山岩属大陆裂谷双峰式火山岩系,是中—新元古代扬子地块北缘大陆拉张作用的产物。这种拉张作用是秦岭造山带从震旦纪开始的大规模扩张作用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秦岭 碧口群 火山旋回 双峰式火山岩 大陆裂谷 地壳重熔作用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花岗岩中两类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壳深熔作用中的意义 被引量:34
10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3 位作者 石卫刚 陈振宇 胡明月 孙东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63-2980,共18页
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石榴石是变泥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也是花岗岩或淡色体的重要副矿物,保存了有关地壳深熔作用的关键信息,是揭示大型碰撞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新生代花岗质岩石(... 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石榴石是变泥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也是花岗岩或淡色体的重要副矿物,保存了有关地壳深熔作用的关键信息,是揭示大型碰撞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新生代花岗质岩石(淡色花岗岩和混合岩中的淡色体)含两类石榴石,大多数为岩浆型石榴石,自形-半自形,不含包裹体,但淡色体中含有港湾状的混合型石榴石。岩浆型石榴石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从核部到边部,显示了典型的"振荡型"生长环带;(2)富集HREE,亏损LREE,从核部到边部,Hf、Y和HREE含量降低;(3)显著的Eu负异常;(4)相对于源岩中变质石榴石,Mn和Zn的含量显著增高。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变泥质岩熔融形成的熔体(淡色体)捕获了源岩的变质石榴石,熔体与石榴石反应导致大部分元素的特征被改变,只在核部保留了源岩的部分信息。同时,在花岗质熔体结晶过程中,形成少量的岩浆型石榴石。这些石榴石摄取了熔体中大量的Zn,浓度显著升高,在斜长石和锆石同步分离结晶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石榴石中Eu为明显负异常,Hf、Y和HREE浓度从核部到边部逐渐降低。上述数据和结果表明,花岗岩中石榴石的矿物化学特征记录了精细的有关花岗岩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石榴石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地壳深熔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0
11
作者 于俊杰 曾令森 +2 位作者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61-1972,共12页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和Nd同位素组成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测试。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淡色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高SiO2(>72%),高Al2O3(>12%)和高A/CNK比值(>1·0);(2)高Rb,低Sr,高Rb/Sr比值(>1·0);(3)高∑REE和明显的负Eu异常;(4)高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621~0·8846)和低εNd(t)值(-13·0^-20·2)。淡色花岗岩的高Rb/Sr比值和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表明其形成机制为主要为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作用,源区为由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组成的混合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出定结地区淡色花岗岩具有21·0±0·7Ma和15·8±0·1Ma2期年龄,花岗片麻岩的锆石变质增生边年龄为22·2±1·4Ma,与该区的榴辉岩退变质年龄一致。这些数据共同表明,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在22~21Ma发生高级变质和深熔作用,形成早期淡色花岗岩岩浆,在~16Ma进一步深熔,形成晚期淡色花岗岩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花岗片麻岩 变泥质岩 高喜马拉雅 地壳深熔作用
下载PDF
藏南马拉山穹窿佩枯错复合淡色花岗岩体的多期深熔作用 被引量:26
12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5 位作者 侯可军 郭春丽 唐索寒 谢克家 胡古月 王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2810-2822,共13页
佩枯错淡色花岗岩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西侧的马拉山穹窿内, 是一复合岩体, 由电气石淡色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组成. 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 (1) 电气石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8.2±0.5 ... 佩枯错淡色花岗岩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西侧的马拉山穹窿内, 是一复合岩体, 由电气石淡色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组成. 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 (1) 电气石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8.2±0.5 Ma, 其源岩经历了33.6±0.6 Ma的变质作用和深熔事件; (2) 二云母花岩形成于19.8±0.5 Ma; (3) 两种淡色花岗岩都包含有大量年龄为~480 Ma 的继承性锆石. 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Sr, Nd和Hf)组成上, 这3类淡色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全岩初始Sr和Nd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电气石淡色花岗岩的Sr和Hf同位素比值都高于二云母花岗岩, 表明它们是不同源岩和不同部分熔融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合已有的数据, 进一步表明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35 Ma深熔作用促使了藏南拆离系的启动, 喜马拉雅造山带由逆冲增厚转化为伸展减薄, 并引发变泥质岩发生大规模的减压部分熔融, ~28和~20 Ma这两组年龄代表了藏南拆离系活动触发的更大规模的部分熔融和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 淡色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构造转换
原文传递
藏南确当地区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2
13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胡古月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最近的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普遍经历了大于30Ma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混合岩或花岗岩。厘定这些地壳深熔岩浆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形成机理对于深化认识大型碰撞造山带的岩浆作用及其构造物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的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普遍经历了大于30Ma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混合岩或花岗岩。厘定这些地壳深熔岩浆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形成机理对于深化认识大型碰撞造山带的岩浆作用及其构造物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雅拉香波穹隆核部及其南部发育一系列类似的二云母花岗岩岩体,其中确当花岗岩侵入到二叠纪(?)复理石地层内。全岩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确当花岗岩具有与雅拉香波花岗岩、打拉花岗岩类似的特征,即①高SiO2(68.2%~69.3%)和铝(Al2O3>15.14%),低铁(TFeO<2.0%)和镁(MgO<1.5%),为富钠过铝质花岗岩;②富集LREE,亏损HREE,平坦的Ho到Lu稀土元素分布样式(Ho/Yb)N=1.2~1.4),无或微弱Eu负异常(Eu/Eu*=0.9~1.0);③较低的Y(<8.1×10-6)和Yb(<0.7×10-6)含量,较高的Sr/Y(>37.5)和La/Yb(>29.3)比值。这些特征表明,确当花岗岩是以角闪岩为主和变泥质岩为辅组成的源区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 淡色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高Sr/Y比花岗岩
下载PDF
藏北新生代两套钾玄质火山岩系列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燊 胡瑞忠 +2 位作者 迟效国 李才 冯彩霞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6-71,共6页
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藏北新生代自南向北沿可可西里岩带和喀喇昆仑 -玉门岩带出露有两套钾玄质系列火山岩。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L IL E)和轻稀土 (L REE)及明显亏损 Nb- Ta- Ti,同时具有板内和岛弧 (陆弧 )的双重... 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藏北新生代自南向北沿可可西里岩带和喀喇昆仑 -玉门岩带出露有两套钾玄质系列火山岩。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L IL E)和轻稀土 (L REE)及明显亏损 Nb- Ta- Ti,同时具有板内和岛弧 (陆弧 )的双重特征。源区来源于可能与俯冲带流体有关的相似交代富集地幔 ,成岩过程主要经历了低度 (<10 % )辉石分离结晶作用 ,同时 ,源区伴有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钾玄质火山岩 岩石学 元素地球化学 西藏 交代作用 地壳混染作用
下载PDF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for olivin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Beihuaiyang zon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6
15
作者 LIU Yican LI Shuguang GU Xiaofeng HOU Zhenh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20期2500-2506,共7页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was per- formed for olivin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Beihuaiyang zone of the Dabie orogen and its coun- try rock (garnet-bearing epidote-mica-quartz schi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bb...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was per- formed for olivin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Beihuaiyang zone of the Dabie orogen and its coun- try rock (garnet-bearing epidote-mica-quartz schi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bbro was crystallized at 635 ± 5 Ma, in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rather than in the late Paleozoic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its coun- try rocks formed at 464±7 Ma, younger than the en- closed gabbro. The U-Pb age for the gabbro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ages for tuff interbedded with sediment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late-Neoproterozoic basic dyke swarms distributed on a large scale over areas of Suizhou to Zaoyang of Hubei Province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is sug- gests a large-scale magmatic activity occurred at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so that th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Beihuaiyang zone is geotectonic affinity to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Since the olivine gabbro occurs within the schist of Ordovician protolith with tectonic contact between them but forming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ate-Neoproterozoic gabbro was detached from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during the Triassic subdu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tectonically thrusted over the metamorphosed rock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辉长岩 新元古代 地壳浮褶作用 安徽 U-PB定年
原文传递
碧口地块王坝楚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骆金诚 赖绍聪 +3 位作者 秦江锋 李学军 臧文娟 李海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5-1063,共9页
目的探讨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区王坝楚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方法对该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相学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1.55%~72.04%)、Al2O3(14.96%~15.19%)含量,高场强元素(T... 目的探讨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区王坝楚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方法对该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相学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1.55%~72.04%)、Al2O3(14.96%~15.19%)含量,高场强元素(Ta,Nb,Ti,P等)明显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正异常,有弱的Eu负异常;具有高的Sr/Y比值(20.75~42.49)、低Y(Y=8.28~9.13μg/g,平均8.89μg/g)和低的HREE(eg.Yb=0.49~0.61μg/g)的特征,并具有强分异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a/Yb)N=20.18~29.41。结论该岩体的时空位置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典型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是在印支期华北和扬子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的环境下,以砂屑岩为主和角闪岩为辅组成的源区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混合而成。在增厚地壳的条件下,下地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导致碧口地区缩短增厚—伸张垮塌转换、发生拆沉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坝楚花岗岩 地球化学 地壳深熔作用 岩石成因 碧口地区
下载PDF
庐山星子群变质岩的变质作用P-T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海祥 张伯友 +1 位作者 孙大中 朱炳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36,共5页
对分布于扬子块体南缘古元古代星子群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研究表明 ,它们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的变质 ,其变质温度为 4 80℃~ 5 80℃ ,压力在 30 0 MPa~ 5 0 0 MPa之间。这与扬子块体南缘其他元古代地层仅经历了轻微变质的事实截然不同 ,... 对分布于扬子块体南缘古元古代星子群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研究表明 ,它们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的变质 ,其变质温度为 4 80℃~ 5 80℃ ,压力在 30 0 MPa~ 5 0 0 MPa之间。这与扬子块体南缘其他元古代地层仅经历了轻微变质的事实截然不同 ,表明星子群变质岩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星子群变质岩是由地壳伸展作用引发的、来源于下地壳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它并不是来源于华夏块体的“飞来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子群 变质作用 庐山 变质岩 地壳伸展作用 元古代 变质温压条件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侯广顺 韩吟文 曲军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0-238,共9页
大陆地壳不同结构层之间化学组成(含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可以称为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能够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地壳化学结构(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据此提出了反映地壳演化特征的蛛网图标准化方法。对秦岭-大别... 大陆地壳不同结构层之间化学组成(含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可以称为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能够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地壳化学结构(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据此提出了反映地壳演化特征的蛛网图标准化方法。对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尝试发现,造山带总体上具有物质组成分异较弱的特点;造山带及邻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太华群、崆岭群的化学组成都不能代表全部的下地壳,可能仅代表了下地壳上部,而大别群可能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熟化过程。通过对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的分析,指出铕负异常可能并非为地壳拆沉作用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地壳化学结构 地球化学参考模型 对比分析 地壳拆沉作用 结晶基底 元素相容性
下载PDF
地壳深熔过程中锆石的Zr同位素分馏
19
作者 朱二林 夏琼霞 +2 位作者 李赵雅 陈仁旭 James VAN ORMA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4-2545,共12页
锆(Zr)作为高场强元素之一,由于有限的Zr同位素数据库,地质演化过程中的Zr同位素行为仍然存在许多疑问.岩浆体系中Zr同位素常用于示踪岩浆分异过程,而对于地壳深熔过程中Zr同位素分异与锆石结晶过程之间的关系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对采自... 锆(Zr)作为高场强元素之一,由于有限的Zr同位素数据库,地质演化过程中的Zr同位素行为仍然存在许多疑问.岩浆体系中Zr同位素常用于示踪岩浆分异过程,而对于地壳深熔过程中Zr同位素分异与锆石结晶过程之间的关系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对采自南拉萨和北大别两个高温变质地体的混合岩进行了锆石原位Zr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较大的同位素分馏,δ^(94)/^(90)ZrIPGP值(标记为δ^(94)Zr)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81‰和-0.58‰~+0.49‰.在这些锆石中,除岩浆源区的残留锆石外,发现有两类新生锆石.根据寄主岩石的类型、锆石的微量元素含量和Zr同位素值,新生锆石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要赋存于原位浅色体中的转熔锆石,具有最高的铌(Nb)-钽(Ta)-铪(Hf)-铀(U)含量,其δ^(94)Zr值变化范围较大,并显著高于残留锆石δ^(94)Zr值;第二类是主要赋存于异位浅色脉体中的深熔锆石,具有较高的Nb-Ta-Hf-U含量,其δ^(94)Zr值与残留锆石相似.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新生锆石的Zr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主要是部分熔融过程中锆石和非锆石相的差异分解所释放的Zr同位素不同而导致的.转熔锆石的Zr主要来自于原位深熔熔体中含锆矿物相的分解(非锆石效应),而深熔锆石的Zr主要来自于演化熔体中残留锆石的溶解(锆石效应).混合岩中显著的Zr同位素分馏很好地反映了部分熔融过程中深熔熔体生成-迁移-聚集-结晶的动力学过程.因此,Zr同位素可以作为区分地壳深熔过程中转熔锆石和深熔锆石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同位素 锆石效应 非锆石效应 混合岩 地壳深熔作用
原文传递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中新世-上新世地壳深熔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郝光明 曾令森 赵令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01-3512,共12页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地块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强烈的变质和深熔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壳深熔作用的重要对象。完整地厘定新生代晚期岩浆作用期次对于揭示南迦巴瓦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南迦...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地块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强烈的变质和深熔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壳深熔作用的重要对象。完整地厘定新生代晚期岩浆作用期次对于揭示南迦巴瓦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南迦巴瓦地块3件淡色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地块经历了11.30±0.16Ma和2.59±0.04Ma两期地壳深熔作用,可能与南迦巴瓦地块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剥蚀相关。南迦巴瓦地块保存了大量的~11Ma变质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记录指示该时间段为构造活动剧烈期。上新世晚期的淡色花岗岩表明,穹窿的隆升和剥蚀所导致的岩浆作用至少持续到了~2.59Ma,代表了南迦巴瓦地区一次年轻的构造岩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壳深熔作用 南迦巴瓦地块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