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被引量:957
1
作者 张培震 邓起东 +5 位作者 张国民 马瑾 甘卫军 闵伟 毛凤英 王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2-20,共9页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地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12万年)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不同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是不同的,地块间的差异...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地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12万年)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不同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是不同的,地块间的差异运动在其边界最强烈。强震是在区域构造作用下,应力在变形非连续地段不断积累并达到极限状态后突发失稳破裂的结果,活动地块边界带由于其差异运动强烈而构造变形非连续性最强,最有利于应力高度积累而孕育强震。我国大陆几乎所有8级和80%~90%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表明地块间的差异运动是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直接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强震活动 活动地块 晚新生代 构造变形 地块运动 差异运动
原文传递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被引量:92
2
作者 程万正 刁桂苓 +3 位作者 吕弋培 张永久 李桂芳 陈天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87,共17页
用 4 4 2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川滇次级地块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使用 771次 3级左右地震的滑动角λ参数统计确定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并用中强地震P波初动解的N轴仰角的统计分布结果得到的震源断层错动或滑动型式去佐证。拟合中... 用 4 4 2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川滇次级地块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使用 771次 3级左右地震的滑动角λ参数统计确定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并用中强地震P波初动解的N轴仰角的统计分布结果得到的震源断层错动或滑动型式去佐证。拟合中强地震的矩张量速率式 ,计算了川滇次级地块各地震构造区的年均滑动速率 ,并进行比较。根据 1980— 2 0 0 1年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和滇中地块边界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定期复测结果 ,分析了水平和垂向年均形变速率。川滇地块间的运动是不均匀的。川青地块的运动方向为SEE。雅江地块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SSE ,相对川青地块的运动速率更大。滇中地块承袭雅江地块的运动方向 ,略偏东。密支那滇西地块压应力场有 2组优势方向 ,存在向NE方向的推挤和SSE方向的逃逸 ,活动速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块 震源机制 地块运动 运动速率
下载PDF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被引量:67
3
作者 姚伯初 万玲 吴能友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板块俯冲 地块运动 海底扩张 磁异常条带 新生代 南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现今的构造活动 被引量:51
4
作者 唐文清 陈智梁 +4 位作者 刘宇平 张清志 赵济湘 B.C.Burchfiel R.W.King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69-1172,共4页
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具有特殊的构造性质。通过对交会区GPS观测,得到欧亚框架下运动速度场。利用所得的运动速度结果,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川青、扬子地块运动速度分别为(19.2±2.8)mm/a、(1... 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具有特殊的构造性质。通过对交会区GPS观测,得到欧亚框架下运动速度场。利用所得的运动速度结果,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川青、扬子地块运动速度分别为(19.2±2.8)mm/a、(10.7±3.2)mm/a、(9.7±1.6)mm/a,地块运动方向由SE逐渐变成SEE,呈现出顺时针旋卷特征;鲜水河断裂运动速度为(9.3±2.8)mm/a,断裂性质为左旋走滑;龙门山断裂运动速度为(1.2±2.2)mm/a,断裂性质为右旋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断裂交会区 地块运动 断裂活动 GPS
下载PDF
扬子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及地块运动特征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汉宁 吕建军 +2 位作者 朱日祥 白立新 郭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1998年第S1期69-78,共10页
在重新审视已有古地磁研究结果基础上,利用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早古生代的古地磁数据,建立了扬子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为研究扬子地块乃至整个中国的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古地磁依据.
关键词 扬子地块 显生宙 古地磁视极移曲线 地块运动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的整体性与不同方向边界活动的交替性 被引量:31
6
作者 范俊喜 马瑾 甘卫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19-128,共10页
基于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GPS资料,我们发现地块南北边界的左旋错动速率比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速率大2~3倍,而基于地质资料和几十年来的测量资料,大多数研究者强调鄂尔多斯地块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和地块的逆时针旋转特征,针对上述矛盾,本... 基于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GPS资料,我们发现地块南北边界的左旋错动速率比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速率大2~3倍,而基于地质资料和几十年来的测量资料,大多数研究者强调鄂尔多斯地块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和地块的逆时针旋转特征,针对上述矛盾,本文利用地块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和地形变测量资料(包括GPS和水准),分析了地块周边的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认识到鄂尔多斯地块的南北边界与东边界的构造活动存在交替性以及鄂尔多斯地区的构造运动以地块为单元的运动特点。鄂尔多斯地块与周边地块间的相对运动是通过它们之间边界带的变形和相对位移来实现的,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南北边界带处于活动时期,但从长时期来看,鄂尔多斯地块相对阿拉善和阴山地块向东南运动,同时伴随着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鄂尔多斯地块 地块运动 交替性 构造运动 相对运动 相对位移
原文传递
塔里木地块各时代视磁极及板块漂移 被引量:32
7
作者 方大钧 沈忠悦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在塔里木地块古地磁数据编制的基础上 ,对塔里木地块各时代平均视磁极及板块漂移旋转过程进行了系统综合分析 ,指出了早奥陶世以来 ,志留纪、泥盆纪以后 ,第三纪以来 3次主要板块漂移旋转对塔里木地块构造发展及油气移聚的影响 .自早古... 在塔里木地块古地磁数据编制的基础上 ,对塔里木地块各时代平均视磁极及板块漂移旋转过程进行了系统综合分析 ,指出了早奥陶世以来 ,志留纪、泥盆纪以后 ,第三纪以来 3次主要板块漂移旋转对塔里木地块构造发展及油气移聚的影响 .自早古生代早奥陶世 ,塔里木板块位于赤道以南 ,之后 ,塔里木板块持续北向漂移 ,侏罗白垩纪有折返现象 ,以后又北向运动至现今位置 .白垩纪和第三纪磁倾角偏低 ,可能与压实作用有关 .强调了地块旋转漂移及其在地质现象上的表现 ,也涉及与周边板构造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古地磁 视极移曲线 板块漂移 视磁极 地块运动 乘磁分离 重磁化
下载PDF
1976年唐山大震发生对华北地区各地块运动与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白武明 林邦慧 陈祖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99-107,共9页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FEM)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构造环境中,发生1976年唐山地震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大震引起的华北地区各地块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块运动变形及各地块边界断层上应力状态变化的特征。采用的1976年唐山地...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FEM)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构造环境中,发生1976年唐山地震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大震引起的华北地区各地块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块运动变形及各地块边界断层上应力状态变化的特征。采用的1976年唐山地震复杂震源模型由3个子事件组成:北北东走向的主破裂,与主破裂北东端部相连接的北东走向子事件以及位于主破裂南东侧的北西走向的子事件,同前人的结果比较,这个模型与该震早期余震分布图像的位置更为相符。计算得到了地震释放的主应力场,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大震邻近地区地块滑移变形图,发震断层滑移距离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最大走滑错距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这些结果与该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参数,宏观等震线,地表观测的水平位移矢量图基本一致。唐山地震的发生使得与其邻近的地块及边界断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不同规模的移动和变形,鄂尔多斯地块似乎发生了整体性小规模的逆时针转动及变形,其中鄂尔多斯地块东北部与太行山,燕山,阴山地块交接带的相对运动变形较大,唐山地震的发生也引起了华北地区各地块边界断层上的应力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通过唐山震区的张家口-蓬莱北西走向断裂带以及鄂尔多斯地块北部边界断层的主要地带上剪应力增加而法向应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华北地区 地块运动 地块变形 数值模拟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震源模型
原文传递
塔里木地块古地磁数据表 被引量:16
9
作者 方大钧 沈忠悦 王朋岩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2-99,共8页
古地磁数据是构造地质学定量探讨地块运动的重要数据 .本文依据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国际公认的一些基本原则 ,积集作者近年来在对塔里木盆地研究中获得的古地磁新成果 ,并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古地磁数据 ,编制了塔里木盆地显生宙以来的... 古地磁数据是构造地质学定量探讨地块运动的重要数据 .本文依据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国际公认的一些基本原则 ,积集作者近年来在对塔里木盆地研究中获得的古地磁新成果 ,并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古地磁数据 ,编制了塔里木盆地显生宙以来的古地磁综合数据表 .这些数据将为进一步研究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地质发展历史、塔里木与华北、华南板块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地磁数据 显生宙 构造地质学 地块运动 平均磁化方向 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印支地块思茅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海峰 仝亚博 +1 位作者 王恒 杨振宇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3-939,共17页
对印支地块思茅地区的早白垩世红层开展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镇沅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52.4°,Is=45.5°,κ=77.9,α95=6.3°;普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46.2°,Is=46.6°,κ=50.9,α95=5.6°;江城... 对印支地块思茅地区的早白垩世红层开展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镇沅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52.4°,Is=45.5°,κ=77.9,α95=6.3°;普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46.2°,Is=46.6°,κ=50.9,α95=5.6°;江城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8.6°,Is=42.2°,κ=117.1,α95=4.0°。对普洱和江城剖面进行E-I磁倾角偏低检验,结果显示江城剖面不存在磁倾角偏低,普洱剖面由于偏角较分散,导致其伸展方向出现假象,推测的磁倾角偏大,出现实测磁倾角偏低的假象。思茅地区各采样剖面之间的磁偏角差异表明,块体内部发生过差异性旋转变形,其变形的过程不仅受控于边界深大断裂,也与内部小断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若进一步考虑华南地块白垩纪可能存在的磁倾角偏低现象,则该结果说明印度支那地块思茅地区白垩纪以来相对于华南地块向南滑移量为570±310km,接近构造地质研究推测的红河大断裂左行滑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支那地块 白垩纪 地块运动 陆内变形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及两侧地块的GPS监测 被引量:14
11
作者 唐文清 刘宇平 +1 位作者 陈智梁 黄丁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17,共5页
对鲜水河断裂及两侧地块的GPS观测,得到欧亚框架下运动速度场.基于得到的运动速度,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地块与川青地块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9.5±3.4和13.2±3.4mm/a,川滇地块相对川青地块的... 对鲜水河断裂及两侧地块的GPS观测,得到欧亚框架下运动速度场.基于得到的运动速度,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地块与川青地块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9.5±3.4和13.2±3.4mm/a,川滇地块相对川青地块的运动速度为8.3±3.4mm/a,鲜水河断裂的运动速度为7.9~8.8mm/a(甘孜-乾宁段为8.8±3.5mm/a,乾宁一康定段为7.9±3.3mm/a).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川滇地块与川青地块所围成的区域为重要构造活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运动 鲜水河断裂 断裂活动 GPS
下载PDF
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袁友仁 杨树康 +3 位作者 汤贤赞 王保贵 侯红明 柳枞阳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2期9-16,共8页
报道了由华南几个盆地的古地磁数据综合而得的反映该区白垩纪以来古纬度变化曲线,结合Schmidtke等(1990)发表的加里曼丹150Ma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南与加里曼丹在40Ma前具有大致相同的古纬度变化史,差异... 报道了由华南几个盆地的古地磁数据综合而得的反映该区白垩纪以来古纬度变化曲线,结合Schmidtke等(1990)发表的加里曼丹150Ma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南与加里曼丹在40Ma前具有大致相同的古纬度变化史,差异仅出现在距今30Ma前后和10Ma以来。若此趋势可靠,则可作出下列推断:(1)南海的扩张只能发生在距今30Ma附近或10Ma以后华南与加里曼丹反向运动时期;距今30Ma的扩张已被广为接受;(2)华南与加里曼丹之向可能存在的古南海只能在91Ma之前存在;(3)南海演化可能存在两期扩张。南海的拟合可通过沿3500m等深线的先道时针旋转、后北向平移两个步骤完成。这与Hayashida等(1991)提出的日本海张开与扩张模式很相似,提示东亚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可能具有同样的机制。华南距今50Ma以来的古纬度变化与Tapponnier(1982)的传播挤出构造模式所预期的基本吻合,表明距今50Ma以来华南古纬度变化的运动学机制可用Tapponnier模式作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周缘 地块运动 南海演化
下载PDF
基于GPS的四川地区现时地壳形变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荣斗 黄丁发 +2 位作者 廖华 周乐韬 赵有兵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0-32,共3页
对四川区域网多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欧亚框架下的测站运动速度,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川青、扬子地块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7.6±1.0)mm/a、(11.4±0.7)mm/a、(9.6±1.1)mm/a,地块运动方向逐渐由SE... 对四川区域网多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欧亚框架下的测站运动速度,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川青、扬子地块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7.6±1.0)mm/a、(11.4±0.7)mm/a、(9.6±1.1)mm/a,地块运动方向逐渐由SE向SEE变化;作为川滇地块东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运动速度远大于龙门山断裂,显示了其较强的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断裂活动 地块运动
原文传递
印支地块思茅地区始新统磁倾角偏低现象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安纯志 杨振宇 +5 位作者 仝亚博 李晨皓 王恒 高亮 韩志锐 徐颖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1-525,共15页
对印支地块思茅地区始新世陆相红层进行古地磁研究,获得勐伴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118.2°,Is=22.1°,k=31.6,α95=10.9°;勐腊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47.6°,Is=22.8°,k=20.2,α95=5.9°。其特征剩磁方向与前... 对印支地块思茅地区始新世陆相红层进行古地磁研究,获得勐伴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118.2°,Is=22.1°,k=31.6,α95=10.9°;勐腊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47.6°,Is=22.8°,k=20.2,α95=5.9°。其特征剩磁方向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利用Hodych等的磁倾角校正方法得到校正磁倾角为28.4°±4.3°,对前人的数据重新进行E/I统计得到的校正磁倾角值为30.7°,置信区间为[25.4°,35.9°],两种不同方法得到了较一致的结果,思茅地区的古近纪磁倾角显示了一定程度的偏低。E/I磁倾角偏低检验方法在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变形微弱地层的古地磁学数据适合进行E/I磁倾角偏低校正,以避免倾伏褶皱或差异性旋转变形作用对E/I磁倾角偏低校正的影响。Hodych等提出的磁倾角校正方法是现今比较可靠的磁倾角校正方法。结合前人印支地块的古地磁研究成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印支地块思茅地区自始新世以来相对于华南板块向南滑移量约5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支那地块 古近纪 地块运动 古地磁 磁倾角偏低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地块现今运动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文清 刘宇平 +4 位作者 陈智梁 张清志 赵济湘 B.C.Burchfiel R.W.King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6,共6页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为典型的大陆地壳变形区。根据GPS监测结果,得出了欧亚参考框架的运动速度场;采用刚性假设下最小二乘法,对地块现今运动进行了研究。GPS监测结果表明:柴达木地块、甘青地块、华南地块、川滇地块、印支地块运动速率分...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为典型的大陆地壳变形区。根据GPS监测结果,得出了欧亚参考框架的运动速度场;采用刚性假设下最小二乘法,对地块现今运动进行了研究。GPS监测结果表明:柴达木地块、甘青地块、华南地块、川滇地块、印支地块运动速率分别为(11.95±2.89)mm/a,(11.86±2.32)mm/a,(7.83±2.08)mm/a,(13.18±2.43)mm/a,(6.45±1.95)mm/a;运动方向分别为61.1°,93.8,°113.1,°134.8,°141.6°;旋转速率分别为2.91×10-9rad/a,6.91×10-9rad/a,0.38×10-9rad/a,2.15×10-9rad/a,1.45×10-9rad/a。柴达木地块、甘青地块、川滇地块活动性较强,而华南地块、印支地块活动性较弱,属于稳定地块;各块体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呈顺时针旋转。地块规律性运动特征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推挤有作密切关系;而地块的差异运动则与总体构造应力条件下远程边缘效应及地块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GPS 最小二乘法 地块运动 运动特征
下载PDF
中国及邻区现代地块运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洪汉净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19-331,共13页
本文利用板块几何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及邻区地块间的相对运动,用数值方法计算了地块运动的角速度及边界断层的滑动速率。计算结果与活断层数据相当吻合,本文还利用地块运动速度讨论了我国现代构造活动。
关键词 地块运动 数值模拟 角速度 活断层
下载PDF
用地震定位的方法研究1999年9月21日台湾省集集地震的破裂过程
17
作者 林仙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年第1期23-29,共7页
综合分析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的记录特征,认为台湾省集集地震具有多重破裂的特征。根据Pn震相的走时方程构造出双曲线方程组,利用福建台网记录到的Pn波段震相的到时资料,测定了9.21台湾省集集地震8个破裂点的震中位置。结果表明,集集地... 综合分析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的记录特征,认为台湾省集集地震具有多重破裂的特征。根据Pn震相的走时方程构造出双曲线方程组,利用福建台网记录到的Pn波段震相的到时资料,测定了9.21台湾省集集地震8个破裂点的震中位置。结果表明,集集地震的最初破裂点位于23.94°N,120.77°E;接着破裂向初始破裂点的南北两侧扩展,且北侧的振幅大,整个过程至少持续了20s;这8个破裂点的位置几乎成一直线排列,其方向与该区地块的运动方向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台网Pn记录 双曲线走时方程组 集集地震 多重破裂 地块运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 被引量:42
18
作者 马宏生 张国民 +2 位作者 刘杰 李丽 陈化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74-80,共7页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7级以上大地震 ,其释放能量占全部总能量的 95 %以上 ,表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强地震。从活动地块的整体来看 ,强震活动不仅显示出显著的韵律性特征 ,而且其高、低起伏基本上与中国大陆地区一致 ,只是强震活跃时段有时稍长于中国大陆。各轮回强震活动都有各自活动的主体地区 ,反映了不同活跃期内地块的不同活动方式。文中还从现今地壳运动角度 ,讨论了活动地块运动速率与强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可能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假说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地震活动 活动地块运动速率
下载PDF
活动地块运动和应变模型辨识 被引量:13
19
作者 许才军 温扬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50-55,共6页
推导了块体运动和应变的各种模型 ,讨论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利用模拟数据反演计算了块体运动和应变参数。基于模型的无偏性、有效性等概念 ,对块体的刚性旋转运动模型、旋转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 ,结果表明 :同时考虑块体刚性旋转运动... 推导了块体运动和应变的各种模型 ,讨论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利用模拟数据反演计算了块体运动和应变参数。基于模型的无偏性、有效性等概念 ,对块体的刚性旋转运动模型、旋转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 ,结果表明 :同时考虑块体刚性旋转运动和应变的模型比单独考虑刚性旋转的模型更符合实际 ,模型的适用范围更广。结合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华北地区网实际观测所得的GPS速度场 ,对华北地区块体运动和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 模型辨识 活动地块运动 无偏性 有效性
下载PDF
“重、磁观测仪器研发及应用”专辑征稿函
20
作者 《地震科学进展》编辑部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第7期336-336,共1页
地球磁场和重力场的高精度时变观测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球系统物质分布与运移信息,为地幔对流、地壳形变、火山、地震等地球深部质量运移再分布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直接的观测数据。越来越多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热物质运动可能... 地球磁场和重力场的高精度时变观测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球系统物质分布与运移信息,为地幔对流、地壳形变、火山、地震等地球深部质量运移再分布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直接的观测数据。越来越多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热物质运动可能是地块运动的动力来源,地球内部的质量迁徙可能是地震形成的主要机制。而高精度、高时空分辨力的重力和地磁观测则是目前地球内部十几千米以下热物质运动最有效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地磁观测 地壳形变 地幔对流 地球深部 地球磁场 观测数据 地块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