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6
1
作者 张建红 J.Paul Elhorst Arjen van Witteloostuijn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2-71,共10页
本文运用模块数据和空间计量学的方法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地区工资水平及地区工资非均衡的各种政策体制因素和经济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既受制度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典型的转型特征。具... 本文运用模块数据和空间计量学的方法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地区工资水平及地区工资非均衡的各种政策体制因素和经济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既受制度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典型的转型特征。具体而言,工资体制、对外开放、所有制改革、地方保护、教育水平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对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工资 非均衡 政策制度 市场机制
原文传递
建立地区工资关系制度的思考
2
作者 何宪 《中国人事科学》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妥善处理地区工资关系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必然要求。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处理好地区之间的工资关系,成为科学工资制度的一个重大问题甚至是关键问题。我国曾实行过工资区类别制度,199... 妥善处理地区工资关系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必然要求。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处理好地区之间的工资关系,成为科学工资制度的一个重大问题甚至是关键问题。我国曾实行过工资区类别制度,1993年改革废除这一制度后,新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但经历了两次清理规范津贴补贴。两次清理规范工作看似偶然地、被动地调整地区工资关系,但其中有很多带有合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处理地区工资关系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合理调节地区工资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与国情和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地区工资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关事业单位 地区工资 工资关系 工资管理制度
下载PDF
德国东部的劳动力外流和收入政策
3
作者 天力 《国际经济评论》 1992年第9期75-77,共3页
新联邦州的收入状况1991年,德国东部平均工资水平为西部的60%。新联邦州实际工资总额仅达到德国西部所支付工资的50%。一般情况下,协定工资与实际工资(工资偏移)之间不一致是正常的。但是,德国西部工资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尽管协定工... 新联邦州的收入状况1991年,德国东部平均工资水平为西部的60%。新联邦州实际工资总额仅达到德国西部所支付工资的50%。一般情况下,协定工资与实际工资(工资偏移)之间不一致是正常的。但是,德国西部工资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尽管协定工资的地区差别很小。一项北部和南部的对比(这里城市与乡镇地区之间也有差距)表明,多年来,在技能和工作可比情况下,德国西部固定的实际工资差距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外流 德国东部 收入政策 工资结构 平均工资水平 妇女就业 地区差别 收入预期 地区工资 基础工资
原文传递
外贸外资对我国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年第7期101-104,共4页
本文使用1997-2008年我国(西藏除外)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外贸外资对我国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工资均具有动态效应;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外贸外资会对地区工资产生显著... 本文使用1997-2008年我国(西藏除外)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外贸外资对我国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工资均具有动态效应;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外贸外资会对地区工资产生显著性影响;中部地区的外资会对地区工资产生显著性影响,而外资对该地区工资的影响不明显;西部地区的外贸外资投资对地区工资均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长期外贸的发展可以降低全国和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长期外资的发展可以提高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外商投资 地区工资 直接投资
下载PDF
我国地区间工资差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晓君 刘璇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年第9期64-67,共4页
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地区间职工工资存在差异且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一方面影响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我国地区间职工工资差异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定量... 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地区间职工工资存在差异且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一方面影响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我国地区间职工工资差异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我国的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不仅受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即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财政收入、教育水平、失业保障、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投资、三大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因此,应继续深化产业结构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政府投资力度;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以缩小地区间工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工资 非均衡 政策制度 市场机制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空间异质、空间依赖与我国地区工资变动 被引量:1
6
作者 何雄浪 杨霞 《南方经济》 CSSCI 2013年第4期32-48,共17页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OTT分析框架下,本文采用同时具有新经济地理学的DCI与OTT分析框架特征的效用函数,发展了多地区的空间工资结构方程,研究结果显示地区工资的变动,跟本地劳动生产率、消费者的偏好多样化、工业品支出份额、消费品价格指...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OTT分析框架下,本文采用同时具有新经济地理学的DCI与OTT分析框架特征的效用函数,发展了多地区的空间工资结构方程,研究结果显示地区工资的变动,跟本地劳动生产率、消费者的偏好多样化、工业品支出份额、消费品价格指数、市场潜力有关,也跟企业的资本收益、地区间的市场开放度有关。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地区工资的整体空间相关性变动不大,而在局部相关性上,我国地区工资则表现为"高高"与"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趋势,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虽然地区工资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劳动生产率、工业品支出份额、市场潜力的变动与我国地区工资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间相关性对我国地区工资的影响也很显著,而其它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质 空间依赖 地区工资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冰山运输成本与地区工资水平关系研究
7
作者 马志强 张建红 《现代商业》 2018年第26期108-112,共5页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本文讨论了冰山运输成本的计算方法,并从理论上构建了冰山运输成本与地区工资水平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地区的冰山运输成本进行估算,然后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方法对2000-2014年地区运输成本与...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本文讨论了冰山运输成本的计算方法,并从理论上构建了冰山运输成本与地区工资水平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地区的冰山运输成本进行估算,然后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方法对2000-2014年地区运输成本与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各地区的冰山运输成本都呈下降趋势,但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的冰山运输成本最低,东部次之,西部运输成本最高;第二,冰山运输成本对地区工资水平有显著影响。另外,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指数也显著影响地区工资水平。这一分析结果为地区如何提高地区工资水平降低地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冰山运输成本 地区工资
下载PDF
产品多样化与FDI对城市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娟 郭艳 《河南科学》 2017年第3期472-478,共7页
利用2001—2014年我国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为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组横截面单元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全面细致揭示产品多样化与FDI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差分广义矩估计结果表明:对全国而言,产品多样化与FDI对我国地区工... 利用2001—2014年我国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为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组横截面单元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全面细致揭示产品多样化与FDI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差分广义矩估计结果表明:对全国而言,产品多样化与FDI对我国地区工资增长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产品多样化与FDI对地区工资水平也存在消极影响.因此,正确引导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并选择合理的投资区域,对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产品多样化 地区工资 面板数据 差分广义矩估计法
下载PDF
中国地区工资趋同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9
作者 董理 《经济论坛》 2014年第11期4-11,20,共9页
文章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平均工资水平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分析1978~2012年中国各地区工资趋同的特征.研究发现,各地区平均工资没有表现出向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收敛的趋势,而是倾向于向更低的平均工资演进.工资趋同在... 文章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平均工资水平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分析1978~2012年中国各地区工资趋同的特征.研究发现,各地区平均工资没有表现出向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收敛的趋势,而是倾向于向更低的平均工资演进.工资趋同在整个期间并不平稳,而是分为表现迥异的1978~1990年和1991~2012年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不同的俱乐部中包含的成员数量较为接近,各地区的平均工资差距并不大.在第二阶段,俱乐部成员出现向两极集聚的现象,地区之间的平均工资差距较大.平均工资最低和最高的地区在工资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到了第二阶段进一步固化;对于中间组,平均工资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小于向下转移的概率.工资水平相近的地区在空间上出现了集聚,且低值聚集特征明显.不同的邻域环境造成区域的类型转变概率不同,近邻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工资 趋同 空间马尔可夫链
下载PDF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92
10
作者 杨仁发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1-52,共12页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3~2010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的显著性,服务业...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3~2010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的显著性,服务业聚集显著提高地区工资水平,且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力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具有显著性作用,而制造业与公共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作用不明显。(3)从制造业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效应不显著,而Porter、Jacobs外部性效应显著,但Porter负外部性效应远大于Jacobs正外部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地区工资水平 拥挤效应 共同集聚
原文传递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劳动者集聚效应与地区工资差距扩大 被引量:52
11
作者 陈勇 柏喆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9-97,共19页
为剖析中国地区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本文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作用,创新性地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集聚效应融合起来,运用1988年、1995年、2002年、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微观数据,在对各地区技能偏向型技... 为剖析中国地区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本文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作用,创新性地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集聚效应融合起来,运用1988年、1995年、2002年、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微观数据,在对各地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集聚效应进行量化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3年中国地区工资差距增大,且地区工资差距主要体现为高技能劳动者的地区工资差距;地区工资差距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存在,主要是由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集聚效应的综合影响,表现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高技能劳动者使劳动者工资差距增大,集聚效应又不断通过劳动者的地区流动助力于提高所有劳动者工资促使地区工资差距形成。进一步反事实分析发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地区工资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政府缩小地区工资差距、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集聚效应 地区工资差距 发展不平衡
原文传递
市场潜能、协同集聚与地区工资收入——来自中国151个城市的经验考察 被引量:30
12
作者 陈建军 刘月 陈怀锦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8,共12页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发展效率和工资水平间的良性互动是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缩小贫富差距的优选途径。基于产业关联视角,通过构建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及产业协同集聚的定量分析指标,将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纳于统一分析框架,可以系统...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发展效率和工资水平间的良性互动是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缩小贫富差距的优选途径。基于产业关联视角,通过构建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及产业协同集聚的定量分析指标,将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纳于统一分析框架,可以系统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城市群背景下产业空间格局影响地区工资收入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空间视角的研究表明,地区工资收入存在"空间依赖性",不同的地区由于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的格局不同,其工资增长路径存在着地区差异;(3)城市群背景下的行业视角考察进一步表明,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收入的促进作用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还呈现行业异质特征。由此可见,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战略和精细化产业(行业)布局指导是有效发挥市场潜能和协同集聚作用,提高发达地区工资收入、实现地区间工资收入收敛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协同集聚 市场潜能 产业关联 地区工资收入 空间依赖性
原文传递
教师工作环境的经济价值:基于地区经济地理特征的工资成本补偿 被引量:27
13
作者 马红梅 雷万鹏 钱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9-137,170,共10页
在边远艰苦的贫穷地区,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加艰苦,地区经济地理环境对当地公共事业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效用产生了负面影响,需提供经济上的补偿才能弥补这种心理收益的损失,亦即,这些负面环境特征增加了当地同等质量公共服务的劳动力成本... 在边远艰苦的贫穷地区,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加艰苦,地区经济地理环境对当地公共事业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效用产生了负面影响,需提供经济上的补偿才能弥补这种心理收益的损失,亦即,这些负面环境特征增加了当地同等质量公共服务的劳动力成本。基于特征工资理论关于岗位环境特征具有"消费"效用价值的假设,文章从理论层面讨论了教师工资成本补偿的测算技术及其公共财政意义。根据岗位环境的舒适程度"差异化"测算教师工资成本,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各地教育系统教师规模即可核算地区工资成本,这个思路为基础教育财政补偿制度建设和地区津补贴政策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应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型补偿 教师工作环境 地区工资成本指数
下载PDF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程中华 于斌斌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94,125,共9页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势;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的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市场潜能 地区工资差距 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工资增长、地区分布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宏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9,共12页
我国工资中长期增长趋势与劳动生产率接近。“十一五”期间,工资增长落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波动性大于工资,工资-9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分布呈倒“U”型走势。基于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工业化和投资扩... 我国工资中长期增长趋势与劳动生产率接近。“十一五”期间,工资增长落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波动性大于工资,工资-9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分布呈倒“U”型走势。基于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工业化和投资扩张是我国现阶段工资上涨的最大推力,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工资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但非唯一因素,不同地区工资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十二五”规划中的“同步增长”应解读为同趋势而非“同比例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资增长 地区工资差异 劳动生产率 城乡居民收入
下载PDF
本地市场需求、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异 被引量:16
16
作者 桑瑞聪 王洪亮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2011年第6期28-36,62,共10页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本地市场需求、产业集聚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就全国和地区层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对工资水平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而国外需求对工资水平的...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本地市场需求、产业集聚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就全国和地区层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对工资水平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而国外需求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制造业集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而服务业集聚的工资效应为正,尤其在东部地区的作用最强;教育水平、物质资本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工资的正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地区财政支持对西部地区工资的影响最小。因此,本文认为充分利用本地市场规模、发展服务业集聚是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市场需求 产业集聚 地区工资差距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工资与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SFA-CGE两阶段模拟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董莹 穆月英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91-98,共8页
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如何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居民在工资与收入差异产生影响的机制;选取2003—2009年具有显著农村劳动力释放的水稻、小麦及蔬果3个农业部门,对其微观固定观察点农户的技术进步率进行随机前沿模型(SFA)下的测算;将结... 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如何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居民在工资与收入差异产生影响的机制;选取2003—2009年具有显著农村劳动力释放的水稻、小麦及蔬果3个农业部门,对其微观固定观察点农户的技术进步率进行随机前沿模型(SFA)下的测算;将结果纳入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框架进行模拟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小麦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有显著替代和释放作用;虽然短期农业技术进步产生的农村劳动力释放与转移扩大了地区人均收入差异,但缩小了地区实际工资差距;长期地区实际工资水平的收敛,需要在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的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与促进产业发展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地区工资与收入差距 SFA-CGE两阶段模拟分析
下载PDF
市场潜力、经济集聚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国璋 戚磊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78,共8页
基于劳动力、产业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地区间工资差异的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潜力与工资的新经济地理学(NEG)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来自两种渠道:一是市场潜力引发... 基于劳动力、产业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地区间工资差异的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潜力与工资的新经济地理学(NEG)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来自两种渠道:一是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二是市场潜力产生了逆经济集聚。相比之下,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更能提高和扩大地区工资水平与差异,因为经济集聚需要更低的贸易成本、较大的市场规模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潜力 经济集聚 地区工资差异
原文传递
经济全球化、劳动力转移与我国沿海-内陆地区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祝树金 邓丽东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91,共6页
采用Theil指数量化了我国地区工资差距,并将其分解为沿海和内陆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分析FDI、出口溢出、劳动力转移等影响沿海-内陆工资差距的机制,建立实证模型,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FDI的地区分布差... 采用Theil指数量化了我国地区工资差距,并将其分解为沿海和内陆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分析FDI、出口溢出、劳动力转移等影响沿海-内陆工资差距的机制,建立实证模型,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FDI的地区分布差距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机制,地区间的出口溢出和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扩大了沿海-内陆工资差距,教育投入、技术进步等也是影响地区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工资差距 经济全球化 劳动力转移 倒u型
下载PDF
结构调整、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工资差异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建新 黄鹏 《国际商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8,共9页
从1999年到2007年间,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工资收入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趋势,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 从1999年到2007年间,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工资收入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趋势,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不断放松管制的劳动力流动鼓励了劳动力要素的迁移,促进了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又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要素的报酬。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推动沿海和内地的工资收入增长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调整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工资差异 面板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