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菌肥拌种配合追施不同施用量化肥对张家口燕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曹丽霞 赵世锋 +4 位作者 张立军 李云霞 武永祯 田长叶 董占红 《河北农业科学》 2013年第2期44-46,60,共4页
选用张家口地区生产上常用的燕麦品种坝莜一号为试材,以当地尿素追施量300 kg/hm2为基准(100%全量化肥处理),采用微生物菌肥拌种(菌肥施用量15 kg/hm2)然后减少化肥施用量(即试验设化肥施用量100%、75%、50%和0)的方法,研究了菌肥拌种+... 选用张家口地区生产上常用的燕麦品种坝莜一号为试材,以当地尿素追施量300 kg/hm2为基准(100%全量化肥处理),采用微生物菌肥拌种(菌肥施用量15 kg/hm2)然后减少化肥施用量(即试验设化肥施用量100%、75%、50%和0)的方法,研究了菌肥拌种+化肥不同追施量处理对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用微生物菌肥15 kg/hm2进行拌种,而后配合追施尿素150 kg/hm2(三叶期追施60%、拔节期追施40%)效果最好。该处理能够促进燕麦籽粒灌浆,株高、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5681.25 kg/hm2),较传统的全量化肥处理增产显著(增产率1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肥 燕麦 化肥施用 地上生物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102
2
作者 杨昊天 李新荣 +4 位作者 刘立超 贾荣亮 王增如 李小军 李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40-1348,共9页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各器官的生物量以及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根冠比R/S),试图揭示生物量在各器官中以及地下-地上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生物量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策略不同;R/S也不相同,其中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最大(中值为0.972),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中值为0.744)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中值为0.670)次之,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最小(中值为0.179),这表明4种灌木具有各自独特的生长策略。随着灌木的生长,冠幅和生物量不断增大,R/S呈下降趋势,说明植物在开始生长阶段对限制性的水分和养分可能有更高的竞争需求。4种灌木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种间也存在差异,盐爪爪根系较浅(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其次是珍珠(主要分布在0~50cm土层),驼绒藜和红砂的根系分布较深(主要分布在0~70cm土层)。驼绒藜、红砂和珍珠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支持等速生长假说,而盐爪爪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则不支持该假说。4种灌木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经对数转换)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决定系数介于0.81~0.93之间,这一相关关系可以应用于对荒漠草地地下生物量的估算。本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地上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荒漠草地 等速生长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内蒙古中部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34
3
作者 戴诚 康慕谊 +1 位作者 纪文瑶 江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8-274,共7页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以及验证功能平衡假说,沿水热变化梯度通过采样获取内蒙古中部草原的生物量,分析了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采用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了地下生物量与地...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以及验证功能平衡假说,沿水热变化梯度通过采样获取内蒙古中部草原的生物量,分析了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采用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了地下生物量与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对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为正响应,对年均温和土壤pH值则为负响应;其中,降水量是导致地下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因子;土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全氮与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之间的显著正响应关系与功能平衡假说不符。综上所述表明,环境因子对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产生的影响十分复杂,需要进一步结合植物生理和生态学特性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地下地上生物量 气候因子 土壤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生物量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弦 郭焱培 +4 位作者 安尼瓦尔.买买提 刘鸿雁 马文红 于顺利 唐志尧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0,共9页
目前对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分配的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的相关研究较少。灌丛是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被。研究灌丛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分配是对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补充。该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的大... 目前对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分配的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的相关研究较少。灌丛是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被。研究灌丛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分配是对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补充。该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的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采样,计算中国北方433个典型灌丛样地的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并研究它们与气候和土壤营养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温带灌丛平均生物量为12.5 t·hm^(–2),其中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5和5.4 t·hm^(–2),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8和1.8 t·hm^(–2);凋落物量为2.5 t·hm^(–2)。不同类型中,温带落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荒漠灌丛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28.8和5.0 t·hm^(–2)。东西部生物量分布差异较大,东部温带落叶灌丛总生物量高于西部的荒漠灌丛。东部温带落叶灌丛中,东北地区的灌丛生物量稍低于华北地区。灌木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不随水分和土壤养分变化,而叶-枝生物量比受水分影响,在干旱区域叶-枝生物量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生物量密度 地下-地上生物量 叶-枝生物量
原文传递
内蒙古草原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鸣飞 王宇航 +3 位作者 左婉怡 康慕谊 纪文瑶 戴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3,共9页
基于33个样地获取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实测数据,结合气候、土壤、空间因子和多样性等多个指标,利用置换检验、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等统计方法,探究了内蒙古草原的地下生产力、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沿环境梯度变化的空... 基于33个样地获取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实测数据,结合气候、土壤、空间因子和多样性等多个指标,利用置换检验、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等统计方法,探究了内蒙古草原的地下生产力、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沿环境梯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导致形成该格局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地下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则无任何显著趋势;地下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分类回归树模型解释率分别为58.3%、53.3%、78.8%和53.8%。模型显示:地下生产力与土壤容重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关系最为密切,地上生物量则主要受最暖月最高温控制,而地下生物量变异则分别与年均降水量、p H值和土壤含水量等因子有关,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与海拔有一定关系;分别以地下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对应分类回归树模型所甄别出的关键因子建立广义可加模型,所有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均在50%以上,表明广义可加模型代表了因变量的大部分变异。地下生产力与土壤容重呈分段函数关系,地上生物量与最暖季最高温显示出非线性关系,地下生物量则与年均降水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与海拔表现出密切但复杂的关系,且受左右两端极值点影响较大。本研究不仅能为较大尺度上生物量、生产力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同时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深入研究、碳循环的长期监测和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与管理等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地下生产力 地下/地上生物量 空间格局 环境因子 内蒙古草原
原文传递
中国草地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格局:基于个体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王亮 牛克昌 +1 位作者 杨元合 周鹏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2-649,共8页
生物量的地上-地下分配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并且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会影响土壤碳输入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然而,根系采样的困难使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中重要参数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R/S)存在很大不确定性.2006-2... 生物量的地上-地下分配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并且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会影响土壤碳输入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然而,根系采样的困难使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中重要参数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R/S)存在很大不确定性.2006-2007年,分别对内蒙温带草地19个样地中的42个优势物种,以及青藏高寒草地16个样地中53个优势物种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进行了调查,试图揭示个体水平上草地生物量的地上-地下分配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同时与群落水平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总体上,中国草地物种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中值为0.78,其中青藏高寒草地植物个体的R/S低于内蒙温带草地,青藏高寒草地植物个体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相关生长关系的斜率显著低于内蒙温带草地植物.中国草地植物个体水平的地下-地上生物分配并不支持等速生长假说.中国草地植物个体水平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随年均温和年降水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群落水平与个体水平的R/S存在很大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个体水平根系采样不全而低估了R/S,而群落采样低估了地上生物量同时高估了地下生物量致使R/S被高估.结果表明,如果用之前报道的R/S可能会高估草地地下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草地 高寒草地 地下-地上生物量根冠 相关生长 等速生长 内蒙古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