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滨 孙鹏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8-31,77,共5页
回顾了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地下埋管部分的换热计算 ,分析了影响地下埋管新风系统性能的因素 ,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 。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器 土壤 地下埋管 可再生 新风系统
下载PDF
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石发恩 高松涛 +2 位作者 朱萌萌 赵运超 蒋达华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57-63,共7页
提出一套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结合赣州地区土壤温度分布特点,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冷却终温计算模型,并计算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从理论上分析夏季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随埋管长度、埋管半径及埋管内空气流速变化的规律,... 提出一套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结合赣州地区土壤温度分布特点,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冷却终温计算模型,并计算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从理论上分析夏季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随埋管长度、埋管半径及埋管内空气流速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工程应用举例说明该冷却新风系统技术经济可行,在赣州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新风系统的冷却能力随着埋管长度增大而增大,随着埋管半径、埋管内空气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且地下埋管半径不宜超过0.4 m,否则不利于空气充分吸收土壤能,单根埋管长度应小于180 m,管长达到180 m时通过增加管长来增加系统冷却效率是不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埋管 土壤 土壤-空气换热器 新风 空调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复合应用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袁堂钦 罗志文 +1 位作者 何丽霞 孙薇莉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7年第3期20-24,共5页
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可靠保障之一。然而单一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应用有其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中复合应用的思想。着重介绍了三种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利用形式:太阳能和自然风、土壤能和太阳能以... 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可靠保障之一。然而单一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应用有其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中复合应用的思想。着重介绍了三种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利用形式:太阳能和自然风、土壤能和太阳能以及自然风和蒸发冷却技术的复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源技术 复合应用 自然风 太阳 土壤 蒸发冷却
下载PDF
南方用土壤能新风除湿可行性及通风装置研究
4
作者 刘丽莹 付祥钊 +2 位作者 龙恩深 孙克春 张建波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54-59,共6页
根据南方热湿地区室外气象资料,分析了其室外气候特点,提出了南方热湿地区新风除湿的要求与条件.以重庆地区为例,根据土壤能的特点分析其在4~10月的部分时间有除湿能力,将其用于新风除湿是可行的.同时,试制了土壤能新风除湿通风装置,并... 根据南方热湿地区室外气象资料,分析了其室外气候特点,提出了南方热湿地区新风除湿的要求与条件.以重庆地区为例,根据土壤能的特点分析其在4~10月的部分时间有除湿能力,将其用于新风除湿是可行的.同时,试制了土壤能新风除湿通风装置,并进行了夏季运行实验,在实验新风量120 m3.h-1时,装置出口空气温度在23℃时,含湿量稳定在17 g.kg-1左右,表明利用土壤能对南方热湿地区进行新风除湿能基本达到新风处理要求.讨论土壤能新风除湿装置实验条件下的除湿性能和经济型,并将此装置与传统3种除湿方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单位功率除湿量可达最低,但是由于初投资较大使得单位价格除湿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湿地区 土壤 新风除湿 通风装置
下载PDF
三峡库区森林流域生态系统土壤渗透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1
5
作者 杨海龙 朱金兆 毕利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3-65,69,共4页
通过对三峡库区响水溪森林小流域11块标准样地土壤渗透性能研究表明,不同标准地的贮水力受土壤分层的厚度、非毛管孔隙度大小影响较大,在1713.3~349.4t/hm2之间;土壤初渗速率在13.7~43.7mm/min之间,稳渗速率在0.6~6.3mm/min之间;土... 通过对三峡库区响水溪森林小流域11块标准样地土壤渗透性能研究表明,不同标准地的贮水力受土壤分层的厚度、非毛管孔隙度大小影响较大,在1713.3~349.4t/hm2之间;土壤初渗速率在13.7~43.7mm/min之间,稳渗速率在0.6~6.3mm/min之间;土壤入渗速率回归方程表现为乘幂形式,回归系数R在0.83~0.99之间,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从模拟回归方程幂指数大小来看,香樟林地、抚育石栎林地、荒地更接近考斯加柯夫公式中的系数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渗透性 小流域
下载PDF
生物炭对宁南山区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75
6
作者 王丹丹 郑纪勇 +1 位作者 颜永毫 张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4,109,共5页
为确定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固原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基地,通过添加不同种类(锯末、槐树皮)、不同比例(1%,3%,5%,以干土质量计)生物炭的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添加6个月后表层土壤容重、田... 为确定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固原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基地,通过添加不同种类(锯末、槐树皮)、不同比例(1%,3%,5%,以干土质量计)生物炭的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添加6个月后表层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及持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入生物炭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的导水性能。其中槐树皮生物炭的作用效果优于锯末生物炭,且土壤的持水性能与生物炭掺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田间持水量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持水性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69
7
作者 彭明俊 郎南军 +6 位作者 温绍龙 郭永清 江期川 杨旭 郑科 郭玉红 张立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6-109,共4页
对金沙江流域6种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圣诞树纯林和混交林具有更好的维持地力作用和更高的水源涵养... 对金沙江流域6种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圣诞树纯林和混交林具有更好的维持地力作用和更高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据林地总贮水量的大小,6种林分最大蓄水量大小依次为圣诞树纯林(2 851.8 t/hm2)>华旱混交林(2 478.9 t/hm2)>云华混交林(2 432.4 t/hm2)>云南松纯林(2 142.8 t/hm2)>华山松纯林(1 851.8 t/hm2)>旱冬瓜纯林(1 620.3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人工林 森林类型 水源涵养 土壤渗透性
下载PDF
赤水河下游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59
8
作者 丁访军 王兵 +2 位作者 钟洪明 潘明亮 母永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9-183,231,共6页
对赤水河下游地区毛竹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枯落物累积量与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差异明显,且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土壤总孔隙... 对赤水河下游地区毛竹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枯落物累积量与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差异明显,且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杉木林(1.52 g/cm3)与马尾松林(1.54 g/cm3)平均土壤容重是毛竹林(1.18 g/cm3)的约1.3倍,土壤总孔隙度为: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非毛管孔隙度为: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枯落物持水量表现为杉木林(18.01 t/hm2)>马尾松林(14.04 t/hm2)>毛竹林(10.59 t/hm2);土壤平均最大蓄水量为:毛竹林(878.92 t/hm2)>马尾松林(652.80 t/hm2)>杉木林(643.18t/hm2),非毛管蓄水量为毛竹林(49.32 t/hm2)>杉木林(34.65 t/hm2)>马尾松(33.77 t/hm2),平均土壤稳渗速率为: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根据林地总贮水量的大小,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毛竹林(889.51 t/hm2)>马尾松林(666.84 t/hm2)>杉木林(661.19 t/hm2)。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下游 林分类型 水源涵养 土壤渗透性
下载PDF
湖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持水性能 被引量:54
9
作者 潘春翔 李裕元 +2 位作者 彭亿 高茹 吴金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8-547,共10页
土壤持水性能是决定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的关键,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乌云界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森林、灌丛、竹林和草地4个典型生态系统,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 土壤持水性能是决定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的关键,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乌云界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森林、灌丛、竹林和草地4个典型生态系统,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性能。结果表明,乌云界4种典型植被下表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76 g/kg)、容重较低(<0.85 g/cm3)、团聚体稳定性较强(>5mm水稳性团聚体达22.7%—52.3%),表明保护区土壤的结构发育总体上较好。森林和竹林土壤具有较多的大孔隙和较高的饱和导水率,有利于天然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而灌丛和草地土壤毛管孔隙度则相对较高,其土壤中能够保持更多的有效水分。乌云界自然保护区4个典型生态系统0—40cm土层土壤重力水容量为:森林(83.5 mm)>竹林(79.2mm)>灌丛(66.9 mm)>草地(43.8 mm),有效水容量为:草地(128.7 mm)>灌丛(111.6 mm)>森林(95.9 mm)>竹林(83.9mm)。在明晰土壤总蓄水容量(>0 MPa)、重力水容量(0—0.01 MPa)、有效水容量(0.01—1.5 MPa)、无效水容量(>1.5 MPa)等概念的基础上,建议用重力水容量和土壤有效水容量两个指标来评价生态系统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其中土壤重力水容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补充地下水和调控河川径流量的能力,而土壤有效水容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本身保蓄水分的潜力,这些指标均可以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求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竹林土壤对于补充地下水和调控河川径流量的能力较强,而灌丛和草地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乌云界自然保护区 水源涵养 土壤持水性 土壤重力水容量 土壤有效水容量
下载PDF
三峡山地不同类型植被和坡位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3
10
作者 娄淑兰 刘目兴 +5 位作者 易军 张海林 李向富 杨叶 王秋月 黄建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844-4854,共11页
土壤层下渗和贮蓄水分的水文功能是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基础。以三峡山地大老岭林区为研究区,采集常绿林、落叶林和草地覆盖下不同坡位的原状土样,测定其饱和导水率和水分特征曲线,分析植被类型和坡位对土壤水分参数和库容的影响... 土壤层下渗和贮蓄水分的水文功能是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基础。以三峡山地大老岭林区为研究区,采集常绿林、落叶林和草地覆盖下不同坡位的原状土样,测定其饱和导水率和水分特征曲线,分析植被类型和坡位对土壤水分参数和库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林地的入渗性能最好,饱和导水率为7.80-322.81 cm/d,大于落叶林地(0.33-137.03 cm/d)和草地(0.84-115.80 cm/d);坡位间差异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不同样地的饱和含水量差异较小,但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明显,草地最大,为20.77%-50.39%;不同坡位比较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不同样地土壤水库容量差异较大,由田间持水量得到的库容量占总库容量的百分比以草地最大(63.25%),其次是落叶林地,常绿林地最小;坡位上表现为下坡的田间持水库容大于上坡。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以上,草地持水性能最强,利于保蓄水分,常绿林地最弱,更利于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下坡位的持水性能强于上坡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土壤 饱和导水率 土壤持水性 坡位 三峡库区
下载PDF
腐植酸接枝共聚物对赤红壤改良的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宏伟 龙明杰 曾繁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研究了腐植酸与丙烯酸、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物对赤红壤改良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 ,该类共聚物显著改善了赤红壤的结构性能 ,大于 0 .2 5 mm水稳性团粒结构由空白样的 2 6 .9%提高到 43.7%~ 6 7.5 % ,渗透系数由 1.8× 10 - 5 cm/ ... 研究了腐植酸与丙烯酸、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物对赤红壤改良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 ,该类共聚物显著改善了赤红壤的结构性能 ,大于 0 .2 5 mm水稳性团粒结构由空白样的 2 6 .9%提高到 43.7%~ 6 7.5 % ,渗透系数由 1.8× 10 - 5 cm/ s增加到最高的 2 0 .7× 10 - 5 cm/ s,土壤容重由 1.36 g/ cm3降低到 1.2 6~ 1.0 2 g/ cm3。改良后的土壤毛管持水量、含水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腐植酸接枝共聚物 土壤改良剂 水稳定团粒结构 土壤渗透性 土壤容重
下载PDF
甘肃黄土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仁陟 李小刚 +1 位作者 胡华 胡恒觉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3-59,共7页
对甘肃黄土地区4个土类的土壤水分特征、动态及空间变异规律,以及最大吸湿水、凋萎湿度和持水性能的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动态变异规律呈“双峰-双谷”型,据此在时序上可划分为5个明显的时期:(1)春季增失墒交替期;(2)春夏严... 对甘肃黄土地区4个土类的土壤水分特征、动态及空间变异规律,以及最大吸湿水、凋萎湿度和持水性能的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动态变异规律呈“双峰-双谷”型,据此在时序上可划分为5个明显的时期:(1)春季增失墒交替期;(2)春夏严重失墒期;(3)夏秋墒情恢复期;(4)秋冬缓慢失墒期;(5)冬季墒情稳定期。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明显减小,上层土壤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下层及各累积层服从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持水性 土壤水分 变异规律 甘肃 农田 最大吸湿水
下载PDF
沙漠人工植被区生物结皮类土壤的蒸发特性——以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为例 被引量:29
13
作者 张志山 何明珠 +2 位作者 谭会娟 陈应武 潘颜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410,共7页
沙漠人工植被区的建立有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它将显著改变植被区土壤的持水性能和蒸发过程。利用室内蒸发法研究了流沙和沙漠植被区生物结皮类土壤的蒸发特性。结果表明,随固沙年限的延长生物结皮层及其下的亚土层逐年增厚、容重... 沙漠人工植被区的建立有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它将显著改变植被区土壤的持水性能和蒸发过程。利用室内蒸发法研究了流沙和沙漠植被区生物结皮类土壤的蒸发特性。结果表明,随固沙年限的延长生物结皮层及其下的亚土层逐年增厚、容重下降、土壤持水能力增加,且苔藓结皮优于藻类结皮。当土壤样品完全饱和后,生物结皮土壤的蒸发量明显高于流沙,苔藓结皮高于藻类结皮,并随固沙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但是蒸发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p<0.05)。在蒸发的第一阶段(速率稳定阶段),与流沙相比生物结皮的存在有利于蒸发;但在蒸发的第二阶段(速率下降阶段)生物结皮却抑制蒸发。分析后认为,正是生物结皮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在蒸发的第一阶段增加了水分被蒸发的可能性;当土壤干旱时,结皮可以将水分束缚在土壤中从而抑制了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工植被区 生物结皮 土壤持水性 蒸发
下载PDF
生草和树枝覆盖对果园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李洪兵 赵西宁 +2 位作者 王娟 黄俊 高晓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6-141,181,共7页
针对黄土高原枣园普遍盛行传统清耕制,将生草及覆盖技术引入枣园生产中,于2011—2013年采用人工土槽模拟研究方法,探讨不同生草和覆盖措施对枣树地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与枣树枝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孔隙... 针对黄土高原枣园普遍盛行传统清耕制,将生草及覆盖技术引入枣园生产中,于2011—2013年采用人工土槽模拟研究方法,探讨不同生草和覆盖措施对枣树地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与枣树枝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各处理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及比水容量均按枣树枝半覆盖+白三叶生草、枣树枝全覆盖、白三叶生草覆盖和清耕处理依次递减,处理间的差异在高吸力阶段更为明显;与清耕处理相比,生草与覆盖处理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均有提高,枣树枝半覆盖+白三叶生草处理增加最为明显,分别增加9%、2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园土壤 生草 树枝覆盖 土壤持水性 比水容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主要土壤持水性能及抗旱性的评价 被引量:25
15
作者 刘恩斌 董水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21-27,共7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几种典型土壤持水特性(在0~15巴吸力范围内)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利用水分特征曲线计算各土壤有效水含量,及采用模拟蒸发试验研究土壤的失水速率,提出以有效水的含量及其失水累积百分率作为评价土壤持水性能及抗... 通过对黄土高原几种典型土壤持水特性(在0~15巴吸力范围内)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利用水分特征曲线计算各土壤有效水含量,及采用模拟蒸发试验研究土壤的失水速率,提出以有效水的含量及其失水累积百分率作为评价土壤持水性能及抗旱力的指标。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几种土壤中,持水性及抗旱力以重壤土最强,中壤土次之、轻壤土较差、沙壤土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持水性 土壤有效水 失水累积百分率 抗旱力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植物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状况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万儒 庞鸿宾 +3 位作者 杨承栋 许本彤 李彬 屠星南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本文于1981~1984年植物生长季节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试验林地设置在1200~4300m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森林类型下。 选择的五处试验林地是:①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②次生落叶阔叶林下的山... 本文于1981~1984年植物生长季节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试验林地设置在1200~4300m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森林类型下。 选择的五处试验林地是:①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②次生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③针阔混交林下的山地暗棕壤;④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⑤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试验结果阐明了试验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枯枝落叶层最大蓄水能力36~313t/ha,森林土壤的渗透系数在1.54~5.33mm/min,试验林地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贮量,都在最佳含水量下限以上,试验林地森林土壤水分供给(生态湿度)顺序为: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重温)>高山草甸土(重湿)>山地棕壤(湿)>山地黄壤(较湿)>山地暗棕壤(较湿—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 森林土壤水分 季节性动态 蓄水性 土壤渗透性
下载PDF
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改良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魏永霞 朱畑豫 刘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1-301,共11页
为研究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结构、持水性能、玉米产量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从2015年开始,在黑土区3°坡耕地径流小区内,将玉米作为试验作物连续进行4年生物炭效应试验。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为研究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结构、持水性能、玉米产量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从2015年开始,在黑土区3°坡耕地径流小区内,将玉米作为试验作物连续进行4年生物炭效应试验。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和C100(100 t/hm^(2))5种生物炭的施用量处理。结果表明:4年中土壤容重随生物炭的增加有减小的倾向,孔隙度有逐渐增加的倾向;适量生物炭可有效降低土壤固相比例,提高气相和液相比例,除2015年外,连续3年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TPSD)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均在第3年C50处理达到最优(99.96、0.63),同时土壤三相比偏离值R最小(1.03),三相比最接近理想状态;连续4年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着生物炭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小的倾向;连续3年加入50 t/hm^(2)生物炭提高土壤稳定性的效果最好;连续4年饱和含水率与施炭量呈正相关;除2015年外,田间持水率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分别在C100、C50、C50和C25处达最优,在2018年C25处为峰值37.33%;土壤有效含水率与田间持水率的变化规律相同。玉米各生育期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倾向;6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与施炭量呈负相关;玉米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在C50处达到最大(0.954),变异系数(CV)在C100处理处最低(0.022);逐年施加50 t/hm^(2)生物炭对促进玉米产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土区坡耕地 生物炭 土壤结构 土壤持水性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文志 赵赫 +4 位作者 刘磊 欧阳志云 郑华 米红旭 李彦旻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025-4033,共9页
热带地区已有大量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明确热带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类型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选择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龄大于100年的原始林(VF)、10年生次... 热带地区已有大量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明确热带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类型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选择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龄大于100年的原始林(VF)、10年生次生林(SF)、12年生槟榔林(AF)和35年生橡胶林(RF),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指数(SW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始林相比,表层土壤(0~10 cm)中,其他土地类型土壤持水性能指标均降低,12年槟榔林各土层指标均最低.土壤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显著相关,表明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紧实度的改变是土壤持水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和橡胶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别减少27.7%、54.3%和11.5%,不同土层的差异各异,橡胶林仅表层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可解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量的83.3%.土地利用转变显著改变了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比12年槟榔林,35年橡胶林能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地管理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减少土壤紧实度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及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持水性 土壤水源涵养 海南
原文传递
针对LID型道路绿化带土壤渗透性能的改良 被引量:20
19
作者 朱木兰 廖杰 +2 位作者 陈国元 王吉苹 佘年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3期25-28,33,共5页
城市化所伴随的不透水路面的剧增导致城市暴雨径流量的剧增、水补给量的剧减以及雨水面源污染的加剧,引发水涝、水源枯竭、水污染等一系列城市水危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国际先进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tment,LID)策略... 城市化所伴随的不透水路面的剧增导致城市暴雨径流量的剧增、水补给量的剧减以及雨水面源污染的加剧,引发水涝、水源枯竭、水污染等一系列城市水危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国际先进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tment,LID)策略,提出构筑LID型城市道路绿化带控制城市内涝、地下水补给不足与雨水面源污染问题的新策略,并选取对磷素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厦门本地天然红壤土作为代表,开展LID型道路绿化带土壤渗透性能的改良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本地天然土壤的红壤土渗透系数仅为1.631×10-4cm/s,不适用于LID型城市道路绿化带,但加入质量分数为15%~35%的砂子及5%的腐殖土可改良成LID型城市道路绿化带中所需的人工改良土壤。此外,粒径分析结果与相关文献均表明具有适宜渗透性能的改良土壤其主要成分砂粒的质量分数在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道路绿化带 城市雨水 面源污染控制 人工改良土壤 土壤渗透性
下载PDF
PAM对沙质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佳佳 李俊颖 王定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97,共5页
通过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剂量聚丙烯酰胺(PAM)施入沙质土壤后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PAM设置0(对照),50,100,200,400和1000mg/kg6个水平.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PAM处理后的土壤累积蒸发量减小了4.12%~14.46%;... 通过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剂量聚丙烯酰胺(PAM)施入沙质土壤后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PAM设置0(对照),50,100,200,400和1000mg/kg6个水平.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PAM处理后的土壤累积蒸发量减小了4.12%~14.46%;平均含水量增加了1.40%~5.64%;田间持水量增加20.68%~33.71%,毛细管持水量增加18.41%~29.04%,最大持水量增加18.62%~29.70%;方差分析在5%水平上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最大差异出现在PAM施加量为200mg/kg时.表明了PAM能够改善土壤的持水性能,其改良效果因PAM施入浓度而异.在改良该沙壤土保水性时,其适宜PAM施用量为20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PAM) 冷沙黄泥 土壤持水性 抗蒸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