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7
1
作者 赵亚丽 郭海斌 +2 位作者 薛志伟 穆心愿 李潮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5-1792,共8页
通过两年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秸秆还田不仅降低了土壤容... 通过两年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秸秆还田不仅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而且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且二者对夏玉米季的影响大于冬小麦季.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相比,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20~3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5%和6.6%,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4.8%和12.4%,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分别提高45.9%、33.9%和34.1%、25.2%,作物产量分别提高18.0%和19.3%,且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土壤深松(耕)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微生物群体 酶活性 产量
原文传递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1
2
作者 韩宾 李增嘉 +3 位作者 王芸 宁堂原 郑延海 史忠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53,共6页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理中冬小麦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群体动态、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免耕小麦出苗率仅60.2%,群体过小,产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耙耕、深松在与常规耕作相同播量下能形成适宜的群体,且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常规耕作,分别比常规耕作增产8.15%和6.91%;经作用力分析,耕作措施是影响冬小麦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作用力大于秸秆及秸秆×耕作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冬小麦 生长状况 产量构成 作用力
下载PDF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被引量:126
3
作者 刘世平 聂新涛 +3 位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51,共4页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耕作方法与秸秆直接还田在稻麦两熟地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免耕使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而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翻耕还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7%~13.0%、0%~10.6%、0.2%~10.6%、8.4%~15.5%。麦季秸秆还田的产量有增有减,实际产量免耕覆盖还田略低,对照的产量较高,秸秆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而水稻翻耕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3%左右。因此,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从省工节本和提高地力角度可采用稻麦免耕秸秆覆盖与留高茬还田,从提高产量和地力角度宜采用稻季翻耕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保护地生产条件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104
4
作者 黄毅 张玉龙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通过对保护地土壤退化问题的综合分析可知,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①迄今为止保护地生产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耕作制度,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保护地轮休时的土壤环境问题。②市场的需求与保护地的轮作没有统一起来,连作造成营养元素的失衡、土传... 通过对保护地土壤退化问题的综合分析可知,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①迄今为止保护地生产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耕作制度,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保护地轮休时的土壤环境问题。②市场的需求与保护地的轮作没有统一起来,连作造成营养元素的失衡、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③肥料的盲目过量使用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在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盐分,加剧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④多数保护地至今仍沿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法,这样不仅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也是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如下:首先在保护地轮休前大力推行机械方耕、客土、排土等耕作方法,使土壤得到充分的修复。其次,将市场需求与保护地轮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宜于保护地的土壤轮作制度。第三,以有机食品生产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实施因土、因作物、因设施的运行情况,统一调配,科学施肥。第四,建立健全保护地的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技术体系,将节约水资源与改善保护地环境统一起来。通过实施上述综合措施来提高保护地的持续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生产条件 土壤退化问题 防治对策 土壤耕作 土壤轮作 施肥
原文传递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71
5
作者 刘世平 陈后庆 +4 位作者 聂新涛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洪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56,共6页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且主要是0~7 cm增加造成的。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表明,土壤肥力免耕秸秆覆盖好于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好于翻耕不还田,不同处理养分肥力指标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最高,翻耕不还田最低;但综合肥力指标却以翻耕秸秆还田最高,免耕高茬最低,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从不同层次看,综合肥力指标和养分肥力指标均以上层0~7 cm较高,下层14~21 cm较低,尤其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高茬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47
6
作者 高云超 朱文珊 陈文新 《生态科学》 CSCD 2000年第3期27-32,共6页
多年连续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很大 ,免耕可提高 0~ 10cm土层土壤细菌总数、放线菌数、棒状细菌数和贫营养细菌数量 ,特别是免耕土壤能使芽孢杆菌数量增多几倍。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免耕 土壤细菌群落 土壤耕作
下载PDF
不同土壤耕作法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57
7
作者 胡立峰 胡春胜 +2 位作者 安忠民 张爱军 陈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6-189,共4页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土壤耕法下玉米产量及玉米生育期土壤硝态氮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免耕下最低.在0~180 cm土体中,收获期与苗期相比,翻耕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了66.6%;旋耕平均减少了21.7%;免耕...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土壤耕法下玉米产量及玉米生育期土壤硝态氮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免耕下最低.在0~180 cm土体中,收获期与苗期相比,翻耕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了66.6%;旋耕平均减少了21.7%;免耕则平均减少了20.9%.累积峰出现的深度与硝态氮淋失有直接关系.对比3种模式,翻耕累积峰最深,硝态氮淋失威胁最大;免耕无明显累积峰.在施肥、灌溉等影响硝态氮淋失的可控因子以外,从耕作模式上研究硝态氮淋失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土壤耕作 硝态氮淋失 累积峰
下载PDF
东北春玉米耕地合理耕层构造研究 被引量:64
8
作者 王立春 马虹 郑金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7,共5页
通过对不同耕法所形成的耕层剖面研究,分析了不同耕法形成的耕层结构特点。根据对不同耕层构造模式的生态功能试验分析,提出了苗带紧行间松、松紧兼备型耕层模式的构建,该构造对土壤水、气调节具有良好效果,能充分满足春玉米生长对耕层... 通过对不同耕法所形成的耕层剖面研究,分析了不同耕法形成的耕层结构特点。根据对不同耕层构造模式的生态功能试验分析,提出了苗带紧行间松、松紧兼备型耕层模式的构建,该构造对土壤水、气调节具有良好效果,能充分满足春玉米生长对耕层土壤的生态需求。采用此种耕层构造,对于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耕层构造 土壤耕作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3
9
作者 刘世平 陈后庆 +4 位作者 陈文林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洪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9-863,共5页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同量播种条件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因而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免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虽然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改善。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作物格局、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对农田杂草发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58
10
作者 赵玉信 杨惠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9-210,共12页
农田杂草的危害是阻碍农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田杂草的发生受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工措施的调控,而作物格局、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是除施用除草剂外最基本的人工干扰措施。本文综述了作物种类和时空格局对杂草的影... 农田杂草的危害是阻碍农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田杂草的发生受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工措施的调控,而作物格局、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是除施用除草剂外最基本的人工干扰措施。本文综述了作物种类和时空格局对杂草的影响,阐述了主要的作物种植模式防治杂草的效果,并比较了不同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措施下杂草群落的变化,重点剖析了杂草发生的调控机制,探讨了通过作物与杂草的资源竞争、作物的他感作用及土壤种子库的变化来调控杂草发生的可能机理。综合相关研究发现,合理的轮作和间混套作表现出对田间杂草明显的抑制作用;免耕可以增加杂草的群落多样性,秸秆覆盖能降低杂草密度和生物量;施肥对杂草的影响因作物种类、施肥量和肥料类型等不同而不同,长期均衡施肥能降低杂草密度,增加杂草群落多样性;灌溉和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能抑制旱地杂草,特定时间进行深水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某些水田杂草。最后,针对目前研究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望了未来一段时间杂草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格局 土壤耕作 水肥管理 杂草防控
下载PDF
正、反转旋耕不同耕作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40
11
作者 丁为民 王耀华 彭嵩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6-109,共4页
为分析和比较正转旋耕和反转旋耕的作业情况 ,进行了正、反转旋耕的对比试验 ,并对田间试验后的土壤进行了计算机扫描。结果表明 :对全耕层土壤的扫描分析 ,可以看到地表与下层土壤不同的碎土情况 ,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不同旋耕方式的实... 为分析和比较正转旋耕和反转旋耕的作业情况 ,进行了正、反转旋耕的对比试验 ,并对田间试验后的土壤进行了计算机扫描。结果表明 :对全耕层土壤的扫描分析 ,可以看到地表与下层土壤不同的碎土情况 ,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不同旋耕方式的实际作业效果 ;可以通过配备碎土挡草栅栏等附属装置来改善和提高旋耕机械的作业质量 ;带有碎土挡草栅栏的反转旋耕机的翻土和覆盖性能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转旋耕 反转旋耕 耕作性能 土壤耕作 旋耕机械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的多重分形特征 被引量:42
12
作者 周虎 李保国 +2 位作者 吕贻忠 郑金玉 刘武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4-1100,共7页
首先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东北黑土区长期免耕(no tillage,NT)和翻耕(moldboardtillage,MT)制度下土壤切片中的孔隙信息,然后应用矩方法研究了两种耕作制度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免耕降低了表层(0-5 cm)... 首先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东北黑土区长期免耕(no tillage,NT)和翻耕(moldboardtillage,MT)制度下土壤切片中的孔隙信息,然后应用矩方法研究了两种耕作制度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免耕降低了表层(0-5 cm)大孔隙度(〉500μm),但是提高了10-15 cm和20-25 cm深度的孔隙度和大孔隙度。土壤孔隙结构在64-1 024像素尺度上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广义维(Dq)和多重分形谱(f(α))及相关参数能够反映切片中孔隙结构的特征。表层土壤孔隙多重分形谱明显右偏,随深度增加趋于对称。在同一深度下,免耕处理的Δα(α-10-α10)和ΔD(D-10-D10)均大于翻耕处理,免耕处理增加了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尤其是10-15 cm和20-25 cm深度下的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多重分形 土壤孔隙结构 土壤切片
下载PDF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3
作者 韩惠芳 宁堂原 +5 位作者 田慎重 王瑜 王丙文 仲惟磊 李增嘉 田欣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0-1147,共8页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高杂草的总密度;无秸秆还田时,常规耕作的杂草密度高于免耕、旋耕、耙耕和深松。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和深松条件下,杂草优势种为马唐和旱稗,旋耕和耙耕条件下为马唐、旱稗和牛筋草;常规耕作条件下,优势杂草为马唐、苘麻、旱稗和香附子。无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和常规耕作增加了杂草优势种的数量。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耙耕和深松等耕作措施导致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均匀度均较高。无论哪种耕作条件,5a连续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其中尤以常规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最高,且田间杂草的生物学产量与夏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杂草 夏玉米(Zea mays) 生物多样性 产量
下载PDF
土壤结构和耕作对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3
14
作者 郑毅 张福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93-197,共5页
从土壤结构和土壤耕作与根区的环境条件关系、土壤结构、根际微生物和分泌物的关系、土壤结构和耕作对根系生长的关系几个方面讨论了土壤结构和耕作对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与持续农业的关系。
关键词 土壤结构 根际微生态系统 土壤耕作 持续农业
下载PDF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赵秉强 李凤超 +1 位作者 薛坚 李增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87-596,共10页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快,使小麦减产,耙秸还田的增产效果亦逐渐丧失。短期1~2年的耙茬少耕及耙秸还田与翻耕或深松结合为轮耕,促根增产,能充发分挥耙茬少耕高效、争时、节能、降本、护土、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耕 土壤耕作 冬小麦 根系生长
下载PDF
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对耕作阻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汝莘 高焕文 苏元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85,共5页
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是影响机具耕作阻力和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田间将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分别在1.1~1.7g/cm3和11%~19%的范围内取三个水平,进行靴式开沟器耕作阻力的正交试验。用改进的... 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是影响机具耕作阻力和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田间将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分别在1.1~1.7g/cm3和11%~19%的范围内取三个水平,进行靴式开沟器耕作阻力的正交试验。用改进的五轮仪测试开沟器的工作阻力和开沟深度,土壤容重和含水量,采用容重环法实行定点测试。试验数据用改进的Marquardt法,通过TSP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土壤耕作阻力-容重-含水量数学模型,并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可以用于分析评价不同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条件下拖拉机的牵引效率和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牵引阻力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3
17
作者 胡立峰 李洪文 高焕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8-312,共5页
农业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而不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强化了农田排放源的特征,同时弱化了吸收汇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免耕减少了农田CO2排放,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不明确;另一方面是秸秆还田以后... 农业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而不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强化了农田排放源的特征,同时弱化了吸收汇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免耕减少了农田CO2排放,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不明确;另一方面是秸秆还田以后部分秸秆C以气体形式释放进入大气,增加了农田CO2、CH4排放,但秸秆还田相对其他用途提高了土壤固碳潜力,减少了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耕作与秸秆管理对温室气体排放资料的整理分析,指明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利于减少温室效应的农田管理措施,为保护性耕作的温室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温室效应 气体排放 保护性耕作 土壤耕作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深度对直播稻田土壤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朱杰 牛永志 +1 位作者 高文玲 卞新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8-391,共4页
秸秆还田使土壤的容重和坚实度降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升高,同时提高了土壤各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于深耕来说,免耕虽然使土壤的容重和坚实度增加,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减小,但提高了土壤各层的有机质、... 秸秆还田使土壤的容重和坚实度降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升高,同时提高了土壤各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于深耕来说,免耕虽然使土壤的容重和坚实度增加,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减小,但提高了土壤各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土壤表层养分的提高更为明显。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深度对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不同土壤耕作深度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免耕省工、节约耕作成本,免耕与秸秆还田经济效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秸秆还田 土壤耕作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张岳芳 郑建初 +4 位作者 陈留根 王子臣 朱普平 盛婧 王亚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34-2338,共5页
2008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麦秸还田旋耕、麦秸不还田旋耕、麦秸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翻耕4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田间原位观测稻麦两熟制农田水稻生长季CH4和N2O排放通量,研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与土壤耕作两项技术措施对稻季... 2008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麦秸还田旋耕、麦秸不还田旋耕、麦秸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翻耕4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田间原位观测稻麦两熟制农田水稻生长季CH4和N2O排放通量,研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与土壤耕作两项技术措施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温室效应,以期为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结果表明:麦秸还田对稻季CH4排放总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互作效应对CH4排放总量有显著影响,麦秸还田和耕作方式对N2O排放总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处理稻季CH4排放总量为:麦秸还田旋耕>麦秸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旋耕,N2O的排放总量为:麦秸不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旋耕>麦秸还田翻耕>麦秸还田旋耕;与麦秸不还田相比,相同耕作措施下麦秸还田排放CH4和N2O所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明显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旋耕处理的GWP高于翻耕处理,而"单位产量的GWP"无明显差异,麦秸不还田条件下采用旋耕措施较翻耕可减轻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土壤耕作 CH4 N2O 温室效应
下载PDF
水旱两用秸秆还田耕整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秀梅 张居敏 +3 位作者 夏俊芳 张顺 翟建波 吴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6,共7页
为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同时有效缓解秸秆焚烧难题,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稻、油-稻等水旱作物交替种植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水旱两用型秸秆还田耕整刀辊。阐述了新刀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并确定了关键部件的... 为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同时有效缓解秸秆焚烧难题,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稻、油-稻等水旱作物交替种植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水旱两用型秸秆还田耕整刀辊。阐述了新刀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并确定了关键部件的结构参数,重点对传统旋耕刀的布置及其破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旱两用型秸秆还田耕整刀辊旋耕一遍即可实现水田和旱地秸秆埋覆、旋耕碎土、平整地表等多项功能,水田和旱地耕深分别为181.6~200.4和151.2~173.8 mm,耕深稳定性分别为92.4%~94.8%和92.4%~93.4%,耕后地表平整度均小于12 mm,植被埋覆率分别为96.3%~96.4%和90.6%~97%,碎土率为87.3%~89.6%和64.5%~90.2%,作业效果满足水稻播栽对耕整地的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秸秆 设计 刀辊 水田旱地 秸秆还田 土壤耕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