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6篇文章
< 1 2 2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05
1
作者 杨景成 韩兴国 +1 位作者 黄建辉 潘庆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田具有大气 CO2 源和库的双重潜力。历史上由于人类对农田的过度开垦和耕种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 ,降低了农田的作物产量潜力 ;同时导致大量的碳以 CO2 形式由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圈 ,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诸如耕作、种植制度、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地影响土壤有机质动态 ,而免耕、提高复种指数、合理的轮作换茬、有机肥料和化肥的施用以及弃耕农田还林还草等保护性管理措施则能够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使农田起到大气 CO2汇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农田管理对土壤有机质动态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 土壤有机质 耕作 种植制度 轮作 施肥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NECT)土壤碳、氮、磷的梯度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2
2
作者 王淑平 周广胜 +1 位作者 吕育财 邹建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3-517,共5页
以中国东北样带 (NECT)为依托 ,基于沿样带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 ,分析了沿样带的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样带内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沿经度... 以中国东北样带 (NECT)为依托 ,基于沿样带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 ,分析了沿样带的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样带内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沿经度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 ;降水量和温度对土壤碳、氮、磷的作用强度顺序分别为土壤有效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效磷 ;并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多项式回归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梯度分布 气候因子 土壤 土壤 土壤 回归分析 陆地生态系
下载PDF
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5
3
作者 李辉信 胡锋 +3 位作者 沈其荣 陈小云 仓龙 王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637-1641,共5页
通过为期 2年的小区 (2 .8m× 1.0m)试验 ,研究了旱作水稻 小麦轮作条件下接种蚯蚓对施用玉米秸秆 (第一季用量 15 0 0g·m-2 ,以后各季为 75 0g·m-2 )农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接种 10条·m-2 ... 通过为期 2年的小区 (2 .8m× 1.0m)试验 ,研究了旱作水稻 小麦轮作条件下接种蚯蚓对施用玉米秸秆 (第一季用量 15 0 0g·m-2 ,以后各季为 75 0g·m-2 )农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接种 10条·m-2 或 2 0条·m-2 环毛蚓 (Pheretimasp .)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 ,蚯蚓活动未造成土壤C库的衰减 ,土壤碳、氮基本维持平衡 .接种蚯蚓处理土壤N的矿化作用增强 ,矿质N含量提高 ,NO3 - N含量增加 ,而且稻季比麦季增加更为明显 .接种蚯蚓在稻、麦季均能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蚯蚓具有扩大土壤微生物量N库和促进有机N矿化的双重作用 .这种作用在有效C源供应丰富的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更为明显 .接种蚯蚓对旱作水稻和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其中水稻的增产幅度达 9.3% ,小麦为 5 .1% .接种蚯蚓后土壤容重明显降低 ,孔隙度显著增加 .蚯蚓在保持土壤C库平衡的同时 ,对于促进秸秆有机肥N素养分的再循环和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种 蚯蚓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影响 土壤 稻麦轮作 土壤
下载PDF
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岩溶土壤系统中碳分布及其转移 被引量:60
4
作者 潘根兴 孙玉华 +4 位作者 滕永忠 陶于祥 韩富顺 曹建华 何师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9-72,共4页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研究了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带生物量碳库、凋落物碳库、土壤有机碳库(SOM)及其活泼性、有机碳分解速率、土壤中CO2浓度和土壤呼吸CO2排放,表明岩溶系统中丰富的碳库提供了系统中CO2的来源,并用δ13C...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研究了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带生物量碳库、凋落物碳库、土壤有机碳库(SOM)及其活泼性、有机碳分解速率、土壤中CO2浓度和土壤呼吸CO2排放,表明岩溶系统中丰富的碳库提供了系统中CO2的来源,并用δ13C证实春夏岩溶活跃季节中岩溶输出C约60%来自土壤CO2.由此认为,驱动岩溶作用的CO2并非直接来自大气CO2,而是大气植物土壤水碳素转移的结果,因而揭示了土壤作为碳环境地球化学界面对于表生带岩溶作用的驱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循环 表生带岩溶作用 驱动机制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7
5
作者 张向茹 马露莎 +2 位作者 陈亚南 杨佳佳 安韶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825,共8页
为了阐明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地区刺槐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黄土高原由南向北13个县区刺槐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阳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48~15.3... 为了阐明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地区刺槐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黄土高原由南向北13个县区刺槐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阳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48~15.33、8.93~59.79、0.77~5.11,10~20 cm土壤分别为9.13~13.57、7.85~37.69、0.44~3.19;阴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分别为8.58~13.75、9.46~47.71、0.76~3.63,10~20 cm土壤分别为7.60~13.41、5.99~31.28、0.54~2.65。(2)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与有机碳具有一致性,均随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的趋势,表层大于表下层,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该差异逐渐减小;全磷的空间变异性低于有机碳和全氮,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含量随纬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土壤C∶N比随纬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而C∶P比和N∶P比随纬度的升高显著减小;土壤C∶N∶P比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刺槐 黄土高原 纬度
下载PDF
土壤碳作为湿润亚热带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系统碳库及碳转移特征 被引量:52
6
作者 潘根兴 曹建华 +3 位作者 何师意 陶于祥 孙玉华 滕永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9-52,共4页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 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 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生物的 C O2 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的土壤 C O2 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 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 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生物的 C O2 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的土壤 C O2 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 系统活动态碳组分主要由土壤碳贡献, 从而揭示了土壤碳对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岩溶系统 转移 土壤
下载PDF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被引量:59
7
作者 张旭辉 李典友 +3 位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林凡 许信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202-208,共7页
中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Pg,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过去50a间的损失可能达1.5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 中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Pg,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过去50a间的损失可能达1.5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 陆地 减缓气候变化
下载PDF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8
作者 史军 刘纪远 +1 位作者 高志强 崔林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8-6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加强对造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陆地 人工林 植被 土壤
下载PDF
贡嘎山东坡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59
9
作者 王琳 欧阳华 +3 位作者 周才平 张锋 白军红 彭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12-1019,共8页
对贡嘎山东坡自然垂直带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在针阔混交林以上出现波动,在群落过渡带处出现显著峰值,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有机质和氮素的空间... 对贡嘎山东坡自然垂直带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在针阔混交林以上出现波动,在群落过渡带处出现显著峰值,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有机质和氮素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凋落物层和土壤A层高于B、C层,这与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格局类似.群落过渡带在腐殖质A层出现氮素累积峰.土壤碳氮比介于7~25之间,相对较低,利于土壤腐殖质化和有机氮矿化.碳氮比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植被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土壤碳氮比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土壤有机质 贡嘎山 氮比 土壤 土壤剖面 海拔 分布特征 上升趋势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李跃林 胡成志 +1 位作者 张云 文锦柱 《福建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4-7,共4页
对鹤山几种不同人工林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作用下的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人工林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人工林有机碳含量比较 :木荷林土壤最高 ,大叶相思林土壤最低。全氮的变化趋... 对鹤山几种不同人工林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作用下的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人工林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人工林有机碳含量比较 :木荷林土壤最高 ,大叶相思林土壤最低。全氮的变化趋势也与有机碳一样 ,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结果为 :柠檬桉 10 5 6 7t·hm-2 ,湿地松10 4 6 1t·hm-2 ,马占相思 114 6 2t·hm-2 ,大叶相思 71 4 9t·hm-2 ,木荷 12 7 6 6t·hm-2 ,草地 89 31t·hm-2 。据此认为 ,植树造林是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有效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储量 木荷 人工林 土壤有机 大叶相思 土壤深度 增加 植树造林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土壤碳库激发效应研究 被引量:40
11
作者 黄文昭 赵秀兰 +2 位作者 朱建国 谢祖彬 朱春梧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外源有机质的输入能促进或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引起正的或负的激发效应。本文综述了土壤碳库激发效应产生的机制,以及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含量和营养水平,外源有机质(包括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激发效应的影响。外源有机质的可利用... 外源有机质的输入能促进或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引起正的或负的激发效应。本文综述了土壤碳库激发效应产生的机制,以及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含量和营养水平,外源有机质(包括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激发效应的影响。外源有机质的可利用率是影响激发效应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同位素 激发效应 微生物
原文传递
阔叶和杉木人工林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41
12
作者 万晓华 黄志群 +4 位作者 何宗明 胡振宏 杨靖宇 余再鹏 王民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5-350,共6页
通过比较我国亚热带地区19年生阔叶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探讨树种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阔叶人工林0~40cm土层碳储量平均为99.41Mg·hm-2,比杉木人工林增加33.1%;土壤氮储量为6.18Mg·hm-2,比杉木人工林增加... 通过比较我国亚热带地区19年生阔叶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探讨树种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阔叶人工林0~40cm土层碳储量平均为99.41Mg·hm-2,比杉木人工林增加33.1%;土壤氮储量为6.18Mg·hm-2,比杉木人工林增加22.6%.阔叶人工林林地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碳和氮储量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60、1.49和1.52倍,两个树种的枯落叶生物量、碳和氮储量均有显著差异.枯枝落叶层碳氮比值与土壤碳、氮储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阔叶人工林细根生物量(0~80cm)是杉木林的1.28倍,其中0~10cm土壤层细根生物量占48.2%;阔叶人工林细根碳、氮储量均高于杉木人工林.在0~10cm土层,细根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阔叶树种比杉木的土壤有机碳储存能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土壤 土壤 枯枝落叶层 细根
原文传递
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3
作者 翁伯琦 郑祥洲 +1 位作者 丁洪 王煌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10-3616,共7页
植被恢复重建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促进侵蚀土壤发育、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进一步影响土壤碳氮循环.因此,植被的恢复重建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库、氮库累积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植... 植被恢复重建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促进侵蚀土壤发育、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进一步影响土壤碳氮循环.因此,植被的恢复重建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库、氮库累积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质量与植被修复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评价植被恢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对促进土壤肥力改善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 土壤 循环
原文传递
不同管理措施对川西北草地土壤氮和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孙庚 吴宁 罗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4-310,共7页
川西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牧区之一。草地承包后 ,草地建设中出现了各种草地经营管理方式———围栏、翻耕和完全的人工建设。采用常规化学分析和气压过程分离 (BarometricProcessSeparation ,BaPS)法 ,对不同类型草地 (天然放牧草地、围... 川西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牧区之一。草地承包后 ,草地建设中出现了各种草地经营管理方式———围栏、翻耕和完全的人工建设。采用常规化学分析和气压过程分离 (BarometricProcessSeparation ,BaPS)法 ,对不同类型草地 (天然放牧草地、围栏草地、翻耕草地和人工草地 )的土壤氮、碳库以及反硝化速率、总硝化速率、N2 O和CO2 排放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地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为 10 1.8和 5 .1g·kg-1,比典型的亚高山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分别是 181.3和 7.4 g·kg-1)明显低 ,而且 ,与通常的观念不同的是 ,土壤NO3 - N含量是NH4+ N含量的 3~11倍。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地过度的人为干扰造成的。研究还发现 ,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氮、碳库 ,氮转化速率和土壤呼吸有显著影响。天然放牧草地围栏后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升高 ,比如 ,围栏草地和翻耕草地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比天然放牧草地高 6 1%、5 8%和 4 6 %、5 1%。氮转化速率和土壤呼吸大大加快 ,尤其是在翻耕草地 ,比如 ,翻耕草地的总硝化速率和N2 O排放速率分别是天然放牧草地的 5 .1和 2 .4倍。因此 ,虽然春季翻耕可能提高作物 (包括牧草 )产量 ,但它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生态学风险 ,包括增加排放到大气中的CO2 和N2 O的量以及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草地 土壤 土壤 草地管理 反硝化速率 总硝化速率 人工草地建设
下载PDF
模拟根系分泌物C:N化学计量特征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碳动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梁儒彪 梁进 +3 位作者 乔明锋 徐振锋 刘庆 尹华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6-476,共11页
目前有关森林根系分泌物及其诱导的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主要关注根系碳(C)源输入,而极少关注根系分泌物氮(N)源输入及其伴随的C:N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过程和功能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的深入认识。该研... 目前有关森林根系分泌物及其诱导的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主要关注根系碳(C)源输入,而极少关注根系分泌物氮(N)源输入及其伴随的C:N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过程和功能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的深入认识。该研究以川西亚高山天然林和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土壤为对象,模拟配制不同C:N化学计量特征(只有N、C:N=10、C:N=50、C:N=100和只有C处理)的根系分泌物溶液进行人工添加试验,以探究根系分泌物化学计量特征对两种林分土壤碳动态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模拟根系分泌物C添加总体促进了两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而降低了土壤总碳(TC)含量,而N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种林分土壤TC含量的降低幅度,且C添加导致天然林土壤TC含量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土壤N有效性更低的人工林。几种根系分泌物添加处理对两种林分土壤活性和惰性碳库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另外,根系分泌物C添加总体降低了天然林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PLFA含量,而总体增加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PLFA含量,并诱导两种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真菌相对丰度)也发生了各自不同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森林根系分泌物N源输入和土壤N有效性共同调控根系C源输入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幅度。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典型森林根系分泌物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微生物群落 根系分泌物 土壤 亚高山针叶林
原文传递
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含量及基础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4
16
作者 胡诚 曹志平 +1 位作者 胡婵娟 王金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3-66,共4页
连续7年试验研究了施用15t/hm2和7.5t/hm2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对土壤碳含量与基础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的基础呼吸随之增加。... 连续7年试验研究了施用15t/hm2和7.5t/hm2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对土壤碳含量与基础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的基础呼吸随之增加。施用化肥可一定程度提高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的基础呼吸。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趋势为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施肥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商的影响趋势为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及土壤基础呼吸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代谢商与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基础呼吸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施肥 土壤 土壤基础呼吸 土壤微生物代谢商 EM堆肥 传统堆肥
下载PDF
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土壤表层碳、氮、磷密度特征 被引量:38
17
作者 杨成德 龙瑞军 +2 位作者 陈秀蓉 徐长林 王进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在青藏高原东祁连山以杜鹃灌丛、高山柳灌丛、金露梅灌丛、珠芽蓼草甸、禾草草地、沼泽草地和嵩草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磷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土壤表层碳、氮、磷密度分别介于4.66kg/m^2~6.63kg/... 在青藏高原东祁连山以杜鹃灌丛、高山柳灌丛、金露梅灌丛、珠芽蓼草甸、禾草草地、沼泽草地和嵩草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磷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土壤表层碳、氮、磷密度分别介于4.66kg/m^2~6.63kg/m^2、0.31kg/m^2~0.59kg/m^2和0.07kg/m^2~0.16kg/m^2,2006年分别介于5.27kg/m^2~6.84kg/m^2、0.40kg/m^2~0.51kg/m^2和0.10kg/m^2~0.20kg/m2;土壤碳、氮和磷密度受植物群落和根系分布特征影响,样地间及土层间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植被类型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 磷密度
下载PDF
绿肥翻压年限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李正 刘国顺 +4 位作者 叶协锋 王永 李娟 杨超 王可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62-65,68,共5页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翻压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以及土壤C、N含量,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烟株整个生育期,植烟土壤翻压绿...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翻压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以及土壤C、N含量,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烟株整个生育期,植烟土壤翻压绿肥3年后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提高了30.96%~67.13%、22.96%~145.07%,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7.84%~53.77%、8.85%~40.95%、11.62%~20.94%,表明翻压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在大多数生育时期均与土壤C、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翻压年限 烤烟 微生物量 微生物量氮 土壤 土壤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四个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碳氮特征 被引量:31
19
作者 史作民 刘世荣 程瑞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7,共7页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本氏针茅、油蒿、牛心朴子和严重退化地等四种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土壤碳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群落类型土壤 0~ 1 0、1 0~ 30和 30~ 6 0cm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多不明显 ;不同群落 0~ 1 0和 1 0~ 3...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本氏针茅、油蒿、牛心朴子和严重退化地等四种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土壤碳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群落类型土壤 0~ 1 0、1 0~ 30和 30~ 6 0cm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多不明显 ;不同群落 0~ 1 0和 1 0~ 30cm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多表现出显著水平 ,基本表现为 5月明显高于 7月和 9月 ,而 7月和 9月的含量相差不大 ;各群落类型 0~ 1 0cm层土壤硝态氮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5月明显大于 7月和 9月 ;不同群落各层土壤铵态氮的季节变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现为 5月 >7月 >9月。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季节各群落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比较一致 ,即 0~ 1 0cm >1 0~ 30cm >30~ 6 0cm ;不同季节各群落类型土壤硝态氮含量垂直规律不明显 ,仅 5月 0~ 1 0cm层的含量明显大于其它层次 ;不同季节各群落土壤的铵态氮没有垂直分布规律。虽然不同季节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群落间差异有些已达到显著水平 ,0~ 1 0cm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在群落间多表现出显著差异 ,各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 5月和 7月的群落间差异更是达到极显著水平 ,但这些差异在群落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区 植物群落类型 土壤 土壤 沙地草地生态系统 土地荒漠化
下载PDF
中国草地碳储量时空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张利 周广胜 +1 位作者 汲玉河 白永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92-1405,共14页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rrestrialEcosystemModel,TEM5.0),利用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资料,结合草地植被类型、土壤质地、海拔、经纬度以及大气CO_2浓度数据,模拟研究了1961~2013年中国草地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rrestrialEcosystemModel,TEM5.0),利用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资料,结合草地植被类型、土壤质地、海拔、经纬度以及大气CO_2浓度数据,模拟研究了1961~2013年中国草地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1~2013年间,面积394.93×10~4km^2的中国草地碳储量为59.47PgC,其中植被碳3.15PgC(约占全球植被碳储量的1.3~11.3%),土壤碳56.32PgC(约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9.7~22.5%).草地碳储量以19.4TgCa^(-1)年平均增长速率从1961年的59.13PgC增加到2013年的60.16PgC.(2)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草地碳储量贡献最大,占总碳储量的63.2%,其次是新疆草地(15.8%)和内蒙古草原(11.1%).(3)1961~2013年,植被碳储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9.62TgCa^(-1),温度是植被碳库变化的主要因素,二者相关系数可达0.85.在空间分布上,植被碳变化以增加为主,减少主要出现在南方草地中部,内蒙古西部和中部以及一部分青藏高原草地区.土壤碳储量以7.96TgCa^(-1)的速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降水较多温度较低,降水是土壤碳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草地 土壤 植被 时空动态 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