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分和底物对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玲 仇少君 +3 位作者 檀菲菲 杨红军 刘京涛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844-6852,共9页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氮),研究该土壤释放CO2-C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呼吸商(qCO2)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对盐分和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45 d的培养期内,CK、N处理中S1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最高,S2和S3明显低于S1,降低幅度分别为18.3%—23.7%和24.3%—39.8%。C、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差异较小,特别是在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差异不显著。4个底物处理中,SMBC均在S1和S2盐分中含量较高,S3盐分最低。与CK相比,N处理并不能提高SMBC含量,C、C+N处理可明显提高SMBC,但S1和S2盐分土壤提高的幅度(80.4%—80.5%、58.0%—58.7%)明显高于S3(68.9%、49.7%)。4个底物处理中,qCO2均在S1盐分土壤中最高,C、C+N处理可明显提高qCO2。CK、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DOC差异不显著,C、C+N处理中S3盐分土壤DOC较高。说明在无碳源输入条件下,增加盐分含量能明显抑制土壤释放CO2量。添加碳源后,盐分含量对土壤释放CO2的影响变小。微生物对碳源和盐分胁迫的响应较快,添加碳源能明显提高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但较高盐分(含盐量>0.5%)可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对外源碳的利用率,导致较高盐分SMBC及qCO2较低而DOC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底物 CO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呼吸商 土壤溶解性有机
下载PDF
三江平原环型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孔范龙 郗敏 +2 位作者 吕宪国 邹元春 李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7-852,共6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指溶解于土壤水、且能通过0.45μm微孔滤膜的有机态碳,是土壤有机碳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土壤DOC的产生源自有机物的不完全降解,
关键词 土壤溶解性有机 时空变化 环型湿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岩溶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蓝家程 傅瓦利 +3 位作者 袁波 彭景涛 张婷 付允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75-180,共6页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0~5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菜地〉草地〉林地〉园地〉弃耕地,且均表现为0~20 cm层大于20~50 cm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0~5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菜地〉草地〉林地〉园地〉弃耕地,且均表现为0~20 cm层大于20~50 cm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地〉竹林〉弃耕地〉草地〉园地〉菜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及其剖面分布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相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0.852,P〈0.0001),对土壤有机碳变化反应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 土壤活性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易氧化有机
下载PDF
西南亚高山-高山海拔梯度上森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时间动态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帅 陈玥希 +1 位作者 孙辉 王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8,共6页
利用均质化土壤重装的土柱,在川西亚高山-高山同一坡面的5个海拔高度(3 250、3 438、3 672、3 852m和4 098m)进行原位培养,定期采样测定土壤0-10cm和10-20cm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揭示高寒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时间动态及受海拔高度的... 利用均质化土壤重装的土柱,在川西亚高山-高山同一坡面的5个海拔高度(3 250、3 438、3 672、3 852m和4 098m)进行原位培养,定期采样测定土壤0-10cm和10-20cm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揭示高寒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时间动态及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DOC主要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低温期间积累,在低温末期(5月)含量达到最高,土壤DOC含量在5月以后的温暖季节因消耗而逐步降低;在同一采样时间土壤DOC含量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因此,因全球变暖而引起的高寒土壤低温期间缩短,将减少土壤DOC累积的时间,而可能使土壤中DOC含量降低;同时低温期缩短将可能使高寒土壤DOC消耗期延长,从而使高寒土壤碳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性有机 高寒土壤 海拔梯度 活性有机 时间动态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奚晶阳 白炜 +1 位作者 尹鹏松 刘永万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以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室增温小室进行增温模拟实验,设置CK(对照点)、T_1(增温1.5—2.5℃)、T_2(增温3—5℃)3种处理,研究了短期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T_1增温显著促进土壤... 以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室增温小室进行增温模拟实验,设置CK(对照点)、T_1(增温1.5—2.5℃)、T_2(增温3—5℃)3种处理,研究了短期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T_1增温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生成,T_2增温幅度过大,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导致这种促进效果在T_2内不显著。(2)T_1, T_2增温均使得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降低, T_1增温促进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的生成,但这种促进效果在T_2内并不显著。(3)T_1, T_2增温均使得0—2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 20—30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无明显变化。(4)模拟增温促进了长江源高寒沼泽草甸地上生物量的生成,并且增温幅度越大地上生物量增加越多。T_1增温促进了地下生物量的生成,T_2增温幅度过大,对地下生物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的这种促进作用有所抑制。(5)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三者碳组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模拟增温 高寒沼泽草甸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溶解性有机 生物量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中国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含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亚林 张旭博 +3 位作者 任凤玲 孙楠 徐梦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4-1233,共10页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重要因子。探讨在不同利用方式、熟制、土壤pH等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碳氮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0—2019年已发表文...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重要因子。探讨在不同利用方式、熟制、土壤pH等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碳氮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0—2019年已发表文献72篇,获得相对独立数据(510组DOC和208组DON),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利用方式、熟制和土壤pH下施肥对DOC和DON含量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DOC和DON含量,其中施有机肥(单施或配施)的提高幅度(60%和93%)是化肥(13%和29%)的4.6倍和3.2倍。不同利用方式下,施肥能显著提高旱地土壤DOC和DON含量,且旱地施用有机肥提升土壤DOC和DON的幅度显著高于水旱轮作。不同熟制比较,一年一熟下施用有机肥后DOC含量提高85%,显著高于一年两熟(38%);不同pH土壤比较,碱性土壤(pH>7.5)上施用有机肥后DOC和DON含量分别提高了85%和162%,显著高于6.5<pH<7.5的中性土壤(48%和70%)和pH<6.5的酸性土壤(32%和61%)。【结论】施用有机肥(单施或配施)可显著提高DOC和DON含量,但其效果会因利用方式、熟制、土壤pH等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因此,有机肥的施用应综合考虑相应的土壤和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利用方式 熟制 土壤PH 整合分析
下载PDF
岩溶山区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蓝家程 傅瓦利 +3 位作者 段正峰 袁波 彭景涛 张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0,86,共6页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0-30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土壤DOC的含量和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DOC含量大小顺序为:橘林地(425.77mg/kg)>菜...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0-30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土壤DOC的含量和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DOC含量大小顺序为:橘林地(425.77mg/kg)>菜地(342.97mg/kg)>耕地(243.25mg/kg)>灌丛(177.74mg/kg)>草地(145.06mg/kg),土壤DOC占土壤有机碳(SOC)的比例为:橘林地>耕地>菜地>灌丛>草地。土壤DOC垂直分布规律性明显,除橘林地外,其它方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关分析表明,除了橘林地外,其余利用方式下土壤DOC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DOC有很大的贡献,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余利用方式均呈负相关。土壤DOC与土壤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相关水平达到极显著,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1,0.375,0.576,0.274,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变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赵佳宝 杨喜田 +2 位作者 徐星凯 陈家林 孔玉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和DOC储量(p<0.05),且不同坡向土壤中SOC、DOC和DON的影响因素不同。阳坡SOC储量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速效钾,阴坡是全氮;阳坡与阴坡土壤DOC和DON储量主要受全氮的影响。另外,土层深度亦对SOC、DOC和DON储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呈表层富集的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SOC、DOC和DON储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即土壤湿度、紧实度及土壤中颗粒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OC、DOC和DON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与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空间分布
下载PDF
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孔玉华 韩梦娟 +3 位作者 张志华 徐星凯 赖勇 杨喜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2,共9页
通过研究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揭示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北石质山区侧柏、刺槐和栓皮栎3种典型人工林为对象,设置有枯落物归还和无枯落物处理,在3、6、9和12月份采集表层0~10 cm土样... 通过研究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揭示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北石质山区侧柏、刺槐和栓皮栎3种典型人工林为对象,设置有枯落物归还和无枯落物处理,在3、6、9和12月份采集表层0~10 cm土样,动态监测不同人工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3种人工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呈显著的季节变化(P <0. 05),且有相似的趋势,均在6月达到峰值。2)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O_3^--N形式存在,侧柏林、刺槐林和栓皮栎林下土壤NO_3^--N质量分数分别为70. 2%、72. 8%和53. 4%。3)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NO_3^--N质量分数(P <0. 05),有枯落物处理时年均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均呈侧柏>栓皮栎>刺槐的趋势,4)而NO_3^--N和NH_4^+-N和无机氮质量分数呈侧柏>刺槐>栓皮栎的趋势。枯落物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P <0. 05),对土壤NO_3^--N和NH_4^+-N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大多呈有枯落物处理高于无枯落物处理的规律。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主要受土壤总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其可解释74. 6%的变化;土壤溶解性有机氮主要受土壤总氮、NO_3^--N、气温和NH_4^+-N质量分数的影响,它们可共同解释86. 6%的变化。不同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枯落物的归还提高并促进了人工林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类型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无机氮 华北石质山区
下载PDF
地膜覆盖和施肥对棕壤剖面溶解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搏 丁雪丽 +5 位作者 汪景宽 刘奎 张维俊 徐英德 谢柠桧 李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7-853,共7页
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试验与土壤样品数据.系统分析了30年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有机碳的比例在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总体效应大于覆膜处理,不论是否覆膜,长期... 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试验与土壤样品数据.系统分析了30年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有机碳的比例在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总体效应大于覆膜处理,不论是否覆膜,长期单施氮肥、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剖面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并且对表层土壤影响最大。不覆膜土壤0~40 cm土层中,单施氮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影响显著,氮肥施用量越多,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越大,而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氮肥混施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基本没有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具有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长期不同施肥 地膜覆盖 土壤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原文传递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11
作者 秦文宽 李晓杰 +1 位作者 王旭东 朱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766,共9页
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响应机制这一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首先阐述土壤DOC的特性,并总结其采集和测定方法。土壤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碳的溶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与残体转化等过程... 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响应机制这一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首先阐述土壤DOC的特性,并总结其采集和测定方法。土壤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碳的溶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与残体转化等过程,其浓度和组成往往随土层深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多种采样方法(如负压法)与分析手段(如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回旋质谱仪)用于探讨土壤DOC对增温的响应及其机制。进一步梳理有关植物、微生物及土壤性质对土壤DOC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文献,认为增温不仅能直接改变土壤DOC的浓度,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间接地改变土壤DOC的特性。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土层迁移与时间动态的关注,以便完善土壤碳模型,提升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全球碳循环过程变化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循环 植物–土壤–微生物 气候变暖
下载PDF
城市公路绿化带土壤有机碳的分异 被引量:5
12
作者 涂成龙 刘丛强 武永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根据地表植被和形成年限不同将城市公路绿化带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应用同位素示踪理论和质量平衡原理探讨土壤有机碳(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来源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城市公路绿化带SOC和DOC变幅较宽、离散程度较大;SOC和DOC含... 根据地表植被和形成年限不同将城市公路绿化带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应用同位素示踪理论和质量平衡原理探讨土壤有机碳(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来源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城市公路绿化带SOC和DOC变幅较宽、离散程度较大;SOC和D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类型土壤SOC或DOC含量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贵阳市公路绿化带SOC中的C4-C为原始土壤所具有。表层土壤源于SOC的DOC含量较少。大气颗粒物和雨水中的DOC是土壤表层DOC的主要来源。在各公路绿化带整个土壤剖面层次1δ3CSOC值相近。新城公路绿化带土壤剖面来源于土壤腐殖类物质的DOC占土壤总DOC的比例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有降低趋势。老城的公路绿化带土壤剖面中,随着时间的增加,源于土壤腐殖类物质的DOC逐渐增加,并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绿化带土壤 土壤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稳定同位素 来源
下载PDF
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13
作者 魏志聪 罗晓敏 +2 位作者 石福习 曹俊林 毛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目的]揭示典型人工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江西省武夷山西坡杉木林、枫香林、枫香-木荷混交林和弃耕地,调查了0—10 cm和10—30 c... [目的]揭示典型人工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江西省武夷山西坡杉木林、枫香林、枫香-木荷混交林和弃耕地,调查了0—10 cm和10—3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全氮(DTN)和溶解性全磷(DTP)浓度以及DOM芳香化程度,分析了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退耕还林对土壤DOM含量的影响趋势取决于造林树种,但退耕还林地土壤DOC∶DTP和DTN∶DTP均高于弃耕地;(2)在0—10 cm中,枫香林土壤DOM的芳香族碳含量高于弃耕地,在10—30 cm中,杉木林土壤DOM的芳香族碳含量则低于弃耕地;(3)枫香林和混交林0—10 cm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均低于弃耕地,而杉木林10—30 cm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则高于弃耕地;(4)土壤DOM生物降解性与DOC∶DTN∶DTP化学计量比无显著相关,但与芳香族碳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碳质量调控土壤DOM生物降解性。[结论]树种决定着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地土壤DOM数量和芳香化程度,而且碳质量是驱动退耕还林后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和评估亚热带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物降解性 土壤溶解性有机 亚热带森林 造林
下载PDF
辽河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志辉 李法云 +3 位作者 荣湘民 范志平 李霞 张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0-675,共6页
基于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辽河保护区3种土壤类型(草甸土、潮土和沼泽土)、4种土地利用方式(旱田、水田、林地和草地)下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 基于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辽河保护区3种土壤类型(草甸土、潮土和沼泽土)、4种土地利用方式(旱田、水田、林地和草地)下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旱田和水田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的,草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旱田、水田和林地的。草甸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剖面深度(0-60 cm)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二者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将影响到辽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的存在形态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保护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郗敏 刘姝红 +2 位作者 张艳艳 李悦 孔范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滨海湿地采集光滩、碱蓬、芦苇和米草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探究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特征。[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测定土壤淋出液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土壤淋出液... [目的]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滨海湿地采集光滩、碱蓬、芦苇和米草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探究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特征。[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测定土壤淋出液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土壤淋出液DOC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淋出液DOC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芦苇湿地的土壤淋出液DOC浓度最高,为23.12mg/L,其次分别为碱蓬湿地,米草湿地和光滩湿地,分别为15.22mg/L,14.44mg/L与8.38mg/L。4种土壤淋出液DOC光谱特征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碱蓬湿地土壤淋出液DOC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最高,米草湿地土壤淋出液DOC的分子量和团聚化最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淋出液DOC的芳香性、腐殖化程度增大,分子量以及团聚化程度逐渐减小。[结论]植被残体的分解以及土壤的解吸附能力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土层土壤淋出液DOC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淋出液DOC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土壤溶解性有机 淋溶 解吸附 光谱分析
下载PDF
植被类型与管理方式对4种森林树种土壤活性碳氮及碳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向华 胡伟 +1 位作者 尤根彪 刘玲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15期13-17,共5页
对土壤活性碳氮含量与CO_(2),CH4通量的研究,对研究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和碳氮循环有重要意义。以浙江凤阳山4种树种——马尾松(inus massoniana Lamb)、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0~... 对土壤活性碳氮含量与CO_(2),CH4通量的研究,对研究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和碳氮循环有重要意义。以浙江凤阳山4种树种——马尾松(inus massoniana Lamb)、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0~20 cm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植被类型和管理方式对土壤溶解性碳氮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和CO_(2),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和树龄对土壤碳氮比和含水率有重要影响;(2)土壤中无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pH值一致,与树龄相反;(3)微生物生物量与氮的比值受土壤碳氮比和含水率的显著影响;(4)施硝态氮肥、长期连作等人工管理方式都会导致CH4通量增加。通过调整土壤水分条件和pH值,改进管理方法,有利于降低森林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无机氮 微生物量 通量
下载PDF
干旱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卫霞 阿丽娅·阿力木 +1 位作者 杨光 王振锡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目的】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在0~100 cm... 【目的】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小麦,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枣麦间作>枣园>小麦。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0.05)。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则表现为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后,降低了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农田更替为果农间作园后,降低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其余土层表现为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果园和果农间作园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转化为果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农田转化为果农间作园仅提高了表层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易氧化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果园 果农间作园
下载PDF
植被类型和管理方式对4种经济林土壤活性碳氮及碳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艳 刘佳佳 +3 位作者 王林均 杨成 潘贵英 孙鑫 《浙江林业科技》 2019年第6期12-18,共7页
土壤活性碳氮含量与CO2,CH4通量对研究经济林土壤养分状况和碳氮循环有重要意义。以贵阳黄壤上4种经济林——松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茶(‘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Fuding-dabaicha’)园、油桃(Prunus persica var.nec... 土壤活性碳氮含量与CO2,CH4通量对研究经济林土壤养分状况和碳氮循环有重要意义。以贵阳黄壤上4种经济林——松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茶(‘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Fuding-dabaicha’)园、油桃(Prunus persica var.nectarina)林和女贞(‘金森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Howardii’阔叶人工混交)林0~20 cm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植被类型和管理方式对土壤溶解性碳氮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和CO2,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经济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5.7~77.5 mg·kg^-1,溶解性全氮含量在2.2~71.9 mg·kg^-1,各经济林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植被类型和树龄对其碳氮比有重要影响;(2)土壤NH4^+-N含量在1.4~15.8 mg·kg^-1,NO3^--N含量在0.2~4.2 mg·kg^-1,无机氮含量变化趋势与pH值相同,与树龄相反;(3)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分别介于221.1~601.4 mg·kg^-1,41.1~110.2 mg·kg^-1之间,其比值受土壤碳氮比和含水量显著影响,且自然生长的经济林显著高于人工管理的经济林(P<0.05);(4)研究区表现为CO2的源和CH4的汇,其通量分别为-131.6~605.5 mg·m^-2·h^-1,-583.1~0 mg·m^-2·h^-1,植被类型对CO2通量没有显著性影响,施硝态氮肥、长期连作等人工管理方式都会导致CH4通量增加。试验结果表明,调节土壤水分条件和pH值,改进管理方式有助于减少经济林土壤温室气体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无机氮 微生物量 通量
下载PDF
退化泥炭地亚表层土壤酶活性与DOC变化规律研究
19
作者 曹芹 刘建亮 +3 位作者 刘坤 曾嘉 严飞 杨刚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120—150 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泥炭地表层(<30 cm)、亚表层(30—60 cm)和深层(>60 cm)土壤酶(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炭沼泽到沼泽草甸再到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DOC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泥炭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垂直方向来看,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增加,高寒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减少;土壤酶中表层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中的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高于表层与亚表层。酚氧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直接影响DOC含量变化。其中,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水位变动条件下都和DOC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指示DOC分解的关键酶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土壤亚表层 酚氧化酶 Β-葡萄糖苷酶 蔗糖酶 土壤溶解性有机
下载PDF
《土壤学报》第50卷总目次
20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I0001-I0010,共10页
关键词 WANG 土壤学报》 SOIL CHEN ZHANG 研究简报 土壤溶解性有机 团聚体稳定性 目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